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为了研究中营养水平水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以及浮游植物与水质理化因子之间的关系,2016年在白龟山水库调查了浮游植物物种、丰度、生物量以及水质各项理化因子。分别运用Berger-Parker物种优势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物种均匀度指数(J)和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评价了物种的优势度、浮游硅藻生物多样性、水体污染情况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白龟山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194种,白龟山水库水质总体上属于α-中污染状态或中营养—中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藉河水环境质量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反映河流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情况。本研究对藉河沿岸6个采样点进行水质监测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表明:藉河水环境pH为7.8~8.6,溶解氧(DO)含量8月较高,最高值为8.2 mg·L-1。化学需氧量(CODCR)和5日生化需氧量(BOD5)在7月时最低,分别为8.3 mg·L-1和2.94 mg·L-1;总氮(TN)含量和总磷(TP)含量在8月和9月最低,分别为2.38 mg·L-1和129μg·L-1;高锰酸盐指数(CODMn)在9月最低,为2.85 mg·L-1。因此,藉河河流水质在8~10月较好,水体被污染程度较低。藉河流域水质环境特征有利于浮游植物物种的生长,藉河物种多样性、物种数和生物量均较高。硅藻门是藉河浮游植物种的优势种,优势度较高的有舟形藻属(Navicula)、月形藻属(Amphora)和直链藻属(Melosina)等。本研究可为藉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和环境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于桥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间与空间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本研究于2020年5—12月,对于桥水库5个采样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体理化因子进行调查分析,运用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指数及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对水体营养状态进行评价,同时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究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于桥水库浮游植物共隶属于7门86属194种,以绿藻门、蓝藻门及硅藻门为主,7月种类数最多,12月最少。优势种共有17种,蓝藻门最多。于桥水库全年浮游植物平均丰度为1.35×108cells·L-1,年均生物量为67.73 mg·L-1,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时间差异来看,蓝藻门丰度始终最高,占比为78.75%~95.17%。甲藻门、金藻门及裸藻门占比均较小,合计占比在0.10%~1.48%之间。空间分布上,库中心浮游植物丰度最高,水库入口三岔口最低。TLI评价结果表明,于桥水库2020年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且夏季评价结果较好。在空间上,库区北部东马坊评价结果较差,水库入口三岔口较好。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  相似文献   

4.
冰封期湖泊水体及冰体内水质发生变化,直接影响水产健康养殖发展。基于2016年1月15日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及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冰封期湖泊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密度及多样性指数空间动态,利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揭示浮游植物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冰下水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32属37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呈硅藻—绿藻型;冰体中共检出7门34属60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为主。冰体中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一致。3种指数综合显示乌梁素海冰封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水体共发现优势种10种,冰体中优势种共14种。CCA排序显示,TP为影响乌梁素海冰下水体浮游植物群落分布最重要环境因子。冰层中NH4+、TP、TN等环境因子复杂分布对浮游植物群落在冰层中分布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开展寒旱区冰封期水体及冰体中水质与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关系方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多层全连接神经网络的白洋淀水质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天然湖泊湿地,也是雄安新区的重要生态依托,对其水质进行预测,可为其水质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利用1996—2015年白洋淀南刘庄、圈头、烧车淀的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和总磷(TP)4项水质数据,通过率定与校验,构建了全连接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对未来3 a白洋淀水质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白洋淀南刘庄、圈头、烧车淀的各项水质指标都有所改善,但部分点位TN和TP仍然超标。未来应加强入淀河流与淀内污染控制,强化生态补水与水系连通。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浮游植物群落对海南省小水电建设的响应,分别在海南省主要河流的上游支流已建小水电的蓄水水域与河道、规划(未建)小水电河段采集浮游植物样品进行比较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种类62个属178种,曲壳藻(Achnanthaceae)、异极藻(Gomphonema)、菱形藻(Nitzschia)、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席藻(Phormidium)、颤藻(Oscillatoria)、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平裂藻(Merismopedia)、舟形藻(Navicula)为主要的优势藻类,浮游植物丰度在5.1-163.6×104个/L之间,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73-4.53之间.研究结果表明,小水电建设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及多样性均有较大的影响.就浮游植物优势种而言,规划小水电河道以蓝藻及部分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已建小水电河道曲壳藻、异极藻、菱形藻等大型硅藻为主要优势种.在浮游植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上,未建小水电河道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略高,且种属分布更加均衡,而已建设水电站均趋向某一类藻占主导优势种.就浮游植物丰度而言,规划小水电河道浮游植物丰度均保持在20-30×104个/L内,已建小水电河段浮游植物保持在5-160×104个/L内且浮游植物丰度差异性较规划小水电大,小水电建设促进了浮游植物丰度的提升,但降低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均衡性.虽然存在水电站阻隔,同一河流水系浮游植物种属来源仍可表现一定的趋同性,梯级水电特别是相邻水电间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存在较大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浮游植物是水体生态系统敞水区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其组成与多样性反映了群落的结构类型和存在状态。通过围隔实验,模拟水库春季发生的营养盐加富和鱼类放养的干扰,分析在这两种干扰下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优势种和稀有种的变化,并通过以丰度与生物量为变量的香农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分析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营养盐加富干扰下的浮游植物群落的优势种变化和演替更为明显,营养盐加富与鱼类添加对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的影响符合中度干扰理论。在优势种优势度变化较大的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多样性指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有较高的负相关性。在浮游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香农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采用丰度与生物量为变量的两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结果对实验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的分析结果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调查新疆喀什市境内克孜勒河和吐曼河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该2条河流喀什境内的流域上分别设置了5个采样点,并对每个采样点采集到的水样进行了浮游植物物种鉴定及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1克孜勒河和吐曼河喀什段流域水体中,硅藻藻类物种数最多,其次是绿藻和蓝藻.2本次调查中,吐曼河各采样点的水体中浮游植物叶绿素a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克孜勒河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这说明吐曼河水体中藻类生物量大于克孜勒河中的藻类生物量,其原因很有可能是吐曼河已经开始受到污染,但其污染程度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及检测.若不及时对吐曼河流域加以保护与治理,很有可能影响其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同时水体质量也会恶化.  相似文献   

9.
长湖海子湖夏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2年7月对长湖海子湖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主要环境因子的调查分析,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51种(含变种和变型),以绿藻最多(45.10%),其次为蓝藻(29.41%)和硅藻(13.73%),裸藻、甲藻和隐藻所占比例均低于2%。共鉴定出8种浮游植物优势种,其中两栖颤藻(Oscillatoria amphibia)优势度最高。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范围为239.01×105~575.20×105 cells/L,平均值为385.86×105 cells/L。根据海子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水平、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等指标综合评价,海子湖水域处于重度富营养化状态。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各站点与TN、NH3-N、DO及TP关系较紧密,主要浮游植物中多数蓝藻与TN呈明显正相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点与海子湖狭长形地形、进水口产生的水动力学特征以及沿岸较多人为因素干扰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新沂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特征,于2019年夏季对新沂市主要河流、湖泊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84属,其中以绿藻门居多,其次是硅藻门和蓝藻门.采样点浮游植物密度在303.3×104~8676.8×104个/L,生物量在2.46~21.11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26~3.32,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53~0.86,Margalef多样性指数为0.37~2.42.基于优势种的等级聚类和非度量多维标度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群落可分为2组.不同空间的环境差异造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沭河和沂河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较低,但沭河和水库的浮游植物组成相似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通惠河高碑店湖是再生水补水的景观湖.为研究补给再生水后景观水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8年5—11月间,对高碑店湖浮游植物进行逐季度调查研究.在采集浮游植物水样的同时,进行了水温、总氮、总磷等水质因子的监测,并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调查到浮游植物6门49属95种(含变种),主要优势种春季为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空球藻(Eudorina elegans),夏季为杂球藻(Pleodorina californica)、弱细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angustissima),秋季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单角盘星藻具孔变种(Pediastrum simplex var.duodenarium)、微芒藻(Micractinium pusillum),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春季浮游植物密度高于夏季和秋季,其值为5.51×108 cells/L,物种多样性指数春季>夏季>秋季,最高值为3.88,物种丰富度指数秋季>春季>夏季,最高值为1.92;CCA分析结果说明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具有影响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WT(水温)、SD(透明度)、BOD5(生化需氧量)和TP(总磷).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镇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4年5月至2005年4月对长江镇江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镇江段浮游植物共计7门59属, 以绿藻、硅藻和蓝藻为主,分别占33.90%、30.51%和22.03%.内江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4.94×10~4个·L~(-1), 绿藻密度最大为7.95×10~4个·L~(-1).浮游植物密度季节变化秋季最大(2.71×10~5个·L~(-1)) ,春季最小(4.65×10~4个·L~(-1)).水平分布密度塔影湖站最大,为1.39×106个·L~(-1).调查显示长江镇江段浮游植物中小环藻、针杆藻、小球藻、丝藻、颤藻等为优势属种.浮游植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2.30~3.98之间.指数变化由高到低分别为冬季、秋季、春季.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陆基推水集装箱循环水养殖模式中养殖水体及净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21年10月对集装箱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水体与净化处理系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及水质理化因子进行分析,并运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评价养殖水体与净化水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在养殖水体内共鉴定出浮游植物4门17属21种,在净化系统水体中共鉴定出8门51属93种,净化系统水体内浮游植物种类数显著大于养殖水体的(r=0.918,P<0.01)。在养殖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分别为2.816×105cells·L-1和0.021 mg·L-1,优势种主要为类颤鱼腥藻(Anabaena oscillarioides)和颗粒直链藻极狭变种(Melosira granulate var. angustissima);在净化系统水体中,浮游植物丰度与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1.135×106cells·L-1和0.763 mg·L-1,优势种为被...  相似文献   

14.
水质标识指数法在白洋淀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3-2009年白洋淀水质参数的实测结果,应用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白洋淀8个国控点位水环境状况分别进行单因子评价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8个国控点位均表现出COD、TN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为TP和NH4+-N,DO指标除南刘庄外均较好;离府河入淀口较近的南刘庄断面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较高,其他7个点位差别不大,其中淀水下...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挠力河自然保护区内不同作物类型退耕还湿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于2020年7月选取了大豆、玉米、水稻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共8个样点进行浮游植物调查,并分析浮游植物同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样地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7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40.15%),其次为硅藻门(22.63%)、裸藻门(16.06%)、蓝藻门(13.14%)。3种作物类型的退耕还湿地之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种类数、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水质指标、浮游植物优势种及丰度说明退耕湿地水质处于重度污染状态和富营养化状态。RDA分析显示,退耕湿地浮游植物主要受化学需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松木山水库浮游植物现状及其富营养化程度,于2019年4—12月按季度在该水库设置7个位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包括物种组成、现存量和多样性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松木山水库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34种(属),以绿藻门Chlarophyta居多,占总物种数的51.49%;全年有12个优势种,90%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分析复杂流域下垫面氮磷面源污染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研究以南京市云台山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原位观测,并构建降雨-径流水文模型以及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对云台山河总氮(TN)、总磷(TP)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流域不同下垫面TN面源污染产生及入河特征进行分析。水质监测结果表明:云台山河TN平均浓度为5.1 mg·L^-1,各河段TN均超Ⅳ类水质标准。TP平均浓度为0.14 mg·L^-1,仅阳山河支流超Ⅳ类水质标准。TN浓度整体表现为下游高于上游,旱季高于雨季。TP浓度空间变化不明显,年内变化缓慢,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水文模型及面源污染负荷模型对TN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结果表明云台山河流域TN年产生量为581.1 t,主要来自农田径流与农村生活源,胜利河片区和主干流片区是TN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区域。流域TN年入河量为187.8 t,占面源产生量的32%。受土地利用方式及城镇化程度影响,不同片区TN面源污染入河量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为达到目标水质,流域TN需削减量为137.3 t·a^-1,其中农田径流与农村生活污染需削减量分别为55.5 t·a^-1和39.7 t·a^-1。研究表明在流域水文资料较缺乏的情况下,结合原位观测与模型构建,可实现流域面源污染物负荷的定量估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4~6月,对黄河下游利津河段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结合浮游植物种群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该河段共有浮游植物5门114种,丰度为0.90×104~303.35×104ind/m3,平均丰度是27.20×104ind/m3;生物量为0.008~5.890 mg/m3,平均生物量0.641 mg/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s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9、0.36和0.55。SPSS数据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透明度,浮游植物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3.8+115.5x-11.1x2+0.35x3(n=18,R2=0.952,F=92.665,P0.01)。[结论]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改变,透明度是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9.
于2015年11月对湖北长湖马洪台区进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获得了浮游植物现存种类与丰度数据,使用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Margalef指数对该区域秋季的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据此评价了该区域的水质现状。结果显示,共鉴定该水域现有浮游植物植物7门53种(含变种变型),以绿藻门的种类为主,达31种,占物种总数的58.49%,其丰度占总丰度的35.86%;各样点浮游植物丰度相差不大,最大值为7.72×106ind./L;使用优势度指数筛选出优势种6种,优势种在所有样点均有出现,各样点优势种的丰度占比超过70%,尖尾裸藻有最大的优势度(0.21),扭曲小环藻、小球藻次之(均为0.19)。综合分析认为秋季长湖马洪台区属于中度污染、中贫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方法]2011年4~6月,对黄河下游利津河段浮游植物进行定性定量研究,并结合浮游植物种群特征,探讨了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该河段共有浮游植物5门114种,丰度为0.90 × 104~303.35×104 ind/m3,平均丰度是27.20 × 104 ind/m3;生物量为0.008~5.890 mg/m3,平均生物量0.641 mg/m3;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及Simpson’s多样性指教分别为1.59、0.36和0.55.SPSS数据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是透明度,浮游植物丰度与透明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393.8+ 115.5x- 11.1x2 +0.35x3(n=18,R2=0.952,F=92.655,P<0.01).[结论]黄河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政变,透明度是其主要环境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