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渭河宝鸡市区段桥梁区洪水安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编制的“渭河中游干流万分之一河道图”显示,渭河干流宝鸡市区段桥梁区是典型的河道节点区段。利用实际测量数据计算结果,结合“渭河中游干流万分之一河道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显示:(1)桥区边滩发育,主河槽狭窄;(2)主河槽多贴近一侧外河堤,桥区上、下游均有弯道发育,使桥区上、下游单侧大堤成为径流顶冲河段;(3)各桥区在河床糙率n=0.025时最大过水流量均不能承泄100 a一遇以上的洪水,在河床糙率n=0.035时最大过水流量均不能承泄30 a一遇以上的洪水;(4)6座桥区的平均比降均已小于市区河段平均比降,桥区及其附近河床比降均发生了不同形式的转折式变化,总体上桥梁导致建在区泥沙淤积加剧,河床比降减小,滞缓径流流速;(5)桥梁区已成为渭河干流宝鸡市区段洪水灾害发生的最大风险区段,卧龙寺桥区的防洪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方山县地处黄河一级支流北川河上游,沿河村庄极易因暴雨引发山洪灾害,严重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应用水利普查及现场调查资料,采用流域模型法进行设计洪水计算,对全县易发生山洪灾害的49个村庄的防洪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有4个村现状防洪能力较高,大于100 a一遇洪水水位;防洪能力小于5 a一遇洪水水位的有4个,5-20 a一遇洪水水位的有25个,20-50 a一遇洪水水位的有12个,50-100 a一遇洪水水位的有4个。45个存在安全隐患沿河村庄各级危险区的人口数量及所占比例为:极高危险区92人,占0.37%;高危险区568人,占2.26%;危险区2 797人,占11.13%。评价成果对于制定防洪减灾预案,保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河流束窄处断面窄深,形成河道水沙输移的卡口,该区域行洪能力相对较弱,桥梁建设更加威胁河道防洪安全。以陇海铁路咸阳渭河桥改扩建工程为例,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了不同工程方案在3种洪水频率下对河道行洪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在桥梁建设期,四桥并存引起桥位处水位壅高值最大;疏浚量大的工程方案建设后过水面积增大更多,桥位水位降低幅度也相对较大,如工况1建设后300年一遇、100年一遇、5年一遇洪水下分别降低0.9m,0.9m,0.6m;卡口河段的桥梁建设宜结合适当的疏浚工程,以增加行洪河宽及过水面积,平顺水流,提升河道行洪能力。  相似文献   

4.
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极端天气影响,土地利用与防洪安全的矛盾日益突出,城镇洪涝风险增加。以四川省渠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运用历史洪水记录与多年水文观测数据重建洪水水位数据序列,快速估计城镇洪水水位并进行淹没分析。通过分析洪水频率与水位的关系、洪水水位差以及不同位置洪峰相关性,更新渠县沿江主要城镇各重现期洪水水位;结合沿江城镇发展定位和预期人口规模,重新核定防护等级和防洪标准。结果表明:渠县主要城镇的洪水水位较历史水平平均上升40 cm,其中100年一遇、50年一遇和10年一遇洪水水位分别上升至254.75,253.48,250.54 m。根据国家防洪标准,渠县主城区和三汇镇的防洪重现期标准应分别提高至50年一遇和20年一遇,其他沿江城镇和乡村的防洪重现期标准保持为10年一遇。与现行防洪标准相比,提高设防标准可减少农地淹没面积超过30 km2,减少建设用地淹没面积7~8 km2。  相似文献   

5.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控制沟道侵蚀的一项重要工程措施,在山西已有400多年的建设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淤地坝建设大体经历了集体组织建设(1985年以前)、骨干坝试点建设(1986—2002年)、沟道坝系工程建设(2003—2014年)和巩固提高除险加固(2015年至今)4个阶段。如何搞好淤地坝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和安全运用,就坝系工程除险加固初步设计中的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临县万安沟小流域坝系工程为例,对坝系工程防洪标准和洪水组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评估辽宁省北沙河河道的防洪能力,以北沙河全河段为研究对象,采用DHI开发MIKE11水动力模型计算河道水面线,根据警戒水位、成灾水位及保证水位确定原则,结合10 a、20 a和50 a一遇洪峰流量成果,计算得出8个代表断面的特征断面相应特征水位(流量)。经过河道现状防洪能力评估研究,得出过流能力较弱或者防洪能力有缺陷的河段,为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以及地方防汛调度防汛应急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槽式结构复式断面生态护堤设计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山区凉水井子河段河道比降3.379%,岸线极不规则,10 a一遇洪峰流量为322.21 m3/s,虽经多年治理,仍未消除水患,已威胁到了省级文物保护区的生态安全,对其治理,必须考虑粮食安全、水系安全、生态安全,文物安全问题。经方案比较,选取现浇钢筋混凝土槽式结构复式断面方案。将工程措施与生态原理有机结合,刚性工程保证河道基本功能,实现水系安全、亲水安全。复式断面融植物措施与工程措施于一体,提高了保护区防洪标准,槽式结构栽植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将周边环境保护融于河道治理之中。其施工技术简便,结构型式符合河道治理规范,在投资上介于格宾石笼沙土堤坝、浆砌石结构堤两者之间,经济上可行。可在同类山区中小河流,特别是北方地区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1水库概况 玉石水库位于碧流河上游盖州市矿洞沟镇上屯村,流域面积313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0.95亿m3.水库的主要任务是为鲅鱼圈经济技术开发区供水,并兼有防洪、灌溉、养鱼等作用.水库正常蓄水总库容1.0亿m3,设计洪水标准为50年一遇,于2001年末开始蓄水.  相似文献   

9.
目前,黄土地区修建的淤地坝,一般按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设计,3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实践证明,这一设计标准偏低,是造成溃坝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计算,适宜的设计洪水标准,是2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50—10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从总消耗费用检查,它将比相邻的两种设计洪水标准的总消耗费用少15—20%。对于淤地坝的骨干工程,建议采用25—3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100—300年一遇的洪水校核,比较经济。  相似文献   

10.
平陆县曹川镇循环经济暨新材料工业园区项目位于黄河一级支流曹河两岸,总占地面积101.254 hm2。依据国家计委、水利部《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水改[1992]7号),对于河道管理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应进行洪水影响评价。经过实地勘测与详细调查,对园区项目建设与洪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工业园区项目建设对曹河的河道行洪没有不利影响;上游下涧村民生桥不能满足50 a一遇设计标准洪水过流要求;设计标准洪水位绝大部分高于园区地面高程,存在防洪安全隐患较大。根据洪水影响分析结果,提出了改扩建下涧村民生桥提高防洪能力和对园区曹河段按设计洪水标准实施统一规划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西黑岱沟流域坝系相对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给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的前期规划工作与科研提供科学依据,根据西黑岱沟流域治理现状及影响坝系稳定有关因子的实测资料,对坝系的相对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坝系实现相对稳定,其淤地面积虽是最基本条件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条件。衡量坝系是否实现了相对稳定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4个条件:一是每km2的坝控面积范围内应有坝地7.8hm2,坝地面积与坝控面积的比值,即坝系相对稳定系数达到1/12.7;二是坝系运行15a后,每隔3~5a要对坝体进行维修加高,使坝系防洪能力长期保持100年一遇或大于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三是在每km2的控制范围内,要有骨干坝0.3座、淤地坝1.0座,坝系的整体布局与结构要达到合理,使暴雨洪水达到均衡分配;四是坝系的安全系数小于1。建设目标实现后,坝系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在设计频率100年一遇的暴雨洪水标准下,坝系安全系数等于0.94,坝地种植的高秆作物可以达到保收,此时,坝系安全和坝地保收能力可趋向于统一。  相似文献   

12.
淤地坝“淤满”后的水沙效应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土高原大规模的淤地坝建设在减少黄河泥沙以及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淤地坝“淤满”的极端条件下,关于其水沙效应变化及防治对策的研究还较少涉及.经分析,淤地坝“淤满”后:1)坝控范围内坡度降低,径流长度减少,沟道比降降低,而横断面由原来的“V”型沟道,演变为“U”型沟道;2)以关地沟4号坝为例,使用RUSLE计算,修建淤地坝前,坝控范围内平均每年土壤侵蚀模数为4 472 t/(km2 ·a),淤满后,土壤侵蚀模数下降至4 019 t/(km2·a),降幅约10%,“原地”减蚀作用显著,从修建至淤满阶段,拦沙作用巨大;3)淤地坝淤满后,坝地流速显著降低,从修建淤地坝前的0.83 m/s降至0.27 m/s,但坝体外坡的流速显著增加,特别是坡底,最大流速可达3.76 m/s;4)淤地坝淤满后,淤地坝“异地”减蚀作用会降低.基于上述变化,针对淤地坝淤满后的极端条件,本文提出如下防治对策:1)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溢洪道为主体,完善沟道排洪设施布设,提高支沟内以及支沟与主沟的连通度,提升排洪能力;2)遵循“因地制宜”原则,科学合理植树种草、修建梯田,加强坡面治理,减少坡面来水来沙,消耗和分散坡面来水侵蚀能量,降低坝地淤满后被损毁的风险;3)采取“截水沟和排水沟相结合,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坝体陡坡防治,提高坝体外边坡植被覆盖度.研究结果以期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坝系综合平衡规划,就是把沟道中的坝库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其性质、运行规律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坝库工程的诸多特性,以投入最小(或经济效益最大)作为目标,对拦沙淤地、防洪、安全生产问题等进行综合评价,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专家智能,寻求其系统内诸多因素的最优组合。以阳坡坝系工程所获得的建设方案为例,介绍了综合平衡法在流域治沟工程规划中的应用方法。论证结果表明:该坝系的结构与布局合理,建设目标实现后,坝系防洪能力达到防御100年以上一遇洪水标准,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坝系进入安全状态,坝地作物基本保收。  相似文献   

14.
根据孟连县南垒河河床冲淤变化情况、防洪工程现状、防护对象的防洪需求及孟连县南垒河流域历史出险等情况,对孟连水文站防汛特征水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原防洪断面特征水位不具有指导下游洪水预警、防汛抗洪决策而失去意义,因此提出对原防汛特征水位进行修订。通过分析,当上游发生洪水,预警下游县城和芒信镇做好防汛抢险准备工作时,孟连水文站的警戒水位为957.42 m,当发生20 a一遇大洪水时,要保证下游县城和芒信镇的防洪安全,孟连水文站的保证水位为957.75 m,修订后的防汛特征水位可为孟连县防护对象洪水预警、防汛抗洪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62%,黄河流经山西全长965km,主要包括大北干流、小北干流、三门峡库区和小浪底库区四段。从防洪工程现状来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洪标准偏低、泥沙淤积严重影响正常行洪等。为搞好防洪工作,保证沿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采取强化全社会的防洪抗洪意识、加强河流清障及沿岸水土保持治理、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淤地坝防洪能力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工程自身的防洪能力(即防御标准);二是坝地生产的防洪能力(即指坝地的防洪保收标准).淤地坝工程自身的防御标准,在有关规范中已有过明确规定和要求.而坝地生产的保收能力、保收标准,则是随着大规模坝地的形成和生产利用逐渐提出来的.从坝地淹水深度与淹水历时及淤积厚度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考虑,提出了多沙粗沙区淤地坝防洪保收的标准为:洪水频率5%、作物保收率80%以上.通过淤地坝防洪保收指标和临界值的分析计算,得到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淤地坝防洪保收条件:坝地淹水深度小于作物株高的1/3,淹水历时在7天之内,淤泥厚小于作物株高的1/5.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市城镇建设活动形成的典型工程堆积体为研究对象,对工程堆积体边坡物理力学特性和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确定了工程堆积体边坡的危险滑动面及安全系数。在工程堆积体边坡上、中、下设置采样点,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物理力学性质分析,采用野外双环入渗法进行入渗过程研究,运用GEO-SLOPE软件分析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结果表明:(1)工程堆积体粒度分布不均匀,且2mm粒径的含量随着堆放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各工程堆积体分形维数在2.04~2.47之间变化,且表现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2)工程堆积体饱和含水量随坡位下降呈逐渐增加趋势;入渗率随时间变化呈快速减小、缓慢减小、稳定入渗3个阶段,2m、2a和4a堆积体稳定入渗率分别为4.53,3.17,7.02mm/min。(3)不同堆放时间的工程堆积体剪切力和剪切位移的关系呈硬化型曲线;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分别在16.43~31.88kPa和2.23°~41.69°之间;不同堆放时间的工程堆积体安全系数均大于1.5,其稳定性大小依次为2a2m4a,最危险滑动面的安全系数分别为1.77,2.23,1.66。比较而言,堆放2a的工程堆积体稳定性最好,堆放2m的次之,堆放4a的工程堆积体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贡嘎山东坡湾东河泥石流的特征及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湾东河是大渡河上游的一条支流,流域面积170.6 km2,河床比降137.5‰.通过对湾东河主河与支沟泥石流形成条件、特征进行分析得知,主河暴发低频率泥石流,一般50~100 a才活动一次,流体性质以过渡性为主;支沟银厂沟和板板棚沟为中-低频率泥石流沟,中等规模的泥石流分别10~20 a和20~30 a发生一次,大规模和特大规模的泥石流50~100 a活动一次,流体性质均为黏性泥石流.3条河(沟)均为高度危险的泥石流沟,危险度值分别为0.68,0.70和0.61.  相似文献   

19.
马营河位于右玉县东北部,属黄河流域苍头河的一级支流。长期以来,马营河流域治理缺乏统一规划,河道治理没有全面开展,两岸修建的一些防洪工程,分布零散,毁坏也比较严重,全河段的综合防洪能力低于5 a一遇洪水标准。加之近年来河道采砂,私挖乱采,大量弃渣与垃圾堆放在河道,严重影响河道正常行洪和生态环境。为了防洪减灾,保证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展生态旅游,调整经济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推动脱贫攻坚;开展马营河河道治理势在必行。从多个方面论述了马营河河道治理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河道治理现状,规划布局了堤防、护岸、疏浚、蓄水、排水及植物防护等工程,并进行了具体设计和综合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0.
根据塔里木河流域近50 a来的水文、经济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自然驱动因子和人文驱动因子对塔里木河流域水域环境影响的贡献率。结果显示:塔里木河四源流在过去50 a出山口径流量没有减少,但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50.27亿m3减少到2000年以后的46.05亿m3,并且出现干流断流长度增加、地下水位下降、水质矿化度升高等一系列问题。而导致这种恶化的直接原因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如:耕地面积扩大,不合理的灌溉、垦殖、放牧等。因此,今后塔里木河流域在水资源利用和综合治理中,应特别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