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分离方法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农业科学》2019,(8):127-132
为探寻准确高效分离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的方法,利用河南省浚县1986—2018年冬小麦单产数据,分别采用HP滤波法、Logistic拟合法、滑动平均法和综合平均趋势法拟合其趋势产量,计算对应的气象产量,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平均趋势法分离的趋势产量与实产变化趋势最为吻合,气象产量波动幅度准确反映了实产变化特点,是分离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最准确的方法。11a滑动平均法及HP滤波法操作简单,且拟合结果能较准确地体现气候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是较为实用的方法。Logistic拟合法得到的趋势产量增产速率呈逐步减小趋势;5a滑动平均法得到的气象产量波动幅度较小,夸大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对小麦增产的作用,部分程度忽略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这两者所得结果均在某种程度上与客观事实不符,不适合该地区冬小麦趋势产量与气象产量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张德汴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7):9389-9391
建立数据库,在Excel软件的支持下,利用二阶多项式将农作物受灾和气象因子分离成社会量和物理量进行研究,用数理统计学和模糊数学分析了开封市气候变化趋势、光温水与小麦生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开封市小麦生长期积温与小麦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二者呈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二者呈明显的负相关。总之,气候变暖对小麦产量利大于弊,降水量上升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日照时数下降对小麦的品质和产量有一定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种植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机械化种植有助于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该文在分析小麦种植机械化问题和解决措施的基础上,介绍了免耕播种、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械化节水浇灌等小麦种植机械化新技术,以期为小麦种植机械化新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选用生产上推广的皖麦18号、扬麦158等17个小麦品种为母本,小麦糯性系安农糯小麦1号为父本,配制组合.在后代群体中鉴定糯性变异材料,研究全糯质籽粒的分离比例,并进一步选育糯小麦品种(系).讨论了糯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改良及其利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甘肃省高台县气候变化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产量的影响,对该地区50 a的气象因素变化进行了分析,并且利用Aqua Crop作物模型模拟不同年份小麦的生产潜力。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平均最低温度均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0.021 5、0.012 4、0.014 5℃/a,总降雨量也呈增长趋势,增长幅度为0.220 2 mm/a,而日照时间呈降低趋势,降低幅度为1.328 8 h/a,并拟合得到了相应的线性趋势公式。该地区小麦生产潜力较低,平均模拟产量为5 807.5 kg/hm~2,不同年份间小麦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且从气候变化因素分析了该地区小麦产量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八倍体小偃麦中5的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八倍体小偃麦中5与利用该材料育成的中梁22号等小麦品种的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中5在株高和生育期方面的缺陷在其后代得到很好的改良;利用中5能够选育出产量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中5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能力较强,特别是抗锈性的遗传稳定持久,是难得的抗源材料.同时指出了中5利用中存在植株较高,抗倒伏性差;分离世代较长;生育期长,花期不遇;后代不育,结实性差等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针对河南省高产小麦生产上面临的气候问题,利用河南省2005—2017年13 a间的小麦良种区域试验产量及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半冬性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产量相关性状和亲本利用的演变情况。结果表明,河南省高产小麦区试历年产量整体呈逐步上升趋势,由接近7 500 kg/hm~2提升到7 500 kg/hm~2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2008年以前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贡献大,说明该阶段育种更注重穗部性状,而2008年以后区试高产品种产量构成三要素中,公顷穗数和千粒质量对产量贡献突出,说明这一阶段河南把公顷穗数作为育种的重点;进一步对13 a的参试品种亲本利用情况进行分析,以周麦系列品种作亲本参试品种的比率与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平均增产幅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771 839,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在这一时期利用周麦系列品种作为亲本,对河南冬小麦高产育种和品种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力学模型的小麦腊熟期倒伏的风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小麦产量的提高袁其倒伏的可能性也增大。因此,解决小麦的倒伏问题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将腊熟期小麦茎秆简化为刚/弹性材料,研究了腊熟期小麦茎秆在风载作用下应力变化的基本规律袁运用振动理论建立了小麦单茎穗重在风载作用下的抗倒伏力学模型遥最后,利用2013年的试验数据,基于该模型计算出了周麦18茎秆和矮抗58茎秆的抗倒伏风速,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数据较吻合,表明该模型可为研究小麦的抗倒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河南省2001—2010年的小麦和玉米产量数据及安阳、许昌、周口、南阳等4个代表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域的1991—2010年逐日降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分析了河南省近10 a来小麦玉米产量特点和近20 a来有关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历年来河南省除豫北区域外均表现为小麦产量高于玉米产量,且以豫东南麦玉两熟区产量差距最大;光合生产潜力表现为玉米产量潜力显著大于小麦,且以豫东南区域玉米产量潜力最大;积温随纬度升高,下降显著,其中,豫北区域小麦和玉米季的积温均无法满足晚熟品种的利用,豫东南两季均可完全满足中晚熟品种对积温的需求.日照时数则表现为随纬度升高逐渐升高,除豫北小麦季略有增加外,4个省辖市小麦玉米两季日照时数均呈下降趋势,不利于二者产量潜力的发挥.降雨量表现为小麦季降雨量减少,且4个省辖市雨量均不能满足小麦生长需求,玉米季除豫北外,降雨量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鲁西南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利用鲁西南地区1961—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及农气气象报表资料,分析该地区气候变化对小麦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鲁西南地区年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小麦全生育期天数延长,气象产量不稳定且呈减少趋势,但未通过0.05水平显著性检验。小麦生长所必需的温度、降水、日照、积温均出现了与之需求相反的变化趋势,对小麦产量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1.
选用产量和品质水平差异大的小麦品种配制杂交组合 ,分析其在产量、SDS沉降值方面的优势表现。结果表明 :高产×强面筋型组合F1 产量高 ,但品质难达到优质品种的水平 ;强筋×强筋型组合可以使F1 品质好、产量高 ,但可能高产而不稳产 ;弱筋高产×强筋高产组合F1 产量高品质差  相似文献   

12.
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Visual Basic6.0编程语言开发了YMapper产量分布图生成软件系统。研究了一种具有粗大误差数据过滤功能的局部平均插值方法,分析了产量分布图生成过程中涉及到的坐标系定义、产量数据分类与统计分析、图形配色与绘制等问题。对谷物和棉花等作物产量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对联合收割机测产系统记录的产量数据文件进行处理,通过插值运算将离散分布的产量数据点生成连续的产量分布图;其误差数据过滤功能能够防止产量过低和过高的粗大误差数据点参与插值运算,使产量分布图的精度得到了保证。系统能够按照用户设置的分类和着色方式,将作物产量的空间分布情况以产量数据点图或产量分布图的形式显示。并且能够对作物的产量水平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硅肥配施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大田条件下 ,应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回归组合设计方法 ,研究了山西石灰性草甸土壤合理施用氮、磷、钾、硅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磷、钾、硅肥的合理配施对水稻产量的形成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因素与产量的主效应回归方程为y =6973.5+2 4 89x 1+7.912x 2 +7.388x 3 +7.0 4 72x 4 。氮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磷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穗粒数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有效穗、结实率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硅肥主要是通过影响千粒重、结实率、穗粒数、有效穗而促进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杂交玉米制种带叶去雄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摸苞带叶去雄是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措施,针对辽西地区杂交玉米种带不同数量叶片去雄对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带1-2片叶去雄,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平均增产4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狗牙根种子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施肥对新农1号狗牙根种子生产的影响,对不同处理间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单施氮、磷、钾肥对枝条数的影响显著,以氮肥的作用最大,其效应表现为氮肥〉磷肥≥钾肥;单施氮、磷、钾肥能显著提高新农1号狗牙根种子产量,并影响种子产量构成,其生殖枝数、小穗数、种子数、千粒重等都比对照有所提高。单施N 100kg/hm^2,K2O 150kg/hm^2,P2O5 100kg/hm^2能获得较高的种子产量,达219.4~296.2kg/hm^2,其种子产量比对照提高10.92%~49.74%。  相似文献   

16.
以超级稻准两优527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不同栽培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较大,其中以7.5万穴/hm2,每穴栽2株苗产量最高,达到12325.5kg/hm2;该移栽方式不需进行排水晒田控蘖,还能节约生产成本,同时操作简便,易被农民接受,值得在贵州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18.
以四川省5个常用不育系和6个恢复系配制成的30个杂交组合和3个新品种共计33个组合为材料,运用主成分分析分析方法考察了产量及与产量有关的8个农艺性状(指标)与产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改良以穗重为代表的穗部性状可以较为有效地改良产量组成系统,从而实现高产育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玉米不育胞质杂交种的产量及其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没核质基因要交种的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核质遗传背景杂种的产量差异主要是由核基因型不同所致;不育胞质对杂交种的产量性状具有一定的正效应,C和E型不育胞质效应值分别达3.73%和8.07%,不育包质杂种的产量还受生态环境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栽培技术对尖头北虫草产量的影响。[方法]设置液体培养基、菌种代数、栽培培养基养分和VB1含量、菌液接种量、补充液体成分等不同处理,按照常规方法栽培北虫草,测定子实体产量,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液体培养基成分对子实体产量有显著性影响(P0.05);F1代和F2代产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栽培培养基养分和VB1含量处理产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接种5 ml菌液的处理产量极显著高于接种2 ml菌液的处理产量(P0.01);补充清水和营养液子实体产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液体培养基中添加一定天然有机物可以提高子实体产量;尖头北虫草菌种继代1~2次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栽培培养基营养液成分和VB1含量对产量没有明显影响,足够的菌液接种量可以提高产量;培养过程中补充清水即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