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分析树种、起源和龄组对森林土壤性质的影响,从土壤物理结构和土壤养分等方面探讨区域尺度上杉木林和马尾松林的土壤特征,为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立地质量精准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土壤调查数据,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相结合,探究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土壤因子在不同起源和不同龄组间的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广东省马尾松林与杉木林不同树种之间森林土壤性质在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等9个指标差异显著,同一树种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种不同起源之间差异不显著,同一树种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不同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各因子之间相关性较强,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土壤因子与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树木生长对土壤养分具有促进作用。马尾松林土壤综合得分:不同起源为天然林人工林;不同龄组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杉木林土壤综合得分:不同起源为人工林天然林,不同龄组为幼龄林近熟林中龄林成熟林。【结论】杉木和马尾松不同树种之间差异显著,不同起源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马尾松人工林和杉木天然林的土壤质量较好,在不同龄组中马尾松近熟林和杉木成熟林土壤质量最好。所以,要根据不同树种、不同起源和不同龄组适地适树地进行森林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南方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对南方马尾松不同器官的碳素含量、灰分含量与去灰分热值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方马尾松林分的平均碳素含量、灰分含量与去灰分热值分别为50.55%,1.02%,21.74 kJ.g-1;枝、叶、干、皮、根相互之间的平均碳素含量、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都具有显著性差异;②认为将树干(去皮)中部位(3.5/10树高处)碳素含量,皮的上、中、下部位的平均去灰分热值,枝的中、下部位的平均灰分含量可分别作为整株碳素含量、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是可行的;③马尾松碳素含量、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三者之间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去灰分热值与灰分含量的相关性系数达0.668;④马尾松碳素含量比较稳定,与林木起源、胸径、年龄等因子相关不显著,而去灰分热值、灰分含量与胸径、年龄、冠幅、树高相关性显著,与起源、坡度、海拔等因子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苏南丘陵地区的马尾松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树干解析及各测树因子(即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模型拟合,并依据该区域森林资源历史调查数据中的森林起源信息对马尾松天然林与人工林生长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的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0年左右,平均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5年左右;马尾松天然林的胸径和树高连年生长量最大值出现在18年左右,平均生长量的最大值同样出现在15年左右;马尾人工林数量成熟龄为47年,天然林数量成熟龄为50年;选用Richards生长模型对区域内马尾松各测树因子进行拟合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根据浙西北山区114块人工马尾松林样地及土壤调查分析资料,应用典范相关分析,对人工马尾松林之环境及土壤因子与测树因子这两组多维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人工马尾松的林分平均树高对环境及土壤因子反应较敏感;25个环境及土壤因子中,地貌、母岩、坡位、容重、全氮及交换 mg++含量是影响马尾松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宁县第五次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通过双向指示分析进行统计,研究景宁县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景宁县境内主要包括马尾松、杉木、硬阔林、软阔林以及竹林5种森林类型的森林碳储量总计为1.861Tg,平均碳密度为13.17t/hm^2,低于全国水平,在5种森林类型中杉木林碳储量最高,竹林次之,马尾松林最少;碳密度与土壤质地、平均胸径、郁闭度、海拔、龄组、平均高、疏密度、单位面积蓄积量等小班因子呈极显著相关(P<0.001),且相关关系逐渐增强,其中碳密度受群落疏密度和单位面积蓄积量的影响作用最明显,与坡度级、坡向、土壤厚度等因子无显著相关性(P>0.05)。文中对森林类型碳储量差异性以及碳密度与群落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碳储量估算精度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宏观尺度单木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资源管理》2017,(2):28-33
林木生长模型是预测森林未来发展、评估生产潜力的定量依据。以我国南方主要针叶树种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为对象,利用在马尾松分布范围内收集的代表性样本,建立全国尺度的胸径和树高单木生长模型,并分析生长模型是否受地域和起源的影响。结果表明:马尾松胸径的生长过程仅与地域有关而与起源无关,而树高的生长过程则受到地域和起源的双重影响;所建胸径和树高总体平均生长模型,确定系数分别为0.79和0.71,平均预估精度均在96%以上;包含地域和起源因子的胸径和树高生长模型,比总体平均模型有显著改进,其确定系数分别达到0.83和0.74,平均预估精度均进一步提高。所建生长模型为在宏观尺度上预测马尾松林的蓄积量、生物量和碳储量提供了定量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省马尾松纯林为对象,利用假设检验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马尾松林木各器官以及全林木含碳系数进行了回归检验分析。结果表明:林木各器官的含碳系数在统计上大都存在显著差异,树干不同高度处干材的含碳系数从上到下总体上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不同粗细树根的含碳系数根茎到细根、粗根依次减小,根茎、细根、粗根两两之间并无显著差异;83株解析木地上部分的平均含碳系数为0.506 6,28株解析木树根的含碳系数为0.491 9,全林木生物量的平均含碳系数为0.505 2;林木不同器官及全林木生物量的含碳系数与林木直径和树高没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北京八达岭人工油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多少是森林火灾发生的基础。调查八达岭林场不同地形条件下油松林地表枯死可燃物和林分因子,取得42块样地资料;用线性相关分析法对各因子与地表枯死可燃物负荷量进行分析,平均树高、坡度和海拔与对应负荷量有显著线性关系;应用多元线性回归中的逐步回归剔除法,建立了估测模型,除平均胸径外,平均树高、密度、郁闭度、海拔、坡度被引入,经检验回归显著,该估测模型可用于其它油松林地表可燃物负荷量估测。  相似文献   

9.
摘要:以三峡库区秭归县3种不同干扰强度下的马尾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马尾松林类型土壤碳储量特征,以及土壤碳储量与乔木层平均胸径、林分密度与郁闭度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类型马尾松林O~60cm土壤总碳储量分别为103.42。70.26t·hm。和54.81t·hm,轻度干扰下的马尾松林土壤总碳储量比中度和重度干扰林分分别高47.20%和88.68%,且3种类型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马尾松天然林土壤碳储量与平均胸径、林分郁闭度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而与林分密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以广西主要树种马尾松和桉树在宁明县的森林生产力为例,采用生物量连续函数法求算林地生物量,据此推算样地生产力,利用高精度的1:1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求算研究区域的坡向、坡度、海拔,运用TPI指数求取坡位和地貌类型,利用P值检验法分析研究不同树种的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立地因子与马尾松、桉树生产力相关性较高,但相关性在树种间存在差异性;海拔、坡位和土壤种类这三个因子均对马尾松与按树的生产力有制约作用;地貌类型和土层厚度因子对马尾松影响明显,而坡向和成土母岩因子则对桉树影响明显;坡度对两树种生长的影响均较小。由此可见,森林生产力与立地条件的相关程度取决于森林树种,不同树种的相关性结果不一致。研究结果为正确地构建森林生产力的预测估算模型和合理地进行营造林树种布局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等五种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林分类型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的排序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的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2)五种林分的非毛管孔隙度;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阔叶混交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针阔混交林的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的容重、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同一林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CNC503DR型中子土壤水分仪,在四川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了林分和小流域尺度上岷江冷杉林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异性。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小流域土壤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9~0.66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比较明显,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小流域内土壤剖面的平均容积含水量在0.52~0.77之间,平均值为0.60,土壤表层最高,45 cm深度最低;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含水量增加,但超过3 700 m则减少;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在0~30 cm土层半阴坡高于半阳坡,30 cm以下土层则相反;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下坡最高,其次是中坡,上坡最低;小流域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在0.217 6~0.409 8之间,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差异显著,随着土层剖面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小,半阴坡高于半阳坡,下坡大于中坡和上坡。  相似文献   

13.
珍稀濒危植物夏蜡梅总生物碱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居群的夏蜡梅营养器官总生物碱含量进行测定,并分析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不同海拔高度夏蜡梅不同营养器官均含有生物碱,总生物碱含量以叶片最高,其余器官的含量均较低,叶片的总生物碱含量均显著高于其它营养器官,而其它营养器官之间差异均不显著。②阳坡的夏蜡梅叶片总生物碱含量显著高于阴坡,其余器官在阴、阳坡之间的含量差异不显著。③7个居群夏蜡梅叶片总生物碱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变化范围在1.468 1%~2.557 6%之间,平均为2.158 0%。④通径分析显示,土壤氮含量对夏蜡梅叶片总生物碱含量起正相关作用,土壤磷含量起负相关作用。而有机质、海拔、土壤pH值均可以间接通过土壤氮含量对叶片总生物碱含量起正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14.
毛竹构件含水率及其沿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及其沿着不同梯度的变化规律,对于预测毛竹构件的含水率和估算其生物量及其碳储量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皖南毛竹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毛竹各构件含水率进行比较,同时分析其沿着年龄、海拔和立竹度3个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皖南毛竹不同构件的含水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最大的是竹蔸(55.51%),其次是竹叶、竹鞭、鞭根、蔸根、竹秆、竹枝;地上部分的平均含水率(45.76%)略小于地下部分(52.16%);皖南毛竹大部分构件的含水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且与年龄具有很好的幂指数关系(鞭和鞭根除外);各构件含水率与海拔梯度、立竹度之间没有显著的密切关系,但在这2者的影响下大致都呈"S"型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梯度对阔叶红松林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2年8月,在吉林省白河林业局红石林场(12755E,4230N),沿着一个山坡设置了一个长宽为112m8m、包含14个样方的样带。调查了群落结构、0-10cm和10-20cm的土壤含水量、枯落物现存量及其C、N、P含量,主要树种的叶片和枝条的C、N、P含量。沿着山坡的不同位置土壤含水量的不同导致阔叶红松林的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蒙古栎的比例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而逐渐升高,而其他主要阔叶树种则逐渐减少乃至消失。枯落物的水分变化趋势与土壤一致。在不同坡位枯落物的分解状况不同,干重差异显著。坡下枯落物含量较坡上的丰富,部分原因在于群落结构的变化。水分和养分含量的变化影响了枯落物的成分、降解及其养分的释放,进一步影响了林木的生长速度和林分结构并最终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图7表2参14。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是我国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功能服务区,而该区域由于“受焚风效应”的影响以及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使该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区。本文以该区域内分布最广泛的灌木——白刺花为对象,研究其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格局以及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为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白刺花的地上生物量分配中,阴坡叶片所占地上生物量比例变化范围在36.01%-41.54%,明显高于阳坡(14.35%~21.12%);AK海拔梯度变化上看,白刺花在阳坡与阴坡的茎枝、叶和种子各部分生物量以及单丛生物量大小变化趋势均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②白刺花单丛地下生物量则阴坡海拔1860m地最高,达到440.06g,阳坡海拔2280m最高,为436.39g;最低的地下生物量主要在阴坡海拔1730m和阳坡海拔1880m,仅为47.23g和44.61g,最高生物量分别是它们的9.9、9.8和9.8、9.2倍。同时,在阴坡和阳坡的不同海拔梯度上,均表现出粗根和中根生物量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50%以上,细根、小根生物量之和在30%以下。③白刺花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间相关关系显著,并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白刺花单丛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枝(干)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曲线方程模型Y=27.581x^1.1473和Y=18.648e^0.3454x。最优,其群分别达到0.9677、0.9464;叶生物量和种子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模型则分别以Y=7.3936x^0.3454x和Y=2.5705e^0.4144x最佳,砰分别为0.7172、0.7446。白刺花各部分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也相对一致,即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径级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拟合效果相对地上生物量较差,其中粗根生物量?  相似文献   

17.
以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的普洱季风常绿阔叶林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随植被恢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容重随恢复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则随恢复时间的延长缓慢增大。土壤有机质和全N含量在恢复15年及原始林中最高,全P含量为恢复30年最低,原始林最高,全K含量则是恢复40年样地中最高。不同恢复阶段样地中,原始林中速效N含量最高,恢复15年样地中速效P含量最高,恢复40年样地中速效K含量最高。所有恢复阶段间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而阳离子交换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恢复15年>原始林>恢复40年>恢复30年。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容重与土壤全N、土壤全P、速效N、有机质具有显著相关性,而土壤孔隙度则仅与土壤pH值具有显著相关性,土壤水分含量则与土壤全N、速效N、阳离子交换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以2年生红椿盆栽幼苗为对象,开展干旱胁迫及复水试验,对各观测日的土壤含水率、叶片伤害指数及植株萎蔫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各时间段受试盆栽土壤含水率及叶片伤害指数差异均呈极显著差异;(2)复水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胁迫伤害;(3)土壤含水率与植株受伤害程度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要保证2年生红椿幼苗的正常生长,必须将土壤含水率保持在25%以上。  相似文献   

19.
在大兴安岭选择典型的干旱阳坡草丛和灌草丛植被,采用样线法研究植被类型间和地形部位间土壤水分、养分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草丛、灌草丛和山脊林地间土壤水分(SM)和养分(全碳(TC)、全磷(TP)、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碳氮比(C/N))差异显著,均表现为山脊林地〉灌草丛〉草丛的格局;草丛和灌草丛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水分和养分(SM、TC、TP、AP、AK、和C/N)最大值均出现在山脊林地,但是在草丛坡下土壤水分和养分(SM、TC、TP、全钾(TK)和AP)高于坡上和坡中,而在灌草丛坡上土壤养分(TC、全氮(TN)、TP、AN、AP、AK和C/N)高于坡下和坡中。通过本研究得知,草丛和灌草丛土壤水分与磷素的缺乏是植被恢复的重要限制,地形和人为干扰改变了不同地形部位间土壤的水分和养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