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干旱胁迫对大豆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大豆各生育时期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胁迫系数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12个大豆品种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个大豆品种在干旱胁迫下,叶片相对含水量(RWC)均下降,可溶性糖含量(WSS)升高,游离脯氨酸(Pro)含量逐渐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多数逐渐增加,过氧化物酶(POD...  相似文献   

2.
大豆种质资源苗期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室内盆栽干旱胁迫方法,对11份大豆材料进行抗旱性分析,测定与抗旱性相关的茎干重、根干重、主根长、总根长、根冠比、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相对含水量共8项生理和形态鉴定指标,以干旱胁迫与非干旱胁迫条件下获得的生理和形态指标,来评价各指标与苗期抗旱性的关系,结合灰色关联分析对不同大豆材料抗旱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旱性较强的是东农47、L-79、黑农44、Conrad,灰色关联度ri0.8为抗旱性较强的品种;嫩丰11、绥04-5804、石大豆1号、绥农29的关联度为0.8~0.6,为较抗旱品种;中黄10号和垦04-8579为较敏感品种,ri为0.6~0.5;方正秣食豆为敏感品种,关联度ri0.439。  相似文献   

3.
对3个大豆品种辽豆10、PI88788和PI90763子叶展开后同时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分别于接种后6、12、18、24和30 d取样,测定各品种根部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叶片的叶绿素含量3项生理指标,分析不同大豆品种接种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后生理变化以及各品种与所接种线虫的抗性关系.结果表明: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和PI90763接种14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而 PI88788接种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略高于对照;PI90763接种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后3种生理指标略高于对照.试验结果表明PI88788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和14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的抗性;PI90763对于大豆胞囊线虫1号和3号生理小种具有一定的抗性.不同大豆品种对大豆胞囊线虫不同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与接种SCN后大豆植株内丙二醛含量、电解质渗透率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为材料,在旱棚盆栽条件下进行苗期干旱胁迫试验.对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WS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 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及SOD活性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POD活性则表现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干旱胁迫下不同类型材料各生理指标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降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脯氨酸含量增幅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而丙二醛(MDA)含量、相对电导率、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增幅变化顺序为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栽培大豆.在干旱胁迫下,野生大豆、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的生理指标发生显著变化,3种类型大豆的变化幅度差异显著.野生大豆在干旱胁迫下生理指标的表现优于半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套作复光后大豆补偿生长能力的评价方法,比较不同大豆品系补偿生长能力差异,本研究以136个大豆品系为材料,在田间设置2个处理,即不遮荫和遮荫+光照恢复。于取消遮阳网当日和取消后30d共测定了14项形态指标,成熟期调查每个大豆品种(系)的单株产量。根据遮荫+光照恢复处理和不遮荫处理计算各品种各单项指标的补偿系数,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大豆的补偿生长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将14个单项指标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隶属函数计算补偿能力综合得分(D值),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将136份大豆品种按照补偿生长能力强弱分为5大类群,其中第Ⅵ类群(10个材料)补偿生长能力较强,产量较高。通过逐步回归建立套作大豆补偿生长能力评价数学模型,D=-1.314+1.110 X_4+0.623 X_7+0.831 X_1+0.642 X_9,R~2=0.990,并筛选出光照恢复后地上部总干重、叶面积、SPAD、中间节粗作为套作大豆补偿生长能力的主要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下外源脱落酸对大豆花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豆品种绥农14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豆花期干旱胁迫条件下喷施不同浓度外源脱落酸(ABA)对大豆生理特性的影响,并对不同浓度脱落酸的作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相比,干旱条件下的大豆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降低,喷施一定浓度外源ABA明显缓解了干旱胁迫下大豆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喷施ABA后1~13 d,4.0 mg.L-1的ABA明显提高了过氧化物酶的活性、1.0 mg.L-1ABA能明显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并能缓解叶绿素含量的降低;3.0 mg.L-1的ABA明显使脯氨酸含量增加;2.0 mg.L-1的ABA对缓解丙二醛积累作用明显。综合分析表明,干旱胁迫下,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的脱落酸维持了大豆花期叶片的正常生理代谢功能,有效的提高了叶片抗氧化能力和控制了叶片的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7.
水分胁迫及复水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43,自引:1,他引:43  
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下降,复水试验表明,二者在轻度和中度胁迫下较易恢复,重度胁迫下恢复能力很弱。尤其是经重度胁迫后,叶绿素含量在复水初期仍保持下降趋势,说明光合作用受抑制不仅表现在逆境过程中,而且延续到逆境解除之后。抗旱性强的品种在水分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而且复水后其恢复能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8.
以10份具有耐热性差异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在田间采用高温胁迫试验,室内检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生理指标,探讨高温胁迫下玉米自交系的主要生物学特性及其耐热胁迫的生理指标筛选。结果表明,高温胁迫下,具有不同耐热性玉米自交系的丙二醛含量、叶绿素含量和花粉粒活性差异较大,部分耐热性不同的玉米自交系间差异显著。6个叶绿素荧光参数Fm’、Fo’、Fm、Fo、Fm’/Fv’和Fm/Fv的大小能大致反映10个玉米自交系的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花粉粒活性、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可作为玉米耐热种质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9.
 对65个不同来源的早籼稻品种进行了灌浆期耐热性的鉴定研究,并比较了耐热性相差很大的品种灌浆期高温胁迫前后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秕粒率、实粒重、整精米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的胁迫指数可作为水稻品种灌浆期耐热性田间直接鉴定的 5个指标,可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的耐热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筛选出了几个耐热性很强的品种;高温胁迫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能力,但耐热性强的品种剑叶的光合速率高温胁迫后下降幅度明显较小,胁迫解除后恢复的程度也更高,叶绿素含量、RuBPc 活性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相一致,是水稻耐高温逼熟的重要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对65个不同来源的早籼稻品种进行了灌浆期耐热性的鉴定研究,并比较了耐热性相差很大的品种灌浆期高温胁迫前后的生理反应。结果表明:秕粒率、实粒重、整精米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的胁迫指数可作为水稻品种灌浆期耐热性田间直接鉴定的 5个指标,可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品种的耐热性进行综合评价;不同品种的耐热性存在相当大的差异,筛选出了几个耐热性很强的品种;高温胁迫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能力,但耐热性强的品种剑叶的光合速率高温胁迫后下降幅度明显较小,胁迫解除后恢复的程度也更高,叶绿素含量、RuBPc 活性及内源多胺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光合速率相一致,是水稻耐高温逼熟的重要生理特征。  相似文献   

11.
弱光胁迫及光照转换后烟株生理生化的动态适应性变化反映了烟草的光生态适应性,对烟草种植区划、品质提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大田试验条件下,用遮荫网在烟草不同生育阶段(伸根期和旺长期)营造不同的光照强度(自然光,透光率58.3%,透光率25.6%),研究了弱光环境对烟株生理特性和烤后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弱光条件下叶片叶绿素、脯氨酸含量增加,丙二醛对遮荫处理的响应存在生育阶段差异。伸根期遮荫处理,叶绿素和脯氨酸平均增加了57.1%,51.4%;旺长期为23.2%,52.8%。(2)遮荫增加了烤后烟叶总氮、烟碱和钾含量,而总糖和还原糖略有下降,伸根期遮荫分别增加1.83%,1.57%,-0.77%,-2.00%,-2.6%;旺长期遮荫分别增加28.9%,29.2%,21.1%,-5.73%,-7.6%。可见,弱光胁迫对烟草生长和品质形成有重要影响,生育中期弱光胁迫比前期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在不同程度的人工干旱胁迫下,测定10个油棕品种的叶绿素、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SOD与POD酶活性等,并利用SAS8.1统计主成分分析法,对10个油棕品种的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在干旱胁迫初期(0~5 d),油棕各生理指标向着有利于适应抗旱的方向变化;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5~30 d)和胁迫程度的加剧(trt1~trt3),各指标反映出油棕植株受害;当胁迫达50 d时,各生理指标几乎都向着抗旱有利的方向转变,表明油棕对干旱有较强的耐受性;(2)主成分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含量和SOD酶活性是反映油棕干旱胁迫的最重要的生理指标,可作为油棕品种抗旱性评价的依据;(3)10个油棕品种的综合抗旱力排序为:RYL34>RYL39>RYL38>RYL32>RYL37>RYL31>RYL36>RYL40>RYL33>RYL35。  相似文献   

13.
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对弱光响应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郑单958、东单90为试材,研究不同耐密性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对弱光胁迫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正常光照条件下郑单958光合性能优于东单90。郑单958在弱光胁迫后与其正常光照(对照)相比表观量子效率(AQY)增大,光合速率(Pn)、最大净光合速率(P max)、光补偿点(LCP)、光饱和点(LSP)均降低,表现出对弱光的光能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对照,对强光利用效率较低。东单90在弱光胁迫后与其正常光照(对照)相比AQY降低,P max、LCP、LSP均升高,表现为对强光利用效率高,对弱光利用效率与对照基本相同。叶绿素荧光参数表明,郑单958弱光胁迫后PSⅡ光化学反应中心活性降低、高光强下光能利用效率降低主要是由于叶片光合活性下降;东单90弱光胁迫后对高光强的光利用效率升高的原因是叶片经弱光胁迫后减少了光合过程中的热耗散。  相似文献   

14.
不同基因型玉米自交系苗期干旱-复水的生理响应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称重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设对照和胁迫两个处理,在3叶期对24个玉米自交系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游离脯氨酸(Pro)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研究玉米的抗旱机理及复水补偿效应机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和叶绿素含量(Chl)与对照相比显著下降,游离脯氨酸(Pr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氧化物酶(POD)明显上升,复水后不同基因型自交系各生理指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补偿效应。利用隶属函数法将D17982、郑H71、PH4CV、昌7-2和L269等14份自交系归为抗旱性较强的自交系,PH4CV、HCL645、D17982、郑7314、郑H71和郑9712这6份自交系归为复水恢复能力强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5.
花期干旱对不同基因型大豆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测定技术,测定开花期干旱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以3个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为材料,应用OS52FL调制式叶绿素荧光仪研究在开花期干旱胁迫下,各荧光参数的变化及用方差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大豆开花期受旱后,可变荧光与最大荧光比(Fv/Fm)、可变荧光与初始荧光比(Fv/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均降低,而电子传递速率(ETR)升高,说明光系统Ⅱ(PSⅡ)受到了伤害,使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起光保护作用的热耗散降低,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升高.且荧光参数之间具有相关性.花期干旱胁迫后,各参数存在基因型差异,新大豆1号在花期干旱条件下,光合机构受破坏较轻,其吸收的光能能较多的用于光化学转化能力,抗旱能力强.因此,花期干旱胁迫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与大豆品种抗旱性有关,利用大豆叶绿素荧光特性对干旱胁迫的反应差异鉴定品种抗旱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对10个不同耐涝性大豆品种采用双层套盆法进行淹水胁迫处理7 d,对比不同品种的死苗率差异,研究了淹水胁迫对大豆不定根数、根瘤数及叶部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耐涝的品种相比,耐涝品种死亡率低、不定根数量多,通气组织发达,根瘤数多,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及脯氨酸含量较低,且各指标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不同大豆品种苗期抗旱性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对抗旱性不同的冀黄13、抚FG-17、晋豆19、冀nf-58和沈农96-18 5个大豆品种(系)进行渗透胁迫处理,研究了干旱条件对大豆幼苗叶片相对含水量、细胞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脯氨酸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程度加深,植物的相对含水量逐渐下降,细胞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过氧化氢酶活性先升后降,脯氨酸含量持续增大。以上述指标综合评价5个大豆品种的抗旱性,其顺序为:抚FG-17〉冀黄13〉晋豆19〉冀nf-58〉沈农96-18。  相似文献   

18.
茶树抗旱相关生理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干旱胁迫下5个茶树品种的部分抗旱相关的生理性状与其抗旱指数的关联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发现,5个生理性状与抗旱指数的关联程度大小依次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0.6658)、丙二醛含量(0.6595)、可溶性糖含量(0.6282)、过氧化物酶活性(0.6094)、游离脯氨酸含量(0.5950)。并通过对5个茶树品种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分析,得出5个参试材料抗旱性强弱依次为:D-1、特早213、S-1、福鼎大白茶、T-1。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土壤水分胁迫对大豆品种形态性状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3个抗旱性不同的大豆品种(合丰25、黑农44、晋豆21)为试验材料,在盆栽条件下,于大豆始荚期至鼓粒期进行中度和严重土壤水分胁迫试验,对形态性状、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  相似文献   

20.
淹水对大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农99-6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胁迫(水面淹至大豆子叶节部位)对大豆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抑制了大豆的生长,随淹水时间延长大豆的主、侧根逐渐腐烂,茎淹水部分产生大量不定根,为大豆适应淹水环境提供条件。在淹水处理0~10 d内,植株的生物量、叶面积、光合参数较对照有一定增加,但10 d以后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叶片中的色素含量降低,随时间延长与对照差异显著;叶片丙二醛、过氧化氢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显著高于对照。淹水胁迫最终导致单株荚数和产量明显降低,淹水时间越长,降低幅度越大。综合各指标来看,光合参数、丙二醛和过氧化氢含量等生理指标在0~10 d与对照差异不显著,而10 d后差异显著,可以推断该大豆品种的淹水胁迫临界期为10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