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岭南次生林区是内蒙古东部、嫩江平原及雅鲁河中下游地区的天然屏障,由于解放前沙俄等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残酷的掠夺以及近些年来的过量采伐,森林资源破坏严重,导致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旱涝灾害频繁发生,1998年夏秋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这并非偶然,是大...  相似文献   

2.
姚茂茳  张波 《湖南林业》2008,(10):18-18
新晃位于湖南省最西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全县森林资源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导致资源锐减。全县仅有林地5.2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才9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只有40.4%。水土严重流失,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情况,县委、县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建设为抓手,造封管三管齐下,转变林业生产方式,再造秀美新晃。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短缺的国家。由于历史原因,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天然林资源急剧减少,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1949~1999年,半年世纪,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兴,林茂,我国造林绿化事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在总体上看,全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造林绿化任务十分繁重,不少地方缺林少绿、森林覆盖率低、林木蓄积量少;一些…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森林资源发展状况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FAO于2006年2月发布的《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从森林分布、面积、质量、权属、特征、功能和灾害等方面,认真总结了世界各国森林资源现状,全面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森林资源发展趋势。同时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从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增强森林灾害防控能力和强化森林资源监测与管理等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世界各国特别是林业发达国家森林资源发展历程给予我国的启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我国森林资源保护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森林灾害及影响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森林灾害越来越频繁,造成了森林资源的巨大损失。该文对我国近20年来森林火灾、病害、虫害和鼠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了森林灾害的成因,对森林灾害的预防和防治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典型灾害发生地区的调查和树木年轮的取样,建立起标准化年轮指数年表,分析年轮表的变化与主要生态灾害的相关关系,计算了旱涝、低温冷害变化周期,并叠加外推估计,未来十年处于高温多雨的周期中,洪涝灾害发生较频繁。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的国有林区和集体林区因长期过伐,造成森林资源急剧下降。由此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如三江平原由于森林过伐而出现干旱;川西林区因过伐造成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其他许多地方水库冲决,旱涝风沙灾害频繁,沙化面积扩大等有增无已。但是,就在天然林不断承受过多的木材消耗的同时,我国平原农区林业正在迅速兴起,造林绿化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而且日益显示出林业的重要地位。以山东农区的林业  相似文献   

8.
森林火灾是森林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发生频繁,对森林资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极大威胁.依据国家林业局《全国林业信息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支撑引领林业现代化数字建设,紧贴林业改革发展、森林资源保护等,推动"互联网+"数字林业建设.基于此,文章对林业信息化管理中的新技术运用和建设中的智慧森林防火系统解决方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旱涝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处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这里的土壤种类多样,地貌类型复杂,旱涝灾害时有发生,影响了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活。本文较详细介绍了多年来该地区旱涝灾害发生的情况和特点,指出应总结和掌握其气候规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预防,趋利避害,使频发的旱涝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初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近50年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造成森林资源大面积受灾,部分地区损失惨重。受灾地区是我国林业发展最具活力、森林资源相对较好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先行地区,如福建、江西、浙江等省。雨雪冰冻灾害的发生,无疑将给正在推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增加一定的难度,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度将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雨雪冰冻灾害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