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两打"技术要点所谓"两打"就是指苗期打心,后期打尖。苗期打心的最佳时期:春芝麻是第1对真叶展开、第2对真叶半展开时;夏芝麻是第3对真叶半展开时。打心方法:当第1对真  相似文献   

2.
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新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作物性状遗传相关与形态器官发生的理论并在常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项投资少,效益高、而且操作简便、易于推广的芝麻双茎栽培技术。其关键技术是:于幼苗期摘除顶尖,使每单株第一对(或第二对)真叶叶腋间腋芽萌发成长为双茎。显著增加单株蒴果数,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8.57%。  相似文献   

3.
由河北省农科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芝麻双茎栽培,是在常规栽培技术基础上,于幼苗期摘除顶尖,诱导单株的腋芽萌发生长,形成双茎,从而增加单株蒴果数的一种技术。1987~1990年在石家庄、邢台、衡水、沧州等地区试验、示范,一般每株蒴果增加44.4%,平均亩产86.9公斤,比常规栽培每亩增产38.6%。芝麻双茎栽培技术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打顶尖的时间及方法。在保留叶片上部的一对真叶半展开,其节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芝麻双茎栽培的增产效果和增产效应,试验结果较常规栽培增产8.2%,单株蒴果数增加9.5%,关键技术是掌握幼苗摘心,使每单株第二对(或第一对)真叶叶腋芽萌发成长为双茎。  相似文献   

5.
芝麻增产有新招双茎栽培效益好湖北省孝感师专林特系吴四宝在芝麻栽培生产上,一般都采用单株单茎栽植方法。安陆市勃贩镇菜农周思勇介绍的“单株双茎栽培”方法,一般能提高单产60%以上,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现介绍如下:在芝麻幼苗长出一对真叶时,抹掉其顶芽,使每...  相似文献   

6.
芝麻高产高效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红壤旱地芝麻高产高效的轻简化耕作栽培技术,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4种轻简化种植方式和1种常规种植方式对芝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方案中,芝麻播种时,用旋耕机旋耕20 cm,撒播,用牛耙平,盖土,芝麻2~3对真叶时,结合施肥、除草,用锄头中耕,将撒播的芝麻苗锄成行,这一试验方案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可获得最高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7.
油食两用型芝麻新品种冀黑芝1号生长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油食两用型芝麻新品种冀黑芝1号为试验材料,通过定株观测,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冀黑芝1号出苗后28~72d茎生长速度较快,其中,出苗后34~43d(即初花至盛花)茎日增长量最大(4.09cm),是整个生育期生长最快的阶段。从出苗至第1对真叶出现需要8d,之后叶片出现所需天数呈递减趋势,第10对真叶后1d分生1对真叶。叶面积系数变化趋势与茎生长规律一致,前期叶面积系数较小,盛花期达到最大(6.12),盛花期后又逐渐减小,成熟期叶面积系数维持在2.05,保留15对功能叶。始花后9d进入盛花期,日开花5.4—12.6朵/株,盛花期持续30d左右,该期开花量占总花量的84.8%,盛花后开花量迅速减少,日开花量维持在0.2~2.2朵/株。下部节位蕾从现蕾至开花需要6d,上部节位蕾需要3~4d。  相似文献   

8.
<正> 在芝麻幼苗期保留一对或二对真叶,将保留叶上的半展开叶及主茎生长点摘除,诱导其产生双茎。无论是春、夏芝麻应用该法栽培,均表现增产,幅度为13.6%—100%,比对照平均增产38.57%。原因是:调整了产量因素的贡献,增加了单株蒴数和粒数;叶片增多,叶面积系数大,光能利用充分。据在盛花期测定,双茎芝麻比对照多采光  相似文献   

9.
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黄瓜喜温暖,不耐寒冷,植株生育的界限温度为10-30℃.适宜温度为20-25℃,但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同时黄瓜雌雄花的比例和雌花的出现节位的高低也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从第一片真叶出现到第五片真叶出现时是花芽分化期,此期生长适温白天是20-25℃。夜间是10-18℃,如在白天适温下,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则会有利于黄瓜植株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刺激花芽向雌性转化。当第一片真叶展开到第二片真叶还没展开前,夜间温度可控制在12-14℃;当第片真叶展开,夜间温度可降低到10-12℃。对降低雌花节位,增加雌花数目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双茎栽培是芝麻幼苗期摘除主茎顶尖,利用茎基部腋芽,促其长出2个类似原主茎的茎秆,使一株一茎变为一株双茎,可大幅度提高结荚数,从而增加产量。一般每亩增收芝麻10  相似文献   

11.
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及抗病种质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种质资源进行了抗病筛选。结果表明,筛选出一套简便易行的番茄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方法,最佳抗性鉴定方法组合为,接种方法为摩擦法,接种苗岭为4片真叶,接种浓度为106个孢子·mL-1。以此为基础,对东北农业大学番茄研究所提供的44份番茄材料进行芝麻斑病苗期抗性鉴定。抗源筛选结果为中抗材料4份,感病材料34份,易感病材料6份。  相似文献   

12.
以芝麻新品种驻芝15号为材料进行分期打顶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苗期打顶,保留2对真叶;初花后20天打顶;初花后25天打顶;初花后30天打顶;苗期打顶+初花后20天打顶;不打顶(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打顶有利于驻芝15号高产、优质,以苗期打顶+初花后20天打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近日从安徽省农科院获悉,该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7年攻关研究,目前选育出安徽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2164,结束了安徽省无自主选育芝麻杂交品种及常规品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芝麻双茎栽培是一项增产新技术.它是利用芝麻顶端生长优势,在幼苗期摘去顶尖,使单株基部腋芽萌发长成双茎.双茎植株具有根系发达,叶片数增加,果轴增长,蒴果数增多,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适宜生产上应用的抗旱性强的芝麻品种,以盆栽芝麻为材料,在5对真叶期进行水分胁迫处理,每7 d测1次株高,并于成熟期调查不同处理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水分胁迫对芝麻生长的影响及不同品种的抗旱性。结果显示,水分胁迫18、47 d后,不同品种的株高均显著低于其对照组相应品种的株高,水分胁迫对周芝16的株高降低影响最小,但在水分胁迫47 d后,周芝16的株高优势不如郑太芝1号。使用抗旱系数评价水分胁迫对不同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水分胁迫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对始蒴节位影响较小,对每蒴粒数和空梢节长无显著影响。对6个芝麻品种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按综合评价值(D值)从大到小排序为郑太芝1号(0.896)>周芝16(0.515)>晋芝1号(0.399)>汾芝2号(0.357)>宛芝16(0.304)>冀航芝1号(0.074),D值越大,品种的抗旱性越强。研究结果筛选出2个新的芝麻抗旱种质,即郑太芝1号和周芝16,虽然水分胁迫抑制植株生长,但对抗旱性强的品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芝麻叶是一种传统的干菜食品,多地有掐食芝麻叶的习惯,更有专业公司和企业收购加工芝麻叶。为了明确芝麻种植效益最大化的掐叶时期,在芝麻品种宛芝16上,以全生育期不掐叶为对照(CK),研究了芝麻出苗后第40天、第50天、第60天、第70天开始掐叶对芝麻子粒和芝麻叶产量的影响,并对不同掐叶处理的芝麻种植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芝麻出苗后第70天掐叶处理的芝麻种植效益最高,其芝麻叶纯收入为10 924.4元/hm~2、子粒收入为12 154.6元/hm~2,净收益达到23 079.0元/hm~2,较CK增收9 739.8元/hm~2。芝麻出苗后第70天掐叶,可以实现芝麻种植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科技通讯》2006,(3):56-56
近日从安徽省农科院获悉,该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7年攻关研究。日前选育出安徽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组合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2164.结束了安徽省无自主选育的芝麻杂交品种及常规品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双茎栽培是芝麻幼苗期摘除主茎顶尖,利用茎基部腋芽,促其长出2个类似原主茎的茎秆,使1株1茎变为1株双茎,可大幅度提高结荚数,从而增加产量.一般每亩增收芝麻10kg左右.因此,双茎栽培是芝麻高产的一条新途径.据试验,双茎栽培可比常规种植增产35%~70%.  相似文献   

19.
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的选育与利用屠礼传,王文泉,梁秀银,郑永战,柳家荣,徐博(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郑州450002)芝麻杂交种豫芝九号,原名88CA006,组合为ms86—1×丹巴格,是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选育的第一个芝麻杂交种,1993年4月经河南省品种...  相似文献   

20.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芝麻育种课题组经7年攻关研究,日前选育出我省第一个杂交芝麻新品种“皖杂芝一号”(原名“皖杂芝0176”)和第一个常规芝麻新品种“皖芝一号”(原名“皖芝2164”),2006年1月14日通过安徽省非主要农作物评审委员会审定,结束我省无自主选育的芝麻杂交品种及常规品种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