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一粒种子可以产生一场革命,我国目前人均大概只有1.38亩耕地,地少人多,要实现粮食连增,乃至于农民变富,非农业科技创新不可。农产品供给一直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因为粮食安全是国家的安全战略,尤其是粮食"八连增"之后,未来粮食要继续增产,面临很大的约束,包括气候变暖、资源约束等,而突破这些瓶颈,根本途径应该是科技创新。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这些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被强调的重点,正是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努力实践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本报讯从在京召开的全国粮食科技创新大会上了解到,近年来,中国粮食科技成果丰硕,成果应用转化效益明显,行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粮食科技发展环境持续向好。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会上表示,实施科技兴粮工程、促进粮食科技创新发展是粮食行业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实现粮食流通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粮食科技工作要紧贴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准聚焦保障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等行业重大需求,重点攻克绿色生态储粮、粮食节约减损、质量卫生安全、粮情监测预警和信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分析湖南粮食科技创新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认真落实粮食科技创新"三定"要求分别是找准定位、把握定性、突出定向、加快推进粮食科技创新"六大"工程的发展对策。提高复种指数、主攻单产、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研发口粮与饲用粮技术并举、突破粮食优势区关键技术及加强粮食产后技术研发。  相似文献   

4.
正从科技部获悉:种业科技与粮食丰产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稳定市场物价提供了技术支撑。统计显示,2012年,种业科技发展重点专项组织实施,开展粮棉油、肉蛋奶、蔬菜水果等新品种培育及高效繁育技术等关键技术创新。创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170个,建立高产高效制种基地36个,建立生产示范基地22个。"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项目继续实施,在13个粮食主产省份建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河北省项目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创新管理方法,以及强化专业人才队伍等一系列举措;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永年县是农牧业大县,也是农牧业强县,2012年,荣获国务院命名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这是该县继2006年、2009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之后,再度获得该项荣誉。2013年中央1号文件又是以三农为主,重点工作是"加快科技创新,保障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不仅为强势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政策依据,而且也为永年县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创造了战略机遇。  相似文献   

7.
<正>徐南平指出:2017年要抓紧编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方案,并积极推动立项;深入实施"七大农作物育种"、"粮食丰产增效"等8个重点专项;积极推动"蓝色粮仓"、"主要经济作物"、"村镇建设"等重点专项启动,尤其是发展种业创新工程。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科技部党组1号文件工作部署,总结2016年农业科技工作,研究落实2017年农业科技工作,2017年3月29日全国农业科技工作会议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  相似文献   

8.
<正>5月25-26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山东金沂蒙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第五届国际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在临沂隆重召开。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中国氮肥工业协会、中国磷肥工业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国家部委、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以及知名企业等机构的代表近300人出席了会议。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科技"作为农业工作重点,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这是中央政府第九个以农业农村工作为主题的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文件首次对农业科技进行全面部署。作为粮食的"粮食",化肥产品的创新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至关重要,缓控释肥的出现正是  相似文献   

9.
<正>本报讯近日,农业部召开"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和"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管理专家委员会2017年度会议,围绕"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根据"一控两减三基本"、"主要农作物高产创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等主要任务,总结2个专项2016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粮食生产迈上了1.1万亿斤的新台阶,农民人均收入近7000元,这是近年来增长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实现了粮食"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龙年要持续增产增收,需要早作准备,合理谋划。学习科技新知中央明确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科技发挥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强力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冬闲不再闲,自觉加压忙充电"应成为农民追求的新时尚。农民朋友可以通过书籍、  相似文献   

11.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基本情况】"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之一,国拨经费16.28亿元,共设置39个项目。该专项以确保粮食安全、提高资源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统领,汇聚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资委、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多部门  相似文献   

12.
正【基本情况】"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专项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之一,国拨经费16.28亿元,共设置39个项目。该专项以确保粮食安全、提高资源利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统领,汇聚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资委、水利部、中国气象局等多部门  相似文献   

13.
江西省农村科技工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科技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按照突出"三化"主题,着力实施科技支撑、星火、农业成果转化、科技富民强县等计划,重点推进新农村科技示范、平台园区基地建设、科技特派员创业、科技扶贫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科技水平的提升,有效地发挥了科技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为支撑粮食"八连增"、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快城乡一体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正"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民安,重在粮安,粮食安全是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要科技发力,依靠科技创新这一"压舱石"。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发展农业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以科技创新作支撑是我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方向所在。依靠科技创新,逐步以绿色可持续产能的提升,替代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长期超采地下水等边际产能,是优化粮食产能的重要方式,也是优化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2016年科技部启动了"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线,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成功申请了该专线的"稻作区土壤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技术"项目中的"双季稻稻田培肥与丰产增效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1月7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和中国经济年鉴社联合主办的2014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中国北京圆满落幕。200多位来自中外政府部门、智库机构、企业界人士出席了本届峰会。本次峰会以"改革创新持续提升粮食与食品安全保障能力"为主题,以专题讨论会和圆桌会谈的形式展开,着眼于全面深化粮食和农业政策改革,重点探讨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粮食贸易、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7.
正建成一批稳定可靠的大型粮食生产加工基地,形成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江苏省粮食加工企业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显著标志。近年来,苏垦米业集团淮海有限公司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技术集成、转化应用能力,积极破解发展难题。米皮糠科技创新项目是淮海公司抓科技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对粮食副产品"吃干榨尽"、细  相似文献   

18.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精神,全面实施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粮油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转变粮食产业发展方式,促  相似文献   

19.
巴中市巴州区按照"百亩攻关、千亩展示、万亩示范"目标,广泛开展水稻高产创建活动.通过构建创新平台、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机制,提高了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开展主体培训、主推技术、主推品种、示范展示和科技入户工程,构建科技与生产的良性互动、产加销紧密衔接的科技创新与示范推广运行机制,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率、技术到位率和推广覆盖率,为粮食连续10年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1年全区种植水稻45万亩,较上年增长8.4%,总产29.25万t,较上年增长9.9%,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和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奖.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粮食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粮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科技创新兴粮强业我国是一个食糖严重短缺的国家,每年食糖缺口达600万吨。位于山东滨州的西王集团是全国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每年消化玉米300万吨,主要用于淀粉糖加工。近年来,该公司投入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