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症状黄瓜霜霉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通常下部叶片先发病。发病叶片的正面叶脉问可见淡黄色病斑,背面叶脉间有浸状小斑点,不穿孔,后期叶背有灰黑色或紫黑色的霉层。  相似文献   

2.
茶树缺锌症新芽、叶簇生,新成叶片狭长、细小,节间缩短,叶脉绿色、呈波浪状弯曲,叶脉间出现黄白斑,生长缓慢;严重缺锌时叶片变白、枯死,严重影响茶叶产量,影响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3.
瓜类缺氮素时,叶片变小,新叶淡绿,芽数变少,从下到上顺序变黄,叶脉间黄化,叶脉突出,后扩展到全叶,坐果少,膨大慢;缺锌时,叶小簇生,斑点可能在主脉两侧先出现,主茎节间缩短,叶片小而密生,分枝过度,植株矮化,从中位叶开始褪色,叶缘枯死,叶片稍外翻或卷曲;缺铁时,植株新叶、腋芽开始变黄白,尤其是上位叶及生长点附近的叶片和新叶叶脉先黄化,逐渐失绿。叶尖端坏死,发展至整片叶淡黄或变白,脉尖失绿,出现细小棕色斑点,组织易坏死,花色不鲜。  相似文献   

4.
冠层温度中间型小麦叶片的显微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石蜡切片方法,研究了冠层温度偏冷型中间型小麦和偏暖型中间型小麦功能叶片的显微结构特征。研究表明,偏冷型中间型小麦在叶片厚度、叶脉间距和维管束面积等解剖特性方面和冷型小麦相似,而偏暖型中间型小麦与暖型小麦相似。偏冷型中间型小麦与偏暖型中间型小麦相比,叶片厚度和叶脉间距均较小;维管束横截面积占叶片横截面积的百分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闽楠(Phoebe bournei)叶片变异及其形态多样性,以叶片表型发生变异的2株闽楠及典型闽楠叶片(标记为闽楠A、闽楠B、闽楠C,其中闽楠B为典型叶片)为研究对象,每株闽楠随机摘取40片健康成熟叶片作为研究样本,分别对其叶片形态、叶长、叶宽、叶面积、叶脉等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闽楠A型叶片为倒披针形,叶基为渐狭形,叶尖渐尖,叶片背面有白色短柔毛且柔毛排列整齐,柔毛在叶肉和叶脉上均匀分布,方向一致。叶片长、宽、周长、面积均较小;闽楠B型叶片为窄倒披针形,叶基为楔形,叶尖为长渐尖,叶片背面有黄褐色长柔毛,主要沿叶脉、叶脉间网格脉分布,且主叶脉上柔毛较长,叶肉间柔毛较少且较短,叶片长度、周长、长宽比最大,叶片整体较细长;闽楠C型叶片为椭圆形,叶基近截形,叶尖为短尖,叶片背面有白色短柔毛,沿叶脉分布叶肉柔毛较少,叶片长宽比较小,宽度较大,叶片整体较圆。三种叶片在叶片形态、叶片形态指标上均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闽楠叶片发生了变异,且初步判定其为自然突变体。  相似文献   

6.
周勤 《农村科技》2007,(8):33-34
一、玉米缺锌症状 首先出现于新梢叶,中度至严重缺乏时,叶片小且畸形,节间缩短呈小叶簇生状,有些尚伴有叶片黄化症状,叶脉间黄化而呈黄绿色,但与叶脉紧邻部分则保持绿色。在玉米苗期新叶中下部黄白化形成白苗,又称花白苗,拔节后缺锌,叶片下半部出现黄白条斑,呈半透明,似的绸和塑膜状,风吹易撕裂,称花叶条纹病。  相似文献   

7.
孙多友 《新农业》2004,(12):18-18
花叶:植株矮化不明显,上部叶片出现褪绿角斑与圆斑.因病斑扩展受叶脉限制多呈三角形.最后变为褐色.叶片上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块状斑或线纹。蕨叶:生长点或腋叶都发展成细长小叶,小叶后来变细甚至没有叶肉.仅留叶脉.  相似文献   

8.
1枣锈病1.1病原菌。为枣多层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1.2症状。只为害叶片。发病初期叶背面散生淡绿色小点,后渐变为暗黄褐色不规则突起,即病菌的夏孢子堆,直径0.5mm左右,多发生于叶脉两侧、叶片尖端或基部,叶片边缘和侧脉易凝集水滴的部位也见发病,有时夏孢子堆密集在叶脉两侧连成条状。  相似文献   

9.
甘蔗基因型苗期叶片形态解剖性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8个甘蔗基因型进行苗期叶片形态、解剖性状与蔗茎汁糖分关的研究,结果表明,苗期叶宽与叶长、叶脉数之间分别呈显著正相关(0.61、0.72),叶脉数与平均叶脉间宽度(AVW)呈显著负相关(-0.85)。上述前3个性状与蔗汁糖分呈负相关,AVW与蔗汁糖分呈正相关,而蔗茎产量与叶宽、叶脉数呈负相关,与叶长、AVW呈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叶长对糖分的直接贡献为-0.5594,对蔗茎产量为0.5771;叶宽对蔗汁糖分的直接贡献为0.4751,对蔗茎产量为-0.2475;而叶脉数对汁糖分和蔗茎产量均为负向作用,研究结果认为,甘蔗苗期表现叶片较窄,叶脉数较少,可作为苗期进行高产高糖性状间接选择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新式旱育秧苗叶片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显微水平和超微水平对杂交水稻汕优桂99的新式旱育,传统旱育和半水育三种方式秧苗叶片的表皮,叶肉和叶脉进行观察,结果发现,表皮细胞上壁厚度,硅质乳突的数量,泡状细胞组相对大小,气孔器的密度;多环叶肉细胞数量,叶脉面积相对大小,叶脉上下方机械组织的细胞数等,均是新式旱育秧苗的叶片最大,传统旱育的次之,半水育的最小,观察结果从解剖学方面说明了新式旱育秧苗素质好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辽宁苹果树发生缺铁黄化病的主要原因是土壤中PH值和HCO3^-1含量高,从而导致土壤中的有效铁偏低,树体内铁活性降低,引起苹果树发生缺铁黄化。苹果树缺铁总是从幼叶上失绿表现出来,典型的症状是叶片的叶脉之间失绿,在叶片上往往明显可见叶脉深绿而脉间黄化,黄绿相间相当明显,顶芽坏死。严重缺铁时,叶片上出现坏死斑点,叶片逐渐坏死,甚至导致整株死亡。除了叶子表现失绿症状外,其果实也表现黄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王玉堂 《河北农业》2004,(12):23-23
黄瓜霜霉病俗称“火龙秧子”、“干叶子”、“跑马干”,是严重为害棚室黄瓜的一种常发性叶部病害。苗期发病,叶片逐渐褪绿、发黄,最后枯死;成株期发病,先在叶脉间出现水渍状失绿小斑点,逐渐变黄,病斑扩大后因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潮湿时在叶片背面的病斑上长出灰黑色霉层。  相似文献   

13.
1发病情况 症状主要表现在叶片上,大多数情况为萌芽后幼嫩叶片伸展缓慢,转绿缓慢,叶片较小,继而由基部叶片开始,叶脉间组织发亮,叶缘变黄并逐渐向叶脉间伸展,伸展的黄化区域与保持绿色的叶脉区域形成波纹状的结合带,严重时黄化带褐变枯死、叶皱缩.果实则表现生长缓慢偏小、大小不一.这些症状主要是因缺镁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1.症状病毒病以苗期发病为主,成株期亦可感染,表现为心叶叶脉透明,逐步失绿,沿叶脉产生浓淡相间的斑,呈明显的黄绿相间的花叶;叶片皱缩不平,厚薄不均匀,生长缓慢,病株矮化,心叶  相似文献   

15.
1发病症状 番茄植株感染病毒后,顶部叶片症状明显。早期染病主要表现生长迟缓或停滞,节间变短,植株明显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质脆硬,叶片有褶皱、向上卷曲,叶片边缘至叶脉区域黄化,以植株上部叶片症状典型,下部老叶症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植物可以通过调整叶片微观结构来适应环境,本文研究了不同叶龄与叶位鸢尾叶片的气孔特征与叶脉网络结构等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叶片刚刚成熟时,近/远轴面气孔密度和叶脉密度高于幼叶和老叶,气孔大小则小于幼叶和老叶。从叶基到叶尖,近/远轴面气孔密度、纵脉密度、横脉密度以及叶脉密度逐渐增大,而近/远轴面气孔大小与网眼空隙面积却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叶片刚刚成熟时,代谢较旺盛,抗性较强;叶片中间部位更能代表整个叶片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正一、发病症状黄瓜斑点病主要危害叶片,一般多于植株生育中,后期生在底部和中部的叶片上发病,上部叶片较少发病。1、发病初期症状。发病最初期,叶片正面近叶柄处的叶脉之间和叶片边际的叶脉之间呈现密度不均匀的直径1—3毫米圆形褪绿浅斑,在叶子正面形成似斑驳,疑似发生了花叶病毒病,在叶背面浅斑相对应处,发生直径1—2毫米的水渍状褪绿斑点,最初多于近叶柄和叶脉之间和  相似文献   

18.
1为害症状该病主要为害甜瓜叶片,自上而下发病。发病初期叶片叶脉间出现淡黄色斑块,继续发展后出现受叶脉限制而形成的多角形黄色斑块,叶背呈霜霉状。病斑多时叶片向上卷曲,并很快焦枯破碎,瓜蔓自下而上干枯、死亡。  相似文献   

19.
氮肥过多症植株暗绿色,下层叶片萎蔫卷曲,叶柄下垂,叶脉间出现干纸状黄色斑,在叶缘处连成一片,严重时干缩死亡。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田间施镁矫治试验检测花瓶菜叶片及土壤镁元素含量,调查农民的施肥习惯。花瓶菜中下部叶脉间变黄,部分中下部叶脉间变黄的叶片叶缘为绿色,下部叶易枯黄死亡,被证明是因缺镁引起的。笔者通过总结其他相关文献和根据自身从事农技推广的经验,得出中下部叶脉间变黄、部分中下部叶脉间变黄叶片叶缘为绿色是部分作物缺镁的一种特有的症状。为了迅速、有效地改变作物缺镁情况,应最少喷两次七水硫酸镁溶液,并施用镁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