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藏地区土壤侵蚀以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受降水、大风、温度、地形地貌、地质、植被等自然因素及乱垦滥伐、过度放牧、掠取资源、破坏环境等人为因素影响.为防治西藏地区复杂多样的水土流失,结合西藏地区的自然属性和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将西藏地区分为藏东南水力侵蚀为主区、藏西风力侵蚀为主区、藏北冻融侵蚀为主区及藏中复合侵蚀区,并针对各区的自然属性及影响因素,提出在不同时期以防治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复合侵蚀为主的防治措施和发展方向,并提出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宣传、研究水土流失机制和防治对策、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等举措,以达到防治西藏地区水土流失、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典型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岩溶峰丛洼地水土流失以地下漏失为主,水土流失过程特殊、复杂,非岩溶区原有的各项水土保持工程及生物措施不适宜该区。以广西平果县果化示范区为例,在系统分析典型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不同环境类型条件下水土流失的主要特点和过程的基础上,通过试验与示范,研发了适宜于峰丛洼地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可为我国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及石漠化的综合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西气东输二线新疆段主要水土保持监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气东输二线新疆段(霍尔果斯—星星峡段)经过伊犁山间盆地、天山山地、天山北麓倾斜平原、吐哈盆地等地貌区和艾比湖风区、达坂城风区、吐鲁番三十里风区及哈密百里风区,总长1 395 km。管线经过区域水土流失以中、强度为主,流失类型以风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面积相对较小但破坏性极强。在开展水土保持监测过程中,考虑到区域条件及水土流失特点,选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地面定位监测、调查监测、遥感监测等。  相似文献   

4.
沈阳地区水土流失主要为水力侵蚀和风力侵蚀。水土流失类型可分为东南部山区(水蚀区)、北部山丘区(风蚀、水蚀区)、西部平原区(风蚀区)、城市建成区及附近区域(人为水土流失区)。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具有示范功能的小流域治理模式、社会水土保持观念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相关法律、法规落实不到位。防治对策:依据新《水土保持法》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坚持走多部门共同参与之路;科学分析,分类指导,突出因地制宜治理方针。东南部山区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北部山丘区加快治理进度;西部平原区推广以速生杨、寒富苹果为主的治理模式,城市建成区及附近区域从源头抓好人为水土流失的防治与控制。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时期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精神和要求,国家农发办安排专项资金,相继在一些水土流失重点地区开展了农发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由此农发水土流失治理工作逐步进入快速推进的发展时期。为加快滇黔桂岩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抢救滇黔桂岩溶区珍贵的土地资源,促进当地脱贫致富,在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实施滇黔桂岩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本文以云南省宣威市花果山小流域为例,对其作为滇岩溶区的自然状况及水土流失特点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岩溶山区开展农发水保项目措施布设要点,为该地区开展农发水保项目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提取了松涛水库上游降雨侵蚀力、地形、土壤可蚀性、植被与经营管理和水土保持措施5个主要水土流失影响因子,运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估算该区域土壤侵蚀量,生成土壤侵蚀程度分布图。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土流失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水土流失主要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8.43%和26.76%;坡度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因子,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坡度15°的区域;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人类干扰活动较强烈的草地、灌木林、速生林、热作园等地类上,其水土流失面积占到研究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9.64%。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8年度沂蒙山泰山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分析了该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和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其次为中度侵蚀,强烈及以上侵蚀所占的比例较小;与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2011年)结果相比,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同时呈现侵蚀强度由高强度向低强度明显转化的趋势,反映了包括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在内的生态治理效果良好。在下一步工作中,该区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上来,在监管上强手段、治理上补短板。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划分为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2个一级区,以土石山区为主,涉及11个市,72个县(市、区),总面积达93 869万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63.40%。沟道侵蚀是该区水土流失的集中体现和严重区域,经统计,辽宁土石山区共有侵蚀沟道74 124条。分析侵蚀沟特点、成因及危害,对开展该区域的侵蚀沟道综合治理工程、指导其水土保持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崇礼县水土保持分区治理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崇礼县自然生态环境和水土流失现状的分析,将该区域分为:较重侵蚀区、中度侵蚀区、较微侵蚀区和轻微侵蚀区四个水土保持区,并针对每个水土保持分区的特点提出了治理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弃渣场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域,弄清该区域水土流失特征,总结其水土流失规律,对正确评价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影响,科学预测水土流失强度和水土流失量,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具有重要意义。大陆性干旱气候区,降水稀少,水土流失以风蚀为主,因此,仅对其风蚀特征进行观测研究。选取新疆波波娜水电站有代表性的4#弃渣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降尘缸法观测侵蚀量,对2009、2010年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该弃渣场风蚀模数小于对照区,不是水土保持方案预测的水土流失主要区域,而坝址区、土料场和砂石料场及临时公路的侵蚀模数要远大于弃渣场,打破了传统思维,使研究人员对以硐室岩石爆破作业后堆放的内陆干旱区弃渣场的风蚀特征有了新的认识。对于今后遇到类似工程,希望能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流失方程(CSLE)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的土壤侵蚀评价模型。利用CSLE模型开展了江西省2018年度省级重点监测区的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总结了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植被覆盖度计算方法不统一,致使成果在大区域尺度上缺乏可比性;②地形数据和土壤资料的现势性难以满足准确评价的要求;③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难以被合理评估;④雨量站点不足,难以准确计算地形复杂区的降雨侵蚀力。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对《区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技术规定(试行)》做以下修订:①统一植被覆盖度遥感获取的方法;②针对矿山、采石场等对地形和表层土壤的破坏,CSLE模型参数难以反映实际情况,有必要明确界定这些区域为强烈侵蚀区;③加强南方典型水土保持措施的水土保持效益定量评价;④加密使用雨量站观测资料,完善降雨侵蚀力计算。  相似文献   

12.
输变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扰动地面,造成土壤侵蚀,而山丘区自然条件复杂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为明确山丘区水土流失特征,以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整理与实地勘测,探讨了其侵蚀环境、不同建设阶段、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侵蚀动力系统中,输变电工程以人为扰动为主,塔基区和站区、施工道路及弃土(渣)场是输变电工程的主要侵蚀单元; 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可达自然恢复期的1.3~16.1倍,施工期的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5~25.3倍; 站区和塔基区施工期的水土流失量占比均高于其他侵蚀单元,山丘区土壤侵蚀模数均大于平原区域,是平原区的1.2~1.9倍; 在众多建设区域中以变电站建设、塔基开挖、线路施工临时道路为重点,着重山丘区输变电工程水土流失的防治。山丘区输变电工程不同建设期、不同侵蚀单元水土流失特征差异显著,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时应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措施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收集到的55个水土保持方案和水土保持设施验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了金属矿的水土流失特点,主要为造成水土流失面广量大、产生水土流失时间长和易诱发剧烈的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等,产生水土流失区域和防治重点区域为工业场地区、露天采场区、排土场区和尾矿库区。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沿海平原沙土区地表沙土松软,土壤扰动后,在强降水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流失。随着开发建设项目的日益增加,导致沿海地区的河道淤塞,灌排困难,农田日益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本文以华能启东风电场工程为例,在分析沿海平原沙土区水土流失成因和特点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产生的水土流失和存在的水土流失隐患,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防护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对以水力侵蚀为主的平原沙土区域的水土保持工程的措施设计和水土保持设施的建设进行了探讨。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落实和水土保持设施实施后,项目范围内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防治,为开发建设项目中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典型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主要区域之一,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数据,以实际侵蚀调查单元和侵蚀地块为基础,统计和分析了广西侵蚀地块不同土地利用情况和地形特点以及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土地利用类型以为林地、耕地为主。整体地形崎岖,侵蚀地块破碎,平均坡长为35.60 m,平均坡度为18.49°。坡长、坡度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随着坡度增加,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模数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坡度临界值为25°~40°,坡长小于70 m时,土壤侵蚀模数随坡长增加不断增大,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稍大于坡度。广西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至轻度为主,各土地利用中耕地土壤侵蚀状况最严重,特别是15°以上的陡坡耕地对区域水土流失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6.
广西岩溶区水土保持示范区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南岩溶区水土流失及其引发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突出,西南岩溶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和石漠化治理已成为岩溶区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热点。以广西岩溶石山区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果化、弄拉和环江三个示范区为研究对象,从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农艺措施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比较了各示范区这三大水土保持措施的共性、特色和所取得的生态经济效益。果化、弄拉和环江的水土保持成功模式表明,合理地规划和布局岩溶区水土保持宏观发展体系,因地制宜地运用水土保持三大措施,建立立体化生态农业,发展适宜当地环境的作物、水果和药材,以科学技术服务生态建设和土地改良,可以很好地发挥水土保持三大效益,并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广西水土流失重点区域生态恢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壤侵蚀区是广西水土流失的重点区域。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优良水土保持植物料进行配置,进行侵蚀区生态恢复重建的途径。经过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乔灌藤草结合的复合农林模式能有效控制侵蚀,迅速改良生境,侵蚀区植被覆盖率由10-30%提高到6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防治广西岩溶区水土流失问题十分必要。通过对江村小流域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成效监测,分析该区域治理后水土流失面积消长情况,总结小流域治理成效。结果表明,治理后的江村小流域水土流失状况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2020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16年减少了462.77 hm~2,土壤侵蚀强度降低了25.66 t/(km~2·a),江村小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9.
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现状与综合治理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方土石山区现有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3.49万km^2,其中水蚀面积约占95%,水蚀区虽以轻度侵蚀为主,但水土流失仍然是该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山区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下游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加强区域水土保持已成为区域发展的迫切要求。北方土石山区的水土保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更加关注坡耕地改造、“坡林地”水土保持、“节水型”措施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依据自然地带性规律、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北方土石山区可分为8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各区应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小流域划分的沂源县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及措施配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流域是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基本单元,开展小流域划分并确定其防治方向对县域水土保持规划布局具有重要意义。作者以国家级重点治理区沂源县为对象,通过遥感调查、模型计算、资料收集和统计分析等方法,掌握区域现状和水土保持需求,以小流域为单元,提出县域水土保持布局及措施配置。主要结果如下:1)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为765. 99 km~2,占46. 83%,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县域东南部、西南部以及东北部等区域; 2)全县划分小流域68条,平均面积为24. 06 km~2,沟道密度1. 87~2. 99 km/km~2,45%的小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比高于50%; 3)根据小流域特征和水土保持需求,全县划分为4个水土保持分区,提出了"三带三片"重点布局; 4)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21条,以封禁治理为主,占55%;建设生态经济型小流域47条,其中东北部以封禁治理为主(45%),东南部以经济林果为主(60%),西南部以封禁治理(35%)和梯田工程(30%)为主。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县级水土保持布局和措施配置研究,可为县域尺度水土流失防治和水土保持管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