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为找到有效根除马铃薯组培苗内生菌的方法,进行了马铃薯组培苗内生菌治理方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含2叶1心生长点的茎段,是整个马铃薯植株感染内生菌程度最轻的部位,也是治理马铃薯组培苗内生菌最合适的切入点;同时,既能杀死内生菌、又对马铃薯组培苗没有损害的最佳药剂为0.1%升汞,最佳处理时间为110 s。  相似文献   

2.
采用组织破碎、稀释涂布法、对峙培养法,分别从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根、茎、叶中分离果腐病镰刀菌拮抗内生菌。结果表明,分别从草果的根、茎、叶分离出内生细菌13、6、3株,从根、茎、叶分离内生真菌5、1、0株。从草果根、茎、叶分离到的内生细菌、内生真菌数量以及草果果腐病镰刀菌的拮抗内生细菌、拮抗内生真菌数量均呈现依次递减趋势。草果根部存在葡萄球菌属、微球菌属、芽孢杆菌属3类拮抗内生细菌及3株不同属的内生真菌,茎部仅有微球菌属1类拮抗内生细菌。  相似文献   

3.
野生铁皮石斛内生菌的分离及促生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从野生铁皮石斛根、茎中分离获得内生细菌10株、内生真菌21株。以菌液制剂分析其对组培铁皮石斛的促生作用,经筛选及验证,结果表明:内生细菌ZJSH1对铁皮石斛组培苗具有显著的促生作用,且培养液稀释102倍后促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获得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序列,分析其在不同水肥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及在尾叶桉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研究该基因与尾叶桉抗逆性的相关性提供基础。【方法】根据巨桉E.grandis的PA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基因克隆、测序获得尾叶桉PAL基因序列;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水肥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PAL基因组全长4 507 bp,包括166 bp的5′非编码区、411 bp的3′非编码区、2 172 bp的氨基酸编码序列(由2个外显子组成,分别为422和1 750 bp)和1 759 bp的内含子区域。PAL基因在AT4处理中表达量最高,在AT5处理中表达量最低。尾叶桉PAL基因与巨桉具有高度相似性。尾叶桉PAL基因的SNP位点主要集中在内含子区域,可见尾叶桉PAL基因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保持着稳定的遗传。【结论】获得尾叶桉PAL基因全长4 507 bp,该基因具有遗传稳定性,且可能在尾叶桉抗逆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3种杀菌剂对小白菜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陶  王振中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1):153-159
应用末端标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比较了3种杀菌剂代森锌、恶霉灵、农用链霉素分别对小白菜喷雾处理后,其根、茎、叶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小白菜根部内生细菌较丰富,茎部较少;杀菌剂处理后叶片内细生菌多样性变化最复杂,先刺激后抑制内生细菌多样性;恶霉灵对小白菜茎的影响最大,其内生细菌多样性明显增加,根部内生细菌多样性有所增加,叶部内生细菌多样性先增加后降低;农用链霉素处理后可使小白菜根、茎内内生细菌多样性明显降低,叶片处理后内生细菌多样性先增加后降低,之后趋于平缓;代森锌对小白菜根、茎内生细菌也有抑制作用,对叶片内内生细菌多样性有先增加后降低作用;根、茎、叶内的优势种群主要为Clostridium(梭菌属)、Fusobacterium(梭菌属)、Halobacillus(喜盐芽孢杆菌)、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Nostoc(念珠蓝细菌属)、Sphing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ynechocystis(集胞蓝细菌属)。处理后14 d各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明显,种群结构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6.
葡萄卷叶病毒的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葡萄离体培养快繁体系,探索葡萄组培苗的脱毒技术,以防治葡萄卷叶病的发生。【方法】依据葡萄茎尖分化、伸长和生根3阶段中所需激素比例的不同,以1/2 MS、B5和GS为基础培养基,并适当调节激素之间的比例,筛选适合不同时期的最佳培养基;同时研究了葡萄微茎尖大小、热处理方式和时间、不同病毒钝化剂处理等对葡萄组培苗的脱毒效果。【结果】筛选出从葡萄茎尖分化到生根的最佳激素配比,其培养时间比常规微茎尖培养缩短12~19 d;在脱毒处理中,将热处理与茎尖培养相结合,使成活率和脱毒率较单纯茎尖培养提高7.5%和8.5%,其中变温比恒温处理成活率提高15.6%,而脱毒率相差不大;病毒钝化剂处理与微茎尖相结合培养结果表明,病毒钝化剂对葡萄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对茎尖的生长发育有影响。【结论】葡萄微茎尖培养与热处理及病毒钝化剂处理相结合,是葡萄组培苗较好的脱毒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磷对尾巨桉组培苗生理及养分利用的影响,进而筛选出耐低磷的尾巨桉无性系,为桉树优良无性系的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以生长一致的60日龄尾巨桉(无性系27,28,29和43)组培苗为试验材料,设置0,0.01,0.1,1.0 mmol/L 4个供磷水平,采用水培法进行试验处理,20 d后采样测定各处理尾巨桉地上和地下部分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叶片Ca、Mg、Fe、Mn、Zn含量,叶绿素含量及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探索供磷水平对尾巨桉组培苗生理响应及养分利用的影响,并对组培苗抗磷胁迫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当磷浓度为0~1.0 mmol/L时,随着磷浓度的降低,尾巨桉地上、地下部分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随着供磷水平的提高,叶片Ca、Fe、Mn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Mg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Zn含量则变化较复杂。随着磷浓度的下降,各无性系氮磷钾利用效率呈增加趋势,低磷水平(0.01 mmol/L)下各无性系的磷利用效率依次为无性系29>无性系43>无性系28>无性系27。(2)与正常磷水平(1.0 mmol/L)相比,低磷胁迫处理尾巨桉组培苗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下降,而SOD、PPO、POD、APX、CAT活性及MDA含量均增加。(3)各无性系尾巨桉组培苗抗磷胁迫能力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无性系29在低磷胁迫时抗逆性更强,对磷的利用效率更高;无性系28和27次之,无性系43最差。【结论】低磷胁迫对各无性系巨尾桉的生长有明显影响,其中尾巨桉无性系29的抗逆性最强,是最佳耐低磷无性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尾叶桉苗木采用Pt菌剂和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该苗木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并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Pt菌剂处理对尾叶桉苗木生长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影响显著,尾叶桉苗木在接种菌剂后,生长受到促进,其中在常规浇水条件下营养物质的积累以接种菌剂10g最好,而干旱胁迫条件下营养物质积累以接种菌剂15g最好;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尾叶桉苗木接种菌剂15g为最佳造林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无菌操作技术从健康棉花植株的根、茎、叶等组织中分离出内生细菌106株。内生细菌数量测定表明,棉花根、茎、叶等组织内均存在大量的内生细菌。不同生长时期内生细菌的数量不同。各组织中内生细菌的种群密度的分布特点是沿根、茎、叶递减。从棉花内生菌的分离菌株中筛选出对棉花枯萎病菌有体外拮抗活性的菌株28株,对棉花黄萎病菌有体外拮抗活性的菌株47株,24株对两种病原菌都有抑菌作用,其中有些菌株表现出较强抑菌活性,具有作为生防菌的潜能。  相似文献   

10.
对黛袋蛾取食及喷施农药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后尾叶桉幼苗某些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黛袋蛾取食和喷施农药均可诱导尾叶桉叶片内保护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升高,说明这两种处理均能诱导尾叶桉产生一定程度的抗虫性;黛袋蛾取食对尾叶桉幼苗光合速率没有明显的影响;黛袋蛾取食后尾叶桉叶片的总酚量显著升高,而喷施农药对总酚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e presence of indigenous endophytic bacteria in aseptically grown seedlings of Eucalyptus urophylla germinated from surface sterilized seeds was investigated using dilution plating, microscopy, and PCR detection. No culturable endophytic bacteria could be detected in suspensions of ground plant tissue incubated on solid or in liquid cultivation media. However, a large number of endophytic bacterial cells, mostly rod-shaped and measured 2–3 μm×0.5–0.8 μm, were observed in in vitro cultured seedlings of E. urophylla using both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Using the universal bacterial 16S rDNA primers, a predicted 190-bp fragment was amplified from total DNA isolated from the seedlings of E. urophylla. We concluded that the endophytic bacteria originated from the seed were present in seedlings of E. urophylla. However, the bacterial cells observed appeared to be nonculturable.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鳗鲡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中细菌的组成与数量,从循环水处理系统中的养殖池、沉淀池、生物膜池、滤池和紫外消毒池采集水样,并从生物膜池和滤池中采集附着生物样品,分别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分析法进行细菌计数和附着样品的细菌组成分析.结果表明:1)养殖水经过各处理环节后,水体中细菌数量逐渐减少,如由养殖池中的2.98×106CFU/L降低至牡蛎壳填料滤池中的9.30×105CFU/L,再经过紫外消毒池后,水体中细菌数量又减少了96%,再降低至3.53×104CFU/L.2)生物膜池的尼龙丝挂网载体和滤池中牡蛎壳填料上附着细菌数量较多,其数量分别高达1.39×108CFU/g和1.52×108CFU/g.牡蛎壳上的附着细菌主要分为3大类:分别属于变形菌门(包括α-、β-和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其中以β-变形菌纲细菌为优势类群,大部分细菌对环境有机物具有良好的分解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寻求提高大戟组培苗成活率的途径。[方法]研究了3种内生真菌、不同浓度的琼脂和活性炭对药用植物大戟组培苗生长和炼苗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接种大戟的内生真菌E5(Fusariiumsp.)能显著促进大戟组培苗的生长,使其炼苗后的成活率达100%。大戟株高和平均生根数在琼脂为14g/L、活性炭为0.05g/L的培养基中最高,分别为(4.56±0.67)cm和(3.9±0.6)条,炼苗成活率达68%。当培养基琼脂为8g/L和活性炭为0时,大戟组培苗的生物量、主根根长和叶片数最高,分别为(0.267±0.053)g、(6.35±0.68)cm和(13.8±1.7)片,成活率达70%。与培养基成分的变化相比,添加内生真菌对组培苗的影响更显著。[结论]植物自身的内生真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组培苗的成活率,这对于大戟大量繁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瓜种子及幼苗内生细菌分离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分离不同品种黄瓜种子和幼苗中内生细菌,共得到79个菌株,经鉴定分属于芽孢杆菌属、土壤杆菌菌属、黄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欧文氏菌属及短小杆菌属。内生细菌数量测定表明,不同组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不同,根中最多,平均含量2.63×105CFU/g鲜组织,其次为茎,再次为子叶,种子中较少;品种间内生细菌优势种群结构相同,但细菌数量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优化甜瓜枯萎病拮抗链霉菌D2菌株的发酵条件,为该菌发酵方法的建立及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D2菌株有效活菌数为考察指标,玉米粉含量、豆饼粉含量、pH、摇床转速、接种量和温度为影响因素,利用响应面法对D2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豆饼粉含量、玉米粉含量和温度对D2菌株有效活菌数有显著影响(P<0.05).D2菌株有效活菌数回归模型为:Y=8.28757+0.12344X1+0.21477X2+0.06184X3-0.05929X12-0.09817X22-0.14942X32(式中,Y为有效活菌数对数,X1、X2和X3分别为玉米粉含量、豆饼粉含量和温度的编码值),理论有效活菌数为2.99×108 CFU/mL.D2菌株最优发酵条件为:玉米粉含量39.08 g/L、豆饼粉含量39.19 g/L、培养温度37.4℃,在此条件下D2菌株有效活菌数为3.01×108 CFU/mL,与理论值接近,但极显著高于未经优化采用培养基Ⅱ得到的有效活菌数(1.0×106 CFU/mL)(P<0.01).[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D2菌株发酵条件可有效提高该菌株有效活菌数,且回归模型推算出的理论活菌数与优化条件发酵的有效活菌数接近,可用于指导D2菌株的实际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为了确定两种猪肠道益生菌的同体发酵效果,以及复合微生态制剂在不同保存条件下的活菌数变化.对猪肠道益生菌干酪乳杆菌、罗伊氏乳酸杆菌进行同体发酵,测定其活菌数,然后按照一定比例将两种益生菌与液体发酵的纳豆芽孢杆菌冻干菌粉混合制成复合微生态制剂;测定该制剂在4℃和室温保存状态下14 d内及半年内益生菌活菌数量的变化.保存14...  相似文献   

17.
以玉米粉和麦麸为基质,采用固态发酵技术发酵饲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以活菌数为指标.设计单因素和Lq(34)正交试验优化培养条件和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固态培养的最适条件为接种量10%,37℃静置发酵48h.最适宜的固体发酵培养基中各营养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麸皮59.5%、玉米粉35.0%、葡萄糖2.0%、乳糖1.0%、蛋白胨1.5%、酵母膏1.0%.培养结束后乳杆菌活菌教可达100.5×108 CFU/g(鲜基).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施肥对龙岩市新罗区6年生尾巨桉林分生长和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基肥施钙镁磷肥500 g·穴-1,追施钙镁磷复合肥150 g·株-1、(NH4)2HPO4250 g·株-1、尿素100 g·株-1;第2年追施(NH4)2HPO4500 g·株-1;第3年追施(NH4)2HPO4500 g·株-1的施肥效果最佳。施...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处理对百合组培苗抽薹和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新铁炮百合(Lilium×formdongi Hort.)组培苗为试材,就不同温度对组培苗抽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0℃处理的新铁炮百合组培苗抽薹较快,且抽薹率最高;在总趋势上,低温处理使新铁炮百合组培苗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过氧化物酶活性先升后降,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呈上升趋势,10℃处理者各项生理指标高于5℃和15℃处理.说明新铁炮百合组培苗10℃低温处理的生理活性较高,该温度最有利于组培苗的抽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