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莉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2,21(5):357-362,380
三线建设是指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西部地区的一场大规模的战略后方建设运动;而西部大开发,则是指发生在20世纪末并将延续下去的,对中国西部地区新一轮大规模的开发。对比研究两次西部开发,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冷战”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背景以及国内经济状况。使中国两代领导人制定了两个不同的中国发展战略。由“吃、穿、用”计划到战备计划,三线建设是国际局势突变,周边形势紧张和国内经济处于困境的情况下作出的决策;西部大开发则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内经济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提出的,是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具体体现。三线建设实现了西部经济的第一次快速发展;新一轮的西部开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三线建设为新一轮西部开发提供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乡差异历史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鸿亮  张瑞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719-3721,3725
为了解中国共产党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和现在城乡二元制结构的历史根源,从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文化、社会分工4个方面分析了近代城乡差异。近代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城市生产方式的近代化,而广大农村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经济成份的增多以及中国资产阶级的逐渐形成,推动了中国城市政治近代化的进程;在城市近代化管理的同时,广大乡村仍然采用传统的乡村自治管理模式。文化方面,由于城市中心地位的优势,人口集中,交通发达,城市近代文化繁荣发展;而广大农村信息闭塞,文化落后。近代以来由于城市最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改造,成为近代化生产力的主要着力点,手工业与农业分离而向城市集中,城乡社会分工发生了较大变化,形成了"城市工业、乡村农业"的新的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采用媒介舆论与体育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解读1840-1927年中国近代体育的历史变迁。研究发现:从身体的视角看,中国近代体育话语经历了从技术主导到精神诉求再到文化启蒙的“身体话语”演变路径;从议程设置的嬗变看,近代媒介所设置的体育议程经历了从洋务时期的“西洋兵操”,到维新时期的“尚力、贵武”,再到清末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五四时期的体育则成为社会公共议题,在媒介舆论的引导下,国人逐步认识到体育的竞技、健身、娱乐价值;从传播方式的变迁看,中国体育近代化历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在报刊舆论的引导下,“不自觉”——“自觉”两种不同方式的呈现,彼此交互融合,共同推进;从舆论引导的主体看,则经历了从士绅精英到思想家精英再到知识精英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诸多领域面临着由传统向近代的嬗变和转型,农业亦不例外。作为近代中国精英阶层的代表,士绅开启了中国农业近代化的艰难历程。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近代苏北士绅创建的新式农事试验场和农业公司在农业近代化道路上取得了极大成效,对近代农业科技的传播与推广以及农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但由于自然灾害、社会动荡、资金短缺、教育水平低下等复杂的政治经济原因,近代苏北士绅的农业实践未能使以苏北为代表的农业完全走上近代化道路。回顾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当为今天发展地方经济留下珍贵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5.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化的先驱,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之一,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创办者和晚清著名的教育家。他当官有道,有学有术,重才轻财,思想与学术成就巨大。  相似文献   

6.
张萱 《甘肃农业》2006,(1):178-179
晚清最后十年是中国传统法制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司法审判制度转型的重要阶段。迫于内外压力而举起“预备立宪”旗帜的清朝统治者,在知识、人员、体制都准备不足的情形下,面对引进“司法独立”原则和制度所出现的矛盾,依然采取横专断、为己使用的方法之外,使司法近代化过程中新旧冲突不断。道路愈显艰难。清末部院司法权限之争就是这一进程的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7.
新书房     
《中国农村科技》2010,(1):78-78
《重新发现社会》对身处“历史三峡”中的中国及其前途作了一次通盘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互联网等领域。作者以“中国,重新发现社会”为大脉络,既条分缕析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又提纲挈领地记录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革命性成长。如何超越左右纷争,重建国家伦理底线;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为国家的进步和民族的繁荣开创了新的起点。八十年过去了,“五四”运动虽已成为历史,但以“爱国、民主、科学”为主体的“五四”精神必将成为永恒。在“五四”精神鼓舞下,20世纪,中国人民洗刷了中华民族19世纪的屈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奋起;到ZI世纪,我们发扬0五四”传统,弘扬‘“五四”精神,必将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向辉煌。l发扬“五四”爱国主义精神,勇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担爱国主义是一个古老而又…  相似文献   

9.
古代臣民政治文化如何向近代公民的政治文化转型 ,是中国近代政治思维的难点。谭嗣同的《仁学》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 ,建构“废君主 ,倡民主 ,变不平等为平等”的近代公民政治文化 ,故而他在融通中与西、古代与近代的政治文化过程中表现出了双重“误读”。但这种“误读”有历史的合理性 ,它成为连接两种类型政治文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0.
从4个方面探讨和阐述孙中山关于建设近代化国家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国情思想。其中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是实现近代化现代化的前提;搞近代化现代化的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的完全独立,并造福于人民;在自力更生基础上,学习各国先进技术,“取法乎上”,努力提高经济技术水平,是实现近代化现代化的手段;实行产业革命,推行“实业计划”是建设近代化国家与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1.
子日手辛锄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昕 《农业考古》2000,(3):179-185
“子日手辛锄”是一件具有政治色彩的、学术价值极高的中国古农具。由于它源于一千多年前的中国,在这之后的一千多年中又珍藏于日本,又是日本天皇仿效中国皇帝实行亲耕的实用之物,因而不论其政治身价还是学术价值都是倍受人们重视的;它已经成为日本的国宝;成为研究中国农史、特别是农具史必须讨论的重要内容。“子日手辛锄”虽然是唐代传入日本,但就其结构分析,它并不是唐代才发明的农具,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乃至商周时代。研究“子日手辛锄”的学者很多,中国的自不必说,日本也有众多的学者对“子日手辛锄”进行过多方面的探…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人对农业合作化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中国农村经历了以农业合作化为主要内容的一项伟大的生产关系变革,完成了从小农经济向集体经济的历史性飞跃。80年代初,中国农村又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生产关系的大变革,这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这是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创新和发展。1990年,他又提出了“两个飞跃”思想,将农业合作化的探索升华到了又一个高度。  相似文献   

13.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茶文化尤其是历史典故,大多需要重新解读,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说服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扩大其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以茶代酒”为例,将其置于茶和天下的语境下,在重温这一历史典故的基础上,从增加中华茶文化魅力,促进历史茶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茶代酒的当代价值或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体现,并根据全球化与茶文化传播的需要,从增强自信性、构建“同型性”、抢占先机性、设计备选性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通过以茶代酒,推动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朱剑凡“毁家兴学”为近代教育史上罕见之举,不仅使女学在湖南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且使新式教育类型更完整、更多样,将其置于湖南乃至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整体脉络中,解读朱剑凡创办女学的外在原因与内在动力,能凸显女学实践的社会意义及学术价值,进而加深与拓展区域教育近代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的论述 ,是总结了我党近 80年的历史 ,紧密联系了我党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而作出的科学论断。这与毛泽东、邓小平的建党学说是一脉相承的。历史表明 ,我党在不同时期发生的一些挫折和失误 ,其根本原因是不同程度地偏离了“三个代表”。我党只有永远坚持这“三个代表”的思想 ,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方向 ,民众才拥戴 ,党才永远充满活力、永远生机勃勃。只要我们细细地品味“三个代表”的实质 ,便感到其函括内容的广泛 ,三者之间关系的密切及统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我党自产生之日起为之奋斗的方…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河南视察指导,并明确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中原更加出彩。”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发了亿万中原儿女追梦逐梦的奋斗激情,“中原更加出彩”成为引领新时代河南发展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7.
在沉寂了近一个世纪之后,“商帮”这个词又一次变得合时。“商帮”是中国历史上由地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集团,中国历史上有十大商帮;山西以晋中为中心的晋商,歙县、婺源等徽州六县的徽  相似文献   

18.
徐乐俊 《百姓》2004,(10):13-15
毛泽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一词作于1931年春天,其背景是:1930年12月30日红军反第一次“围剿”大决战的第一枪在江西省永丰县南部的龙冈打响,红军大获全胜,几乎消灭、俘虏了敌军整个第十八师,并活捉其师长张辉瓒。原本“躲”在群山之中默默无闻的龙冈乡,经此一战而天下闻名。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发生在70多年前的历史大事也已成为传说,口耳相传了几代人。如今在龙冈,虽然“雾满龙冈千嶂暗”的词句仍是妇孺皆知,但是亲身经历那一年代、目睹过那场战斗的人越来越少。近日,记者来到这片秀美神奇之地,采访了两位龙冈战役的“目击证人”,参观了“第一次反‘围剿’纪念馆,并查阅到了有关这场战争的珍贵资料。在此,通过历史资料的介绍和两位耄耋老人原汁原味的讲述,追忆这场战争及前后发生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19.
两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的实现模式李精华陶志刚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是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在本世纪2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国共两党曾共同谱写了两次合作的光辉乐章,赢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两次合作均以其特定的历史时代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瑞安孙氏家族是南宋永嘉学派在晚清复兴的启动者。孙氏家学长于《礼》学,尤精于温州方志研究。孙氏两代“经世”观都是以经为本,兼重史学,但在对待西学和诸子学上的态度迥异。孙衣言对诸子学,尤其对西学是极其排斥的,但在孙诒让的学术思想体系中,却为诸子和西学给予了一定的空间。孙氏两代“经世”观的差异表明嘉道年间复兴的“经世”之学发展至清末,已不再限于传统的“通经致用”、“以史致用”,而是会通中西,旁通诸子,推动了儒学形态的近代化与传统学术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