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对4个不同矮蔓型西葫芦品种的干物质生产与分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半矮蔓与矮蔓西葫芦品种各器官干物质含量没有显著差异,根、茎、叶、果干物质含量分别为:9%、6%、12%、5%;全生育期群体生长率(cropgrowth rate,CGR)半矮蔓品种平均为17.2g/(m2·d),而矮蔓品种为12.5g/(m2·d),半矮蔓品种是矮蔓品种的1.38倍;苗期、结果初期、结果中期、结果后期的当前干物质生产量半矮蔓品种分别是矮蔓品种的1.07、1.28、1.26、1.91倍,后期干物质生产衰减与矮蔓品种的早衰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当前干物质的分配率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的比半矮蔓品种为2.7∶1,矮蔓品种为2.1∶1;干物质累积值半矮蔓品种是矮蔓品种的1.4倍,果实干质量累积值半矮蔓品种是矮蔓品种的1.27倍,半矮蔓品种干物质向果实的分配率约为30.8%,矮蔓品种约为34.7%,单位面积干物质生产量的提高是半矮蔓品种果实干质量高于矮蔓品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农园1号"是以自交系518-2-1为母本,54-1-4为父本配制而成的矮蔓西葫芦一代杂交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早熟性好、植株矮生;播种后35d开始采收250g左右的商品嫩瓜。第一雌花节位6~7节,雌花多,成瓜率高,瓜为淡绿色的圆球形,光泽度好,商品性极佳,属高档型特色西葫芦品种。抗病毒病。早春露地地膜覆盖高垄栽培产量为4 000~6 000kg/667m2。  相似文献   

3.
试验研究了不同矮蔓型西葫芦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关系,目的是揭示其产量差异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矮蔓与半矮蔓品种早期产量差异不显著,总产量半矮蔓品种较矮蔓品种提高25.1%。相关分析表明:总产量与单株结瓜数及单株产量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935和0.9901,与坐瓜率及果实发育速度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826和0.9844,与雌花比例相关而不显著;半矮蔓品种产量高于矮蔓品种,主要是其果实发育速度较快、坐果率较高、生育后期单株结果数量多、单株产量显著提高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1西葫芦化瓜原因及种类西葫芦雌花开放后3~4天内,幼果先端退绿变黄,变细变软,果实不膨大或膨大很少,表面失去光泽,先端萎缩,形不成商品瓜,最终烂掉或脱落,这种现象称为化瓜。化瓜是西葫芦栽培中的常见现象,尤其是日光温室冬茬西葫芦,苗期日照短,温度低,雌...  相似文献   

5.
西葫芦化瓜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7,(10):54-55
西葫芦是我国北方设施园艺栽培的重要蔬菜种类之一,在西葫芦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化瓜现象。笔者对西葫芦化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从品种选择、温度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化瓜的防治措施进行了阐述,可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温室西葫芦化瓜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爽 《蔬菜》2001,(10):19-19
西葫芦化瓜是生产上较棘手的问题。化瓜即指西葫芦雌花开放后3~4天内,幼果先端退绿变黄,变细变软,果实不膨大或膨大很少,表面失去光泽,先端萎缩,不能形成商品瓜,最终烂掉或脱落的现象。目前西葫芦化瓜已成为菜农最头疼的一件事,现笔者将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化瓜原因 西葫芦化瓜的原因主要是环境条件不适或养分供应失调造成的。具体可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1.内因 由于授粉不良或根本就没授粉,子房内不能生成植物生长素,导致胚和胚乳不能正常生长,加之营养生长与其竞争养分,当养分向雌花的供应不足…  相似文献   

7.
祁玉梅 《北方园艺》2007,(3):106-106
飞碟瓜(cucurbita pepo L.var.patismn)为葫芦科南瓜属美洲南瓜的一个变种,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因其瓜形美观,风味清爽,集食用和观赏于一体,深受市场欢迎。667m^2产量3500-4000kg。飞碟瓜根系发达,茎短缩,蔓性、半蔓性或矮生。矮生型株高30-50cm,蔓生型蔓长可达2m以上。茎通常5棱,表面被半透明瘤刺,分枝弱,卷须不发达。子叶较大,对生,椭圆形。真叶大,互生,绿色。叶片掌状,近五角形,浅至深裂。叶脉突出,长30-40cm,叶柄中空,直立,具刚刺,长35-45cm。雌雄异花同株。花较大,腋生,花径10~12cm左右。一般雌花单生,雄花簇生;果实扁圆,碟形或钟状;种子浅黄色,扁平椭圆形;种子千粒重60~110g;虫媒花植物。  相似文献   

8.
在日光温室冬春茬栽培中,吊蔓角瓜冬玉西葫芦表现出独特的耐低温、抗病、连续坐瓜能力强、高产等特点,瓜条淡绿有光泽,长棒形,长22cm、粗6cm,外表美观,品质佳,商品性好。根系发达,生长期长、生长势旺,采收期200天以上,抗逆性强,是极耐寒的日光温室越冬栽培专用品种。  相似文献   

9.
半矮蔓西葫芦新品种东葫2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葫2号是以冬玉经7代自交纯合选育出的02-8A白皮自交系为母本,以国外材料经5代自交分离选出的稳定的绿皮自交系,与国内黑龙江小 白皮杂交,再自交纯合得到的早熟自交系9601-4B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丰产半矮蔓西葫芦一代杂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早熟性好,植株后期 不早衰;瓜长筒形,纵径 23~25 cm,横径6~7 cm,瓜皮翠绿色,光泽度好;田间表现对病毒病、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抗性比对照早青一代强。露地 栽培每667 m2产量4 500~5 000 kg,保护地栽培每667 m2产量6 000 kg左右。适于我国北方露地和日光温室栽培。  相似文献   

10.
不同温度和土壤水分对西葫芦叶面积和化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西葫芦在大棚环境下有利于叶生长,不利于瓜生长;露地早春地温和气温低对叶和瓜的生长都不利;苗期不浇水光合面积小,化瓜严重;只有在适宜的地温,气温及水分条件下才能使西葫芦高产,化瓜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设施栽培对油桃营养生长及果实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王志强  牛良  刘淑娥 《果树学报》2002,19(2):98-103
设施内油桃的树体生物量(未含果实)较露地增加66.2%。单株全年新梢总长度增加1.0倍,总叶面积增加87.1%,比叶重(SLW)减小,根冠比下降。设施栽培加剧了新梢生长和果实生长对光合产物的竞争。果实生长对设施栽培的反应主要表现在Ⅰ期、Ⅲ期延长,Ⅱ期缩短,果实整个发育期延长10~15d,各期平均长度(天数)与夜间温度呈显著负相关(r=-0.9150)。设施栽培使果实普遍增大,主要原因是果实生长Ⅰ期设施内夜温较低,促进果肉细胞分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黄瓜畸形果产生的原因和发生规律,以不同类型的8个黄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田间黄瓜畸形果种类及其不同采收时期的发生率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1)黄瓜畸形果主要类型有曲形瓜、尖嘴瓜、大肚瓜、蜂腰瓜、瘦肩瓜和钩子瓜6种,其中除无籽黄瓜外,大肚瓜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曲形瓜和尖嘴瓜,钩子瓜比例最低;(2)不同品种黄瓜畸形果发生率差异显著,其中超市2号品种畸形果发生率最低,其次是无籽黄瓜和南抗1号,美洲豹品种畸形果发生率最高;(3)不同采收时期黄瓜畸形果发生率不同,前期和中期黄瓜畸形果发生率低,后期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台湾青枣果实生长发育动态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引种至北京进行大棚栽培的5个品种台湾青枣的果实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台湾青枣各品种果实的生长发育类型均属于较为典型的"双S"型.台湾青枣果实生长发育可以分为4个时期:第一次快速生长期,第一次缓慢生长期,第二次快速生长期及第二次缓慢生长期;各品种台湾青枣的果实纵径、横径的增长量在各生长发育时期差异显著.但总体看来,花后7、8周是各品种台湾青枣较为集中的果实膨大期,持续4~5周,此期间是水肥管理的关键时期;各品种果实生长动态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不同的果实性状.  相似文献   

14.
黄瓜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几种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黄瓜品种D0313和649为试材,对果实自然成熟衰老过程中外观形态和若干重要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黄瓜品种的脂氧合酶(LOX)活性前期上升后期下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有个迅速下降过程;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前期保持稳定,衰老后期急剧上升。两个品种之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存在的差异可能是造成两个品种果实衰老表现不同的原因所在。初步认为,膜脂过氧化作用是导致黄瓜果实衰老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单株留果数量对厚皮甜瓜果实发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单株留果数量对厚皮甜瓜果实发育、品质及产量的影响,选用了不同类型的厚皮甜瓜品种进行了单株留果数量研究。结果表明:小果型品种众天翠玉、中甜1号和中果型品种一品红2号以单株留2个果产量、效益较好;中果型品种新世纪、海蜜2号和海蜜5号以单株留1个果的产量、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6.
薛林宝 《园艺学报》2000,27(6):458-459
甜椒植株摘去 50 %叶片比不摘叶处理生物学产量大幅下降 ,落果率高。初果生长速率在相同节位和相同时期 ,摘叶和不摘叶间表现相似 ,初果坐果节位为 5和 7的生长速率最大 ,其第 10节位试验果落果率最高。无性器官与试验果的生长量之和与试验果落果率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7.
紫魅2号果桑新品种是从2009年收集的野生桑资源中筛选而来。该品种果实5月上旬至6月中旬成熟,果实长筒形,成熟果实紫黑色,风味酸甜适口,品质极上,汁色鲜紫,出汁率77.90%,有籽,可食率98.8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w,后同)为11.2%,还原糖含量为7.1%,总酸含量为3.6%,总氨基酸含量为15.4 g·kg-1,矢车菊色素含量为1.72 g·kg-1,维生素C含量为0.15 mg·g-1,该品种花芽分化容易,花芽率99.31%,坐果率92.8%,单芽果数4~8个,平均5.62个。该品种节间距短,米条结果数多。丰产稳产,定植第2年开始结果,第3年进入盛果期,每666.7 m2产量2750 kg,是一个适合鲜食采摘的果桑新品种。该品种适宜在河南及周边省市桑树适生区栽植。  相似文献   

18.
在普通西瓜育种材料‘韩选绿圆’中发现一株矮化小果型自然突变体(命名为dsh)。对其形态学观察发现:其主蔓长度、节间长度和单瓜质量均显著低于普通西瓜(P < 0.05)。将此突变体与两个普通长蔓西瓜进行杂交、F1自交并以‘dsh’回交,获得F1、F2和BC各世代群体,对蔓型和单瓜质量的遗传分析表明:F1均为长蔓普通果型植株,F2和BC群体长蔓普通果型植株与矮化小果型植株的比例符合3∶1和1∶1的分离比(P > 0.05)。说明该矮化小果突变是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其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