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洪梅 《北方水稻》2010,40(2):43-45,52
对水稻稻瘟病、水稻纹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稻曲病、水稻胡麻斑病、二化螟、稻蝗、稻飞虱、稻水象甲、稻纵卷叶螟等近年来滨海稻区水稻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找出了发生原因,提出了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育生态栽培配套频振式诱蛾灯物理杀虫技术应用示范表明,该项技术对稻田有害生物控效明显,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稻飞虱及纹枯病都未出现危害高峰期,对杂草的防除效果更为显著,免去了除草剂的使用,减少了化学农药的施用量;与传统的栽培方式比较,早、晚稻增产率分别为5.7%和5.6%,两季合计每公顷增收4 665元.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8-18W太阳能双波诱虫灯的单灯诱虫数量,随灯泡功率的增大渐趋增多;对稻螟蛉、大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叶蝉等稻田害虫的诱集峰次明显,预警作用较强;对稻螟蛉、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有效控制距离分别为50 m、30 m和20 m左右,近灯区的虫量比远灯区可下降30%以上。  相似文献   

4.
盘锦稻区横纹金蛛、草间小黑蛛和粽管巢蛛属于优势种群占稻田蜘蛛总量的80%~90%,捕食稻飞虱、稻叶蝉、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和蚜虫等稻田害虫。而气候条件、食物、农事操作、化学农药、其他天敌等都会对蜘蛛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2012年射阳县水稻主要病虫害有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其发生特点为水稻纹枯病重发生,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白背飞虱中等发生,其它病虫中等偏轻发生。究其原因,一是灰飞虱带毒虫量下降,病毒病为害减轻,二是稻纵卷叶螟前期基数较低导致发生量较小,三是气候条件不利于稻瘟病流行;针对上述特点,积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措施,减轻了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共挽回稻谷55.7万t,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稻腾、拿敌稳组合防治水稻病虫害与保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强  章连观 《中国稻米》2010,16(6):47-48
稻腾和拿敌稳TM是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最新开发的水稻田农药产品,稻腾主要用于防治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拿敌稳主要用于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等病害。2009年笔者在浙江嘉兴进行稻腾10%SC和拿敌稳75%WG组合防治水稻病虫害试验,结果表明,这二种药剂配合使用可以减少对病虫害的防治次数,提高综合防效,起到良好的保产、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多年的制种田间实践,总结了尤溪县烟后杂交水稻制种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粒黑粉病、稻曲病、稻瘟病等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流行规律,并提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系统中稻纵卷叶螟的辅助控制方法--拉绳刮禾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纵卷叶螟的暴发常给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在稻鸭共作系统中,鸭子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能力和程度十分有限。为了遵循稻鸭共作技术“不施农药”的原则,笔者近年通过采用“拉绳刮禾尾”方法,以辅助鸭群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危害。实践证明,只要把握好抽刮的时机和力度,就能有效地防除稻纵卷叶螟。该方法简单有效,成本低,一般农户都可以采用此方法对稻纵卷叶螟进行防除而不必使用农药。  相似文献   

9.
(一)农药的施用养鱼稻田应该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养鱼稻田对鱼类安全的常用农药有: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蓟马、粘虫,可用乙酸甲胺磷,每公顷用药量750~1500克;防治稻飞虱、叶蝉、蓟马,可用乐果,每公顷稻田用量750克,对水90~112公斤喷雾;防治蝗虫、稻纵卷叶螟等可用25%杀虫双水剂1:500倍溶液喷雾,或用25%杀虫眯水剂1500克,对水1125公斤喷雾;防治稻叶蝉和稻飞虱可用2%叶蝉散粉剂,每公顷用30公斤,并可兼治蓟马和蚂蟥。井冈霉素,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对防治纹枯病效果好,对鱼虾无害。敌枯双、叶枯净、稻瘟净、退菌特…  相似文献   

10.
有机水稻的生产过程中对病虫害应提倡容忍,尽量少使用或不使用生物农药,不能使用化学合成农药。通过一年的实践,采用稻田多次翻耕、人工除草、使用性诱剂及杀虫灯、合理利用诱集植物、适时放水晒田、合理使用生物农药等多种技术手段后,在一季晚稻拔节孕穗期时,有机水稻的各个品种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常规防治区均无显著差异,只有杂草防控方面比常规防治略差。在一季晚稻抽穗扬花期时,有机水稻的各个品种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杂草的发生为害程度与常规防治区均无显著差异,且纹枯病的发生为害程度比常规防治还轻。  相似文献   

11.
稻秆还田对水稻主要病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水稻秸秆还田小区试验,初步探讨了多年秸秆还田对15个水稻品种病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的老稻田15个水稻品种的稻瘟病、鞘腐病、纹枯病的病情指数都高于对照稻田的病情指数。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主栽品种空育131,叶瘟病情指数增加了2.3%,穗颈瘟增加了2.6%,鞘腐病增加了2.2%,纹枯病增加了0.4%。  相似文献   

12.
冀东稻区防治主要螟虫的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选择了4种杀虫剂进行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药剂试验,结果显示:20%康宽(CoregenTM)150 ml/hm2防效最好,其杀虫、保穗和保叶效果均超过95%,50%灵蛙1 200 ml/hm2、20%解千愁1 350 ml/hm2、15%阿维毒1 800 ml/hm2防治效果也较理想,其杀虫、保穗和保叶作用分别达90%左右。4种新型杀虫剂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常规药剂——90%杀虫单sp(900 g/hm2)、18%杀虫双(3 000 g/hm2),在试验剂量下,4种杀虫剂对水稻的正常生长无影响,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D.E. Groth   《Crop Protection》2008,27(7):1125-1130
The increased number of sheath blight (Rhizoctonia solani)-resistant rice (Oryza sativa) cultivars available will allow producers to use less fungicide and avoid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grain and milling yields. Among cultivars currently in cultivation in the southern United States,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levels range from very susceptible to moderately resistant. A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response of cultivar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susceptibility, to sheath blight inoculations and fungicide application an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sheath blight disease development on rice yield and quality. Sheath blight epidemics in field plots were initiated by inoculation at the panicle differentiation growth stage in 2006 and 2007. Azoxystrobin at 0.17 kg a.i. ha−1 was applied at mid-boot. Inocul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heath blight severity and incidence and caused yield losses of 8% in moderately resistant cv. Jupiter to 40% in very susceptible cv. Trenasse. Milling yields were affected to a lesser extent. Fungicide treatments reduced sheath blight incidence and severity, regardless of cultivar except in Jupiter. Single azoxystrobin applications were effective in minimizing yield loss due to sheath blight in all cultivars.  相似文献   

14.
采用离体叶片、离体茎秆、离体剥开茎秆及活体成株4种室内抗虫性鉴定方法,对相同水稻材料进行抗二化螟特性鉴定,同时对这些水稻室内抗二化螟鉴定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方法的抗性鉴定结果高度吻合,离体叶片鉴定方法是目前最快速、有效的抗二化螟鉴定方法。并通过离体叶片和活体成株鉴定方法对转Vip3A基因水稻材料进行鉴定,再次验证了离体叶片鉴定方法的有效性。此外,初步发现对于同为鳞翅目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用离体叶片鉴定方法也可进行有效鉴定。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水稻秧池培肥技术对苏北地区机插秧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以便为苏北地区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不施肥(CK)、复合肥+尿素(CF+N)、二铵+尿素(TF+N)、复合肥+尿素+有机肥(CF+N+O)、二铵+尿素+有机肥(TF+N+O)5个处理,研究水稻秧池有机肥培肥对苏北地区机插秧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TF+N处理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基宽、叶龄分别显著增加13.52%、20.14%、10.19%、9.09%、5.00%;CF+N+O处理的株高、叶长、茎基宽、叶龄分别显著增加7.29%、10.72%、13.64%、2.50%;TF+N+O处理的株高、叶长、叶宽、茎基宽分别显著增加11.21%、13.07%、9.38%、13.64%。在产量方面,与CK相比,TF+N处理的穗数、穗粒数、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分别显著增加4.56%、8.91%、14.13%、11.60%,CF+N+O处理的实际产量显著增加9.63%。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短期内有机肥培肥秧池效果不显著;二铵配施尿素培肥秧池效果最好,水稻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4~2005年,在稻曲病防治新药剂筛选及药剂防治适期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超级杂交中稻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和螟虫等主要病虫发生量大及危害严重的特点,开展了药剂防治试验.形成了一套适合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虫药剂防治的专用技术。该技术对超级杂交中稻主要病害防效达80%左右,对虫害防效达90%以上。与常规病虫防治技术相比,该技术成本相当,增产增效非常明显,同时可减少对环境及稻谷的污染,实现超级杂交中稻无公害生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3种主要组分为Z11-16-Ald,Z13-18-Ald和Z9-16-Ald,剂量为300 μg)对60 hm[sup]2[/sup]早稻田的越冬代和第一代二化螟成虫进行了大面积诱捕,田间采用绿色水盆诱捕器,布设密度为25个/hm[sup]2[/sup]。对照区为24 hm[sup]2[/sup]种植者使用化学农药代替性信息素防治的水稻田,结果表明诱捕区的卵块数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74.39%;第一代二化螟成虫的发生量较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为61.41%;诱捕区田间稻丛的百株枯鞘率、枯心率和白穗率比对照区有明显下降,下降率分别为70.90%、57.01%和44.30%;诱捕区未使用农药,但防治效果好于对照区(平均施药1.24次)。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阐明无人机与地面植保机械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的沉积分布特征,比较其对不同冠层病虫害防治效果,科学推广及使用植保机械.[方法]采用雾滴沉积分布检测、利用率测定以及田间调查等方法,研究6种不同植保机械在水稻田喷雾后雾滴在冠层的沉积分布、利用率以及对纹枯病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结果]3种无人飞机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  相似文献   

19.
水稻纹枯病时间与空间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测定了水稻纹枯病时间、垂直空间和水平面空间生态位的生态位功能指数和生态位宽度指数,结果表明,在倒1叶上水稻纹枯病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小,为0.1994,在倒4叶上的生态位宽度指数最大,为0.5463,整体上随着叶(鞘)位的降低,水稻纹枯病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增大。水稻纹枯病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在6月22日最小,为0.1250,在8月22日最大,为0.7759,整体上随着水稻的生长,水稻纹枯病的垂直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逐渐增大。各调查时期水稻纹枯病的水平空间生态位宽度指数差异不大。讨论了生态位、生态位功能、生态位宽度等概念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影响杂交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若干植株群体指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2005年早季和晚季,以两系法杂交稻粤杂122为材料,设置8个氮肥处理,在广州进行连续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穗分化始期茎蘖数(TILPI)、叶绿素含量(SPADPI)、抽穗期茎蘖数(TILHD)、叶面积指数(LAIHD)、叶绿素含量(SPADHD)等5项水稻群体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和群体条件两大类。TILPI、SPADPI、TILHD、LAIHD和SPADHD是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要群体指标,它们可以解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施氮处理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44.8%。日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要气象因素,它们与TILPI、SPADPI、LAIHD、SPADHD一起,可以解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施氮处理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82.7%。纹枯病病情指数随着抽穗期群体透光率的提高而下降,由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可以解释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80.2%。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在保证光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提高群体通透性,是协调高产与防病矛盾、培育健康群体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