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虻虫虻虫又名牛虻、牛蝇、牛虻虫,为虻科昆虫复带虻及同属其他昆虫的雌性成虫的干燥体。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广西、四川、浙江、江苏、湖北、山西、河南和辽宁等省区。夏、秋季是  相似文献   

2.
牛虻虫逐瘀通经刘梦尘牛虻、中药名称“虻虫”。别名有牛蚊子、牛苍蝇、瞎蚂蜂、牛魔蚊等。其为虻科昆虫复带虻或其它同属昆虫的雌性全虫。夏天6~8月在全国各地农村很常见,像特大的苍蝇、头阔、眼大,有刺吸式口器。雌虻虫专吸食牛等牲畜血液、故名“牛虻”。有时也吸...  相似文献   

3.
虻虫     
遇昕 《油气储运》2005,(3):25-25
虻虫又称牛蜢、牛虻、牛蚊子、中华虻、白斑虻、灰虻。属虻科昆虫,喜爱舐吸家畜血液,遍布全国各地。其药用历史悠久,具有逐淤、破积、通经的功效,治疗跌打损伤有特效。现代医学证明,虻虫又是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特效药,是正在开发的高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药。  相似文献   

4.
<正>虻虫,又称蜚虻、牛虻、牛蚊子,是一类中大型的吸血昆虫。体呈黄色或灰色,体表光滑,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大多呈半球形、透明,有的带黑色斑点。虻虫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内蒙古地区居多。它主要叮吸家畜和野生动物的血液,有的也叮人,可传播人畜多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鉴定采自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三种牛虻,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种方法进行鉴定。形态学方法主要依据形态特征,如头部基胛和触角的形状;背板和翅膀的花纹等。分子生物学方法依据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序列(COX 1),首次扩增这三种牛虻的COX 1序列并分析。结果表明:形态学鉴定结果三种牛虻分别为雁虻(Tabanus pleskei)、广斑虻(Chrysops vanderwulpi)和土耳其麻虻(Haematopota turkestanica)。分子生物学结果显示,三种牛虻COX 1序列的长度分别为1 506 bp、1 500 bp和1 506 bp。序列比对结果分别与分与Tabanus chrysurus(NC 062705.1)的同源性最高为96.5%、与Chrysops niger(NC 067608.1)的同源性最高为90.1%、与Haematopota pluvialis(MT 584146.1)的同源性最高为91.1%。进化分析显示分别与相应的种属在同一个进化分子上。说明三种牛虻分别为雁虻、广斑虻和土耳其麻虻,为进一步虻携带病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鹬虻科三新种(双翅目:短角亚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的鹬虻科(Rhagionidae)昆虫常见于山林的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成虫除极少数有吸血习性外主要捕食其他双翅目昆虫,幼虫生活在树皮下、朽木中、土壤、粪肥或水中,捕食各种小虫。金鹬虻属(Chrysopilus)的幼虫有捕食象虫幼虫和蝗卵的,国外曾用于生物防治。浙江省的鹬虻未见研究,本文初次报道采自天目山和杭州的三个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北京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7.
牛虻又名虻虫,是目前市场上较为紧缺的中药材。每千克市价为230~250元。 一、生活习性牛虻飞翔能力强,有趋光性,夜伏昼出,常活动于水域附近,最喜欢攻击刚洗过澡的牛。幼虫 喜在近水面活动。常附在水面植物上。3龄以后移入稻田、水塘、沼泽、低洼潮湿泥土中。在泥土中越冬。成虫在树干、树枝、植物叶背上栖息。  相似文献   

8.
水虻科昆虫及其资源化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虻科(Stratiomyidae)是双翅目中一个较大的科,全世界已报道的水虻科昆虫已达3 000种以上,其中我国超过250种。我国华中和华南地区水虻科昆虫种类较多,仍有大量未知种类,其中一些粪食性和腐食性的水虻科昆虫可以作为资源昆虫应用。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具有生物量大、吸收转化率高、虫体资源含量高、容易饲养等特点,已被证实在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的处理、昆虫源动物蛋白饲料的生产以及生物柴油的制取上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本研究对水虻科昆虫的分类学、资源昆虫黑水虻的资源化利用及养殖方法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4.牛边虫病 边虫病也叫无浆体病.多见于黄牛和水牛,一般零星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发生,尤其在夏末初秋、高温季节较多发生.本病主要以蜱为传播媒介,除蜱以外,蚊、牛虻、厩蝇等多种吸血昆虫以及手术用具、器械消毒不严等也能引起传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于2015—2016年,通过调查洋县药材店和田野,发现6种虻科医药昆虫,对其形态特征进行描述,以期为丰富虻科医药昆虫生理、生态和生物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牛边虫病是牛血孢子虫的一种,它的病原体属于边虫科,边虫属(Anaplasma)。边缘边虫是其中一种(A.marginale)。牛的边缘边虫病在河南省汝南县已有十余年来未曾发生,八十年代后在该县又发现本病。本病传播的途径有昆虫的传播和外科手术上的传播两种,前者如距方头蜱、亚洲璃眼蜱、蓖子蜱、花纹距头蜱、扇头蜱属蜱以及牛虻、蚊、蚋等;后者如断角、去势等外科手术的器械传播等。  相似文献   

12.
正黑水虻是一种双翅目水虻科的昆虫,能够取食禽畜粪便和生活垃圾,生产高价值的动物蛋白饲料。因其具有繁殖迅速、生物量大、食性广泛、吸收转化率高、容易管理、饲养成本低、动物适口性好等特点,人们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其幼虫被称为"凤凰虫",是与蝇蛆、黄粉虫、大麦虫等齐名的资源昆虫。近年来,黑水虻在解决餐厨垃圾处理、畜禽粪便污染、病死畜禽处理方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广阔,是一项新兴的养殖项目。  相似文献   

13.
<正> 1.蟾蜍。俗称癞蛤蟆,由其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乳白浆液加工成的名贵中药材蟾酥近年越来越俏,其价格亦从1994年的每千克400元左右暴涨到目前的每千克1500~1800元。 2.全蝎。又名全虫,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随着全蝎用途的不断拓宽,近年来,其价位一直居高不下,目前药市上淡全蝎的市场价格每千克高达500元左右,比1994年时的每千克200元的价上涨一倍还多,盐全蝎的市场价格每千克亦高达300~350元左右。 3.虻虫。又名牛虻,为常用中药  相似文献   

14.
正水虻科昆虫是双翅目短角亚目中一个较大科的昆虫,目前已知该类群有3000余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丰富。我国水虻分布种类超过250种,目前还有大量的未知种类,主要集中在华中、华南和华北地区,占我国水虻总分布的90%以上。大多数黑水虻胸部和腹部为金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双翅目舞虻科昆虫分类研究的一部分,记述了驼舞虻属的五个新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6.
为对亮斑扁角水虻转化不同物料获得的虫粉的安全性作出评估,探究饲喂亮斑扁角水虻转化不同有机废弃物获得的虫粉后斑马鱼和大鼠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指标的差异。将斑马鱼和大鼠均分为4组:①对照组(斑马鱼对照组,CK1:投喂绿藻粉;大鼠对照组,CK2:投喂常规鼠饲料);②鸡粪饲养组(鸡粪组,A组):投喂鸡粪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③餐厨垃圾饲养组(餐余组,B组):投喂餐厨垃圾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④农副产品饲料饲养组(饲料组,C组):投喂农副产品饲料饲养的亮斑扁角水虻虫粉。斑马鱼孵化后喂养15 d、大鼠喂养28 d后测生理、生化和组织病理指标。结果显示,除鸡粪组外其他各组对斑马鱼生理、生化指标并无显著影响;对照组、餐余组和饲料组水虻虫粉对斑马鱼和大鼠组织病理无显著影响;各组水虻虫粉对大鼠的生理生化指标虽有个别显著影响但均维持在正常值。结果表明,完全以亮斑扁角水虻转化餐厨垃圾和农副产品饲料获得的虫粉可作为高营养的斑马鱼开口饲料和大鼠短期饲养的饲料。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如何进一步开发利用餐厨虻虫砂,本文研究了餐厨虻虫砂可否替代泥炭作为穴盘育苗的栽培基质。选取黄瓜、圣女果两种果蔬作为研究对象,将餐厨虻虫砂、泥炭、珍珠岩和蛭石等四种材料按体积比例配制成不同处理的基质,开展大棚穴盘育苗实验,并测定了不同处理基质的理化性质和果蔬幼苗生长指标,结果表明,在适当替代比例下,栽培基质的容重、相对含水率、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度等指标均有改善。对于黄瓜育苗和圣女果育苗,上述四种材料的最佳配比均为10:50:20:20,此时对出苗率无影响,且对株高、根长、茎粗、鲜重和干重都有积极作用。可见,采用餐厨虻虫砂基质替代10%的泥炭,用于果蔬育苗是可行的,此时可避免餐厨虻虫砂盐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闻晟 《油气储运》2010,(3):44-45
黑水虻属于双翅目水虻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昆虫。黑水虻能够有效地减少粪便堆积、粪便臭味,防止家蝇滋生等,是自然界碎屑食物链的重要环节,也是非常值得开发的资源昆虫和环境昆虫。  相似文献   

19.
测量了扁角水虻(Hermitia illucens) 老熟幼虫、预蛹和蛹3个虫态的氨基酸含量和生物量(干重),试验结果显示预蛹具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平均干重50 mg)和较高的氨基酸总量(42.47%),是理想的收获虫态.3种不同食料(猪粪、鸡粪和米糠)饲养的扁角水虻群体中胱氨酸、丝氨酸和甲硫氨酸的变化较大,说明扁角水虻的营养价值易受到食料的影响,结果还显示猪粪有可能是规模化饲养扁角水虻的良好食料.  相似文献   

20.
马传染病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是传染马属动物的一种持续性病毒引起的,流行于世界上大多数马匹较多的国家及我国大部分省、市成为一种地方性兽疫,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目前尚无特效药品治疗,马匹一但感染,使终身带毒,在我国一但确认马匹感染此病,须立即处杀,是当前防制与捕灭马传贫病的主要措施。马传贫病的传播途经是多方面的,在自然传播上,马传贫病需要昆虫做媒介。一九一四年日本协会认为它的媒介是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也调查试验证明:虻类是散播马传贫的主要媒介,在虻的生活周期里,成虫交配后,雌虫寻找血液为食,叮咬马匹(骡、驴)传播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