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临淄区2008年、2012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对2008-2018年这10年间临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2018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0年间,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减小,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多。草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耕地和水域为生态高敏感类型,林地为中敏感,草地低敏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不敏感。2008~201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临淄区中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面积不断减少,临淄区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增加;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下降,2008~2012年,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耕地转换为草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2012~2018年,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基于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四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图,利用ARCGIS和IDRISI软件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变化趋势,并用CA-Markov模型对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为研究区的优势地类,2000-2015年耕地面积逐渐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和草地;林地、居民工矿用地面积逐渐增加;草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增加,2010-2015年又显著减少,主要转化为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面积在2000-2010年逐渐减少,2010-2015年又呈增加趋势;水域面积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2)2000-2005年由于生态工程实施的扰动,使得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2005-2010年土地利用处于稳定期;2010-2015年土地利用处于衰退期。(3)202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和2010-2015年这5年间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主要变化发生在草地和未利用土地上,但变化幅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以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将研究区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市建设用地、未利用地6类土地利用类型,基于景观干扰度与景观脆弱度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对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异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结论:耕地、草地为榆林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林草地面积增加;建筑用地增加率达到400.78%。榆林市2000年景观生态风险呈现中东部高,西部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Ⅲ级风险以上面积达82.28%;2015年I级风险核心增加,面积增加至11.24%,V级风险被I级风险切断,面积减少至16.80%;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值分别为0.1371、0.1355,风险值下降1.18%,区域生态风险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针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问题,以太原市为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模拟。基于2000、2010和2020年三期Globe Land30数据,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利用PLUS模型对2030年太原市进行多情景模拟土地利用变化,以探究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及不同驱动因子对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间,耕地、草地面积显著减少,林地、水体、灌木地、湿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增加。(2)3种情景之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不同结果,自然发展情景和生态优先情景,建设用地面积均有一定增长,在耕地保护情景之下,耕地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3)各驱动因子对于不同地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DEM、人口、年平均气温、铁路对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林芝市2000年、2005年、2010年与2015年的土地利用情况,探究了2000~2005年、2005~2010年、2010~2015年三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与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林芝市以林地占主要优势,呈现减少趋势;林地、草地与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明显;水域面积在2010~2015期间增加,主要由未利用地转入;未利用地主要向林地转换;而建筑用地与耕地的转移量不大;2000~2005年相较于后两个阶段方向性更为明显,2005~2010年变化范围更广,变化中心位于墨脱县东北部,呈垂直于峡谷方向分布。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据,结合现地调查进行区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转换明显,其中,以耕地、草地面积减少,林地、灌木林地、居民地和工矿用地增加为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国家投入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变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福建省自然保护区为例,依据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土地利用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各类型土地利用的面积及其变化特点,并参照谢高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区内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类型之间转换比较频繁,且林地面积逐渐在减少,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逐渐在增加,其他土地类型面积先增加后减少;(2)2000—2010年,林地主要转变为园地和耕地,园地主要由林地和草地转换而来,林地为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3)2000—2010年,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渐减少,且土地利用变化与各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相对一致。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毛乌素沙地2000、2005、2007、2010年的TM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对毛乌素沙地近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⑴在时间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裸露地、低覆盖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高、中覆盖草地、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水域无明显变化。⑵在空间上尺度上,2000-2010年,毛乌素沙地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较明显,其中在东北部,大部分由耕地转为林地,在西北部,部分中覆盖度草地转为耕地。⑶2000-200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中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98.84 hm2,主要由26 255.3 hm2的低覆盖度草地和3 550.41 hm2的裸露地转入;2005-2007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高覆盖度草地,净增加7 584.81 hm2,主要由6 074.43 hm2的裸露地和3 083.12 hm2的中覆盖度草地转入;2007-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林地,净增加37 978.01 hm2,主要由35 488.96 hm2的耕地和2 640.42 hm2的高覆盖度草地转入。  相似文献   

9.
基于遥感解译数据和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分析了贵州省陡坡林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5年间贵州省陡坡有林地、灌木林地、其他林地以及林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仅有疏林地面积呈下降趋势。除峰丛洼地和喀斯特槽谷外,贵州大部分地貌区的陡坡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1995-2015年间贵州省陡坡有林地、灌木林地和疏林地的地类转移面积明显高于其他林地,且耕地、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和草地之间的转移占主导地位。退耕还林和生态治理是贵州省陡坡林地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以普洱市2005年和2014年Landsat数据为数据源,将研究区分为林地、农地、灌草地、水域、建设用地5类,采用神经网络方法提取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动态监测。最终得出普洱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林地面积减少10.83%,农地面积减少2.50%,灌草地面积增加10.3%,水域面积减少0.03%,建设用地面积增加0.38%。在土地利用变化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高速的城镇化发展使新乡市的生态环境逐步脆弱,基于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的生态风险研究旨在为新乡市的土地结构优化及生态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文章以新乡市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构建生态风险指数,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对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下的生态风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面积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耕地作为优势景观,面积不断缩小;林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但总量趋于平稳;草地不断退化,面积不断缩小;建设用地的面积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城市的建设加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速率。2)由于城市用地极速扩张,耕地成为主要土地转出类型,大幅转化为建设用地且转化比例逐渐增大。3)新乡市的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异质性显著且呈上升趋势,但低生态风险区占主导地位,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城市中心的建设用地并呈放射状向周边辐射,较低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较高生态风险区主要位于南部水域,受人为干扰较多。总之,新乡市的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类型及转换速率保持一致并呈现非正向发展,亟需对新乡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合理改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和林格尔县的两期荒漠化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对2004~2009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论表明:①2004年和2009年,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均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草地,5a间林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面积显著减少;②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草地和耕地均主要转换为林地,退耕还林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从低生态位向高生态位转变的自组织行为。在生态位理论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生态位模型定量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和经济生态位。研究表明,石家庄市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中,耕地数量生态位最高,其次是草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最低;2000—2009年期间,耕地、草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下降趋势,园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数量生态位呈总体上升趋势;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经济生态位差值较大,近几年市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更加剧了这种差值的进一步拉大。最后,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点,从提高土地利用经济生态位的角度探讨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陇南市文县为研究区域,基于区域土地利用与土壤保持变化,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对区域土壤保持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5年期间,耕地、林地、草地之间存在双向流转,其中,退耕还林还草区域多为山地旱地,山地旱地转为草地的面积占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74.05%,山地旱地转为林地的面积占退耕还林还草面积的23.26%;(2)各地类的土壤保持服务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总体呈现出: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城乡、工矿、居民用地的特征;(3)2000~2015年文县的土壤保持服务有明显提升,物质量总量增加了9.38×10~6t,总价值增加了6.09亿元。根据此研究结果评价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显示退耕还林(草)工程有效提高了文县土壤保持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为今后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制定土壤侵蚀治理方案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遥感、GIS技术和通过Landsat TM(ETM)解译获取的福建省1995,2000,2005年三期林地空间分布数据,建立时空演变模型,定量分析福建省林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995-2005年福建省林地发生了大幅度变化,时空差异明显.1995-2000年福建省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2000-2005年林地面积出现大幅增长,主要集中在南平市、宁德市、泉州市等地区,其中灌木林地面积增长幅度远大于其他几种林地类型.2000-2005年林地变化动态度无论从强度还是广度都远远大于1995-2000年林地变化,人类活动的增加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从空间格局上看,沿海地区林地动态变化最强烈,主要表现为林地与耕地与草地的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16.
以2003年和2019年剑湖保护区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了剑湖保护区2003年和2019年土地利用面积数据以及2003~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面积数据统计,并利用ArcGIS软件制作了2003年和2019年剑湖保护区土地利用分布图。结果表明:2003年13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乔木林地、旱地、湖泊水面、灌木林地、水田、其他林地、农村宅基地、水库水面、果园、坑塘水面、其他草地、沼泽地和采矿用地,2019年19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乔木林地、旱地、湖泊水面、灌木林地、水田、农村宅基地、水库水面、公路用地、沼泽地、其他草地、坑塘水面、果园、其他林地、河流水面、水浇地、机关团体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和设施农用地。2006年和2019年,湖泊水面仅有分布于金华坝中的剑湖水域,沼泽地仅分布在剑湖湖滨带区域,水库水面仅有分布于山地区中的玉华水库水域,坑塘水面为仅分布于剑湖周边的鱼塘,水田、水浇地和河流水面全部分布于金华坝中剑湖的周边地区,旱地、农村宅基地和公路用地主要分布在金华坝中剑湖和山地区中玉华水库的周边区域,果园和其他林地主要分布在剑湖东面金华坝与周边山地区的过渡地段,乔木林地、灌木林地和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区,采矿用地仅分布在剑湖东北面靠近金华坝的山地区,机关团体用地仅有分布于剑湖环湖路外金龙河西侧的剑湖保护区管护局所在地,仓储用地仅有分布于剑湖西面环湖路外的堆矿场地,设施农用地呈现无规律分布特征。2003~2019年,呈减少的2种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旱地和其他林地,呈增加的17种类型面积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灌木林地、乔木林地、公路用地、农村宅基地、沼泽地、其他草地、坑塘水面、水田、湖泊水面、河流水面、果园、水浇地、机关团体用地、采矿用地、仓储用地、水库水面和设施农用地。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区域的自然、经济和生态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土地变化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中西部小流域的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组成与驱动方式,以山西省文峪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RS与GIS平台,分析流域2000—2018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结构;选取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社会经济因子,利用Logistic回归的建模方法分析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驱动力。结果表明,流域整体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有所减少,水域、建设用地、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增加,不同地类的变化速度、土地转移情况不同,流域整体土地变化速度较快,利用程度提高,有序化程度下降,均匀度增加。预测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其他用地面积下降,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除耕地、建设用地外,其余地类面积变化较小。自然因子、区位建设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都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流域的土地利用/覆被在过去18年间经历了快速、复杂的变化,自然因子对土地变化具有基础性、长远性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上区位建设因子与社会经济因子是影响土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利用栅格数据以及Arcgis10.3软件,对呼和浩特市2000—2015年间的土地利用状况通过转移矩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间各个地类面积由大到小分别是草地、未利用土地、林地、农地、湿地、灌木林地、城乡居民地和水域。草地、城乡居民地、林地为面积增加地类,增加的面积为1000 km^2、2900 km^2、2000 km^2;减少的地类为灌木林地、农地、未利用土地、湿地、水域,减少的面积为200 km^2、1400 km^2、2600 km^2、1400 km^2、300 km^2。  相似文献   

19.
熊苗  李镇南  张建华  刘锋  周奎 《绿色科技》2023,(10):171-175+181
为评估县域生态风险及演化特征,选取嘉禾县2010、2015、2020年的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基于土地利用生态风险指数构建生态风险模型,采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嘉禾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以及生态风险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林地和耕地,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变化明显,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2010年以来县域生态风险上升区分布广泛,多为逐级上升,主要集中在县域中部城乡发展较为活跃地区;县域生态风险下降区分布集中,下降幅度显著,分布区域主要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控制。县域生态风险整体呈现出生态风险逐渐升高,且生态风险两级向中段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谢高地等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为参照,分析研究了武汉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2015年武汉市耕地、草地面积逐渐减少,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武汉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2001年的127.10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37.88亿元,变化率为8.47%,主要是因为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所致。武汉市应采取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并重的绿色发展理念,注重保护林地、水域等具备高生态价值的生态用地,以实现武汉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