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造纸黑液与马铃薯淀粉废水对沙性土壤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造纸黑液和马铃薯淀粉废水混合废液对沙性土壤的改良作用,在解决废水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方法]将不同体积比的混合废液(马铃薯淀粉废水:造纸黑液=1:1,2:1,3:1,4:1,5:1)经过常温发酵30d,通过对混合废液pH变化的研究,确定最佳混合比例及混合发酵条件,并考察处理后混合废液对沙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马铃薯淀粉废水与造纸黑液以体积比2:1比例混合,经过常温发酵15d后可得到稳定的pH接近中性的混合废液,将其以质量比1:4的比例施入沙性土壤,可提高沙性土壤的pH值,降低干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效提高土壤持水能力。[结论]该研究对治理环境污染,废水资源化及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玉米秸秆添加量对羊粪堆肥的影响,寻求羊粪堆肥时与玉米秸秆的最佳配比,将玉米秸秆和羊粪按质量比5∶5、6∶4、7∶3、8∶2堆肥,测定其pH值、容重、养分含量及CO2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各处理中的pH值、容重、有效磷含量基本持平,但8∶2配比堆肥中水解性氮含量和CO2含量高于其他3种配比,实际生产中建议将玉米秸秆和羊粪按质量比8∶2进行堆肥。  相似文献   

3.
温度对粪便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消化产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牲畜粪便和玉米秸秆混合发酵的产气量与发酵时间和发酵温度之间的关系,确定农村户用沼气原料和最佳发酵温度,为提高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研究设计的可控性恒温发酵装置,以猪粪、牛粪和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原料,以常温厌氧发酵池的底物为接种物,在总固体TS质量分数为8%条件下进行批量试验,在25~40℃,每5℃设一个温度梯度,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按不同比例(质量比为1∶1,2∶1,3∶1)配比混合发酵的产气速率、产气量及发酵时间的影响,并用SAS软件对各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各影响因子的最优值。【结果】在一定温度范围内(25~40℃),厌氧发酵产气速率峰值出现的时间和发酵周期均基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峰值和产气量均基本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从总累积产气量来看,猪粪与玉米秸秆配比发酵优于牛粪与玉米秸秆配比,猪粪、牛粪与玉米秸秆混合厌氧发酵的最佳温度是34℃左右,发酵时间为58 d左右。【结论】确定了沼气的最佳原料、发酵温度和时间,为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菌酶共降解棉秸秆工艺,为菌酶混合棉秸秆固体发酵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工艺参数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和滤纸酶活确定最佳混菌组,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不同混菌组、酶制剂、含水量对NDF含量、ADF含量、纤维素含量、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并且通过感官评价、pH值及干物质含量确定发酵棉秆品质.[结果]发酵最优条件为A1B2C2,即混菌组为Lp+∶TH14∶295∶BS-2=1∶1∶1∶1,酶活为15 000 U/g,加水量为50;.最优发酵条件下,NDF含量降低4.61;,ADF含量降低8.01;,纤维素含量降低10.74;,纤维素降解率达25.62;,pH值为4.21,干物质含量为54.2;,棉秆品质为优等.[结论]菌酶混合发酵棉秸秆提高棉秆品质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水稻秸秆与猪粪进行混合发酵研究。[方法]在不对秸秆进行预处理的情况下,在35℃恒温下进行发酵,研究稻秆-猪粪VS比、底物-接种物VS配比(S/I)和VS浓度对混合厌氧发酵产气量的影响。[结果]当稻秆-猪粪VS配比为1∶4、底物-接种物VS配比(S/I)为2∶1、VS浓度为6%,产沼气量及甲烷产量均达到最大,产气效率高,其累积产气量为548.90mL/g。[结论]在水稻秸秆不进行预处理的情况下,水稻秸秆-猪粪进行中温发酵工艺最佳发酵条件为VS比1∶4、S/I2∶1、VS浓度6%。  相似文献   

6.
不同pH值造纸黑液对砂质土壤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利用造纸黑液改良砂质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调至不同pH值的造纸黑液与砂质土壤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密封后在阴暗处放置30 d后,测定改良土壤的pH值等参数。[结果]检测结果表明,造纸黑液的固形物、有机碳、有机质、腐植酸和水含量及pH值分别为14.70%、4.95%、9.39%、9.71%、85.30%和11.98。将造纸黑液的pH值调至5左右,与土壤混合均匀,其用量越大对土壤的改良作用越好,当造纸黑液与土壤的质量比增加到340.0/95.0时,改良土壤的pH值为6.88,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3.53%,有机质含量为25.66%,腐殖酸含量为39.05%,容重为1.042,孔度为60.292%,随造纸黑液用量的减少,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降低。[结论]pH值为5的造纸黑液,以340.0/95.0的比例与土壤混合能有效改良砂质土壤的肥力与保水性。  相似文献   

7.
响应面优化玉米秸秆纤维素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丹丹  周杰  刘文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81-18783,18820
[目的]应用响应面法优化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提取工艺。[方法]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采用酸碱水浴提取玉米秸秆纤维素,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不同的酸、液固比、浸提液pH和提取时间对玉米秸秆纤维素得率的影响,并应用响应面法分析液固比、浸提液pH和提取时间对响应值的影响,确定玉米秸秆纤维素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由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得知,影响玉米秸秆纤维素得率的工艺因素依次为浸提液pH〉提取时间〉液固比。将由响应面法优化的工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最终确定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固比20∶1 ml/g,浸提液pH 12,提取时间76 min。在此条件下玉米秸秆纤维素的得率为(55.25±0.15)%。[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秸秆的深入研究及其在食品领域中工业化生产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发酵和酶解共处理玉米秸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曲源  王修俊  孙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484-10485,10488
[目的]探究发酵和酶解共处理玉米秸秆效果。[方法]利用有效微生物发酵玉米秸秆,并对发酵后玉米秸秆进行酶解。采用单因素法,考察温度、pH值、酶与底物比、处理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结果]发酵和酶解单独处理玉米秸秆,效果均不理想;有效微生物群可以软化秸秆,利于酶解。在温度为50℃、pH值为4.8、酶与底物比为15g/kg、处理时间为72h的条件下,纤维素酶酶解发酵后的秸秆所得总糖有较大幅度提高,还原糖提高较小。[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及饲料开发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玉米秸秆预处理后的酶水解及丁醇发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玉米秸秆预处理后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方法]采用碱浸泡法和氨水浸泡法对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考察预处理方法以及温度、酶用量、pH值、底物浓度等因素对玉米秸秆酶水解的影响,得出最佳酶解条件,并利用最佳条件下的水解液进行丁醇发酵。[结果]碱法预处理玉米秸秆能有效地提高酶的水解效率。玉米秸秆经过预处理后的最佳酶水解工艺条件为:pH值4.5~5.0,温度50℃,底物浓度3.33%,酶用量950U/g秸秆。利用秸秆水解液进行丁醇发酵后,溶剂(丁醇、丙酮、乙醇)的产率比值为10.O:1.5:1.0,与传统发酵(6:3:1)相比,提高了丁醇所占的比值。[结论]该研究为以木质纤维素为原料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验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慧君  李波  吴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204-12207
[目的]探寻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F6固体发酵降解玉米秸秆的最佳发酵条件。[方法]研究发酵温度、基质含水率、通气状况、接种量及基质初始pH对玉米秸秆降解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这5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玉米秸秆降解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玉米秸秆固体发酵的最适条件为31.6℃下调节基质含水率61.7%,pH6.0,接种5.0 ml液体菌种,6层纱布封口。经验证,该条件下玉米秸秆的降解率可达46.38%。[结论]绿色木霉F6固体发酵降解玉米秸秆效果良好,操作简单,经济高效,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玉米秸秆被稀硫酸预处理后,经纤维素酶转化,并利用混合茵发酵生产乙醇的工艺条件。[方法]以唐山丰润当年产玉米秸秆为研究对象,用1.0%的稀硫酸预处理,用里氏木霉生产纤维素酶,在纤维素酶、热带假丝酵母、酿酒酵母共同作用下采用同步糖化共发酵法生产乙醇。[结果]结果表明,纤维素酶生产的最适条件为:玉米秸秆由稀硫酸处理后,滤渣中添加适量营养,接入1.8×10^7~1.9×10^7个/g底物Tr/choderma reesei TJK-108孢子悬浮液,于30℃固态培养7d。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1℃,发酵周期72h,转速120r/min,纤维素酶用量35IU/g(对底物),热带假丝酵母与酿酒酵母的接种比2:1,酵母菌接种量为10%。在最适发酵条件下,乙醇产率为0.150g/g(乙醇/玉米秸秆),比其他试验组产率都高。[结论]玉米秸秆是价廉易得和来源丰富的可再生资源和能源,被纤维素酶转化后可以生产乙醇部分替代石油,这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而且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缓解化石能源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研制一种新型奶牛饲料添加剂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用一定比例的不同碳氮源配制成不同碳氮比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以活化好的福邦饲用高活性干酵母稀释液为试材,通过发酵培养和测定酵母细胞数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及碳氮比。[结果]在6种不同碳氮比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中,以秸秆为碳源的发酵培养基中的酵母细胞数普遍高于以玉米淀粉为碳源的。以秸秆为碳源,花生粕为氮源,碳氮比为1∶1时,发酵培养基的每克干物质中含酵母细胞1.283×109个。秸秆、玉米淀粉(2∶1)混合作碳源时,固态发酵培养基的每克干物质中含酵母细胞1.315×109个。[结论]福邦饲用高活性干酵母固态发酵的最适碳源为秸秆、玉米淀粉(2∶1)的混合物,最适氮源为花生粕,最佳碳氮比为1∶1。  相似文献   

13.
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工艺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合  张强  赵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36-9137,9139
[目的]为了寻找玉米秸秆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5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利用复合酶进行玉米秸秆的酶解,研究降解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秸秆在降解过程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影响该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的因素为:pH值>底物浓度>反应时间>酶用量>反应温度。该复合酶降解玉米秸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0.20%,底物浓度5.0%,反应时间3.0 h,反应温度50℃,pH值5.0。此时,降解率最高(达27.6%)。电镜观察表明:玉米秸秆经酶解作用后表面蜡质结构被降解,内部的致密结构变得松散,出现空洞。[结论]该研究为玉米秸秆的生物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纯种发酵的最佳条件。[方法]酵母菌Y22和乳酸菌L15按不同比例(1:1、2:1、3:1、4:1)进行发酵试验,筛选最佳的菌种配比。通过评价发酵效果和发酵时间确定最佳发酵温度。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籼米发酵的条件。[结果]乳酸茵含量过大,产品有酸味;酵母菌含量过大则会产生酒精味。当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比例为3:1时,发酵早米的风味最佳。低于25℃时随着温度的上升,发酵所需时间逐渐减少;超过25℃,米香味受到影响。乳酸菌与酵母菌的配比对产品的品质影响最大。接种量比品质的影响小。[结论]纯种发酵的最佳配方为L15:Y22=2.5:1.0,发酵温度28℃,发酵时间5d,接种量2%。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optimize the appropriate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SSF)conditions.[Method] The optimization of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using a mixture substrate of bean curd residue and the marc with Bacillus natto was developed.[Result] The best fermentation condition optimized by the test of single factor and the orthogonal design respectively was mixing ratio of bean curd residue to marc 2∶1,substrate pH value 6,fermentation temperature 39 ℃,inoculum volume 10% and fermentation time 48 h.Under this optimized fermentation condition,the content of crude fiber in the substrate decreased from 107.8 mg/g before SSF to 56.2 mg/g after SSF,and the degeneration rate of crude fiber was 47.87%.[Conclusion] The bean curd residue in its palatability was enormously improved by SSF with Bacillus natto strain,which could be expected to be widely used as raw material of health foodstuff.  相似文献   

16.
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酸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楠  赵宋敏  李定龙  孙向武  戴肖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773-15775,15781
[目的]确定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酸的最佳条件。[方法]在适当的垃圾粒径、固含率和C/N条件下,运用3因素3水平L9(33)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接种比例、pH值和温度对于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酸的影响。[结果]当温度为37℃,pH值为6,接种比例为4∶1时,厨余垃圾厌氧发酵所产乙酸和VFA在第5天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87g/L和17.36g/L;COD去除量和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606mg/L和43.8%。[结论]厨余垃圾厌氧发酵产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接种比例为4∶1、pH值为6、温度为37℃。各因素影响大小的次序为:温度〉pH值〉接种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