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气候变化对园林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所引起的温度、降水和CO2变化影响着园林植物的物候和生物多样性.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园林植物可以通过增强碳汇功能,改善植物配置等缓减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下园林植物未来的研究热点为:不同园林类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入侵物种物候学的研究,极端气候对园林植物物候的影响,不同地域影响园林植物的主导因子,多种环境因子交互作用对园林植物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2.
国外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植物物候易于观测, 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国外在物候观测、网络建设和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对于推动我国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综合论述了国外物候观测和网络建设、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 并探讨了未来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高寒草地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物候是植物适应其生长环境而呈现的规律性变化,被认为是最敏感和最容易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之一。植物物候及其变化是多个环境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其中气候是最重要、最活跃的环境因子。为了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物物候与气候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更好地模拟和预测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本文对国内外高寒草地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进行了回顾。分析了以温度、降水、光照和积雪为主的气候因子对高寒草地植被物候的影响,阐述了高寒草地物候观测的方法,总结了气候变化对高寒草地植被物候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已有研究表明了物候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气候变化的趋势,且气候因素作为物候的主要驱动力在不同的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结合高寒草地植物物候已有的研究方法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市绿化树种的物候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响物候期变化的因子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后者对物候期影响更显著,其中,气温、光照和水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文章主要通过对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选择的几种主要绿化树种进行物候观察,总结了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物候期的差别以及气温与植物物候期的关系,使植物物候期观察为城市园林绿化中进行树种选择、搭配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城市热岛效应对气候变暖和植物物候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热岛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及其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是当今全球气候变化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文中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城市热岛的形成机制及其特征、对气候变暖的时空尺度效应以及对植物物候的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提出城市热岛效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应加强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物候是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据此来了解气候变化和它对动植物的影响.松毛虫虫态的变化,也是物候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年中,松毛虫虫态的不断变化、增殖、猖獗与消亡的交替,导致对松毛虫的观察调查、测报防治等森保工作也跟随而来。为了解物候与马尾松毛虫防治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气候条件发生了重要变化,并且预计气候的变化速率还将继续增大。变化的气候环境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产生了重大影响,植物是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进而引起生态系统的基础性改变。而生态系统的变化不但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还将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影响。所以,了解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的响应有重要意义。从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范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结构和植被分布三个方面,对植物分布响应气候变化进行了综述,对该领域过去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重点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物候现象是日照、温度、降水、蒸发等综合气象条件对生物体的影响的反映。温度在诸多气象因子中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更为重要,在四季分明的寒温带植物分布区对树木物候的影响尤为突出。并且温度与日照关系密切、同步发生。因此本文重点讨论温度与樟子松物候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中国物候观测网武汉观测站的物候和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武汉市25种木本植物春季展叶期、始花期和盛花期,秋季落叶期等4个关键物候期的变化趋势、对气候变化的阶段响应特点及气温、降水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963年以来,武汉地区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春季物候期的早晚主要受春季气温的影响,特别是春季物候期发生当月和上1月的平均气温对物候期的影响很大。秋季物候期受秋季气温的影响,特别是物候发生当月的温度。叶子的物候期与前1月的降水量有较为明显的关系,但是花的物候期和降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备受关注。然而却少有研究关注气候变化对极小种群物种分布的影响。为评估云南极小种群物种——哀牢髭蟾Leptobrachium ailaonicum(Yang,Chen,and Ma,1983)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本研究对该物种的现今和较近未来(2050年)的潜在分布区进行了模拟预测。在最大熵值法生态位模型分析中,共计使用24个哀牢髭蟾分布位点和21个环境因子。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下,哀牢髭蟾的潜在分布区将明显缩减。为哀牢髭蟾的保护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提出了针对该物种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方法与结果,总结已观测到的气候变化对森林物候、森林生产力、森林结构、组成和分布,以及森林碳库的影响,以及未来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适应性评估方法进行总结评述.对目前相关研究的不确定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强调未来需要加强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对赣南树木园内521个引种树种物候、生长动态长期观测所积累的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如用聚类分析揭示物种间物候期与生长的相似性并进行数量分类;用典范相关分析揭示两组物候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为物候期预报与控制提供信息参考;对一些物种苗期进行生长节律分析与月生长建模,为物种苗期田间管理进行有价值技术储备;对物种测树指标进行数学建模,有利于了解物种生长特性,为引种与推广提供有价值的技术资料.统计分析手段以简取繁,除引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外,还藉助于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建模与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全球气候变化及森林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由此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森林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分, 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较为敏感。文中系统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和森林类型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物种组成、森林生产力、森林土壤碳氮循环和森林灾害等几个方面的影响, 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管理面临的挑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未来气候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黄山区域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利用黄山50年气象观测数据分析气候变化趋势和主要特征,总结、分析、评估与预测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和潜在威胁。结果表明:①50年来黄山区域年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正趋变暖,但局部期间也有震荡现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升高比较显著;②黄山年降水总趋势呈波动性减少,减少率为-2.28mm/年。上世纪90年代以后,降水偏多,21世纪初降水显著偏少;近20年来极端天气发生频繁,未来有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频数还可能会更高。③气候变暖会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及黄山森林的脆弱性,改变森林结构与分布,致使多数森林群落生产力趋于下降,使动、植物物候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气温升高和降水模式的变化可能导致松材线虫等外来物种产生快速扩散与大规模入侵,致使黄山松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5.
双蕊兰Diplandrorchis sinica为兰科原始孑遗植物,是我国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物种,研究双蕊兰对了解植物地理、兰科家族进化、亲缘关系都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分布、物候期、生境条件、繁殖等方面综合分析双蕊兰的研究现状,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其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山林线作为一类特殊的生态过渡带, 各类环境因子随海拔升高具有明显的梯度变化规律。林线过渡带物种组成与植被格局变化、林线上下界及树线推移等长期受到生态学与植物学研究的关注。不同生活型的林线植物, 尤其是木本植物对高海拔林线逆境光合响应方式与策略的差异, 直接导致林线植被组成与分布格局的变化, 最终影响林线上下界以及树线的形成。并且,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区之一, 林线植物光合作用响应性变化特征已成为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林线植被未来动态变化的重要参数。文中主要从叶片形态与结构以及叶片光合生理代谢等方面, 综述山地木本植物适应林线逆境的相关研究进展, 以期有助于理解高寒地带林线生境植被分布格局形成以及物种组成变化的驱动因子, 为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开展林线植物光合作用响应性研究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甘肃民勤荒漠区植物物候相的持续特征和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民勤荒漠区1974年以来的36种植物的物候观测资料,运用物候频数的统计方法,划分5个物候相,分析物候相的持续特征和组合特征。结果表明:植物的活动期物候相持续日数平均为212天,绿色期物候相持续日数较长,花色期物候相持续日数最短;花色期、挂果期和绿色期3个物候相不同植物之间相互重叠;旱柳的活动期物候相最长,火炬树和芦苇的活动期物候相最短,胡杨和火炬树的绿色期物候相最短,芦苇的秋色期物候相最短;荒漠区不同植物的花色期以及挂果期差异很大。在花色期物候相中,开花始期较早的植物开花末期也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18.
选择在民勤沙区有代表性的48种植物,利用1985--2004年的观测资料,先就48种植物的9个主要物候期按平均期距进行系统聚类,进而对聚类结果按中生、旱生和沙地旱(中)生植物归并为类群.研究结果表明:从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再到沙地旱(中)生植物,同一物候期的多年变幅增大;从旱生植物到沙生植物的物候期的多年变幅大于从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的多年变幅;不同植物的物候期差异主要表现为从花蕾花序期开始到果实脱落末期的各个物候期,从中生植物到旱生植物再到沙地旱(中)生植物,这些物候期表现出逐渐延迟的趋势;当地冬季漫长,夏季持续日数较长,秋季最短,春季和秋季物候频数分布较多,植物活动日数相对较短;运用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包括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和沙地旱(中)生植物的物候特征,能更好的从不同植物类型来揭示植物物候特征.  相似文献   

19.
物候学是研究动、植物在一年间的气候变化中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为了适应一年中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古代人类“夏葛而冬裘”,现代则利用暖气、空调等设施,改变了人们对气温变化的依存条件。但长期固定生活在露地的树木,古往今来,依然在一年的不同季节中,依存于气候的变化而出现萌芽、发叶、落叶和开花、结实、落果等物候现象,由于这些物候现象,是多世代以来,周而复始,重复出现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因此观测物候现象,又可以划分出当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乐昌市1986—1988、2002—2003、2006—2013年共3次植物资源普查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乐昌市2006—2013年外来植物种类与1986—1988年相比增加了近40%,且增速有加快的趋势;外来植物种群数量也呈现较快增长,尤其是危害性较大的入侵植物,如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毒麦(Lolium temulentum)等。分析认为,乐昌市外来植物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该地交通条件的改善;经贸、旅游活动及引种活动的增加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为降低外来入侵植物对乐昌市的危害,应作出如下应对:一是尽快建立外来入侵植物防御体系;二是开展调查,广泛宣传;三是建立外来物种入侵风险评估系统;四是建立外来物种入侵爆发快速反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