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光照强度对‘丽红’元宝枫秋季叶色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育秋色叶品种‘丽红’元宝枫(Acer truncatum‘Lihong’)为材料,9月份对其进行100%、70%、50%和30%4种光照强度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丽红’元宝枫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类黄酮、总酚和可溶性糖等色素含量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同时,变色期间实地观测不同光照强度处理叶色表型变化,分析光照强度与色素含量和叶片呈色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丽红’元宝枫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类黄酮和可溶性糖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总酚含量与光照强度相关性不明显;‘丽红’元宝枫叶片在100%光照强度下变为亮丽的血红色,明显优于其他不同遮光处理。综合评价认为,光照强度与‘丽红’元宝枫叶片花色素苷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叶片变色质量呈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负相关,以全光照条件下呈色最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紫枝’玫瑰5个开花时期花瓣中的花青苷、类黄酮苷和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含量,推定‘紫枝’玫瑰花的花青苷代谢途径,为探讨玫瑰花色的呈色机理和花色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紫枝’玫瑰不同开花时期的花瓣为试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质联用分析法(UPLC-DAD-Q-TOF-MS)对其花青苷、类黄酮苷和类萝卜素进行结构推定和定量分析,结合化学反应过程推测‘紫枝’玫瑰花青苷代谢途径。【结果】在‘紫枝’玫瑰中鉴定出8种花青苷、16种类黄酮苷和β-胡萝卜素,没有检测到叶黄素;花青苷主要以芍药素、飞燕草素、矢车菊素和天竺葵素的双糖苷为主,四类花青苷都在花蕾期和初开期相对含量最高;检测到芍药苷的两种甲基化衍生物,没有发现飞燕草苷的甲基化衍生物;类黄酮苷以槲皮素和山萘酚的糖苷化、酰基化和甲基化的衍生物为主。定量分析显示,芍药苷和飞燕草苷占‘紫枝’玫瑰总花青苷含量的90%以上;芍药苷含量在‘紫枝’玫瑰开花过程中随花色变浅而降低,飞燕草苷在开花过程含量变化不大;芍药苷和飞燕草苷的比例(Pn/Dp)随花色变浅而降低。【结论】‘紫枝’玫瑰花中含有芍药素、飞燕草素、矢车菊素和天竺葵素,这四类花青素在半开期之前完成全部积累,盛开期后只降解不合成。芍药素是形成‘紫枝’玫瑰花色的主要成分。‘紫枝’玫瑰的花青苷代谢途径中,甲基酶(Rr AOMT)的催化作用有底物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北美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叶片变色期相关生理物质的变化,探索其叶色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色机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便携式色差仪测定北美豆梨4 个品种秋冬叶色变化过程中可溶性糖、花色素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色的明度参数△L,色相参数△a 和△b值。在叶片变色期,花色素苷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变化平稳。叶绿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具有相关关系;品种‘首都’和‘红塔’叶片中类胡萝卜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品种‘贵族’和‘新布’相关不显著;4 个品种可溶性糖与花色素苷含量不相关。叶色参数△a 值均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首都’和‘红塔’叶色参数△a 值与类胡萝卜素呈极显著负相关;‘首都’△L 值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品种△L值与叶绿素、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均不相关;△b 值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均相关性不显著。叶绿素和花色素苷含量是影响北美豆梨叶色的关键因素,类胡萝卜素不是主要色素,可溶性糖有利于叶色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两种观赏槭树秋季叶片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延边地区两种观赏槭树秋季叶色变化过程中叶片的色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趋势,以紫花槭和五角枫为试材测定了色素和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槭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一致,均呈下降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趋势有所差异,紫花槭叶片类胡萝卜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而五角枫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不同色素的比值变化趋势为:叶绿素与花色素苷比值、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比值在两种槭树中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而花色素苷和类胡萝卜素比值在紫花槭叶片中呈显著上升趋势,在五角枫叶片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趋势较为缓慢。两种槭树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均呈逐渐稳步上升趋势。综合分析表明,两种槭树秋季叶色变化是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共同作用的结果,且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是引起紫花槭叶片秋季呈色的主要色素,而类胡萝卜素是五角枫秋季呈色的主要色素。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遮荫处理对鸡爪槭的栽培变种‘血红鸡爪槭’叶片叶绿素、花色素苷以及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血红鸡爪槭’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都增多.但光强太弱含量反而会降低;叶片中花色素苷、糖以及淀粉含量随着光照强度降低而减少。  相似文献   

6.
槭树树冠秋季变色过程中叶片生理指标的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槭树属4种秋色叶树种——白牛槭、拧筋槭、茶条槭、色木为材料,观测了树冠叶片变色率达到60%时树冠不同位置叶片中叶绿素质量分数、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花色素苷相对值、细胞液pH值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对应于树冠由内至外叶色逐渐由绿变红(黄),叶片的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渐次降低。叶色变红的白牛槭、拧筋槭和茶条槭,树冠外层叶片的花色素苷相对值显著高于内层,而叶色变黄的色木叶片的花色素苷相对值则内外相近。树冠不同位置叶片的细胞液pH值和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差异不是很大。相关分析显示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之间极显著正相关,花色素苷相对值、细胞液pH值及可溶性糖质量分数之间以及与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之间的相关性因树种而异。  相似文献   

7.
鸡爪槭黄色品种叶片转色期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爪槭、金陵黄枫和荷兰黄枫为材料,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叶片秋冬转色期测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不同试材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试验期间3份试材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与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与花色素苷之间的比值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与总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探析红色、黄色、绿色3种不同色系榉树叶色形成的化学机制,为选育、培育榉树优良株系提供理论依据。以秋季转色期叶色表现为红色、黄色、绿色的榉树叶片为材料,分析其叶片的颜色参数及花青素、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叶色与色素组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秋季叶片转色期,红色系榉树的色相a~*值最高,在10月25日达到最大值,呈现出最佳观赏效果;绿色系榉树a~*值较低,且变化趋势相对平缓;在转色后期,黄色系榉树的b~~*值显著大于红色和绿色系榉树,但其在秋季变色期存在返绿现象。明度L~*值、彩度C~*值与色相b~*值的变化趋势几乎完全一致。不同色系榉树都含有花青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但不同色系榉树3种色素的含量不同。红色系榉树花青素含量百分比最高,为22.1%~44.6%;绿色系榉树的总叶绿素含量最高,为73.0%~80.5%;黄色系榉树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为24.7%~35.4%。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榉树叶片中,花青素和叶绿素含量与榉树的叶片呈色密切相关。其中花青素含量与a~*值呈正相关,与L~*、b~*、C~*呈负相关,说明花青素含量的增加,使叶片红色度增加,同时明度、黄色度和彩度降低;叶绿素含量与L~*、a~*、b~*、C~*均呈负相关,说明叶绿素含量的增加,使叶片的明度、红色度、黄色度以及彩度均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未被引入方程,说明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片颜色参数无显著相关性(P0.05)。分析显示,花青素含量增加,叶绿素含量降低,可以使叶片变红;而花青素含量降低,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将维持绿色;若花青素与叶绿素同时降低,则将使叶片变黄。叶片内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的含量及百分比是榉树呈现红色、黄色、绿色3种不同色系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佴辉  唐佩佩  王昌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826-2828,2837
[目的]为了了解一品红苞片发育过程中PAL活性的变化与色泽差异的关系,探索一品色泽形成的生理生化基础。[方法]以‘天鹅绒’(红色)和‘柠檬雪’(黄色)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苞片发育期不同生长部位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等色素的含量及其对应部位的PAL酶活性的变化。[结果]一品红上中下3个部位叶片从苞片到转色叶再到绿叶的叶绿素a和b含量依次增加。总体上,‘天鹅绒’中叶绿素含量比‘柠檬雪’片高;2个品种从苞片到绿叶类胡萝卜素含量呈递增趋势;而2个品种从苞片到绿叶花青素含量都依次减少;同时,‘天鹅绒’各部位的花青素含量都明显高于‘柠檬雪’。相应的,2个品种的PAL活性在各部位的差异与花青素的差异基本一致。[结论]一品红不同品种间形成色泽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各种色素含量和成分比例差异有关。花青素的生物合成与PAL活性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该试验以6年生秋火焰银红槭(Acer×freemanii‘Sienna Glen’)容器苗为对象,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叶色参数(L*,a*,b*)、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其在pH 8.36、8.04和7.62不同水平下叶色变化和生理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究不同土壤pH对银红槭叶色变化的影响,以期为人工调控银红槭叶色表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推移,3个处理银红槭的光合色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土壤pH 8.36下银红槭的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呈现绿色时间较长;pH 7.62下银红槭的花色素苷含量较高,叶色更加红艳。2)各个pH处理银红槭叶片a*均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5)。3)在一定范围内,银红槭叶片呈色随着土壤pH降低而愈发红艳,pH 7.62土壤利于银红槭的叶色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KH2PO4营养液对4年生‘中红杨’叶色的影响,测定了不同间隔天数、不同浓度KH2PO4营养液处理后叶片及对照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等含量。结果表明:间隔15 d叶面喷施7‰KH2PO4营养液能够显著提高‘中红杨’叶片中花色素苷、可溶性糖含量,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有效提高了4年生‘中红杨’叶色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海州常山花萼色素的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分别从盐城亭湖、镇江句容、连云港云台山、徐州贾汪、泰安泰山和驻马店东官庄引种至南京的6个种源海州常山为试验材料,用显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检测海州常山花萼中色素的组成,运用HPLC法鉴定花青素组分,于盛花初期、盛花中期、花果共存期、结果期、果萼宿存期和落叶期采样测定花萼变色过程中叶绿素、花青素、可溶性糖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花青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海州常山花萼中含有叶绿素、花青素和类黄酮化合物,不含类胡萝卜素。从不同发育期海州常山花萼中共检测出3种花青素成分,确定其中一种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在花萼变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降低,花青素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转色后期波动较大,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明显升高。相关性分析发现,花青素含量与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和PAL、CHI活性明显相关。【结论】转色过程中CHI酶的变化是海州常山花萼转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包头地区引种的6个品种海棠叶片转色期色素含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秋季转色期海棠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以包头地区引种的6个海棠品种为试材,采用比色法测定了叶片中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的含量,并探讨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6个海棠品种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在叶片转色期明显下降,叶绿素a/b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西府海棠的变化幅度最大;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其中红宝石和绚丽海棠叶片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后期略有上升。6个海棠品种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含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海棠品种的变化幅度不同。叶片转色期叶色的表达取决于不同色素间的比例,西府海棠后期类胡萝卜素含量占绝对优势,叶片表现为黄色,其余海棠品种后期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比例相当,叶片表现为二者的混合色橙黄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海州常山花萼色素的组成及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分别从盐城亭湖、镇江句容、连云港云台山、徐州贾汪、泰安泰山和驻马店东官庄引种至南京的6个种源海州常山为试验材料,用显色反应和紫外 可见光谱检测海州常山花萼中色素的组成,运用HPLC法鉴定花青素组分,于盛花初期、盛花中期、花果共存期、结果期、果萼宿存期和落叶期采样测定花萼变色过程中叶绿素、花青素、可溶性糖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并分析花青素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海州常山花萼中含有叶绿素、花青素和类黄酮化合物,不含类胡萝卜素。从不同发育期海州常山花萼中共检测出3种花青素成分,确定其中一种为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在花萼变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降低,花青素与可溶性糖含量升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在转色后期波动较大,查尔酮异构酶(CHI)活性明显升高。相关性分析发现,花青素含量与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和PAL、CHI酶活性明显相关。【结论】转色过程中CHI酶的变化是海州常山花萼转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遮荫处理对鸡爪槭的栽培变种‘血红鸡爪槭’叶片叶绿素、花色素苷以及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血红鸡爪槭’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以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都增多,但光强太弱含量反而会降低;叶片中花色素苷、糖以及淀粉含量随着光照强度降低而减少。  相似文献   

16.
以栽植于苗圃的4年生水栎、纳塔栎、舒玛栎、沼生栎、柳叶栎为研究对象,在秋冬转色期对其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3种色素及可溶性糖含量进行定期测定,同时记录转色期气温变化,研究转色期叶片色素含量变化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气温的下降,5种栎树叶片叶绿素a和叶绿素b均呈先快后慢的下降趋势,而花青素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叶绿素a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沼生栎水栎舒玛栎纳塔栎柳叶栎;10月12日至11月5日,纳塔栎、舒玛栎和柳叶栎中的叶绿素b降幅最大。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呈波动状态,除柳叶栎在试验后期有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外,其他4种栎树在整个试验期变化不大。5个树种花青素含量与日平均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水栎和柳叶栎叶中的花青素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由此得出,秋冬季日平均气温的下降促进了5种栎树叶片花青素的积累,直接影响了叶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以三角槭叶片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浸提液和浸提时间对色素浸提效果的影响,并对测定期内温湿度的变化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含量变化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适合叶绿素的浸提液为丙酮∶乙醇=1∶1,浸提时间为50 h;适合花青素的浸提液为0.1 mol/L的HCl,浸提时间为50 h。测定期内随着温度的降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都呈下降趋势,而花青素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与测定期内平均温度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而与湿度的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黄金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不同叶片叶色的生理差异,以‘黄金水蜡’的全黄叶、半黄叶、全绿叶3种叶色表型叶片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片不同时期的叶色参数、色素含量、叶绿素前体物质含量及叶片叶绿体超微结构,旨在阐明叶片色素含量和解剖结构对叶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黄金水蜡’叶色参数变化的时序性较强,与叶色表型的变化情况相符合;半黄叶、全黄叶的类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的比值均显著高于全绿叶(P<0.05);与全绿叶相比,半黄叶和全黄叶的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半黄叶和全黄叶的叶绿体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类囊体片层系统严重退化,缺少正常的基质类囊体和基粒类囊体,类囊体膜降解为残存的膜结构和囊状小泡。研究结果表明‘黄金水蜡’属于总叶绿素及叶绿素b合成减少型突变体,表现为半黄叶与全黄叶的叶绿体发育停滞,类囊体结构异常,叶绿素前体物质含量减少,导致叶绿素严重缺失,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对升高,是‘黄金水蜡’叶片呈现不同颜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彩色甜椒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色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果色不同的彩色甜椒品种为试材,研究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果实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和类黄酮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成熟,不同果色的叶绿素含量在转色期之前逐步增加,转色期达到最高,转色之后急剧下降;商品成熟果果色绿色、白色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果实的生长逐步增加,生理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商品成熟果果色淡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在转色期之前逐步增加,转色之后下降;随着果实的成熟,除生理成熟果果色橙黄色的花青苷含量几乎不变外,生理成熟果果色红色的花青苷含量转色期之前逐步增加,转色之后急剧增加;不同果色的类黄酮含量在转色期之前下降,转色之后增长。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分别与类胡萝卜素、花青苷和类黄酮极显著负相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花青苷极显著正相关,与类黄酮显著负相关;花青苷含量与类黄酮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紫叶桃叶片色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对紫叶桃叶片色素种类进行初步鉴定,同时对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进行计算;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单体酚种类和含量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旨在为食品、药品行业筛选更具前景的天然色素。结果表明:紫叶桃叶片中主要含有矢车菊素半乳糖苷、矢车菊素、槲皮素、芦丁、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杨梅素、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木犀草素、二氢杨梅素、二氢槲皮素、对香豆酸等。其中,矢车菊素及矢车菊素半乳糖苷为其叶片呈现红色的主要色素,含量分别为122.30 mg·kg-1和507.60 mg·kg-1,相对含量占检测色素总含量的1.81%,是一种良好的天然色素。叶绿素起着使紫叶桃叶片颜色加深的作用,类胡萝卜素、槲皮素、芦丁等起着辅助成色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