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正>1低压电流互感器配置与选择对计量用的低压电流互感器应充分考虑安装使用环境,必须按照《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规定进行配置与选择。(1)额定电压选择:应使电流互感器额定电压与被测线路相符。(2)电流互感器额定一次电流(变流比)的确定:电流互感器在正常运中的实际负荷电流(即一次侧工作  相似文献   

2.
冯晓琴 《农村电工》2006,14(11):40-41
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是由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和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压降的误差及电能表的误差3部分组成,其代数和统称为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所以,要减少电能计量装置综合误差,就必须分别减少电能表误差、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及二次回路压降。  相似文献   

3.
阚新荣 《农村电工》2003,11(9):35-35
在技术上把电能计量装置的电能表、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二次导线压降所引起误差的代数和称为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实践证明,使用高精度的电能表和互感器及合理的二次导线连接,有利于减小综合误差。经本人对多个大用户的分析测算,在电能表、互感器、二次导线都满足技术要求下,综合误差在-3%~3%之间,综合误差是计量装置精确度的最终反映,对大用户特别是大工业用户若综合误差超过±1.5%,用户或供电企业将无法接受。因此,计量部门应尽可能减小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对现有装置,在不更换电能表以外的设备下,减小综合误差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1电能计量综合误差的分析及存在问题电能计量装置存在的误差为电能计量综合误差,是由电能表的误差、电压互感器的合成误差、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和电压互感器二次导线压降引起的计量误差所组成,可以用以下式子表示:ε=εw+εTA+εTV+εr式中εw—电能表误...  相似文献   

5.
<正>1多功能电能表错误接线方式某10 kV专变客户,安装电能计量装置为:两台电压互感器V,V接线,两台电流互感器分相四线连接,三相三线电子式多功能电能表一只。运行一个月后,在现场例行检查中发现U相电流互感器极性接反,即电压接入Uu,Uv,Uw,电流接入-Iu,Iw,电能表接线错误。表  相似文献   

6.
胡万明 《农村电工》2006,14(6):43-43
1电能计量装置安装接线的检查1.1根据电能计量装置安装说明书(或电能表接线盒上的接线图),认真核对接线是否正确。1.2对配有电流互感器的计量装置,应认真检查电能表是否与之匹配,装设的计量装置是否与其负荷匹配(选用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过大,会增加计量误差,影响计量准确;选用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过小,也会影响到设备的安全运行)。电流互感器的一、二次接线是否正确,电流的方向是否一致,电压、电流接线是否属同一相序等。1.3电流互感器一次穿心匝数是否与其铭牌相符,选用一次侧导线是否能承受负载的最大电流。1.4计量装置各接点、螺栓处接触…  相似文献   

7.
电流互感器选择过大或过小对计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买庆辉 《农村电工》2006,14(10):39-39
电流互感器主要是用来改变交流电路中电流量限的一种静止式电气设备。我们平时使用最多用于计量的电流互感器,一般由一只一次绕组、一只二次绕组和铁心组成。但在电流互感器变流比大小的选择上如果选择不当,则会造成误差改变而影响到正确计量。《电能计量装置技术管理规程》(DL/T448-2000)规定:“电流互感器额定一次电流的确定,应保证其在正常运行中的实际负荷电流达到额定值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8.
<正>1计量用互感器配置的一般原则计量用互感器配置一般先要根据客户业扩接入方案确定计量点的位置和数量,再确定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数量,根据客户供电电压和额定用电负荷计算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变比,参照互感器准确度等级表选择互感器准确度等级。下面以具体案例来分析互感器一般配置原则。案例:某纺织厂新上315 kVA变压器,最近可开放接入线路为10 kV南山线,试问  相似文献   

9.
<正>10 kV预付费电能计量装置的原理是基于普通10kV计量装置的原理,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预付费远程停送电等功能。通过对计量装置的设备更新,10 kV预付费电能计量功能和控制功能得以实现,有效提高了电费的收缴能力和用户交纳电费的积极性。1原理介绍(1)该计量装置主要包括组合互感器、终端控制箱、电缆线路。组合互感器由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真空断路器组成。终端控制箱由计量电能表、联合接线盒、控制电路、GPRS预付费终端设备组成。终端控制  相似文献   

10.
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包括电能表本身的误差、电压互感器和电流互感器的合成误差以及电压互感器二次导线压降引起的误差三部分.为保证计量的正确性,准确计算线路损耗,必须减小电能计量装置的综合误差,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11.
10 kV电力系统的中性点分为绝缘和非绝缘两种接地方式,随之电能计量装置的接线方式也有所不同,针对中性点非绝缘接地系统的电能计量装置接线方式,结合现场出现的计量异常及电压互感器被烧毁的现象进行分析,从中选择出即能保证对其计量的准确性,又能提高安全运行的一种电能计量装置接线方式。  相似文献   

12.
4 电压互感器的应用 4.1 电压互感器的选择 根据被测线路的电压等级,实用负荷电流大小以及实际需要,正确选择电压互感器的型号、额定电压、变比、容量、准确度等级和接线方式. 4.1.1 型号选择.电压互感器铭牌标注的型号应能满足被测项目、范围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3.
电能计量装置故障及电能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5kV电能计量装置在实际运行中,发生电压互感器缺电压的故障较多,断电流的较少。例如天津市某研究所,从抄收数据上反映出其用电能量明显减小,经测量检查发现其电压少一相,电压互感器W相断线失压,故障期间有功电能表走了120个字,其电流互感器倍率为50/5,功率因数为0.88。[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复合变比电流互感器自动转换计量装置,是与复合变比电流互感器配套使用的一种智能化自动转换大小变比的计量装置。由于它可自动转换电流互感器变比,从而拓宽了电流互感器的计量范围,保证了从小电流到大电流的计量精度。因此,复合变比电流互感器自动转换计量装置,非常适用于用电负荷较大和用电负荷变化大及季节性用电的企、事业单位,能有效防止低负荷或超负荷时计量不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 35 kV三相三线电能表电压互感器缺电压故障 35 kV电能计量装置在实际运行中,发生电压互感器缺电压的故障较多,断电流的较少.例如天津市某研究所,从抄收数据上反映出其用电能量明显减小,经测量检查发现其电压少一相,电压互感器W相断线失压,故障期间有功电能表走了120个字,其电流互感器倍率为50/5,功率因数为0.88.  相似文献   

16.
第三节电流互感器的应用 1 选型 互感器的选型同电能表一样应立足于经济、规范、技术先进的基础上,除了选择符合要求的制造厂家之外,一般根据被测线路的电压和实际负荷电流的大小选择其型号、额定电压、变比、容量以及准确度等级.  相似文献   

17.
黄克生 《农村电工》2001,(12):34-34
近来,笔者在基层的用电检查中,发现有此现象:配接计量互感器的电能表,普遍是1.5(6)A的小容量电表,而其运行回路的电流往往大于6A,有的甚至高达10A以上。也就是说,计量回路的运行电流已大大超过了计量设备额定的最大电流值。按电力有关安全技术规程,出现这种情况是绝对不允许的。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如下认为: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选择偏小+配接启动电流较小的小容量电能表,则通过计量回路电流大+电能表的灵敏度提高,就可提高计量互感器的准确度和减少电能表在低负荷时的少计、漏计。这一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 …  相似文献   

18.
佟军 《农村电气化》2013,(Z1):45-45
电能平衡是衡量变压器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也是考核公司生产业绩的经济指标之一。造成电能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计量准确度等级不够,误差超标;有计量二次回路负载超标,有计量TV二次压降超差,电流、电压二次回路异常等。其中计量电压丢失是导致电量少计、变电站电能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了计量电压丢失的几种原因,并结合变电站综自改造解决计量电压问题,供大家参考。计量电压回路改造的必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电力系统也不例外。近几年新建的变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专用变压器(本文简称专变)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专变用户的计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山东省平邑县供电公司根据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专变用户计量管理模式,供大家交流探讨.(1)变压器容量在630 kV·A以上的用户.这类用户一般用电负荷大,对供电安全保护要求高.该公司在供电方案答复时要求使用高压开关柜实施高压计量,将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能表等计量装置放置于专门的计量柜中,通过十芯计量专用电缆将电压、电流信号引入其中.计量柜与停送电操作机构完全隔离封闭,当用户停电检修需要操作维护停送电设备时,也不会影响计量,避免了用户触碰计量装置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计费电流互感器的正确选用张广科山东聊城电业局(252056)电流互感器是电能计量装置的重要元件。正确使用电流互感器是公正、合理、准确评价供用电双方经济技术指标的不可缺少的条件。目前,采用电流互感器进行电能计量的方式得到愈来愈广泛的应用,但如何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