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成本低、效率高,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2014年和2015年衡阳市机械插秧与手工插秧的对比调查,从水稻产量、成本与效益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机插秧比人工插秧产量增加350.25 kg/hm~2,增产4.2%,纯收入增加893.1元/hm~2,增收14.09%,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水稻插秧方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插秧期的不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水稻早插的方式基本可行,最佳时期应在5月15~20日。掌握好这一插秧进程对水稻产量的提高将会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插秧期对水稻松辽186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对插秧期适时,插秧密度合理,田间栽培技术管理水平一致,表现产量理想,插秧期过早或过晚,产量差距较明显,所以适时插秧,插秧密度合理,科学栽培技术,是松辽186品种产量水平提高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不同育秧与插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甬优2640为供试材料,研究毯苗机插、钵苗机插和钵苗有序抛秧3种育插秧方式下水稻秧苗农艺性状、漏秧率及产量表现等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的根长、根数和基茎宽等秧苗农艺性状较毯苗机插秧苗的表现更好,漏秧率降低,产量明显增加;钵苗有序抛秧秧苗的农艺性状表现介于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的秧苗之间,产量较毯苗机插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在一般高产栽培管理条件下,水稻不同群体与产量的关系,为生产上推广合理稀植提供科学依据,新宾满族自治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进行了不同插秧行距、不同插秧穴距、不同插秧苗数的复因子试验。通过对冷凉地区水稻不同群体与产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插秧苗数、穴数、行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不大;插秧的穴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最大,中下等地力应以13.3~16.5 cm为主,肥沃地块应以20 cm为主。  相似文献   

6.
通过物之春助长剂应用于水稻插秧田的试验,结果表明,物之春助长剂对水稻千粒重、产量、株高都有明显的提高,建议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插秧时间对产量及米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晚插秧时对于水稻的株高生长、分蘖发育、叶龄增长都没有太大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是千粒重,其次是平均每穗粒数。早插秧时每穴有效穗数有所减少。晚插秧时虽然有利于提高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但不利于提高加工品质。本试验条件下,一般在5月25日前后5d开始和结束插秧,可以兼顾产量和米质。  相似文献   

8.
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绿色水稻不同插秧密度对其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秧苗在 壮秧超稀植栽培30.0 cm×(16.5-20.0)cm条件下,每穴基本苗2株为理想的插秧密度,水稻产量高,值 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利用不同的育苗方法,研究其对寒地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选适当的晚熟品种,利用大营养体育带蘖大苗壮秧,且适当早插秧,可提高插秧效率,缩短插秧期.还可以节省种子及育秧材料,降低成本,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
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N两优1998和中籼优质杂交稻万象优华占为材料,研究水稻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对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插秧同步侧深施肥能够提高水稻茎蘖数,增加产量,提高肥料利用率,以机插秧在减基蘖肥20%内配合侧深施肥的处理效果较好。与风送方式相比,螺旋式侧深施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四化”水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影响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B8型水稻高产机生产的‘四化’水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对产量的影响效果,我们进行了用‘四化’水育秧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育秧期用‘四化’水浇苗可有效地提高秧苗素质,插秧后返青快、分蘖早、有效分蘖多,可提高水稻产量10.4%。  相似文献   

12.
以天津市4个水稻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机插秧和旱直播两种模式进行种植,比较了两种栽培模式水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子以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旱直播条件下的水稻株高显著低于机插秧,两种模式下水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穂长、千粒重、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实际产量因品种而异。从经济效益来看,旱直播高于机插秧。  相似文献   

13.
几何插秧法是目前水稻栽培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根据水稻个体生长规律,以超稀植理论为基础,探索提炼出的一种插秧新方法。绥化市应用几何插秧法栽培水稻33.3hm2,平均公顷产量达到9000kg,比普通超稀植增产8.97%,每平方米有效穗数398穗,比普通方法多33穗,株高增加8cm,穗长增加1cm,每穗成粒数增加2.2个。1增产、增收机理1.1省种省工几何插秧法每公顷需种20~25kg,比普通插秧法节约种子50%。平方米13~16穴,加快了插秧速度,节省插秧用工20%~30%。1.2结构合理由于穴距均等,穴与穴…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滨海稻区水稻产量对栽培方式的响应,以盐丰47、盐粳662为材料,2020、2021连续两年进行了水稻旱直播与机插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旱直播齐穗期比机插秧晚8~10 d;不同栽培方式间水稻产量差异显著,实际产量2020、2021年的两个品种旱直播比当年机插分别低16.29%、16.14%、16.17%、15....  相似文献   

15.
不同插秧密度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龙粳26和垦05-795两个品种进行不同插秧规格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插秧密度对水稻的产量有影响,对水稻的抗逆性、米质影响不显著。龙粳26最适宜的插秧规格是30 cm×10 cm,产量达到664.4 kg/667 m2,其次是26cm×13 cm,产量达到658.9 kg/667 m2;垦05-795最适宜的插秧规格是30 cm×10 cm,产量达到697.2 kg/667 m2,其次是30 cm×13 cm,产量达到672.0 kg/667 m2。  相似文献   

16.
水稻覆膜旱种增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晚熟水稻品种采各项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直播种,并可达到插秧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晚熟水稻品种采用覆膜旱种栽培方式,其产量及各项农艺性状明显优于直播稻,并可达到插秧稻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插秧发展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43,自引:4,他引:39  
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对粮食总产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随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转移,水稻对粮食产量的贡献从1949年的43%下降到2008年的37%。主要原因是南方稻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幅下降。水稻生产迫切需要发展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种植技术,以适应稻农对现代稻作技术的要求,稳定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水稻产量。在分析我国水稻机插秧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特色的杂交稻和连作晚稻机插秧技术及配套的育秧技术。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农业劳动力的转移,韩国水稻种植方式发生了转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韩国水稻机插秧比例快速上升,手插秧比例下降,到90年代基本实现了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省工节本的直播稻产量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且稻米品质不如机插秧和手插秧,其种植面积出现了波动,现只占韩国水稻种植面积的4%左右。本文介绍了韩国水稻机插秧、湿润直播和旱直播技术的作业流程。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可降解秧盘育插秧技术在北方寒地水稻生产中利用的特点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黑龙江浓江农场在2016年和2017年以龙粳46和龙粳52为材料,利用可降解钵毯秧盘进行育插秧试验,并以塑料钵毯秧盘育插秧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塑料秧盘育插秧相比,用可降解秧盘育秧可以提高机插秧苗素质,改善机插效果,水稻增产1.7%~3.5%。该技术具有育插秧方便、省工节本、绿色环保、增产增效等特点,适于在黑龙江垦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