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林麝后肢骨骼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3头林麝后肢骨骼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羚羊、羊和猕猴后肢骨骼作了比较。林麝后肢骨骼的主要特征是:臀线为两条闭孔大、呈椭圆形、坐骨结节发达,三角形,腹侧结节最长,背侧结节次之,外侧结节最短。胫骨比股骨长,股骨比大跖骨长。无第2、5跖骨、第2、5趾有完整的3个趾节骨。  相似文献   

2.
双峰驼后足远趾节间关节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剖双峰驼后足远趾节间关节16个,并与其他家畜的对等器官相比较,双峰驼的后足远趾节间关节在形态结构方面有以下显著特征:①无远籽骨和蹄软骨,因而亦无相应的远籽骨韧带和蹄软骨韧带;②有两条背侧韧带,与在犬、猫等趾行动物体上所见相同;③趾间远韧带呈宽板状,交叉纤维甚少,大部分纤维平行排列;④轴侧侧副韧带起于中趾节骨远端韧带窝,止于远趾节骨蹄骨角附近,这与马的相同而与牛的不同。  相似文献   

3.
双峰驼前肢骨骼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双峰驼前肢骨骼进行了研究,并与单峰驼、马和牛的前肢骨骼作了比较。双峰驼肩岬冈高、厚,启峰较长;肢骨粗大,其近侧端大结节较小,远侧端内、外侧髁上均无滑液窝,桡尺骨间除了一个前臂近侧骨间隙外,还有两个前臂远侧骨间隙;掌骨由同等发达的第三、四掌骨融合而成;中间腕骨呈楔形;远侧指节骨呈短小的三棱锥体形,其伸腱突、屈腱面均不明显;无远侧籽骨。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脉内灌注颜料的方法解剖观察了7条双峰驼后肢后脚部静脉的构筑.后脚部的静脉由内侧隐静脉、外侧隐静脉和足背静脉导引.内侧隐静脉由足底内侧静脉和足底外侧静脉汇合而成;足底内、外侧静脉均起自足底深弓.外侧隐静脉由前后两支汇合而成;前支由趾背侧第2~4总静脉汇合而成;后支起自足底外侧静脉.跖背侧第3静脉细小,成对,由跖骨表面的小静脉支汇合而成.每一趾的两侧均有6~8条趾枕支.在趾枕真皮和趾枕深筋膜之间发现有一发达的静脉网.  相似文献   

5.
<正>犬肱骨解剖学结构独特,其外侧面观呈"S"型,近端呈头侧弓形,远端呈尾侧弓形;其头侧面观,内侧皮质相对平直,而近端外侧皮质呈凸型弯曲,中间骨干处呈凹型弯曲,远端有髁状突。此外,肱骨近端横截面面积最大,沿着骨干部逐渐减小,在远端干骺端分为2支,被滑车上孔所分隔。相对于窄、小的外侧髁,肱骨内侧髁更加宽、大,且与骨干更呈轴向延伸。肱骨头在骨干中部轴向后方,而远端髁在骨干中部轴向前方。因这种独特的解剖  相似文献   

6.
选择体格健康的摩拉杂交水牛,参照家畜解剖学图谱和X光片,遵循以牢固和保持其固有形态为主,兼顾关节运动方式的原则,串制了摩拉杂交水牛骨骼标本。串制顺序为:先串制四肢骨骼,然后串制躯干骨骼,最后将前、后肢骨骼分别连接于肩带和盆带部。通过反复试验,认为聚氨酯填缝剂可作为较理想的修补剂;针对骨块特别是小骨块容易弄乱甚至丢失,去肉时可在较易弄乱的骨块上(如肋骨)刮去骨膜,标上记号,而较小的骨块(如籽骨)则应用纱布打包后再进行处理。在串连四肢时,每一肢均用2根铁丝由远端穿至近端,然后合为1根,可使骨骼标本更加美观、自然、牢固;串制中使用螺丝杆,既可稳固整个骨架,又可根据需要灵活调整使其保持自然形态。  相似文献   

7.
林麝前肢骨骼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对三头林麝前肢骨骼进行了研究,并与牛、羊和鹿类的前肢骨骼进行了比较。林麝前肢骨骼的主要特征是:肩胛骨短而宽、肩胛冈特别长,肩峰呈锐角,其末端与肩臼位于同一平面;肱骨近端外侧结节的前部特别发达;前臂骨明显向前弯,只有一个前臂骨间隙,尺骨体呈薄板状;第3和第4掌骨发达,第2和第5掌骨保留远侧部;第3和第4指发达,冠骨和蹄骨较长;第2和第5指较小,每指各有3个指节骨和2个近籽骨。  相似文献   

8.
解剖成年双峰驼跗关节8个,结果发现双峰驼跗关节在形态结构方面有以下显著特征:1.中央跗骨不与第四跗骨融合;2.距骨近端具嵴状滑车,远端具髁状滑车,近端滑车的嵴和沟向前内侧倾斜,与矢状面间的夹角为10°,远端滑车的髁和沟朝向正前方,双重滑车结构使跗关节伸屈运动范围加大,并能进行一定程度的侧向运动,这是骆驼驮载重物时能够自由起卧的重要原因之一;3.具有跟踱外侧韧带,而牛马均缺如;4.跗关节外侧短韧带从外侧踝达于跟骨,牛的从外侧踝至距骨,马的则从外侧踝达跟骨和距骨;5.跗背侧韧带位于内侧面,形成内侧侧副韧带之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一、奶牛多产奶的综合措施 (一)选用良种 目前饲养的奶牛主要是通过引进的荷斯坦奶牛培育的中国荷斯坦牛,又称黑白花牛。荷斯坦牛的产奶量居各乳牛品种之冠。选购良种奶牛的方法:①看体型。体高1.3—1.5米;胸宽,体深。②看尻部。尻部应长、平、宽。腰角高于坐骨结节端4厘米,两坐骨结节间宽18厘米以上。③看肢蹄。后肢骨骼宽,扁平、结实有力,侧看成镰刀状弯曲。蹄角度约65度,蹄踵深度2.5厘米以上,  相似文献   

10.
用大体解剖学与组织学方法,研究了双峰驼爪的结构。双峰驼爪分为爪褶、爪壁和爪底三部分。爪褶覆盖于爪壁背侧面上部,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其表皮由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组成;真皮内有乳头,伸入表皮的角质小管中。爪壁由外层、中层和内层(小叶层)组成,内层有初级小叶和次级小叶。爪底在远指(趾)节骨屈肌面之前,远脂(趾)节骨掌侧面。其表皮的结构与爪褶表皮的相同,真皮内有丰富的汗腺  相似文献   

11.
大壁虎(Gekko gecko)骨骼系统的解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采自云南省元江县的大壁虎骨骼系统作了全面解剖。大壁虎的骨骼系统按其部位分为中轴骨的头骨、脊柱、胸骨、肋骨和附肢骨的肩带、腰带、前肢骨、后肢骨。其头骨的眶后骨桥、上颧弓、下颧弓均缺失。脊柱的椎式为C8T5L13S2Cy21-33.自第6枚尾椎及其后尾椎的椎体中部有未骨化中隔。有颈肋5对,胸肋8对,腰肋12对。前肢尺骨鹰咀上方有一粒状籽骨。后肢跗骨3块,跖骨5块,但第Ⅳ,Ⅴ跖骨不呈小型长骨状,而呈扁平,第Ⅳ跖骨近端两侧扩大,以内侧头与远列跗骨外侧块相关节,第Ⅴ跖骨呈长方形,位于第Ⅳ跖骨下方。  相似文献   

12.
阿拉善双峰驼的驼绒细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产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阿拉善双峰驼驼绒细度的分析,为阿拉善双峰驼的进一步选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公驼驼绒细度显著高于母驼驼绒细度,银根苏木双峰驼驼绒细度极显著高于敖伦布拉格镇、吉兰泰镇和巴彦诺尔公苏木驼绒细度,而敖伦布拉格镇、吉兰泰镇和巴彦诺尔公苏木这3个产地的阿拉善双峰驼绒细度均在18μm以下,且无显著差异。3、4、5和6岁阿拉善双峰驼的驼绒细度显著高于2岁阿拉善双峰驼绒细度,且显著低于7、8、9和10岁阿拉善双峰驼的驼绒细度。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为川金丝猴骨骼系统的一部分,标本来源于上海动物园,通过解剖进行观察金丝猴头骨各部分以及与猕猴头骨间的差异,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双峰驼股神经的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大体解剖学的方法对一个成年母驼后躯及3个股中部以下的标本(左二右一)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股神经由第五至第七腰神经的腹侧支构成。股神经由腰荐神经干的前部发出后,在髂腰肌里延伸,有髂腰肌神经发出,并有肌支分布于髋关节肌、股四头肌,主干延续为隐神经。隐神经主要分支分布于股膝内侧、小腿和跗关节内侧面的皮肤和筋膜。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中国家养双峰驼SRY基因的序列以及群体间拷贝数变异,对7个中国家养双峰驼群体共94个个体的SRY基因部分序列进行测序,分析SRY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并且以CYP2A基因为内参基因,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RY基因的拷贝数。结果表明,中国家养双峰驼与人、马、猪、羊及普通牛的SRY基因相似度分别为67.7%~68.1%、68.5%~69.4%、73.8%~74.4%、73.8%~74.8%、74.1%~74.8%。在家养双峰驼SRY基因的多个拷贝中,除1个拷贝外,其余拷贝的HMG序列与羊驼、人、马、猪、绵羊及普通牛的HMG序列相比,相似度分别为97.3%、84.2%、85.6%、86.3%、87.0%、85.6%。SRY基因在中国家养双峰驼Y染色体上以多拷贝形式存在,变幅为1~9个拷贝。表明中国家养双峰驼SRY基因的HMG序列是高度保守的,而且该基因属于多拷贝基因。  相似文献   

16.
运用大体解剖学方法,研究了双峰驼的6个头骨,并将其与单峰驼、马、牛、猪的头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双峰驼的枕骨结构复杂,位于头骨后下部;额骨上的眶孔与圆孔合成一较大的眶圆孔;筛骨迷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颌骨无面嵴,面结节也不明显;鼻甲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鼻甲骨又分为总鼻甲板和两个支三部分;下颌骨上有下颌骨髁下切迹,下颌骨髁上的关节面呈阶梯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