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起垄覆盖秸秆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在花生起垄种植方式下,研究了秸秆覆盖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花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覆盖秸秆的垄面和垄沟土壤温度均最高,垄沟秸秆覆盖、全部秸秆覆盖显著增加了垄沟土壤水分含量;覆盖秸秆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垄沟覆盖秸秆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影响较小,产量仅降低3.9%;秸秆覆盖能增加花生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提高棕榈酸、亚油酸、花生一烯酸、木焦油酸的含量,减少粗脂肪的含量,降低油酸、硬脂酸、花生酸的含量。本试验条件下,小麦秸秆覆盖量为4500kg/hm~2,花生能获得较高的荚果产量、蛋白质和粗脂肪产量,分别为4480.95kg/hm~2、1169.5kg/hm~2和2029.9kg/hm~2。起垄种植+垄沟覆盖秸秆方式是既能够充分利用小麦秸秆资源,又保证花生丰产的合理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2.
安定旱作区秸秆覆盖马铃薯种植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定区马铃薯和玉米地膜覆盖种植面积大,玉米秸秆产量多,将玉米秸秆还田利用和减轻地膜污染有机结合,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旱作农业绿色发展。该试验充分利用安定区玉米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研究探索秸秆覆盖代替地膜覆盖的可行性,减轻地膜覆盖对环境污染的压力。通过将玉米秸秆粉碎覆盖在马铃薯种植垄面,与安定区常规种植模式黑色全膜覆盖及露地种植进行比较,研究秸秆粉碎覆盖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延长了马铃薯的生长期,为126 d,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延长8 d,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延长5 d,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提早2 d。虽保墒、保温效果不及黑色全膜覆盖处理,但提高了马铃薯单株块茎数和块茎重及单位面积产量,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处理的单株块茎数、单株块茎重和大薯率分别为7.5粒、0.78 kg、73.1%,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高0.4粒、0.05 kg、6.0个百分点,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高1.4粒、0.11 kg、11.9个百分点,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高1.7粒、0.16 kg、16.6个百分点;产量以秸秆覆盖起垄种植处理最高,为41 339 kg/hm~2,较秸秆黑膜双层覆盖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增产5 163 kg/hm~2,增产率为14.3%,较黑色全膜双垄侧播种植处理增产9 072 kg/hm~2,增产率为28.1%,较露地起垄种植(CK)处理增产12 539 kg/hm~2,增产率为43.5%。因此,在安定旱作农业区,秸秆粉碎覆盖种植马铃薯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玉米保护性耕作措施水温效应及其产量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宁夏中部干旱带水资源贫乏、干旱频繁发生、土壤风蚀严重的特点,采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起垄、免耕等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结合方式,与传统耕作的玉米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垄膜集水处理具有明显的保水效果,随着中后期降雨的增多,集雨效果更加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和免耕+地膜覆盖处理玉米生长前期含水量最高,到抽穗期以后土壤含水量逐渐下降;秸秆覆盖各处理均有保水作用,整个生育期种植行间各层(5~25cm)平均地温的变化在苗期表现明显,传统耕作+地膜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和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均提高地温,分别提高2.6℃、2.0℃和1℃,其他保护性耕作地温均低于传统耕作,免耕+秸秆覆盖温度最低,比传统耕作低2.1℃;穗期以后,各处理温差逐渐降低。垄膜集水措施和传统耕作+秸秆覆盖处理表现出增产,平均产量分别为17330.4kg/hm2和1109.52kg/hm2,较对照分别提高14%和11%。其他处理均表现出减产。  相似文献   

4.
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对夏大豆田土壤含水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前茬小麦免耕和耕作2种方式对夏大豆田土壤含水量变化、夏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茬小麦免耕的全生育期0~20 cm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比耕作低1.06%,差异不显著;而前茬小麦免耕的20~40 cm、40~60 cm和60~8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比耕作的分别高0.36%、0.96%、0.97%,差异均不显著.前茬小麦免耕的和耕作的夏大豆平均产量分别为4253.6和4313.2 kg·hm-2,前茬小麦免耕比耕作的减产59.6 kg·hm-2,但差异不显著;前茬小麦免耕的和耕作对夏大豆生育期、百粒重等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影响.因此,夏大豆前茬小麦免耕不但取得与前茬小麦耕作同样的产量效果,而且还能节省劳动量,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消除犁地层对作物根系生长与吸收的影响,是值得推广的耕作模式.  相似文献   

5.
选用早熟型大花生品系365-1为试验材料,研究地膜覆盖、秸秆还田、免耕对夏直播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提高了籽仁棕榈酸、油酸、亚油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和花生单株结果数,降低了千克果数,并显著提高了产量。秸秆还田提高了籽仁的粗脂肪、蛋氨酸、苯丙氨酸含量和花生双仁果率、单果重,对提高产量有一定作用。免耕栽培对花生产量提高和品质改善不利。本试验条件下,秸秆还田结合地膜覆盖处理荚果产量最高,且花生籽仁的蛋白质含量和粗脂肪含量有所提高;免耕秸秆覆盖栽培作为保护性耕作方式,较秸秆还田露地栽培增产4.71%,粗脂肪含量最高,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提高春小麦产量的光合生理机制,依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2001年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于2019年研究了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翻入(TS)、免耕秸秆不覆盖(NT)、免耕秸秆覆盖(NTS)四种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叶片光合相关性状、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抽穗期达到峰值,保护性耕作延缓了花后叶片衰老,其中NTS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在乳熟期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耕作措施对开花期小麦旗叶RuBP羧化酶活性没有影响,但在灌浆期免耕和秸秆还田均提高了RuBP羧化酶活性,其中NTS处理的RuBP羧化酶活性是T处理的1.95倍;秸秆覆盖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影响显著,NTS处理可有效改善春小麦开花期和灌浆期的光合性能,其中NTS处理的开花期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比T处理分别提高了19.2%、30.7%、23.0%;免耕处理(NT和NTS)下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贡献率较耕作处理(T和TS)提高了41.7%,秸秆还田处理(TS和NTS)花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及花后干物质积累对籽粒产量贡献率较不还田处理(T和NT)分别提高了71.2%和35.7%;NTS处理有效促进了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转运,显著增加了穗数和千粒重,使产量较T处理提高了18.7%。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应用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促进春小麦旗叶花后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及其向籽粒分配,延缓灌浆后期叶片衰老和叶绿素降解,协调和优化光合性能、光合时间、光合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
花生钙营养效应及其与磷协同吸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挖掘土壤耕作对花生钙素的供应能力,基于三个典型棕壤土大田耕作试验,研究了免耕、浅耕、深耕和深松下花生钙营养效应及其与磷协同吸收特征。结果表明:(1)深耕和浅耕花生荚果及植株地上部(茎、叶、针)的钙吸收量比免耕和深松增加12.8%~41.8%。(2)耕作措施下土壤钙供给与植株钙吸收并非呈直线关系,土壤交换性钙低于临界值2.7g/kg时,植株钙吸收量随着土壤交换性钙增加而显著增加。(3)花生对钙(Ca~(2+))与磷(H_2PO_4~-/HPO_4~(2-))吸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荚果钙与磷的协同吸收效应大于植株地上部分。(4)花生钙吸收量每增加10kg/hm~2,荚果产量增加610kg/hm~2,粗蛋白增加108kg/hm~2。总之,通过耕翻20~30cm措施可维持适宜的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有利于花生对钙磷的协同吸收,促进花生产量、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为给稻套麦的高产栽培和秸秆科学还田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大田小区和网室水泥池微区的3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稻麦两熟条件下免耕套播秸秆覆盖、免耕套播高茬、翻耕秸秆还田、翻耕秸秆不还田(CK)4个耕作方式处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期同量播种条件下,免耕套种小麦穗数较少,千粒重较高,第一年实际产量略低.但随着连续免耕时间的延长,残留秸秆较多,稻田水绵严重,影响套种小麦出苗,免耕处理产量明显降低,免耕秸轩覆盖还田比翻耕不还田平均降低7.27%,因而必须改变播种方式或轮耕.耕翻秸秆覆盖还田在麦季的产量有增有减,比翻耕不还田平均减产1%左右.免耕与秸秆还田条件下虽然小麦容重降低,但出粉率提高,小麦的加工品质改善.在土壤肥力较低时,免耕处理小麦的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降低趋势;而秸秆覆盖还田可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有利于改善中强筋专用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在大田条件下,以小麦品种济麦22号和花生品种花育25号为材料,设置4种不同追施氮肥的方式,分别为:(A)拔节期施纯氮160kg/hm~2、(B)拔节期施纯氮80kg/hm~2+开花期施纯氮80kg/hm~2、(C)孕穗期施纯氮160kg/hm~2、(D)开花期施纯氮160kg/hm~2;施肥方法均为开沟追施。研究了小麦季4种不同追施氮肥方式对下茬花生各生育时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成熟期各器官氮素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周年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C处理的氮肥运筹方式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荚果中氮素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分配比例均较高;小麦籽粒产量最高、花生荚果产量较高;氮素内部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最高。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周年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前茬小麦基施纯氮105kg/hm~2、孕穗期追施纯氮160kg/hm~2和花针期追施25kg/hm~2(C处理)是小麦套种花生种植模式下最佳的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旱地玉米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16种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秋深耕 秋施肥 春免耕(A1)和秋浅耕 秋施肥 春免耕(A2)两种耕作方法,明显优于其他耕作方法,每公顷玉米增产为1009.5~1182kg;玉米整秆覆盖(B2)、玉米碎秆覆盖(B3)和地膜覆盖(B1)3种覆盖之间无显著差异,但都比不覆盖(B4)增产显著,每公顷玉米增产为1031.7~1281.7kg。16个处理中,A1B3(秋深耕 秋施肥 春免耕) 玉米碎秆覆盖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达6508.5kg/hm2,是干旱地区可选择的保墒蓄水增产耕作栽培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为给小麦宽幅精播条件下评价和选择适当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深翻、深松、免耕、旋耕4种耕作方式对鲁西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品质、主要病虫草害的影响。结果表明:深翻处理的小麦产量及产量三要素显著高于其余3个处理,产量高低排序为深翻(568.8 kg/667 m2)>深松(538.3 kg/667 m2)≥免耕(530.3 kg/667 m2)≥旋耕(521.3 kg/667 m2);4个处理中,免耕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及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P <0.05),降低了土壤孔隙度;从小麦品质成分来看,免耕处理提高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稳定时间,蛋白质含量高低排序为免耕(14.2%)≥深松(13.5%)≥旋耕(13.1%)≥深翻(12.9%),稳定时间排序为免耕(10.5 min)≥深松(8.2 min)≥深翻(7.5 min)≥旋耕(7.2 min);深翻处理的小麦病虫草害发生情况低于其他处理。建议在生产中为实现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同步提升,可探索每隔2~3年深翻1次...  相似文献   

1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覆盖与氮肥配施条件下对大豆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处理:对照(不施氮肥和秸秆,CK)、单施氮肥(A)、秸秆覆盖+氮肥(B)、秸秆覆盖(C)。收获后产量分别为:A处理2547.0 kg/hm~2,B处理2803.5 kg/hm~2,C处理2191.5 kg/hm~2,CK处理1893.0 kg/hm~2,经方差分析,处理B与A、C、CK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表明秸秆覆盖配合施用氮肥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不同生态区域花生种植方式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田试验表明,在小麦花生两熟制栽培中,不同种植方式的小麦产量基本随小麦行距的增加而降低,无论鲁东、鲁西,小麦产量均以畦田麦最高,大垄宽幅麦最低。除春花生外,花生产量大垄宽幅麦套种最高,一般等行麦套种(鲁东)和畦田麦夏直播(鲁西)最低;不同种植方式小麦、花生单作经济效益高低与各自的产量表现一致。在鲁东,全年效益大垄宽幅麦套种最高,达到15921.0元/hm2,一般等行麦套种最低,在12000元/hm2以下。在鲁西,小垄宽幅麦套种和一般等行麦套种效益较高,在16000元/hm2以上,春花生最低;不同种植方式前茬小麦单季光能利用率高低与产量水平一致,畦田麦达到了1.6%以上。花生单作光能利用率明显高于小麦,且并不与产量表现完全一致。鲁东春播最高,达到了2.23%,大垄宽幅麦和夏直播次之,达到了2%左右。鲁西夏直播最高,达到了2.28%,春花生次之,达到了2.22%。全年光能利用率,鲁东畦田麦夏直播最高,鲁西小垄宽幅麦套种最高,此两种方式光能利用率均在1.8%以上。春花生全年光能利用率最低,约为1%。综合本研究结果,大垄宽幅麦套种、畦田麦夏直播和春花生为鲁东较为适宜的种植方式;小垄宽幅麦套种、畦田麦夏直播为鲁西较为适宜的种植方式,除非旱薄地鲁西一般不宜采用春播方式。  相似文献   

14.
玉米花生宽幅间作被认为是黄淮海平原缓解粮油争地矛盾,实现稳粮增油的种植模式之一。针对目前氮肥过量施用和豆科作物固氮被忽视的实际,2014-2015年在山东济南进行了玉米花生宽幅间作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下玉米花生间作体系作物籽粒产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间作玉米和间作花生分别在360 kg/hm~2。施氮水平上(按玉米带占地面积折算间作玉米田施氮量为141 kg/hm~2)和90 kg/hm~2施氮水平上(按花生带占地面积折算间作花生田施氮量为55 kg/hm~2)时达到较高产量,两年平均分别为7939 kg/hm~2和1845 kg/hm~2;继续增加施氮量,虽然间作花生株高增加14%,但收获指数降低了12%,产量降低12%。玉米花生间作体系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当量比两年平均为1.08;同时能够显著提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不同施氮量梯度下,分别比玉米单作增加32.9%~43.4%和11.8%~69.2%。说明间作玉米带施氮141kg/hm~2、花生带施氮55 kg/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土地利用效率和氮肥利用效率,是本试验条件下间作最优施氮量。  相似文献   

15.
试验在鲁东地区典型棕壤花生田试验点(莱西望城、招远夏甸和招远齐山)进行,研究免耕、浅耕20 cm、深耕30 cm和深松30 cm不同耕作方式对花生锌吸收特征、土壤锌临界值的影响,以及锌吸收与花生产量、品质和土壤的关系。两年试验结果表明,深耕和深松处理花生植株总锌吸收量均高于免耕处理,根、茎叶和针壳中的锌吸收量均以深松处理最高,籽仁中锌吸收量以免耕处理最低;花生植株各器官锌积累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籽仁茎叶针壳根,耕作措施提高了锌在籽仁中的分配比例,表现为深耕浅耕深松;花生籽仁锌吸收量与花生产量增加和品质提升显著正相关,花生籽仁每多吸收1 g/hm~2锌可增加产量48.76 kg/hm~2,含油量、蛋白质含量、蔗糖分别提高22.7、9.8和1.9 kg/hm~2;一元二次方程可较好地模拟土壤容重与花生根(p0.01)、茎叶(p0.01)及针壳锌吸收量(p0.05)间的关系,土壤容重临界值分别为1.31、1.34、1.33 g·cm~(-3)。综上,通过深耕等耕作措施可有效促进花生籽仁对锌吸收与分配比例,提高花生产量及籽仁品质。本研究结果为花生田锌营养合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香蕉栽培管理水平是决定香蕉产量和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不同耕作措施对蕉园土壤理化性质、香蕉产量及生产投入的成本存在差异。2013~2014年间,通过几种耕作栽培方式(农户习惯管理、深耕、免耕及免耕覆秸秆)应用,研究其对香蕉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拟定计划目标产量48 t/ hm2,分别确定N、P2O5、K2O施用量为540、90、1 630 kg/hm2,免耕覆秸秆处理在营养生长期、花芽分化期、抽蕾期与采收期,其株高、茎围及青叶数等生长性状指标表现较大的优势;抽蕾率及经济效益分别为41%和3.28万元/ hm2,与对照处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利用前茬小麦秸秆设置半覆盖(播种行覆盖,T1)、全覆盖(T2)及无覆盖(对照,T0)平播花生3个处理,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盐碱地花生生长发育及土壤水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T1和T2花生出苗率较T0分别提高22.8%和29.3%;播种54 d后,T1和T2使盐碱地花生叶面积指数较T0显著增加20.9%~43.1%;T1和T2土壤温度随花生生育期呈先升后降趋势,土壤相对含水量和电导率则呈"W"型下降趋势,且花生生育后期T2土壤返盐程度较T0和T1分别降低33.8%和63.7%。可见,盐碱地花生播种后覆盖前茬小麦秸秆有利于提高花生出苗率,提高叶面积指数,达到控碱抑盐、保苗增效的目的,且全覆盖优于播种行覆盖。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油菜秸秆还于烟田的方法,研究了油菜秸秆覆盖还田对烤烟生长和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秸秆覆盖还田可以改善烤烟农艺性状,上等烟比例可提高8.35%~11.87%,产量可提高280.54~356.59kg/hm2,产值可提高6 254.35~10 859.94元/hm~2,提高烟叶开片度和结构疏松度,增加烟叶糖含量和钾含量。说明油菜秸秆还田覆盖地膜的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长期定位条件下,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变化。经过连续5年的定位试验后,小麦、玉米秸秆全量还田双季免耕的处理(DNT)较玉米秸秆不还田、翻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PNT)以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旋耕种植冬小麦、小麦全量还田免耕种植夏玉米的处理(RNT)连续两年平均增产19.43%和7.35%。DNT处理增加了穗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减小了秃尖度;DNT方式种植的玉米吐丝前、吐丝后干物质生产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DNT种植的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喇叭口期开始明显优于PNT和RNT处理,且没有出现下部叶片早衰现象,吐丝后光合势、净同化率值均高于其他两种耕作。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耕作方式和氮肥对旱地小麦的互作效应,在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以常规耕作(CT)、秸秆还田(CTI)、全膜覆土穴播(PM)、免耕秸秆覆盖(NTS)4种耕作方式为主区,75、150、225、300kg·hm~(-2)4个施氮量(分别用N1~N4表示)为副区,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及施氮量组合处理下旱地冬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糖含量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4种耕作方式中,PM的株高最高,叶面积最大,籽粒产量最高,较CT增产14.50%。PM增产主要是通过增加穗长和穗粒数来实现,也归因于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在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较CT显著增加,特别是增加了叶片和颖壳的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CTI的千粒重和有效穗数虽然最高,但产量与CT无显著差异;NTS的株高、千粒重、有效穗数、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向籽粒中转运量均处于较低水平,产量较CT降低16.74%。施氮显著增加了旱地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平均产量表现为N4N2N3N1。CT、CTI、NTS下,施氮的增产作用显著,但PM下不显著。在所有处理中,PMN2的籽粒产量最高,比最低的NTSN1增加70.55%。施氮增产的原因主要是促进了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开花后干物质转运。NTS提高了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但其效应在不同生育时期存在差异,茎秆主要表现在开花后20~30d,叶片和颖壳在开花后10~40d,叶鞘在开花后20~40d,籽粒在开花后10~30d。施氮显著降低了开花后0~30d茎秆和叶片的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但显著增加了开花后20d籽粒的可溶性糖含量。以上结果说明,在甘肃旱地雨养农业区,常规耕作、秸秆还田、全膜覆土穴播下冬小麦高产的氮肥施用量以中等水平(150kg·hm~(-2))最佳,免耕秸秆覆盖下需增加氮肥施用量(3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