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产业结构评价指标和分析模型,对新疆1952-2008年间的产业结构演进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产业结构贡献方程以及偏离-份额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及其与就业、经济增长等相关要素的耦合关系。进而总结了新疆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提出"稳定优化第一产业、调整提升第二产业、升级改造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新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统计软件,分析了新疆能源消费总量、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利用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新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高度关联,其中能源消费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最高,达0.6899,其他各项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也大部分在0.6以上.新疆经济增长模式还属于粗放型,仍然依赖能源...  相似文献   

3.
新疆旅游产业经济贡献综合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对经济发展贡献逐渐提高,新疆拟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为了全面科学的评价旅游产业的经济贡献,文中参考相关支柱产业衡量标准,选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需求收入弹性、综合就业容量、产业关联度四个评价指标,通过计算分析得出新疆旅游产业尚未达到支柱产业的标准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制定,并对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基于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也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文中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延伸性讨论,认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抑制因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而引致的碳排放过快增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消费两个层面,提出了抑制碳排放不合理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的形成包括一系列结构转换过程,产业结构转换机制是指产业结构转换过程中各相关变量的联动关系、结构功能及其变动。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出影响新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因子,定量地分析了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设计系数定量化地表示产业结构转换速度,并分析了产业结构转换能力、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疆产业竞争力及产业发展定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产业竞争力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经济所处发展阶段及产业发展现状特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产业竞争力做出评价。结果表明: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是新疆的优势产业;制造业优势不明显,但发展潜力较大;比较优势呈重型化趋势;支柱行业发展不均衡;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最后就如何定位新疆的产业发展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5-2009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和区位商对兰州市十一五期间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开展研究,为优化产业结构,协调整体区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可知,安宁区具总体增长优势且其对总量的贡献较大.七里河区、西固区、红古区产业结构优良,而城关区、榆中县、永登县、皋兰县产业结构需加快调整.总体而言,兰州...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市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因其工业经济呈现出超常规的发展态势,被称为鄂尔多斯现象。文中以鄂尔多斯市的工业经济和三次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1949~2009年间的产值与就业结构统计数据,对其工业化进程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0a来,鄂尔多斯市工业化发展阶段性特征明显,目前其工业经济已进入重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的产值与就业比重快速下降,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并行发展;就业结构虽逐年优化,但仍相对滞后于产业结构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度较低。近年来工业结构的重化趋势凸显,工业主导型的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群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1995年~2007年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在考察期内呈"U"型变动趋势,且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总量较大,能源效率、能耗总量与结构上的行业差异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其次,经济总量是促进碳排放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其年均贡献达到48.51%;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优化是减缓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以能源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制造业减排的关键在于重点耗能部门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相似文献   

10.
宋梅  时佳 《干旱区研究》2014,31(1):188-191
由于二氧化碳有较长的寿命年限及超高排放量,已成为温室效应的标志性气体。依据IPCC(2006)自上而下一阶估算的参考方法,计算得出新疆2003-2011年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量,结果表明:该地区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迅速增长,主要表现为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增长,且排放量较高的重点行业主要以化工、电力、钢铁、水泥为代表的高耗能行业。结合新疆能源、经济及环境现状,提出了建立市场准入机制、碳交易机制、优化产业结构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一系列促进新疆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现代计量经济学协整分析及其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新疆1990~2006年间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经济增长对旅游业的拉动效应存在一个滞后期的问题。而且在短期内,新疆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相互因果关系,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国际旅游收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在时间上超前于国内旅游收入。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疆今后的旅游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避免盲目性。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的国际旅游消费与国民生产总值均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文中依据1978-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Eviews6.0软件,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检验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两者间的推拉关系模型。研究结果显示:陕西国际旅游消费与地方经济存在着协整关系,且国际旅游消费是地方经济增长的原因;陕西国际...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5—2008时间、空间序列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分析和区位熵评价法分析长武县耕地、果园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时段内,可得到果业面积和经济发展的长期均衡模型和短期波动的误差修正模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为非稳定序列,Granger因果检验可探究耕地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其结果显示长武县的经济发展并非以耕地为代价,经济发展对耕地面积影响不大。此外,从空间角度探讨长武县果业发展和耕地减少之间的关系,区位熵评价结果说明各乡镇果业发展与耕地面积减少的协调度不同,存在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TM/ETM影像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及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和经济学中的协整理论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法研究近20a库尔勒城市化进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库尔勒城市化与耕地、园地、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用地比例的二阶差分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城市化是耕地、林地、居民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比例变化Granger原因,其中城市化与耕地比例变化的Granger关系显著,城市化与园地、水利用地不存在Granger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法是验证城市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关系的有力方法,同时库尔勒城市化所带来一系列对土地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几年来,随着甘肃省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该研究采用较为翔实的资料,对甘肃省1997~2004年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分析法,系统的考察了人口、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关系,并在多因素分析中,引入灰色关联度定量研究了5个驱动力因子对建设用地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口、经济发展水平是甘肃省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则有利于用地优化。  相似文献   

16.
民勤绿洲农业系统变化的协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协整分析的方法,基于1956—2008年长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近50年内民勤农业生产系统(作物和牲畜)和环境系统在土地退化条件下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和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进一步探寻了民勤农业各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系统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状态。研究表明:(1)在土地退化的条件下,民勤农业生产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依然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状态,虽未使民勤农业系统在土地退化的影响下崩溃,但却存在过度种植放牧、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之间的恶性循环;(2)民勤绿洲农业各子系统围绕长期均衡态还存在短期的波动,其中天气条件(沙尘暴次数)和地下水资源(机井数)开采调整回均衡态的贡献显著,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前系数绝对值分别为0.9129和~(-1).2583,远远大于其他指标;在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时,应当优先选择沙尘暴天气数和机井数等指标;(3)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羊只存栏数和地下水资源(机井数)开采是沙尘暴次数的Granger原因。畜牧业的发展,超过草场的自然承载能力,风蚀现象加重。地下水严重超采,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矿化度增加、地表植被大面积死亡,导致沙尘暴灾害加剧。因此,可以通过减少放牧和有效管理地下水资源来实现研究区的荒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17.
20年来西安市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了1985-2005年的相关数据,采用3次非线性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了经济转型期西安市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结果发现:近20年来随着西安市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淘汰外迁重污染企业,工业发展与大气环境质量跨过EKC曲线的"高山"进入两者协调发展的新阶段。以SO2、粉尘和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指标,随着工业生产总值的增长三类污染物排放总量出现下降趋势;以大气中SO2、NO和TSP为指标,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三类污染物的年平均浓度逐渐下降,这反应出已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与措施发挥了良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现有措施边际效率的递减,近年来三类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出现了明显的反弹趋势,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提出新的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Fossil energy is the material basis of human surviv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lose. However, energy consumption is the major source of greenhouse gases, which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balance of the global ecosystem. It has become the common goal of countries worldwide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reduce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imple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this study, we applied an approximate relationship analysis, a decoupling relationship analysis, and a trend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using data from Kazakhstan for the period of 1993–2010.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1)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and GDP in Kazakhstan showed a "U"-type curve from 1993 to 2010. This curve was observed because 1993–1999 was a period during which Kazakhstan transitioned from a republic to an independent country and experienced a difficult transition from a planned to a market economy. Then, the economic system became more stable and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creased rapidly because of the effective financial, monetary and industrial policy support from 2000 to 2010.(2)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s,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exports were linked; the carbon emissions were mainly derived from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dependence of economic growth on energy exports gradually increased from 1993 to 2010. Before 20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was in a recessional decoupling state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recession. After 2000, this relationship was in strong and weak decoupling states because the international crude oil prices rose and energy exports increased greatly year by year.(3) It is forecasted that Kazakhstan cannot achieve its goal of energy consumption by 2020. Therefore, a low-carbon economy is the best strategic choice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in Kazakhstan. Thus, we proposed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and renewable energy, the use of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the adjust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expansion of forest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