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本地气候条件和仓房条件与大豆主产区的不同,为确保大豆安全储藏,对山东地区储备的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进行跟踪检测,观察山东地区常规储藏下国产黑龙江大豆和进口美国大豆储存期间品质变化,为山东地区大豆的安全储藏提供指导和帮助。研究结果为:储存期间,黑龙江大豆和美国大豆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变化均不明显。蛋白质溶解比率下降较多,黑龙江大豆下降幅度大于美国大豆。酸值上升较明显,黑龙江大豆上升幅度大于美国大豆。  相似文献   

2.
由于进口大豆不耐高温的储藏特性,决定了储粮温度对大豆储存期间的重要性,如果储粮温度过高,会加速大豆品质劣变速率,而且还会导致大豆的走油赤变,对后期的加工品质、经济效益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本试验研究了大豆在浅圆仓内储存期间仓温、墙壁对其的影响,从而找到好的解决方法来改变大豆的储存环境。  相似文献   

3.
根据大豆储藏特性,在三年半储存时间里,我们采取控制仓内温度、湿度、预防虫害等方式,控制好大豆储藏条件,延缓了储存大豆品质劣变。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茶多酚对在不同储存温度下大豆原油和菜籽原油的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多酚对大豆原油和菜籽原油都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储存前60 d,茶多酚对大豆原油过氧化值的增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浓度为200 mg/kg和300 mg/kg的抑制作用效果差别不大;菜籽原油的过氧化值受温度影响较大,只有在20℃条件下茶多酚对菜籽原油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大豆在夏季不同仓房、不同入库时间形成的粮温不同,适时选择不同的通风条件和通风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大豆温度和调控粮食水分,减少通风水分散失,延缓了大豆储存品质变化,保证了大豆安全储存。  相似文献   

6.
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通过对钢板仓内表面喷涂5cm厚的聚氨酯发泡储存大豆试验,夏季仓温相比砖混高大平房仓要低1~2.8℃,豆堆上层粮温低0.8~3.0℃,大豆储存品质也较砖混高大平房仓效果要好,证明了豫北地区钢板平房仓隔热控温储存大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大豆原油储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找到监测其品质变化的敏感指标,从而科学合理指导大豆原油的储存和适时轮换,以实罐储藏的大豆原油为例,通过14个月的品质监测,探究其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变化最大的指标是过氧化值,酸值、水分、杂质、相对密度、气味滋味等指标变化均不明显,建议将过氧化值作为监测大豆原油品质变化的敏感指标,气味滋味直观指标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大平房仓散装储存大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高大平房仓散装储存大豆具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四项储粮新技术,采取压盖密闭的储存方法,在南方高温高湿地区能够较长时间的保证大豆的安全储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大豆主要品质指标与大豆机械力学特性的关系,探讨用于评价大豆机械性能的理化特性指标。以5种大豆为原料,分析了不同大豆品种的水分含量、籽粒大小、化学品质与大豆长轴、短轴挤压力学特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大豆籽粒的破裂力均逐渐减小,压缩功则逐渐增大;长轴和短轴的挤压力学特性参数不同,短轴压缩时大豆的总体力学特性参数更大;籽粒的尺寸、形状与大豆的挤压力学特性关系密切,籽粒大小与大豆的挤压力学特性呈正相关;粗蛋白含量与大豆挤压力学特性呈正相关,粗脂肪含量与大豆挤压力学特性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大豆储运、加工设备设计的优化以及大豆的品质评价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中央储备粮大连直属库新收东北玉米为试验对象,对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偏高水分玉米进行通风降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连地区春季进行偏高水分玉米机械通风降水后,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达到了安全储藏的目的,同时也能进行较长时期的安全保管,保持良好的粮食品质,为今后偏高水分玉米的储存提供一定的技术指导,为中央储备粮轮换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大豆含有丰富的脂肪和蛋白质,吸湿性强,特别是在山东地区,由于夏季气温高,持续时间长,很容易发生赤变、浸油,导致大豆加工品质、食用品质严重下降。为了延长大豆储藏时间,并且确保储存期间的储粮安全,我库采取综合控温方式对大豆仓做了对比试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仓房试验仓9号仓,平房仓,长23.6m,宽17.8m,  相似文献   

12.
陈美心 《种子科技》2022,(22):29-31
为深入了解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提高作物品质及生态效益的影响,文章研究了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玉米品质和大豆品质的影响,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提高玉米品质,但对大豆品质的影响不显著。对生态效益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作物养分利用效率,优化植物群体空间结构,增强光热利用效应,抑制病虫草害传播,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相似文献   

13.
大豆是我国主要的油料储备品种,脂肪含量高,非脂肪部分相对含水量大,储藏不稳定,易吸湿生霉,湿热扩散严重,尤其在沿海地区属于较难储存的品种。经过几年的探索,采用综合防治技术,勤检查,严管理等手段,为北方沿海地区安全储存大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储存条件、原料大豆和加工工艺3个方面,分析研究一级大豆油抗冻性。结果表明,储存条件中温度对其影响较大;不同原料产地大豆生产的大豆油因脂肪酸组成不同,其抗冻性存在一定差异性;加工工艺的影响则是通过改变油品色素等其他成分含量进而改变成品油抗冻性。由此可见,储存条件、原料大豆和加工工艺都会对一级大豆油抗冻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豆蛋白亚基组成的不同直接影响大豆蛋白的加工特性与营养特性。本研究利用SDS-PAGE电泳分析大豆蛋白质组成并提出了便捷的样品预处理方法。对1 624个中国大豆栽培品种的分析结果表明,构成大豆蛋白的主要亚基均有一定变异,同时,结合Western Blot分析,首次在中国大豆栽培品种中发现了β-伴大豆球蛋白的β-亚基缺失的大豆品种,为大豆蛋白质的品质改良育种和加工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韩立德  黄正来 《种子》2006,25(1):51-53,55
本文论述了国内外对于菜用大豆品质方面(包括外观品质、食用品质、营养品质与卫生品质)的研究现况,简述了对其品质性状产生影响的采收期、贮藏方法二因素,为我国的菜用大豆品质育种研究方向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南方地区相关粮食储存库点历年质量品质数据,通过已有数据分析粮食质量情况,掌握不同区域的粮食质量变化情况及储存品质变化情况,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粮食质量标准及合理轮换周期,为不同地区粮食保质的技术措施提供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大豆是依靠群体生产来提高产量的作物,不同的群体种植密度对大豆个体的株型、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不同。针对大豆的种植密度前人已开展过广泛的研究。本文以高油大豆品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的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高油大豆的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9.
常规大豆检验中,《大豆》( GB 1352-2009)(1)为我国大豆产业提供了规范化的标准,但存在肉眼检测主观性强、准确性差、检测速度慢和易疲劳等缺点。本实验应用图像处理技术对霉变、破损、虫蚀三种不完整豆粒进行灰度化、去噪、边缘化、分割的预处理,识别外观品质的好差,旨在探索一种更快、更准确地识别大豆品质的方法。希望为大豆的质量检测、品质保证方面提供一种全新的、准确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大豆栽培技术在生产中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大豆的产量和品质,高产、优质是大豆科研工作者育种奋斗的目标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同时,选择适宜的播期和密度是保证大豆能够高产优质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播期与密度对大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及其他方面的影响,并对我国今后大豆产业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