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外植体类型、培养条件、培养基种类、生根培养方法、组培苗移栽驯化几方面综述了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目前牡丹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牡丹离体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愈伤组织培养、胚培养、花药与花粉培养以及器官培养几方面论述了牡丹离体培养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快速繁殖技术要应用于牡丹的产业化生产。必须提高牡丹试管苗的生根质量,并探寻合适的移栽驯化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我国牡丹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进展,着重对外植体、培养基成分及培养方式等影响效果的因素进行阐述,并对牡丹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育种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章较全面地综述了国内外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现状,并指出目前牡丹组织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为今后牡丹组织培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并认为组织培养技术必将成为牡丹快速繁育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
李子峰  胡永红  刘庆华  王佳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2998-2999,3001
综述我国牡丹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及进展,着重介绍以种子、茎尖、芽、幼叶、叶柄、根等作为外植体进行培养的研究成果。牡丹组织培养的技术已经逐渐趋于完善,但对于大规模生产还存在困难,主要在组培品种少,培养物褐化、玻璃化、生根难以及培养基的筛选、合适的外植体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牡丹组织培养中褐化的发生原因与防止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牡丹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化现象普遍发生,并影响着牡丹培养物的正常生长与增殖。因此通过改变培养条件、培养方式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抑褐剂的方法,对品种为青龙卧墨池的牡丹组培物褐化的防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生长素会加剧启动培养中外植体的褐化程度,暗培养对愈伤组织抑制褐化很有效,悬浮培养未能减缓褐化却能使愈伤快速增殖。吸附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结冷胶(Phytagel)能够有效地缓解褐化。抑褐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抗坏血酸(VC)和铜试剂(DDTC)在牡丹的组培中加剧了组织培养物的褐化程度。  相似文献   

7.
从外植体选择及分化途径、影响增殖的主要因素、影响生根的主要因素3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牡丹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概述了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褐化、玻璃化3大难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并就传统组织培养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光自养、开放组培等新型组培技术,以期为今后牡丹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牡丹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因花大色艳,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市场需求也不断增大,开展牡丹组培工作是满足人民需求的一个重要方法。作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的针对牡丹的组织培养研究进展。包括牡丹无菌苗的培养、启动、增殖、生根和管苗的驯化等方面。同时牡丹组培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褐化现象、玻璃化、茎尖及叶片坏死、生根难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牡丹组培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牡丹繁殖技术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该文综述牡丹 (PaeoniasuffruticosaAndr .)的繁殖技术 :播种、嫁接、分株、压条、扦插和组织培养等 .嫁接是目前繁殖观赏牡丹的主要技术 (其次为分株 ) ,但由于其繁殖系数低 ,限制了牡丹苗木的大量生产 .牡丹器官发生组织培养已经研究了 15a ,但从接种到小植株驯化等工艺还存在问题 ,不能用于规模化生产 .体细胞胚胎发生将是继器官发生之后以细胞克隆植株的生物技术  相似文献   

10.
张倩 《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42-43,47
综述了近年来组织培养技术、DNA分子标记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在牡丹繁育、品种间亲缘关系、花期控制等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牡丹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爱清  李慧玲  卞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6):1078-1079,1127
生态文化必将成为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文化。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方式。分析了农业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演替规律;阐明了生态文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为了应对近代农业现代化出现的农业发展可持续性减弱的趋势,提出了持续发展农业必须生态化,实现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全民生态友好行为的形成是生态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大汶口文化时期是安徽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该地区原始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者梳理近年来的植物考古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安徽淮河流域在大汶口文化时期阶段实现生业经济由低水平食物生产向原始农业为主体的转变,粟、黍的种植在本地区不断普及,与原有的稻作农业传统融合,呈现出以稻粟并重为特色的稻旱兼作种植模式。原始农业的发展受到气候变化和文化传播、发展的双重影响,大汶口文化晚期气候条件的改善和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原始农业的快速发展,而原始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13.
农村文化建设现状探析——基于河北省770个农户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北省770个农户的调查,实证分析了河北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重点对农村文化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环境文化层面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木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36):188-189
分析了英德市红茶文化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介绍了英德市旅游发展概况,认为英德市红茶文化与其旅游业耦合发展主要体现在政府助推红茶文化与旅游业相协调发展、茶园融入文化体验型旅游元素设计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红茶文化与旅游业耦合发展路径,强调科学规划、建设品牌形象、创新旅游观光元素、提升红茶文化内涵与层次。旨在探索英德市茶叶及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路径,推进英德市旅游业的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是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化运作的关键。在分析农耕文化资源价值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获得各层次指标的权重,结合终极指标的得分方法构建我国农耕文化资源价值评估模型,并从农耕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可行性及其产业开发模式两方面对该模型进行应用分析,提出3种产业开发模式:政府驱动开发模式、企业驱动开发模式和政府与企业双驱动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朱定贵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0):1380-1383
通过历史数据,结合聚类分析方法,从我国水产品发展的时空角度,探讨内陆和海水产品养殖发展的特点。运用部分调整模型,对我国内陆和海水产品养殖业生产潜力进行剖析,并对比分析内陆水产品人工养殖与海水产品人工养殖,指出就长期边际产量而言,内陆水产品人工养殖是海水产品人工养殖的2.5倍。内陆水产品人工养殖比海水产品人工养殖前景更广阔。  相似文献   

17.
刘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888-4889,4928
基于我国乡村旅游现状及典型模式,通过特色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意义与影响研究,提出特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发展思路,并阐述了民俗文化的吸引力、乡土文化的震撼力、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对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主要通过对乡土文化的内涵、内容进行详细剖析,并对乡土文化与乡村旅游关系作出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与阐述;结合分析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并提出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从乡土文化视角看待如何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并明确武宣县乡村旅游发展方向;最后针对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资源,通过主题定位分类、内容挖掘、项目开发,明确乡村旅游与乡土文化内涵结合发展,以及乡土文化兴旅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提出武宣县乡村旅游乡土文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邵小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28):11439-11441
在分析郑州市及周边地区文化旅游优劣势的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发展文化旅游的具体策略,旨在为该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黄红星  罗仕伟  张志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2027-12028
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消极影响。在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影响因素、影响方式和影响结果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发展"软性旅游"、"文化自觉"教育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