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人工养殖蝴蝶必须确立好的种源地,不断补充养殖种群数量,并对养殖种群进行复壮。重庆范围内碧凤蝶的种源地是天然植被良好、阔叶林、灌丛多的城口、江津、北碚、石柱、武隆等地,每年3-10月都可能从野外获得种源,但最容易获得的时间是5,8,.9月份。人工养殖碧凤蝶幼虫的温湿度范围分别是7~31℃,52%~97%,养殖用饲料为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在此温度范围内,幼虫生长期的长短与养殖温度的升高成负相关的关系,其回归系数是-2.570;相关系数为-0.9608,2者显著相关,即随着温度的增加,幼虫生长显著加快。这些资料和数据对于碧凤蝶的规模养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燕凤蝶生物学特性观察表明,燕凤蝶一年发生3~4代,成虫最早于4月下旬发生.成虫吸水访花,喜访鬼针草花采蜜,寄主植物为青藤.在对燕凤蝶的生物学特性和青藤培育技术的研究基础上,实现了对燕凤蝶规模化人工循环养殖.燕凤蝶成虫饲养于成虫繁殖园,园内放置青藤供雌蝶产卵;着卵植株移至孵化室,于室内孵化;1 ~3龄幼虫在寄主植物园内用70目的尼龙袋饲养,4~5龄幼虫饲养于幼虫饲养室,直至挂蛹;留为种源的蛹移至羽化室内羽化,供应市场的蛹包装于塑料筐内运输.  相似文献   

3.
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 Gray)别名软尾亚凤蝶、马兜铃凤蝶和白风蝶。此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宁夏等省区。丝带凤蝶是人工养殖蝴蝶的优良材料,通过人工饲养成蝶可获得大量的种群,并可加工制作蝶类工艺品和贴翅画,也可作为蝴蝶放飞的蝶种。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界枯叶蛱蝶Kallima inachis Boisduval分布在潮湿天然阔叶林,成虫主要发生期在5-9月;卵期约6 d;幼虫期约36 d,5~6龄,以5龄居多;蛹期约10 d;1个世代约需50余d.在温度22~31.5℃,湿度48%~98%条件下繁殖饲养状况良好,生长情况近似野外,但是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幼虫生长速度加快,幼虫期从野外的36 d左右缩短为16.8~23 d.在重庆,除取食马兰外,还有爵床Rostellulariapracumbens(L.)Nees和狗肝菜Dicliptera chinensis(L.)Nees等为其寄主植物.枯叶蛱蝶是一种野外种群数量低、不易见到,观赏、研究价值高,市场需求量大,成虫出现期长达7-9个月,容易养殖的蝴蝶并且寄主植物容易大量栽培,在蝴蝶养殖产业化过程中,可作为先导种之一.  相似文献   

5.
木兰青凤蝶中原亚种是白玉兰、黄玉兰、含笑等园林花木的主要食叶害虫.1年发生3代,幼虫共5龄,以蛹在叶背和枝条上越冬.卵期5~8d,幼虫期34~42d,蛹期12~15d(越冬蛹180~231d),成虫寿命4~9d.寄生性天敌优势种是凤蝶金小蜂.其防治方法主要是优化园林绿化设计,减少相同品种花木成片配植;人工捕捉幼虫、清除越冬蛹;保护天敌并配合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保护野生苎麻珍蝶资源及满足市场需求,在广西凭祥对其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育技术等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选出了最优苎麻珍蝶养殖方法。选择苎麻作为成虫受卵植株,于孵化室内孵化;幼虫用饲养袋饲养;3龄以下幼虫用圆叶水苎麻饲养,每袋饲养50只;3龄以后幼虫用红雾水葛饲养,每袋饲养30只;蝶蛹保存、羽化相对湿度为70%~90%,保存温度为15~20 ℃,羽化温度为25~30 ℃;留作种源的成虫放飞至成虫繁殖园,种植五色梅、鬼针草作为成虫蜜源,提供酒精∶蜂蜜∶水为1∶3∶100混合溶液作为成虫的补充营养液,如此可实现苎麻珍蝶由成虫、卵、幼虫、蛹至成虫的良性繁育循环周期。这是一种可操作性强、新颖、规范、高效的苎麻珍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养殖方法。  相似文献   

7.
黄粉虫营养价值高,人工养殖黄粉虫技术简单,可在室内或室外塑料大棚内养殖,可立体生产,投资少,成本低,1.5~2kg饲料可养成0.5~1kg黄粉虫.近年来,黄粉虫广泛地应用于投喂多种淡水名特优水产动物,也是养殖蝎子的好饲料. 黄粉虫属于杂食性的动物,五谷杂粮以及糠麸、果皮、菜叶等均可作其饲料.黄粉虫一生中的生长发育和其它许多昆虫一样,经历4种状态,卵-幼虫-蛹-成虫.用作饲料的是黄粉虫的爬行幼虫.人工养殖技术规程如下.  相似文献   

8.
二化螟温带和亚热带地理种群的滞育特征与抗寒性差异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北京和福州两个地理种群滞育诱导、低温存活、过冷却点和滞育幼虫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北京种群在22℃、25℃和28℃下滞育诱导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3 h 55 min、13 h 44 min和13 h 6 min,显著长于福州种群的12 h 35 min、12 h 30 min和12 h 25 min。采自于北京的田间种群滞育幼虫过冷却点达-15.13℃,显著低于北京实验种群(-8.28℃)和福州实验种群(-7.60℃),表明自然环境的调节与诱导作用和滞育幼虫的抗寒性高度相关。在-25℃~-10℃测试范围内,随着温度下降,二化螟滞育幼虫的死亡率明显上升,但不同种群的死亡率有明显差异。在相同低温下北京实验种群的半致死时间(LT50)长于福州种群,表明随着地理纬度的上升,二化螟种群的耐寒性增强。二化螟滞育与非滞育幼虫的体重差异显著,滞育幼虫体内含水量低于非滞育幼虫,但蛋白质及糖的含量均高于非滞育幼虫,表明幼虫体内蛋白质、糖和水含量与抗寒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光周期对柑橘凤蝶幼虫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柑橘观蝶人工规模化养殖,观察了人工气候箱中20℃时不同光周期下柑橘观蝶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柑橘观蝶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影响明显.1~5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在4.0~4.8、3.6~6.3、4.9~6.3、5.0~12.8和12.6~18.0 d之间;非滞育蛹历期在16.0~20.0 d之间;滞育蛹历期在123.0~196.5 d之间.同时,光周期对幼虫和蛹存活率也有一定影响,不同光周期下幼虫存活率在5%~50%之间,除15 h光照时为50%略高外,其余光照下均较低;蛹存活率除13 h光照时为20%较低外,其余均在60%以上.20℃时,人工规模化养殖选择14 h光照较好.  相似文献   

10.
光周期对枯叶蛱蝶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促进枯叶蛱蝶人工规模化养殖,观察了人工气候箱中20℃时不同光周期下枯叶蛱蝶幼虫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枯叶蛱蝶幼虫及幼虫在不同光周期下蛹的发育历期影响明显,1~5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在4.1~5.2、4.8~6.6、4.8~7.0、6.3~8.3 d和11.2~13.8 d之间,蛹发育历期在19.5~24.4 d之间;幼虫最长和最短历期分别相差1.1、1.8、2.2、2.0 d和2.6 d;蛹相差4.9 d.同时,光周期对幼虫和蛹存活率也有一定影响,不同光周期下幼虫期存活率在64%~92%之间,除12.0 h光照时为64%较低外,其余光照下均超过80%;蛹存活率除12.0 h光照时为77%和12.5 h光照时为87%略低外,其余均在90%以上.在20℃时,人工规模化养殖选择12.5 h或14.0 h光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