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6 毫秒
1.
豌豆花DNA向小麦体中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新产  赵文明 《作物学报》1996,22(3):372-374
70年代以来即有小麦×豌豆(张思文,1976),小麦与玉米(耿庆汉,1992)、水稻与玉米(段晓岚,1985;万文举,1992)等远缘杂交的报道(Dewet,J,1984).我们将豌豆花DNA 向小麦体中注射,研究注射引起的小麦种子蛋白质变异,以期改善小麦种子蛋白质营养品质和探求远缘杂交理论.  相似文献   

2.
北京、海南、云南……春节至今,虽然北京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中心(以下简称杂交小麦中心)主任赵昌平一天都没闲着,但他非常开心:小麦中心与中种集团合作成立的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自2011年10月成立以来,业绩骄人:不仅在国内实现了杂交小麦的快速示范和推广,还使杂交小麦走出国门,在多个国家进行新品种试种与示范.  相似文献   

3.
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与营养诊断和品种选育研究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洪剑明  曾晓光 《作物学报》1996,22(5):633-637
土壤中的硝酸根(NO_3~-)是小麦的主要氮源,小麦吸收NO_3~-后大部分运往叶子内被还原,硝酸还原酶(NR)是整个氮代谢过程中最重要的限速酶。从70年代和80年代以来,在作物育种和氮素营养诊断方面,NRA作为重要指标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本文通过对北京地区常见的一些半矮秆小麦品种不同生育期和不同施肥水平下,硝酸还原酶活性(NRA)变化的研究,为小麦氮素水平的营养诊断和生化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平 《作物杂志》1996,12(2):5-6
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金平(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所哈尔滨150086)国外近半个世纪以来,就开始进行施肥对小麦品质影响的研究。Kurten(1964)表明禾谷类作物开花后追施不同用量的N肥,能增加籽粒中蛋白质的含量,改善面粉的烘焙品质。帕·阿·符拉修……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5.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山东沿海、四川、贵州、云南发生普遍,为害重。近年来该病在东北、华北、西北麦区,亦有日趋严重之势。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耕作制度的变化,特别是密植、灌溉和氮肥使用量的增加,小麦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加之含单一抗病基因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危害呈显著上升趋势,特别是80年代初以来,已发展成为影响我国小麦生产的重大常发性病害。  相似文献   

6.
张力 《种子世界》2016,(7):27-30
本文分析了二十二年以来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适宜黑龙港流域种植的34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今后小麦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力 《种子科技》2016,(7):108-110
分析了22年以来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适宜冀中北水地区域种植的30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今后小麦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冀中南水地区域优质小麦品种22年性状演进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22年以来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适宜冀中南水地区域种植的27个优质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今后小麦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自1992年以来22年期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适宜冀中南水地区域种植的67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今后小麦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道罗费耶夫的研究指出,小麦属内有小麦亚属(19个种)和野生一粒亚属(8个种)。根据道罗费耶夫的原则,我国小麦可分为9个种和若干变种,其中六倍体种有普通小麦(变种127个)、密穗小麦(35个)、云南小麦(16个)、新疆小麦(7个)、西藏半野生小麦(23个),后3个种为我国所特有;四倍体种有圆锥小麦(19个)、硬粒小麦(11个)、波兰小麦(8个)、东方小麦(2个)。有的种和变种是近几年发现的。  相似文献   

11.
小麦黄矮病由蚜虫带毒传播,在国内外为害日趋严重。为了减轻或控制黄矮病的为害,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小麦抗蚜或抗毒(即病毒)育种,我国于70年代以来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现  相似文献   

12.
小麦产量与若干品质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期以来 ,我国小麦生产一直偏重追求产量。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与麦作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小麦生产已在数量上暂告别了短缺 ,出现了过剩和积压现象 (普通小麦品种及品质差的品种 )。与之相反的是 ,我国每年还需进口相当数量的优质小麦 (90年代以来每年约 10 0 0万t) ,以适应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小麦面粉制品的品质要求。因此大力加强优质小麦的研究与生产 ,既是我国目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更是中国“入世”后 ,在世界贸易市场上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需要。培育优质品种 ,选择适宜生态地区种植并配套规范化栽培措施 ,使优质与产量达到较高…  相似文献   

13.
张力 《中国种业》2016,(7):13-15
分析了自1992年以来22年期间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认定)的适宜冀中南水地区域种植的67个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各农艺性状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今后小麦育种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一、小麦分类问题小麦属于禾本科(Gramineae)小麦族(Triticeae)小麦亚族(Triticinae)小麦属(Triticum)。小麦属有多种分类体系,过去常用的是按染色体数分为三大系:1)二倍体的一粒  相似文献   

15.
兰金虎 《种子科技》2005,23(6):323-324
去年秋播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2004)1号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我省小麦生产水平,省政府决定实施良种补贴优惠政策,在全省开展小麦良种"双统"即小麦良种统繁统供.省政府的良种统繁统供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小麦良种生产单位、经营单位和广大农民的小麦生产积极性,出现了一个从来未有的购种热、种子生产热和小麦生产扩种面积热.但按照省上"双统"标准要求衡量,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质量问题.笔者认为,按照省上"双统"实施办法,要确保小麦原(良)种统繁统供质量,满足生产要求,必须在三年一更新五年一更换的前提下落实五条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作物化学控制技术已普遍引起国内外农业科研界的重视。国际上对作物化控技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并寄予很大的期望。国内自70年代以来,化控技术在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作物的研究与应用上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小麦方面的应用上,李景然等(1991)对多效唑的应用,苗万忠等(1990)应用多元微肥,梁达武等(1990)采用多元液肥均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实践证明,化控技术在改良株型,提高小麦光合生产力方面有着其它生产措施无法比拟的效果。光合微肥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硼、锰、锌、铁、铜、钼等微量元素及光呼吸抑制  相似文献   

17.
郑大玮 《作物杂志》1997,13(3):14-15
北京地区喷灌小麦生产的问题及对策郑大玮(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自80年代中期以来北京市粮田大面积推广喷灌,迄今已达12万hm2,并取得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但近年来喷灌也存在某些缺点和不足,已成为发展小麦生产的障碍。为此,必须全面地评价……  相似文献   

18.
至1990年底,国家种质库已保存小麦属种质资源20个种(亚种)30466份(普通小麦28789份,稀有种1677份)。其中保存国内小麦9个种(亚种)18180份,国外引进小麦17个种12286份。入库种子发芽率分布,国内小麦与引进小麦之间,国内普通小麦各省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保存的国外引进小麦属材料,原产(来源)于78个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9.
六十年代震撼全世界的“绿色革命”,使中美洲这块肥沃土地上的粮食大幅度地增产,主要是种子的功绩。这种植株矮化、高产稳产的“种子”,终于将一个有史以来粮食不能自给、依赖外国小麦生存的贫穷国家——墨西哥,一跃成为小麦出口国。过去(1944年)墨西哥小麦总产只有33万吨左右,但自推广矮秆小麦新品种以来,到1963年使其总产量一跃达到200万吨,为1944年总产的6倍还多。从此,  相似文献   

20.
对2010年以来小麦生育期间黄淮南片麦区非生物灾害和病虫害发生特点,以及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品种的表现进行了分析,认为冬春干旱、春季倒春寒冻害,灌浆后期高温、干热风、倒伏等灾害,以及纹枯病、赤霉病、根腐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病虫害是影响该区小麦生产和品种利用的主要因素。大面积生产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品种一般为冬春抗寒、抗倒性较好,后期根系活力强,耐热性好、灌浆快,抗(耐)病性好[抗(耐)赤霉病、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根腐病等]的品种。对品种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黄淮南片麦区不同地区小麦品种利用原则。对2012年以来部分新审定和区域试验中表现较好的小麦品种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这些品种的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