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涡流管技术在天然气领域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涡流管现象的基本原理、发展现状及趋势,论述了涡流管应用到天然气露点控制、凝液回收和天然气液化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特点.根据涡流管技术特性,分析了涡流管在天然气集输、处理和输配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开展涡流管技术的研究工作和推广涡流管技术在天然气领域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世界LNG贸易和基本负荷型天然气液化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液化是实现天然气远洋贸易的惟一手段,液化天然气因在远洋运输、储存及调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近年来发展迅猛。概述了目前世界液化天然气的贸易、已有和拟建的基本负荷型天然气液化装置及其液化能力,以及印度尼西亚、阿尔及利亚和马来西亚等几个主要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的液化气生产状况。  相似文献   

3.
高压天然气管道压力能的回收与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高压天然气压力大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压力能回收利用的能量分析.以天然气调压站为例,对压力能的回收与利用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管道压力能在天然气液化调峰、净化、发电以及城市冷库的冷源等几方面的用途.  相似文献   

4.
靖边-西安输气管道季节调峰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靖西(靖边-西安)天然气长输管道近期的用气现状和今后规划,预测了至2015年的调峰需求量。分析了陕西省天然气供应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应采取的季节调峰措施不仅应进行地下储气库、调峰型液化天然气(LNG)储备站、压气站等的建设,还应引导天然气市场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上、下游及管道资源,进行冬季运行工艺优化和实行调峰气价以及多气源的争取。  相似文献   

5.
液化天然气的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液化天然气产业供应链的角度讨论了液化天然气的管道输送、公路罐车运输和海上液化天然气船舶运输的技术特点,首次提出了液化天然气管道密相输送工艺技术及其经济可行性.分析了液化天然气公路运输链中液化、储存、运输、再气化等环节的关键技术,以及国内外海上液化天然气运输链各个环节的技术特点.针对中国液化天然气工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中国液化天然气工业发展的前提是建立完善的能源政策.随着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地区液化天然气项目的逐步发展,中国液化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6.
高发连  成典旭  马炜炜 《油气储运》2006,25(12):32-34,42
对利用长输管道调峰、储气库调峰和其他储运设施调峰等几种天然气调峰技术进行了实用性分析,提出了不同调峰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技术要求.对不同设施的储气费用进行了经济性比较,结果表明,利用枯竭油气田作为地下储气库的成本最低.  相似文献   

7.
液化天然气罐式集装箱公路运输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液化天然气开发利用及其集装箱运输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分析了液化天然气集装箱规格、运输距离和运输量等因素对运输费用和价格的影响,并得出了相应的规律.指出采用容量为40 m3液化天然气集装箱运输的液化天然气在一定范围内成本较低,与液化石油气等燃料相比,液化天然气不仅更清洁、高效,而且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储运技术及其应用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志高 《油气储运》2006,25(10):17-21
天然气的储运种类有管道天然气、液化天然气、压缩天然气、吸附天然气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等.考虑天然气田的规模、所处的地理条件、用户和技术经济等条件,每种天然气储运方式所适用对象各不相同.介绍和分析了天然气储运方式的特点,对天然气储运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其在我国的应用前景和天然气水合物储存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液化天然气工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我国天然气液化装置、液化天然气的储运设备及液化天然气的应用现状和LNG工业链现状,概述了我国LNG工业的发展趋势.分析结果表明,LNG工业在我国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杨义  孙慧  王梅 《油气储运》2011,30(10):725-728,713
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社会需求推动了城市燃气行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政策,亦为城市燃气行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城市燃气由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等3类气源构成。2004年"西气东输"管道投入商业运营,使得天然气用气人口首次超过人工煤气用气人口,2009年已接近液化石油气用气人口;2009年天然气消费量占领了56.4%的燃气市场,首次超过液化石油气,成为燃气领域的主导气源。目前,城市燃气行业的市场开发和企业运营面临挑战,同时,保障安全稳定供气已成为各燃气公司生产运营的重中之重。天然气成为城市燃气的主要气源已是大势所趋,液化石油气将作为天然气的有益补充而稳步发展,人工煤气最终将退出燃气市场。城市燃气行业尚需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大整合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重视应急调峰等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1.
天然气储存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忠  刘明赐 《油气储运》2002,21(11):31-33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天然气储存技术,分析了我国天然气储存技术现状并与国外先进天然气储存技术进行了对比。根据我国天然气工业和输气管道的发展状况,认为在规划全国输气管网的同时,应同步考虑建设地下储气库,在离气源较远的城市建立调峰型液化气厂。  相似文献   

12.
LNG在汽车代用燃料中的优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优化配件设计、合理改善油品质量和采用代用燃料是目前治理尾气污染的3种主要途径,其中代用燃料在降低和控制汽车尾气污染方面效果最好.通过对LPG(液化石油气)、CNG(压缩天然气)和LNG(液化天然气)3种代用燃料的对比分析,指出LPG和CNG作为汽车燃料因受其各自特性的制约,发展较缓,而LNG由于具有清洁高效、经济适用、安全度高、加气快捷、机动性强和冷能回收利用率高等优势,已成为当前最理想的汽车代用燃料,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3.
LNG冷能及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铁民 《油气储运》2007,26(11):41-43
随着我国开始进口LNG及各地开始兴建LNG接收站,LNG具有的冷能已逐渐被认识和利用。介绍了LNG冷能的概念及其特点,概述了现有LNG冷能利用的几种方式。将LNG与其它常用的制冷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LNG冷能的应用领域广泛,具有较高的节能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液化天然气船到港接卸流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辉  张荣旺 《油气储运》2012,31(5):381-386,406
运输是LNG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供应的稳定性与消费的经济性。船舶运输以其运距长、运力大、安全性高等特点一直在LNG运输中占据主导地位。结合大宗LNG国际贸易的特点,参考国内外相关标准与接收站操作规程,对LNG船到港接卸工艺、流程进行详细论述。根据目前在役的LNG船型,特别是国内已接船型的特点,对船、岸兼容性与各环节工艺设备选型与操作等进行了分析。针对LNG船在港卸货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技术及操作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与优化措施,细化并完善了LNG接卸程序,可为国内外船运LNG到港接卸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进口LNG量的快速增长,LNG储罐已成为接收站的重要储存设施,其容量大小不仅直接影响接收站LNG的接收和天然气的外输,而且直接影响接收站的投资和运行的经济性。由于LNG接收站的存储特点,其存储能力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LNG运输船的运输方案、天然气外输方案、接收站的作业特点等。通过分析,确定了影响LNG储罐罐容的因素和罐容的计算方法,并对不同计算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高忠杰 《油气储运》2012,31(8):594-596,648
在LNG系统中,LNG储罐设施所占的投资比例较大,为节省投资,基于压力和蒸发率的关系对LNG储罐进行优化。相对于LNG单容罐,全容罐在经济和安全方面的优势更明显。介绍了LNG全容罐保温系统的组成和优化原理,提出通过调整保温层厚度代替储罐的增压系统进行罐内压力调节并达到高压储存的目的,在储罐安全的条件下,利用BOG压缩机对蒸发气进行再冷凝,实现LNG的循环利用。基于此,建立了LNG储罐优化数学模型,并利用VC++语言编写计算程序对其求解,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行且适用于LNG系统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高忠杰 《油气储运》2012,31(6):477-479,487
LNG是一种多组分混合物,外界环境的漏热会引发诸多问题,影响管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了解漏热状态下LNG蒸发率和压力的变化规律,对LNG管道设计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LNG管道输送过程中保温层厚度、LNG气化率、管道壁厚之间的变化规律,采取冷态输送法,通过采用合理的保温层厚度控制LNG的蒸发,从而使管内压力升高,以此推动LNG向前流动,从而优化管输工艺。建立了LNG管输优化的经济数学模型,计算获得系统的最佳气化率以及最佳管壁和保温层厚度,从而优化了管输系统的经济费用。实例计算验证了该模型和计算程序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