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椎管内脊膜瘤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选择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椎管内脊膜瘤,观察肿瘤形态、边界、MRI信号特征、强化特征及与脊髓、硬膜囊、椎体附件的关系.结果脊膜瘤好发于女性,发病部位以上中胸段多见、颈段次之,髓外硬膜内脊膜瘤多呈扁丘状或椭圆形,其硬膜面平直,夹角多为钝角,其脊髓面圆钝,肿瘤纵径大于横径,可见"硬膜下"征,肿瘤少见囊变及出血信号;髓外硬膜外脊膜瘤多呈"哑铃"状向椎管外侵犯,致椎间孔扩大,患侧蛛网膜下腔变窄.注射Gd-DTPA后可见"硬膜尾"征及肿瘤脊髓面重度强化带.结论MRI对椎管内脊膜瘤定位准确;而椎管内脊膜瘤具有特征性MRI强化表现,因此,MR检查具有重要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于骨外科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以期为该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医院骨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3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探讨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为期1年的术后随访,患者治疗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较治疗前改善极显著(P0.01);治疗后矢状面后凸角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外科临床上对于多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以及矢状面后凸角,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DLS)合并椎管狭窄的效果及邻近节段退变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收治的76例DLS合并椎管狭窄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减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优良率、腰椎生理前凸角及VAS评分,比较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椎间隙融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优良率(84.21%)明显高于对照组(52.63%),观察组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44.74%)明显高于对照组(13.16%),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的Cobb角(10.49±1.5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35.69±3.19)°与术前的Cobb角(27.61±2.29)°及腰椎生理前凸角(11.71±2.21)°相比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观察组VAS评分(1.23±0.49)分及JOA评分(26.79±3.77)分与对照组VAS评分(2.14±0.56)分及JOA评分(20.13±2.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S合并椎管狭窄经选择性短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后临床效果较好,有利于患者冠状Cobb角及腰椎生理前凸角的恢复,椎间隙融合情况良好,腰腿疼痛症状也得以有效缓解,但由于内固定降低了脊柱的灵活度及顺应性,邻近节段的退变较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胸腰椎骨折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单用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功能恢复及椎管侵占率、伤椎前高压缩比等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功能优良率及椎管侵占率等指标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更加符合生物力学,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恢复椎体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1病例介绍 患者女,25岁,孕24周,外院超声检查提示胎儿脊柱异常,为明确诊断前来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产科检查:孕妇职业、结婚年龄、末次月经无异常;未计划受孕,孕前未服用叶酸;孕早期无病毒感染史、用药史、接触放射线史;既往无患病史、手术史和家族的遗传病史;LMP:24周怕,胎儿胎动时间正常;胎心多普勒未见异常,临床化验各项指标未见异常。胎儿超声检查:胎位头位,胎心胎动可见,胎盘位于后壁。胎儿双顶径6.0cm,头围22.5cm,腹围20.1cm,股骨长径4.1cm,脐动脉S/D2.88,羊水深度4.0cm;胎儿脊柱扫查:旁矢状切面示胎儿脊柱走行方向略为异常,冠状切面示胸腰段可见后骨化中心回声紊乱,腰段椎管管腔增宽,中央可见一个不均匀强回声,似呈“倒三角形”,横切面扫查示此强回声确位于椎管内,脊髓受压分成左右两部分;椎体未见明显缺损;皮肤表层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1.单活胎,头位(超声孕周24周^+)2.胎儿脊柱回声异常(脊髓纵裂不除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CUBE PD序列在膝关节外伤诊断及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discovery7503.0T MR扫描仪,8通道膝关节专用线圈,先扫描膝关节常规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矢状位压脂PDWI、冠状位压脂PDWI、横断位压脂T2WI,再扫描3D-CUBE PD序列,将矢状位3D-CUBE PD序列图像发送至AW4.5工作站进行后处理,包括显示半月板、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和关节软骨。由两位高年资诊断医师对上述结构病变的诊断与常规膝关节序列对上述结构病变的诊断对比进行评价,再将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手术结果进行对比,比较其诊断符合率。结果:在病灶检出率方面,3D-CUBE PD序列在显示前、后交叉韧带和关节软骨病变方面明显高于常规膝关节序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D-CUBE PD序列在显示半月板病变上与常规膝关节扫描序列相差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UBE PD序列在膝关节外伤性病变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临床怀疑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和关节软骨病变方面,可作为扫描常规,而临床怀疑膝关节半月板病变时,由于3D-CUBE PD序列扫描时间短,患者的耐受性好,获得的任意平面重建图像对手术医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1例采用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其中L4/5节段22例,L5/S1节段14例,联合5例,其中合并椎管狭窄25例,合并腰椎滑脱8例。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3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测量手术前后的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椎间隙高度比值(Interventebral disc height ratio)。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后JOA评分、VAS、LL、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P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达到充分减压,缓解症状,稳定融合,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用改良HRP逆行追踪法研究了鸡翅膀主要神经干的感觉神经纤维、内脏运动神经纤维的起源细胞,分别计数C10~T6脊神经节内感觉神经元、交感干神经节内的内脏运动神经元的数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①鸡翅膀内主要神经干的初级传入神经元属假单极神经元,数量多,以中型细胞为主,均位于C12~T3之间,高峰节段为T1,神经元的数量由高峰节段向头端和尾端渐减或锐减.②内脏传出纤维来源于C12~T3之间交感干神经节的多极神经元,高峰节段位于C14和T1两个节段,分布范围较相应初级传入要缩短一个节段,且神经元数量较多.③躯体传出神经元为位于C12~T3脊髓腹角的大多极神经元,分布节段与内脏传出神经元相似,正中神经和尺神经的标记细胞定位于腹角的背外侧,腋神经和桡神经定位于腹角的腹内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结肠手术后患者肠道通透性及炎症反应,探讨肠黏膜通透性(乳果糖/甘露醇比值L/M)、APCHE Ⅱ评分、白介素-6(IL-6)、白细胞(WBC)计数与外周血中大肠杆菌DNA阳性率的关系.方法 2005年2月至2006年6月我科收治的结肠癌行手术患者48例,检测术前和术后第3天、第7天的L/M比值、APCHEⅡ评分、IL-6、WBC数和外周血中大肠杆菌DNA,并根据外周血大肠杆菌DNA的PCR阴、阳性分组行各指标的比较.结果 术后第3天的尿L/M 比值、APACHEⅡ评分、IL-6、WBC数均较术前和术后第7天为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7天的尿L/M比值、IL-6、WBC数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CR阳性(例次)组的L/M比值、APACHEⅡ评分、IL-6、WEC数高于与PCR阴性(例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结肠手术后第3天肠黏膜通透性增加,炎症反应明显;细菌易位与肠黏膜通透性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骨密度及血清骨钙素水平 ,了解高血压病患者骨代谢的变化。方法 :用骨密度仪检测高血压病患者 (男女各 3 0例 )骨密度水平 ,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清骨钙素 ,并以健康人 (男女各 3 0例 )作对照。结果 :男、女高血压病患者骨密度分别为 ( 1.3 5± 0 .40 2 )、( 0 .5 2 8± 0 .2 16)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男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骨钙素 ( 6.5 7± 3 .49) μg/L与健康人无明显差别 ,而女性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骨钙素 ( 10 .80± 6.2 9) μg/L明显升高 (P <0 .0 1)。 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骨钙素升高可能为其骨密度下降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经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在伤后6 h~10 d行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本组全部病例术前、术后及随诊时均摄正侧位X片、CT或MR I扫描检查.结果经X片、CT检查,病椎高度恢复90%以上,伤前的后突畸形Cobb角平均为25.5°(11°~32°),术后纠正至平均4.4°(1°~7°).结论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脊髓损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冰敷应用时间对膝关节镜术后康复的影响,探讨有利于膝关节镜术后患者早期康复的方法。方法选取行膝关节镜微创治疗半月板损伤的患者80例,术后给予冰敷布袋进行镇痛、消肿,并根据术后冰敷时间不同分为12及24 h组。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术后疼痛程度,使用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及术后膝关节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对术后膝关节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应用下肢周径测量评价术后关节肿胀情况。结果 2组术前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术后时间延长VAS评分呈下降趋势,24 h组术后第1天及第3天VAS评分低于12 h组(P0.05);术后第7天2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下肢周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第1天下肢周径因水肿明显增加,术后第3天及第7天逐渐回落;24 h组术后第1天及第7天下肢周径小于12 h组(P0.05)。2组术前ROM及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第1天及第3天24 h组患者ROM及KSS评分改善优于12 h组(P0.05);术后第7天2组ROM及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镜术后应用冰敷布袋24 h能更为用效的缓解患者疼痛及关节肿胀程度,有利于膝关节镜术后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pH、盐度和不同饵料对观赏类水母——咖啡金黄水母Chrysaora melanaster幼体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咖啡金黄水母幼体(伞径为2cm)的适宜pH为7.3—8.8;盐度的生态幅为20—45;不同饵料条件下,第11天时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组与饵料为桡足类组的水母幼体的平均伞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16天时饵料为海月水母组与饵料为桡足类组的水母幼体的平均伞径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0天时海月水母组的幼体生长最快,卤虫无节幼体组的次之,混合桡足类组的生长较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0月至2016年10月医院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5例并进行随访,术中采用"Z"微型钢板分别固定在抬起的椎板及侧块上。比较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结果,分析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神经症状加重、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内固定牢靠,未见再关门现象。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鸡泄殖腔传入神经元的定位及其传入纤维在脊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 CB-HRP 注入鸡泄殖腔壁内,通过逆行和跨节追踪证明:1、被标记的泄殖腔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休位于双侧 T_4—S_9脊神经节和迷走神经结状节内。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集中于 S_4—S_7和 T_6—L_1。分别以 S_5和 L_1为高峰,L_4—S_2为少标记区.荐段和胸腰段标记细胞数的比系1.6∶1,结状节内的标记细胞数较前二者少.脊神经节内的标记细胞以小型的为主,结状节内的标记细胞则以大型者居多。单侧注射例大约有39%的标记细胞出现于对侧脊神经节中。2、脊髓横断面观,被标记的初级传入神经元中枢突呈束状经背根外侧部进入S_3—S_8髓节的背外侧束,而后分成内外两部。外侧纤维束较粗大,沿背角Ⅰ—Ⅴ层外侧缘走行,内侧纤维束较细小,向内侧穿经 Clarke 氏柱,二者于中介核处汇合,共同终止于荐部副交感节前柱。单侧注射例,对侧的标记纤维束较注射侧疏淡。水平面观,背角外侧有被标记的纵向纤维束,以 S_5为中心向前后各伸延2~3个节段。在 T_7—L_2可见有纤细的纤维束沿背角外侧缘走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GRE序列诊断脊柱转移瘤的作用。方法:回顾5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脊柱转移瘤MRI资料,对比分析FSET2和GRET2的MRI改变。结果:GRET2表现为高或高低混合信号110处(占97.3%),3处为低信号(占2.7%);FSET2表现为高信号或高低混合信号98处(占86.7%),等信号12处(占10.6%),低信号3处(占2.7%);GRET2对脊柱转移瘤骨髓异常、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的检出率为100%,FSET2则为89.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矢状位GRET2可作为脊柱转移瘤基本扫描序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7.
海蜇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母,碟状体是其生长发育重要的阶段。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投饵频率(1、2和3次/日),不同规格(D≤5;50.05);12 h和16 h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照12 h/日最有利于碟状体生长。自然光和弱光对碟状体生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结论对海蜇碟状体生长阶段的生理学研究和人工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朱有才  王甜  傅兆麟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454-7455,7472
[目的]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植株株高构成指数与节间粗度组成特征。[方法]以黄淮麦区38个小麦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8个小麦品种穗长/株高比值平均为0.118 6,自倒1节开始,株高构成指数的变幅分别为0.524 2~0.666 9、0.568 2~0.664 7、0.502 7~0.638 7、0.494 8~0.739 6,平均值分别为0.574 4、0.620 0、0.570 0、0.406 1,其中只有倒2节间的I值大于0.618,其余都小于0.618;节间粗度为穗下节0.45 cm,倒2节0.54 cm,倒3节0.53 cm,倒4节0.52 cm,倒5节0.46 cm,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倒1节。[结论]该研究可为构建小麦相适应的株型结构,实现小麦超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目的】鞭段容器育苗是培育地被竹优质绿化苗的重要手段,但鞭段长度和径级对地被竹容器苗生长质量的影响尚不清楚,揭示地被竹地下鞭养分对鞭长和鞭径的响应规律,从而筛选出适于地被竹鞭段容器育苗的鞭长和鞭径组合,为生产培育高质量地被竹鞭段容器苗提供参考。【方法】以一年生菲黄竹(Sasa auricoma)鞭段为试材,选取细鞭(D1,鞭径为(2.67±0.32)mm)、粗鞭(D2,鞭径为(5.20±0.46)mm)2种径级的竹鞭开展3种鞭段长度(L1,3 cm;L2,6 cm;L3,9 cm)6种处理的埋鞭育苗试验,测定菲黄竹地下鞭C、N、P及碳水化合物含量等。【结果】鞭长和鞭径对菲黄竹母鞭C、N、P含量和C∶N∶P、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含量有明显影响,且交互作用显著,鞭径效应具有明显的鞭长水平依赖性。但鞭长、鞭径及其交互作用仅对新鞭的淀粉、SC含量有显著影响,而对C、N、P、可溶性糖、NSC、纤维素、木质素含量以及C∶N∶P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结论】鞭长和鞭径对菲黄竹鞭段容器育苗的母鞭养分含量有明显影响,但对新鞭的影响较小,存在新鞭养分供应优先的生长机制。建议菲黄竹容器育苗时选择鞭径5 mm、鞭长6 cm左右的鞭段。  相似文献   

20.
不同肥料处理对尾巨桉土壤和叶片化学计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盆栽尾巨桉DH32-29苗木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包衣肥、硫酸肥、蒸气肥及活性肥)对其土壤和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土壤和叶片的C、N、P含量;添加活性肥的3种肥料处理其土壤C和叶片C、N、P含量均分别大于其未添加活性肥的处理,而添加活性肥的土壤N、P含量均小于未添加的;施肥处理的土壤C∶N、C∶P均显著低于对照;施肥处理的叶片C∶N极显著低于对照,N∶P极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之间的叶片C∶N和N∶P比值相对稳定,且施肥处理的叶片N∶P比值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该试验盆栽土壤中C含量与土壤P含量有较弱的负相关性,而与土壤N及其C、N、P化学计量比、叶片C、N、P及其化学计量比均无相关性,土壤N与土壤C∶N相关性显著,土壤N、P、C∶N、C∶P、N∶P、叶片C、N、P及其化学计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