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黄萎病,群众称之为“火龙秧子”,是大豆的一种毁灭性的病害。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普遍而且严重,平均减产10%~30%。一、症状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苗期病害,一般在播种后的25~30天开始出现症状。发病后,叶片由下而上开始发黄(开始鲜黄色,后为枯黄色),植株生长瘦弱,常呈点片状,与缺水或缺肥症状相似,群众往往认为是地出了毛病。成株期植株明显矮化,病株花期延迟,花器丛生,结荚少而小、籽粒秕瘦或不结荚,重者成片枯死。  相似文献   

2.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一种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引起大豆根系发育受阻和群体产量严重下降。为了进一步研究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机制,并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综述了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理分化以及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抗性基因和分子机制,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研究及品种选育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新农业》2021,(8)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的常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综述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特点、危害及发病规律,并从品种选择、栽培轮作及生化防治等不同角度介绍大豆胞囊线虫病多种常见的防治方法。旨在减轻大豆胞囊线虫病对大豆生产的损害。  相似文献   

4.
<正>大豆胞囊线虫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病害,主要大豆生产国美国、巴西、中国和日本都有大面积发生。我国东北三省西部干旱地区发生严重,一般使大豆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70%~90%,甚至绝产。1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症状、发生危害及传播途径1.1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5.
大豆种植面积过于集中,会使病虫害问题严重,常发性的病虫害有大豆食心虫、大豆胞囊线虫、大豆根腐病,爆发性的病虫害有草地螟、大豆灰斑病。其中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根腐病可导致根系活力下降,形成大豆早期病苗、弱苗。  相似文献   

6.
办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1症状识别大豆胞囊线虫病在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受到大豆胞囊线虫侵染的大豆植株明显矮化,叶片褪绿变黄,  相似文献   

7.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种植期常见的线虫病害。气温、土壤条件等多种条件都可以导致这种病害的发生。这种病害可以导致大豆大面积减产,而且在中国各大豆类种植区都有发生。该病害可以通过喷洒农药或者改善种植环境等方式防治。病原形态特征:胞囊线虫的雌雄虫形态不同,老熟雄虫  相似文献   

8.
刘靖  卢广远 《河南农业》2013,(13):34-35
一、商丘市大豆胞囊线虫病的为害情况商丘市于2006年大豆胞囊线虫病上升为大豆的主要病虫害,大豆受害面积0.4万hm2。2007年发生面积达0.7万hm2;2008年发病较轻,2009年为害面积进一步扩大至1.3万hm2,2010年为害面积迅速扩大至1.5万hm2,受害严重豆田每667m2仅  相似文献   

9.
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生物防治是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群体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各种生物防治方法的逐渐深入研究,生物防治这一措施将在大豆生产上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发生与为害发挥重要作用。对近年来沈阳农业大学植物线虫研究室及部分国内外的线虫研究室在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研讨过去生防措施的利弊,探索大豆胞囊线虫病生物防治的新方法,为有效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病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一)分布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轻的减产5%~10%,中等的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1.
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称大豆根线虫病、萎黄线虫病。俗称“火龙秧子”。苗期染病:病株子叶和真叶变黄、生育停滞枯萎。被害植株矮小、花芽簇生、节间短缩,开花期延迟,不能结荚或结荚少,叶片黄化。重病株花及嫩荚枯萎、整株叶由下向上枯黄似火烧状。根系染病:被寄生主根一侧鼓包或破裂,露出白色亮晶微如面粉粒的胞囊,被害根很少或不结瘤,由于胞囊撑破根皮,根液外渗,致次生土传根病加重或造成根腐。  相似文献   

12.
一、大豆胞囊线虫病(一)分布与危害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发生在黑龙江、吉林、辽亍、内蒙古、河北、北京、河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大豆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发病轻的减产5%~10%,中等的减产20%~30%。重的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13.
大豆胞囊线虫病又叫根线虫病、萎黄病,群众称为“火龙秧子”。在我国除大豆主产区东北三省普遍发生外,内蒙、河南、北京等地都有发生。六十年代康平发现大豆根线虫病。20年来,由于忽视防治,目前已成为大豆生产中一种严重的病害。1980年,我们参加了中国农科院组织的“全国大豆胞囊线虫病防治研究协作组”,在省、地植保站的大力帮助下,对大豆胞囊线虫病在当地的发病规律进行了初步观察研究,并进行了药剂防治试验。现将试验结果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的毁灭性病害之一,自1899年在我国东北发现以来,至今在全国的大豆产区都有发生,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一般发病减产15%以上,严重发病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应用抗线虫大豆品种是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由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简称SCN)侵染引起的,危害世界大豆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1].我国大豆胞囊线虫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和黄淮海两个大豆主产区,每年发生面积150万hm2以上.要想解决大豆胞囊线虫病问题,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种植抗线虫病品种[2].由于抗线虫高油品种滞后于生产,因此加快抗线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步伐是当前黑龙江省大豆生产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并探讨其防治技术,对不同品种、品种混播、不同耕作方式胞囊线虫病进行了田间鉴定。利用烘干称重法等对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单株胞囊数量和产量等方面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选用抗线品种可有效地减少大豆植株根际胞囊的数量;品种混播对防治大豆胞囊线虫没有明显的效果;不同耕作方式中,原垄卡种产量高于其它方式。表明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病可以通过应用抗线品种、不同耕作方式等防治措施进行有效控制,对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正>大豆胞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SCN)是危害大豆生产的限制性病害,大庆市风沙干旱盐碱地是世界上大豆胞囊线虫的严重发病区域。目前,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方式就是利用抗病品种~([1])。抗线虫大豆耐盐碱、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对线虫病害具有较好抗性。应用抗线虫品种防治大豆胞囊线虫病和重迎茬~([2]),既可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大豆单产,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抗线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豆病害发生尤为严重,对大豆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文中主要阐述了危害最严重的3种病害,即大豆胞囊线虫病、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危害状况及相应的实用防治技术,旨为大豆病害的研究和合理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大豆生产上危害最大、发生最普遍的病害之一。其特点是分布广、危害重、寄主范围宽、传播途径多、休眠体(胞囊)存活时间长,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病害。在我国东北和黄淮海大豆产区发生较普遍。一般可使大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30%以上甚至绝产,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西部大豆胞囊线虫病发生动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豆胞囊线虫病是世界大豆产区危害最重的病害之一,随着大豆重迎茬面积的增加,其发生面积也在逐年扩大,危害程度逐渐加重,使大豆产量显著降低,一般减产10%~20%,重者可达30%~50%,甚至绝产。重迎茬是导致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孢囊线虫发病程度逐年加重的主要原因,通过合理轮作、应用抗线大豆品种、药剂防治、配方施肥等综合措施可有效地控制大豆胞囊线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