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估测毒死蜱的环境毒性,以大鳞副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毒死蜱对其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试验,研究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和红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表明:毒死蜱对大鳞副泥鳅24、48、96h的LC50分别为524.76、291.53、193.20μ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6.99μg/L;试验各组(毒死蜱质量浓度分别为26.99、45.11、63.23μg/L)的红细胞微核率均高于空白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63.23μg/L)染毒后的第6天,为4.111‰,微核率与毒死蜱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毒死蜱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2.
苄嘧磺隆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罡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79-15881
[目的]研究了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急性毒性试验计算出半数致死浓度,进而分析该除草剂是否对水生生物存在潜在的毒害;并在急性毒性的基础上进行遗传毒性研究,通过计算微核率来判断除草剂苄嘧磺隆是否存在遗传毒害。[结果]24h和48h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0.698ml/L和0.637ml/L,安全浓度为0.159ml/L。不同处理浓度和染毒时间对斑马鱼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试验表明,对照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为0.0103%,处理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最高达0.372%.说明除草剂苄嘧磺隆对斑马鱼具有遗传毒性作用。同一检测时间,不同浓度处理组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与对照相比,具有剂量效应;在同一处理组,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在24h达到峰值,在48h及72h时下降。[结论]该研究为人们科学选择和合理利用除草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明确苏丹红Ⅰ的危害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0.312 5、0.625、1.25、2.50和5.00 mg/L)苏丹红Ⅰ处理泥鳅后8、162、4、32和40 h,观察带有微核的红细胞数,并测定肝脏、肌肉和肾脏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研究苏丹红Ⅰ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不同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自然发生率为1.128 3‰。经不同浓度苏丹红处理一定的时间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最高达6.063 6‰。随着苏丹红Ⅰ浓度的提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出现最高峰的时间也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迅速上升,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迅速下降。[结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苏丹红Ⅰ浓度大体上呈正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4.
甲醇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泥鳅为试材,采用微核测试法研究不同浓度甲醇(0~18.0 ml/L)及不同染毒时间(4~6 d)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浓度和时间范围内,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随甲醇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甲醇染毒时间延长而增加;t检验表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对照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即甲醇对泥鳅的红细胞造成显著的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5.
甲醛对泥鳅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估测甲醛的环境毒性,以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甲醛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甲醛对泥鳅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D50)、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对泥鳅具有明显的毒性,其96h的LD50为365.04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76.82mg/L;试验各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其最高微核率出现在最高剂量组(137.28mg/L)染毒后第6天(5.801‰),微核率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同时酶活力与甲醛质量浓度和染毒时间则呈负相关,其GPT和GOT最低活力分别出现在最高质量浓度组染毒后第2天(28.765U/mg)、第4天(44.975U/mg)。甲醛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明确苏丹红Ⅰ的危害提供试验依据。[方法]用不同浓度(0.312 5、0.625、1.25、2.50和5.00 mg/L)苏丹红Ⅰ处理泥鳅后8、162、4、32和40 h,观察带有微核的红细胞数,并测定肝脏、肌肉和肾脏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研究苏丹红Ⅰ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和不同组织中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泥鳅红细胞微核的自然发生率为1.128 3‰。经不同浓度苏丹红处理一定的时间后,泥鳅红细胞微核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提高,最高达6.063 6‰。随着苏丹红Ⅰ浓度的提高,泥鳅红细胞微核率出现最高峰的时间也相应提前。染毒后各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迅速上升,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迅速下降。[结论]泥鳅红细胞微核率与苏丹红Ⅰ浓度大体上呈正相关,同时也有一定的时间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进行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24 h、48 h和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2.41 μg/L、24.40 μg/L和18.37 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4.15 μg/L;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随着染毒浓度和时间的增加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根据中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GB##-2004)》评价标准,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泥鳅为剧毒.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稻田常用除草剂苯噻酰草胺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影响。结果表明:苯噻酰草胺对斑马鱼24h和48h的LC50分别为0.058mL/L和0.019mL/L,对斑马鱼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同体积分数和染毒时间对斑马鱼红细胞微核形成的影响试验表明:对照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最高为0.0167%,而处理组红细胞微核细胞率最高达到0.043 4%,各处理组斑马鱼红细胞微核细胞率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具有剂量效应且与染毒时间的长短有明显相关性,而在染毒浓度最高时微核率却明显下降,这表明红细胞微核率的大小还与细胞的有丝分裂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9.
以大鳞副泥鳅为试验动物,设置甲醛对其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和生理毒性试验,研究甲醛对大鳞副泥鳅的半致死浓度、红细胞DNA损伤大小及对其肝脏GPT和GO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醛对大鳞副泥鳅具有明显的毒性,其96 h的LD50为368.71 mg/L;试验各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与处理浓度和染毒时间呈正相关;同时酶活力与处理浓度和染毒时间则呈负相关。结论:甲醛具有较强的环境毒性,并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0.
DOP对鲤鱼的遗传毒性及肝脏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芝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8):130-132
[目的]研究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对鲤鱼的遗传毒性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评价DOP的生物学毒性及水环境生态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吉姆萨染色和试剂盒方法,研究0.3、1.5、7.5 mg/L的DOP 24 h暴露对鲤鱼红细胞核异常率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在DOP试验浓度范围内,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总核异常率均随着DOP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微核率在7.5 mg/L DOP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SOD活性则表现为低促高抑。0.3 mg/L DOP组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1.5 mg/L DOP、7.5 mg/L DOP组POD活性无明显变化。MDA含量随着DOP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且各浓度DOP组MD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一定浓度的DOP对鱼类具有遗传毒性,并能损伤抗氧化防御系统。  相似文献   

11.
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急性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彦美  付荣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999-5000
[目的]研究高效氟氯氰菊酯对黄鳝的毒性作用,为安全使用农药提供参考。[方法]将体长26.6~29.9 cm,体重17.68~21.51 g的黄鳝置于水簇缸内,采用常温静水试验法进行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急性毒性试验。按等对数间距设置0.055 2、0.038 1、0.026 30.018 10、.012 5μg/L高效氯氟氰菊酯的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观察黄鳝24、48、729、6 h的存活、中毒及死亡症状。[结果]随着药液浓度上升和浸泡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黄鳝的平均死亡率均逐步上升。至48 h时0.055 2μg/L浓度组黄鳝已全部死亡。对照组无死亡。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036 2、0.032 00、.026 30、.021 3μ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2 13μg/L。[结论]药物的浓度与黄鳝的死亡情况密切相关,高效氯氟氰菊酯对黄鳝剧毒。  相似文献   

12.
敌百虫对斑点叉尾鮰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敌百虫对斑点叉尾鮰的急性毒性情况。[方法]以健康斑点叉尾鮰鱼种为试材,平均体重46.7 g,敌百虫设6个浓度梯度(0.1、0.4、0.8、1.2、2.4和3.2 mg/L),在室内常温静水条件下,对斑点叉尾鮰进行急性毒性正交试验。[结果]敌百虫对斑点叉尾鮰的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6、1.1、0.8、0.7 mg/L;安全浓度0.07 mg/L。敌百虫毒性强,使用时必须等毒性消失后才能放鱼苗;不同鱼类对敌百虫敏感性有差异很大,斑点叉尾鮰对敌百虫非常敏感,浓度为0.8 mg/L时已有将近50%的鱼死亡,而未死亡的鱼也表现出不同的中毒症状;大剂量使用不仅会出现残留、阻碍鱼类生长,而且还会污染水质。[结论]建议生产上敌百虫与其他药物轮用,使用时须等毒性消失后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LAS和百螺敌两种污染物对泥鳅的联合毒性效应及机理。[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LA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与百螺敌(三苯基乙酸锡)对泥鳅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并采用Marking相加指数法对两者的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结果]单一毒性试验表明,百螺敌对泥鳅为剧毒级,LAS对泥鳅为高毒级。LAS对泥鳅单独作用24、487、2和96 h的LC50及安全浓度分别为22.4702、0.4081、9.3641、8.698和5.050 mg/L;百螺敌的相应数值为1.425、1.215、0.9380、.800和0.265 mg/L。联合毒性试验表明,LAS-百螺敌对泥鳅联合作用24、487、2和96 h的AI值分别为0.113、0.2350、.231、0.521,表现出协同效应,并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结论]研究LAS-百螺敌联合毒性对探讨两者对水生生物作用的机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除草剂莠去津对斜生栅藻种群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除草剂莠去津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以斜生栅藻种群增长为指标,研究了莠去津的不同质量浓度(0、0.01、0.03、0.05、0.07、0.09mg/L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莠去津对斜生栅藻表现出较强的毒性效应,其24、48、72和96h的EC50分别为0.0406,0.0300,0.0221和0.0211mg/L。斜生栅藻种群增长受抑制的程度与莠去津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显示明显的浓度-剂量相关性。当莠去津浓度高于0.03mg/L时,斜生栅藻的藻体细胞受到损害;当莠去津质量浓度超过0.07mg/L时,斜生栅藻的生长几乎受到完全抑制;当莠去津浓度为0.09mg/L时,24h后藻细胞密度表现为负增长。[结论]莠去津对斜生栅藻的毒性效应比较明显,斜生栅藻种群增长受抑制的程度随莠去津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15.
王萌  张江丽  王俊  周星颐  张志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731-16732
[目的]为食品添加剂胭脂红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方法]蚕豆种子经浸种、催芽后,用不同浓度的食品添加剂胭脂红和分析纯胭脂红处理24h,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样品固定染色压片后镜检,计算根尖细胞的微核千分率和染色体畸变百分率。[结果]当胭脂红浓度为0.02和0.04g/L时,蚕豆初生根色泽鲜亮,与对照处理无差异。随着胭脂红处理浓度的增大,蚕豆根的颜色呈黄-褐-黑的变化趋势。2种胭脂红均可诱导蚕豆根尖细胞产生微核和染色体畸变,且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均随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增大,分析纯胭脂红诱导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多低于食品添加剂胭脂红。[结论]过量使用胭脂红会对生物体产生毒害。  相似文献   

16.
5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常用水产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方法]在室内常温、半静水条件下,采用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开展对胭脂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分别在试验24、48、72和96 h后记录胭脂鱼幼鱼死亡数和试验药液的安全质量浓度。[结果]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对胭脂鱼幼鱼96 h的LC50值分别为1.96、80.0、0.002、0.049和16.0 mg/L。胭脂鱼幼鱼对硫酸铜、甲醛、氰戊菊酯、三唑磷和敌百虫96h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57、27.2、0.009、0.013和6.9 mg/L,5种药物对胭脂鱼幼鱼的毒性大小依次为氰戊菊酯、三唑磷、硫酸铜、敌百虫、甲醛,胭脂鱼幼鱼对氰戊菊酯、三唑磷、敌百虫具有一定的耐受性。[结论]该研究为胭脂鱼人工苗种繁育过程中合理用药防治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国蛤蜊多糖粗提物对丝裂霉素(MMC)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影响。[方法]设置阳性对照组(0.5μg/ml丝裂霉素),阴性对照组(自来水)和3个试验组(中国蛤蜊多糖浓度为501、001、50μg/ml),将培养的蚕豆根尖(1.5~2.0 cm长)置于上述处理液在25℃下分别浸根培养4、68、h,进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结果]3种浓度的中国蛤蜊多糖对浓度为1.5μg/ml丝裂霉素诱发的蚕豆根尖微核率与阳性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浓度为150、100、50μg/ml的中国蛤蜊多糖对蚕豆根尖微核的抑制率分别为25.553%、13.506%、8.089%,且随多糖浓度增加,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率降低,抑制率增加。[结论]中国蛤蜊多糖可有效抑制丝裂霉素诱导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水产养殖业生产捕捞环境的水质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麦穗鱼仔鱼为材料,研究了苯酚、铬对麦穗鱼的急性毒性以及苯酚对其的遗传毒性。[结果]苯酚对麦穗鱼仔鱼24、48、72、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53.236、47.039、38.729和36.56 mg/L;铬对麦穗鱼仔鱼24、48、72、96 h的LC50为366.367、319.530、284.205和190.757 mg/L。苯酚和铬对麦穗鱼仔鱼的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365 6和1.907 57 mg/L。在染毒96 h后0~42 mg/L浓度范围内苯酚对麦穗鱼仔鱼微核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升高而增加。[结论]苯酚对麦穗鱼属于高毒物质,而铬对麦穗鱼属于中等毒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