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阳县草庙小虎洼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和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彭阳县草庙小虎洼流域综合治理是精密结合区域生态建设、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及科技培训三大建设为基础,通过山、水、田、路、草综合治理到修农田、治荒山、铺地膜、打、井窖为重点的生态农业建设。积极开展节水灌溉、庭院养殖、农业实用技术推广,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彭阳县地膜玉米种植已成为全县第一大粮食作物。本文根据彭阳县的气候条件、从近年来旱作农业发展现状出发,通过对全县旱作农业调研分析,指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旱作农业集成新技术推广的实践,提出促进彭阳县旱作农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从而指导旱作农业走上又好又快发展道路,尽早实现彭阳县农业增益、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彭阳县位于宁夏东南部边缘,1986年,彭阳县在全区率先引进了地膜玉米栽培技术,到1998年,全县地膜玉米栽培面积已达6000hm2,总产量达到4941万kg,2000年以来,彭阳县以建立抗旱长效机制为目标,先后引进并试验成功了机械化全膜双垄沟播、地膜玉米留膜留茬越冬、"一膜两季"等先进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确保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文章就彭阳县机械化覆膜技术推广发展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河北省卢龙县印庄乡党委、政府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的地理和资源优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努力做大做强甘薯产业。在2004年全县甘薯种植面积下降的大趋势下,该乡的地膜甘薯种植面积较2003年增长了133.33hm2,达到1 066.67hm2,仅地膜甘薯一项,每年就可为农民增收39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渭北台塬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甘薯品种‘济薯26’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M1)、全生物降解透明地膜(M2)和普通聚乙烯透明地膜(M3) 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甘薯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甘薯产后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薯生长前期,M2和M3处理下土壤温度高于M1,随着甘薯生长时间增加,M3处理下土壤温度高于M1和M2处理。甘薯全生育期,M3处理下土壤温度平均值较M1和M2处理分别高0.19℃和0.51℃。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效果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甘薯全生育期,M1和M2处理下土壤水分较M3处理分别降低0.67%和2.23%。M2处理下甘薯产量、商品率和总收入最高,其投入产出比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综上所述,考虑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长期应用对农田生态环境和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合不同地膜覆盖对增温、保墒和投入产出比的影响,全生物降解地膜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M2处理经济效益最佳,适宜在该地区持续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可降解膜的增温保墒和增产效果,为可降解膜在甘薯覆膜栽培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淀粉型甘薯‘漯薯15号’为供试材料,设置了可降解地膜、普通PE膜和不覆膜(CK) 3个处理,每隔40 d,调查其对甘薯田0~10 cm、10~20 cm、20~30 cm 3个不同土层温、湿度,以及甘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可降解地膜在收获后期已降解;土壤温度随着土层的加深逐渐降低。栽后40 d,不同土层的温度均表现为可降解地膜<不覆膜<普通地膜;栽后80、120、160 d,3个不同土层普通地膜温度最高,可降解地膜温度略高于不覆膜处理;覆膜可以提高土壤含水量,前3个调查时期普通膜处理含水量最高,收获期可降解地膜土壤含水量最高;覆盖可降解地膜与普通膜相比,显著降低了收获时期的甘薯蔓长、地上部茎秆鲜质量,其根冠比在120 d时分别是普通地膜和不覆膜处理的1.66倍和2.55倍;在160 d时,根冠比是普通地膜和不覆膜处理的1.45倍,对甘薯生长无其他不良影响;可降解地膜的产量比不覆膜处理高33.8%,与普通地膜差异不显著。因此,可降解地膜可以代替普通地膜在本地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地膜在生产中已被人们利用30多年,最初的集体生产仅在育苗中利用,随着科技的发展,增温栽培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利用越来越广泛。通江县1988年地膜玉米在800m以上高山地区得以推广,被人们称之为白色革命。随后地膜玉米、甘薯、马铃薯在全县普遍推广,增产效果显著,蔬菜、水果、食用菌膜栽技术也随之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8.
甘薯是福建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为了进一步鉴定福建省近年来新育成甘薯品种的生产力、品质、适应性及抗逆性,以便尽快筛选出适合闽东旱地种植的接班种,提高该地区的甘薯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03年福建省霞浦县种子管理站在旱地开展了甘薯新品种的生产试种试验,现将试验结罢煎结电口下.  相似文献   

9.
以多个由不同生产原料制备的、降解路径不完全相同的可降解地膜在甘薯上覆膜试验,通过测定覆膜后土壤及膜内外温湿度差异、PE基可降解地膜覆盖甘薯在前后期的拉伸强度变化、对甘薯产量及产品质量的影响,验证生物可降解地膜在皖北甘薯生产上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几种可降解地膜能够达到与常规地膜相同的增温、保墒、抑制杂草的农艺效果;几种处理均较对照增产22%以上,在薯块膨大期遇连阴雨等较极端天气下,能够显著避减因未能及时揭膜所造成的幼嫩薯块腐烂;几种地膜能够有效适期降解,对下茬农事操作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于甘薯扦插前使用除草剂对土壤进行处理可以有效控制杂草对甘薯生长的危害。在不同覆膜处理下,田间杂草发生量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为探讨商薯19化学除草和地膜覆盖配套栽培效应,测定了覆盖黑色不透明地膜、透明地膜和不覆膜下除草处理的株防效、鲜重防效和甘薯产量。结果表明,透明地膜+33%二甲戊乐灵4 500 m L/hm~2对甘薯田间杂草防效最理想,株防效为91.29%,鲜重防效93.54%,甘薯产量最高,为30 297.44 kg/hm~2,且对甘薯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的调查,找出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彭阳县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地膜甘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受地膜玉米、地膜花生栽培技术的启示,秦皇岛市近年来成功地推广了地膜甘薯栽培技术。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栽培地膜甘薯不但省工、省料、投资较小,而且具有很好的增产效果,值得大面积推广。1.地膜甘薯栽培的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这种新的经营模式给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农业产业化又具有动态的渐进的特征,它要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具有不同的目标,不同的重点.为此,结合彭阳县玉米生产现状,就如何推进地膜玉米产业化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彭阳县土地流转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重要的是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促进农业发展。结合当前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实际以及《彭阳县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办法》中相关规定,文章试图从不同层面上提出促进土地流转的基本思路和制度构建。  相似文献   

15.
甘薯是蔓生性一年生草本作物,旋花科甘薯属。甘薯具有栽培成活率高、适应性广、生长旺盛、繁殖力强、高产稳产、营养丰富等特点。甘薯全身都是宝,不仅可食用,亦可饲用、轻工业等原料。甘薯还有“土人参”之称,具有健身和防病之功效。甘薯茎叶是公认的绿色无污染蔬菜,在国外被誉为“太空保健食品”。因此充分挖掘甘薯生产潜力,特别在半干旱和土壤贫瘠地区栽培甘薯,对振兴农业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甘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讨了全降解生态地膜在甘薯生产上的应用效果,探索解决普通聚乙烯地膜导致农田白色污染的途径.方法:通过安排3种不同配方降解地膜与普通聚乙烯地膜在甘薯上进行覆膜对比试验,不同覆膜时间各处理降解情况以及对甘薯农艺性状及产量影响,以研究不同配方全降解生态地膜降解效果和应用效果.结果:全降解生态地膜降解效果明显,且降解具有可控性.合理设定诱导期的降解地膜对红薯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影响与普通地膜相当,为全降解生态地膜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不同类型的地膜覆盖对甘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以济薯25作为供试对象,在邹城市香城镇进行了该甘薯的田间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以白色氧化生物双降解地膜为最优,甘薯亩产量可达2 140.61kg,扣除其他生产成本后,综合效益最高,而且该地膜在甘薯收获后自行降解,减轻了人工捡拾的劳动强度,并且不影响下茬作物耕种,对环境友好,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8.
根据彭阳县农业结构现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彭阳县农业结构调整的策略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地膜甘薯试验调查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其主要农艺性状与鲜薯产量间的关系、不同生长时期的动态变化指标和亩产鲜薯3000公斤以上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为宁夏地膜甘薯高产栽培管理提出了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20.
迷你甘薯——“心香”双季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心香”甘薯的品种特性,应用大棚双膜+小拱棚+地膜育苗技术、采用浅平插、提高扦插密度、一次性平衡施肥、地膜全程复盖等技术措施,旨在为推广和大面积种植“心香”甘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