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正>"农城1号"花椒是从陕西大红袍花椒品系中选育而成。该品种花椒早熟,开花至成熟需112天。株型直立,树冠自然开张;当年生新梢红色,一年生枝紫褐色,多年生枝灰褐色。主干基部有少数皮刺,小枝星散刺,果枝基本无刺,刺略向上生、长5毫米以下,皮刺较大红袍花椒减少95%以上;伞状圆锥花序顶生,4月中下旬开花结果,每果穗有果28~53粒;果柄短、果穗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测研究库尔勒香梨芽变材料的物候期及坐果特性,为提升库尔勒香梨品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库尔勒香梨和库尔勒香梨芽变材料为研究对象,设置芽变材料无人工授粉组、普通库尔勒香梨人工授粉组和普通库尔勒香梨无人工授粉组,且3个处理组均不喷施促进萼片脱落的药剂,研究3个处理组的物候期、坐果率及脱萼率。【结果】库尔勒香梨芽变材料与普通库尔勒香梨的物候期高度重合,相差不超过2 d;芽变材料无人工授粉组坐果率与脱萼率>普通库尔勒香梨人工授粉组坐果率与脱萼率>普通库尔勒香梨无人工授粉组坐果率与脱萼率,3个处理组之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芽变材料与普通库尔勒香梨的物候期基本一致,现有库尔勒香梨种植区的管理方式无需改变即可直接利用该材料进行嫁接;芽变材料的坐果率与脱萼率都显著高于普通库尔勒香梨,在栽培过程中可以有效减少使用化学药剂,降低成本且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3.
8种葡萄砧木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与抗寒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评价8种引进葡萄砧木的抗寒性.【方法】以1年生‘5BB’‘山河1号’‘SO4’‘抗砧3号’‘贝达’‘双红’‘北冰红’‘BK-1’葡萄砧木枝条为试材,经-40~4℃不同低温胁迫处理12h后,测定不同葡萄砧木品种枝条的失水速率、电解质渗出率、萌芽率的变化,结合Logistic方程计算各品种低温半致死温度.【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各品种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增加;萌芽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降低;以不同株系3项指标的平均值综合评价了8种葡萄的抗寒性,研究结果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相一致.【结论】8个供试葡萄砧木品种抗寒性强弱顺序依次为:‘BK-1’‘双红’‘贝达’‘山河1号’‘5BB’‘北冰红’‘抗砧3号’‘SO4’.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顶坛花椒优质高产的适宜树形,为贵州花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顶坛花椒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3种树体结构(开心形、圆头形和丛状形)对花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开心形的冠幅(4.34 m×3.79 m)、中枝数(39条)、总枝数(66条)、产量(9.32 kg/株)及鲜椒果穗性状(果穗长8.35 cm,宽4.13 cm,重18.71 g,果穗粒数93粒)均最大;圆头形的主干高(63.58 cm)、长枝数(37条)及树冠投影面积平均产量(1.45 kg/m2)均最大;丛状形的树高(3.00 m)和基径(8.13 cm)最大。3种树形花椒的色泽为-7.45~5.57,挥发油含量为8.1~8.9 mL/100g,麻味物质为6.12%~6.62%,3个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开心形树形利于花椒产量和花椒果穗增加,各树形的综合排名为开心形(2.962)>丛状形(-0.295)>圆头形(-1.212)。【结论】栽培顶坛花椒的适宜树形为开心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选育出具有广西品牌效应的茶树良种提供基础。【方法】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为对照,选择10个良种单株母树与良种单株无性系后代幼苗品比试验双面同时进行对比,观察、记录、分析各入选单株的物候期、成活率、生长势等,优中选优,对比选出茶树优良单株。【结果】物候期最早的是t号单株,与亲本对照相当;10个单株茶样的外形、汤色、滋味、叶底评分超过或与对照相当,综合评分均超过对照,品质表现优良,综合品质表现最好的是67号;10个单株的存活率均较高,其中最高的是96号单株,为98.5%。【结论】根据各单株的综合表现,暂定154号、18号、P号、67号4个单株为优中选优关注品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低温处理对平欧杂交榛枝条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探讨杂交榛抗寒性与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膜脂过氧化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萌芽率的关系,为杂交榛的高抗寒性育种和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平欧杂交榛品种新榛1号(84-254)、新榛2号(82-11)、新榛3号(84-310)和平顶黄(80-43)的1年生枝条为试验材料,分别于-15,-20,-25,-30,-35和-40℃的低温下处理24h,以-15℃处理的枝条为对照,研究在低温条件下杂交榛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游离脯氨酸(游离Pro)和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萌芽率的变化。【结果】在不同低温处理下,各榛子品种的电解质渗出率和MDA含量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其中新榛2号、平顶黄的电解质渗出率和MDA含量均高于新榛1号和新榛3号,2个指标以新榛1号最小;4个品种的游离Pro含量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高,以新榛1号最大,新榛3号次之,新榛2号和平顶黄较接近;POD活性和萌芽率均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其中新榛1号始终保持最大。4个品种的上述生理指标、萌芽率与处理温度呈显著相关性;电解质渗出率与MDA含量、游离Pro含量、POD活性、萌芽率呈极显著相关性。同一品种的MDA含量在不同处理温度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其他生理指标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结论】综合分析各品种抗寒性生理指标,推测其抗寒性强弱顺序为:新榛1号最强,新榛3号次之,新榛2号较弱,平顶黄最弱;电解质渗出率、MDA含量、游离Pro含量、POD活性和萌芽率可以作为评价杂交榛抗寒性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九叶青花椒叶片矿质营养元素主要物候期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九叶青花椒叶片矿质营养元素主要物候期动态变化规律,为花椒树体的营养诊断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以10年生九叶青花椒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凯氏定氮法、钼锑抗分光光度法、AAS和姜黄素比色法,测定主要物候期(开花授粉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结果枝成熟叶片中N、P、K、Mg、Ca、Fe、Mn、Cu、Zn、B等元素含量。【结果】花椒叶片叶中大、中量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顺序为NCaKMgP,随物候期进程N、P、K含量整体呈逐步降低趋势,Ca含量上升,而Mg含量则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微量元素含量顺序为FeMnBZnCu,随物候期进程Fe元素呈明显的上升-下降-上升变化,Mn和B含量稳步上升,B含量在果实膨大期略有降低,Cu和Zn含量呈下降趋势,锌含量波幅较大。九叶青花椒叶片中各矿质营养元素间存在促进和拮抗作用。不同物候期叶片对养分元素的吸收表现各异,开花授粉期对N、P、K、Ca、Fe、Mg需求量大,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对N、P、K、Zn、B需求量较大,果实发育期对K、Ca、Mn的吸收持续增加。【结论】坐果期(4月底到5月初),各种矿质营养元素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波动平稳的时期,此期可以作为九叶青花椒营养诊断采样的适宜时期,同时建议施肥以N、K、Ca、P肥为主,B、Zn、Mg肥为辅,在花椒开花授粉和坐果期适当补充追肥。  相似文献   

8.
3种修剪方法对文冠果芽内源激素含量和萌芽成枝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拉枝、刻芽、短截对文冠果同一枝条不同部位芽内源激素含量和萌芽成枝的影响,探讨促进文冠果花芽分化、提高产量的最佳修剪方式。【方法】对60株4年生文冠果样树的1年生枝条分别进行拉枝(角度分别为45°,60°,90°)、短截(轻短截、中短截、重短截)、刻芽(单刻芽、环刻芽)处理,以不拉枝枝条为对照1(CK1),以不刻芽和不短截枝条为对照2(CK2),研究各处理对文冠果1年生枝条顶部、上部、中部和下部芽的赤霉素(GA3)、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含量,GA3/ABA、ZT/IAA值,以及枝条生长发育和坐果的影响。【结果】(1)随着拉枝角度的增大,顶部和上部芽的GA3、IAA、ZT含量逐渐减少,ABA含量则逐渐增加,而中部和下部芽内源激素含量呈相反变化趋势。随着拉枝角度的增大,顶部和上部芽的GA3/ABA逐渐减小,而中部和下部芽呈相反趋势;顶部和中部芽的ZT/IAA逐渐减小,下部芽逐渐增大。60°拉枝枝条萌芽率为78.62%,单支可孕花数为28.44,单支坐果数为1.33,均为最高。(2)刻芽枝条上、中、下部芽内GA3、IAA、ZT含量增加,ABA含量减少。单刻芽处理枝条下部芽的GA3、IAA、ZT含量分别为2 139.94,323.82,282.98ng/g,均明显高于CK2处理;ABA含量最低,为183.12ng/g,明显低于CK2处理,GA3/ABA和ZT/IAA值分别达到11.71,0.87。单刻芽处理枝条的萌芽率达到73.35%,可孕花数达到21.78,单枝坐果数达到1.44个,均为最高。(3)随着短截程度的增强,枝条中部和下部芽的GA3、IAA、ZT含量上升,ABA含量降低。中短截枝条中部芽的GA3、IAA和ZT含量分别为2 580.53,1 290.27,269.55ng/g,均显著高于CK2,ABA含量为112.75ng/g,显著低于CK2和轻短截处理;GA3/ABA、ZT/IAA分别为22.89,0.68,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中短截的萌芽率为64.07%,单枝可孕花数、单枝坐果率分别为19.11和1.22。【结论】拉枝60°、单刻芽和中短截可以有效改变文冠果内源激素在枝条内的分布,明显削弱顶端优势,是适合文冠果的最佳修剪方式。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花江峡谷地区特有经济树种顶坛花椒为研究对象,按海拔、坡向因素选取3个群体32个单株,调查了9个结实性状,采用多重比较、变异系数、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顶坛花椒结实性状的多样性及群体间和群体内的变异特征和变异规律。结果表明,顶坛花椒结实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3个群体9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9.81%(17.36%~50.96%),9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果穗果粒密度(47.56%)>果穗果粒数(44.43%)>枝条结果部位长度(33.71%)>果穗宽(28.75%)>果枝直径(25.21%)>果穗长(24.61%)>果枝长宽比(22.54%)>果穗长宽比(21.23%)>果枝果穗密度(20.20%),表明果枝果穗密度和果穗长宽比较为稳定,而果穗果粒密度和果穗果粒数稳定性较低。相关分析表明,果穗性状和枝条性状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聚类分析表明,顶坛花椒结实性状的变异无空间特异性。为顶坛花椒种质资源的评价、利用及遗传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能力,为新疆鲜食枣品种的区域栽培布局提供依据。【方法】2020年1月,采集伏脆蜜、京沧1号、冬枣的一年生枝条,利用超低温冰箱人工模拟低温环境(-10℃~-35℃)处理枝条,测定萌芽率、相对电导率、渗透调节物质、丙二醛含量,3个品种半致死温度(LT50)由各自的相对电导率配合Logistic方程得到,再结合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3个鲜食枣品种的抗寒性。【结果】随着处理温度的下降,3个枣品种枝条的萌芽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均在-25℃降至0;相对电导率值、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同;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则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伏脆蜜、京沧1号、冬枣的半致死温度从高到低分别为-20.44、-19.91和-19.53℃。2个主成分能表示三个品种各个指标71.189%的信息,主成分1主要包含可溶性糖、萌芽率、丙二醛、可溶性蛋白、相对电导率的信息,主成分2包含脯氨酸的信息。而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的得分均为伏脆蜜最高,其次是冬枣,京沧1号最低。【结论】3个品种枝条的抗寒能力强弱依次为伏脆蜜、冬枣、京沧1号。在新疆南疆种植冬枣的区域,可选择抗寒能力强的伏脆蜜,而京沧1号抗寒性相对较弱,需在冬季及时做好防冻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枸杞枝条不同复配基质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及光合参数的影响,以筛选适宜的番茄育苗基质配比方案。【方法】以枸杞枝条、珍珠岩和蛭石作为基质材料,共设10个处理,其中T1处理全部使用枸杞枝条,其余9个处理中枸杞枝条、珍珠岩、蛭石的体积比分别为2∶1∶1(T2)、3∶1∶1(T3)、4∶1∶1(T4)、5∶1∶1(T5)、6∶1∶1(T6)、3∶1∶2(T7)、4∶1∶2(T8)、5∶1∶2(T9)、6∶1∶2(T10),以"壮苗二号"育苗基质作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复配基质的物理性状及其对番茄幼苗生长发育、光合参数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添加枸杞枝条可降低复配基质的容重,提高复配基质的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其中T10处理(V(枸杞枝条)∶V(珍珠岩)∶V(蛭石)=6∶1∶2)复配基质的物理性状在栽培基质的适宜范围内。由育苗指标可知,T10处理番茄幼苗的株高、茎粗、叶片数和根体积指标较好,壮苗指数较大,长势最强;番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最高,比CK高51.28%;番茄的单位中心吸收光能(ABS/RC)、能量散耗(DIo/RC)比CK高出7.2%和25.73%;番茄幼苗的总叶绿素含量最高,比CK高17.02%;番茄的MDA含量较低,比CK低39.65%。【结论】综合比较认为,V(枸杞枝条)∶V(珍珠岩)∶V(蛭石)=6∶1∶2为番茄育苗的最适枸杞枝条基质配比方案,可作为无土栽培基质进行研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揭示配方施肥下九叶青花椒产量与枝梢和根系生长、养分积累之间的关系,为提高花椒幼年期的经济产量及提前进入丰产期提供依据。【方法】在赤水河流域的遵义市播州区三合镇人工种植九叶青花椒林地设置样地,设置N、P和K共3个肥料因素,各因素均设置4个施肥水平,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幼年期九叶青花椒枝梢和根系生长、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花芽分化率、结果枝率、穗粒数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以尿素590 g/株、过磷酸钙1 335 g/株、硫酸钾480 g/株、硼肥10 g/株、有机肥10 kg/株处理促进效果最佳,可显著提升九叶青花椒的花芽分化率、结果枝率、穗粒数、千粒重、坐果率和产量,其中,产量在各处理中最高,达1.088 kg/m2,比不施肥对照高73.49%。施肥改变养分在生长、养分贮藏以及生殖(开花结实)间的资源分配,施肥促进枝梢和根系生长,有利于植株获取养分,进而促进结实。产量与穗粒数显著相关,表明施肥能促进花芽分化且减少落花落果。施肥也促进枝条和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积累,进而提高植株抗逆性。【结论】施肥可促进九叶青花椒养分积累、抗逆性提高(主要是对冬季低温),减少落花...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开花调控转录因子CONSTANS(CO)同源基因在甘蓝型油菜中的表达特征。【方法】以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系D626-6和晚熟甘蓝型油菜品系D125-5为材料,依据甘蓝型油菜CONSTANS同源基因Bn1CON19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CO基因全长编码区,并根据获得的cDNA序列设计实时荧光定量特异性引物,采用SYBR Green I染料法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CO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在整个生育期内,早熟和晚熟甘蓝型油菜品系的CO基因以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花蕾和茎中表达量次之,且早晚表达量高于中午时分;在不同生育时期内,抽薹期表达量最大,且早熟甘蓝型油菜品系CO基因在叶片和花蕾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晚熟甘蓝型油菜品系。【结论】CO同源基因在甘蓝型油菜成花过程中以及生育期的长短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筛选出品质优良的新疆加工番茄品种。【方法】 以新疆主栽的17个加工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17个早、中、晚熟品种的生育期变化、可溶性固形物、果实硬度、果实挂枝时间、果实生长期间腐烂率、果实耐压力。【结果】 不同成熟期的品种成熟比较集中,早、中、晚成熟期相差7~15 d;挂枝时间与腐烂率成反比,腐烂率越低的品种挂枝时间越长,挂枝长短的顺序为早熟品种>中熟品种>晚熟品种;整个红熟期间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顺序依次为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所有品种果实硬度都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早熟品种石番28硬度保持最好,中熟品种中亨氏3402、亚心8号最好,晚熟品种中亨氏9780、垦番2号硬度保持最好;早、中、晚熟品种中最耐压的分别是垦番3、SF227、石番35。【结论】 选出优质早熟品种3个,亨氏2206、石番15和石番28;中熟品种2个,亚心8号、SF227;晚熟品种3个,亨氏9780、垦番2号和垦番5号。  相似文献   

15.
樱桃开花生物学与授粉坐果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该地区引种樱桃的开花生物学和授粉坐果特性,为该地区樱桃栽培过程中品种选择和授粉树配置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南疆地区引种的中亚大樱桃和甜樱桃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调查和辅助授粉方法,调查和测定各品种开花物候、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和自然、自花授粉以及不同组合间授粉的坐果结实特性。【结果】樱桃各品种花期物候较一致,中亚大樱桃比甜樱桃花期提早2~4 d;中亚大樱桃花粉在采集保存4 d后仍保持较高的生活力;供试各品种自花结实率低,除拉宾斯、红灯外,均属自花不结实类型;供试各品种自然结实率较高,除萨米脱外,坐果率均在20%以上,且中亚大樱桃自然授粉坐果率均在35%以上;授粉组合以中亚大樱桃‘YT07-2-1’和‘YT07-2-2’做父本时,各组合的坐果率较高,其中以中亚大樱桃3个品种做父本,拉宾斯做母本时,坐果率均在25%之上。【结论】‘YT07-2-1’、‘YT07-2-2’自然授粉坐果率较高,做父本时异花授粉坐果率也高;拉宾斯可作为通用授粉品种。南疆地区樱桃栽培时,从授粉坐果角度分析,可选取‘YT07-2-1’或‘YT07-2-2’和拉宾斯组合成主栽品种进行授粉搭配。  相似文献   

16.
菌剂和外源氮素添加对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快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促进椒园土壤养分循环,维持地力,对青花椒可持续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方法】采用菌剂(包括:未添加菌剂对照(CK)、有机物料发酵剂(YJ)、种植EM菌液(ZZ)、植物与发酵EM菌(ZW))和C/N比(包括:20、25、30、35)2因素4水平L16(42)正交试验设计,研究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叶、枝和刺堆腐分解特性。【结果】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堆腐分解180 d后的残留率呈现出刺>枝>叶的变化规律。添加菌剂显著促进青花椒剩余物的分解,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K>YJ>ZW> ZZ的变化规律。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95%的时间添加菌剂处理与CK相比,叶、枝和刺分别减少0.77~1.80 a、0.39~1.86 a和2.45~12.35 a。在各菌剂处理下,青花椒剩余物叶、枝和刺的残留率均呈现出C/N 35>C/N 30> C/N 20> C/N 25的变化规律。各处理中以ZZ+C/N 25处理剩余物的青花椒残留率最低,叶、枝和刺分别为40.4%、70.8%和82.7%;剩余物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最短,叶分别为0.49 a和2.12 a,枝分别为1.15 a和4.98 a,刺分别为2.03a和8.76 a。【结论】适宜的菌剂类型和外源氮素添加量对促进青花椒采收剩余物分解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熟期西藏甘蓝型春油菜的生育期性状、生长动态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明确西藏高原农区甘蓝型春油菜的品系配置与高效增产效应。【方法】2019-2020年,选用早熟NY16、中熟NY28和晚熟NY52 3个不同熟期的甘蓝型春油菜品系,设置1.5×105(D1)、3.0×105(D2)、4.5×105(D3)、6.0×105(D4)和7.5×105株/hm2(D5)5种不同种植密度,共计15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测定3个油菜品系在不同密度处理下的生育期性状、动态生长指标和成熟期产量及农艺性状,比较不同密度和品系的温度与光能利用效率,通过籽粒产量和光温利用效率确定合理的品系和密度配置。【结果】①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油菜品系营养生长阶段缩短,所需积温降低,从而导致整个生育期历时和所需积温减少;与早熟品系相比,中、晚熟品系的苗期和花期较长。②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参试品系的单株有效角果数和单株粒质量均有所降低,合理密植可弥补单株生产力降低造成的产量损失;早熟品系在不同密度下的平均籽粒产量为1 634.96~2 456.23 kg/hm2,并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达最大值;中、晚熟品系平均产量为1 734.61~2 809.74和1 942.03~3 108.22 kg/hm2,并在4.5×105株/hm2(D3)种植密度达最大值;③密度增加可加快甘蓝型春油菜生育前期茎秆的伸长,抽薹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茎粗均降低,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油菜茎秆明显纤细。与早、中熟品系相比,晚熟品系对密度响应更明显。④合理密植可优化油菜的光温利用效率,其中早熟品系的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在7.5×105株/hm2(D5)种植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48 g/MJ,1.537 kg/(hm2·℃);中、晚熟品系光能和温度利用效率均在4.5×105株/hm2(D3)密度下达最大值,分别为0.156 g/MJ,1.578 kg/(hm2·℃)和0.163 g/MJ,1.638 kg/(hm2·℃)。【结论】春油菜早熟品系密度为7.5×105株/hm2,中、晚熟品系密度为4.5×105株/hm2时,其产量及光温利用效率达最大值。相同种植密度下,中、晚熟品系的光温利用占优势,在一定无霜期范围内,应充分协调生态条件与密度的关系,建议西藏地区应注重甘蓝型春油菜中、晚熟品系的选育与利用。  相似文献   

18.
25S rDNA和5S rDNA在大白菜中期染色体上的FISH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确定rDNA在中国大白菜基因组中的位点数目和分布位置,并建立识别大白菜不同染色体的特异标记。【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25S rDNA和5S rDNA在大白菜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在大白菜中期染色体上,分别检出了5对25S rDNA杂交信号和3对5S rDNA杂交信号。对应于大白菜中期染色体形态图,确定5对25S rDNA信号分别分布在大白菜1号染色体长臂(1L)的近末端,2号染色体长臂(2L)的近中部,3号和4号染色体长臂(3L、4L)的近着丝点处和10号染色体的随体上,信号强度为10号>2号>3号和4号>1号;而5S rDNA的3对信号分别位于2号染色体的长臂(2L)和9号、10号染色体的短臂(9S、10S)。【结论】在分子水平上为大白菜部分染色体提供了识别标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灰枣’及其3个芽变品系(灰实2、灰实7、灰实8)的物候观测和生育特性调查,探讨‘灰枣’及其芽变品系生长适应性的差异,为‘灰枣’良种选育及科学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定期、定株地对‘灰枣’及其3个芽变品系的物候及生长特性展开连续2年的系统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芽变品系的年生长发育周期较‘灰枣’短,同一物候期均较‘灰枣’推迟。芽变品系与‘灰枣’的整个花期差异不大,但芽变品系的始花期较长,而盛花期较短。坐果数与枣吊长度、展叶数、花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与枣吊数量没有直接的相关关系。灰实2、灰实7树体高大,灰实8树体有矮化现象。芽变品系的树形较为直立,开张角度较‘灰枣’小,树形较为收缩,新梢长度与‘灰枣’存在差异,二次枝节间距均大于‘灰枣’,且二次枝上的托叶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果形均呈现偏长趋势。灰实2叶片较大且厚,叶绿素含量较高,单株产量较高,具有丰产性。灰实2、灰实7果个较大,果核较小,可食率较高。灰实8果个较小,可食率较低。【结论】芽变品系与‘灰枣’的物候特征和生育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栽植和推广优良品种(系)时应考虑其生长发育特性,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几个扁桃种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野生扁桃和普通扁桃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观察不同扁桃种的抗寒性大小,初步划定其适宜的栽培区域,为扁桃的区域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我国特有的6个扁桃种的1年生休眠枝条为试材,采取人工模拟外界环境的方法,对6个扁桃种进行不同梯度低温(-15~-40 ℃)处理,测定其休眠枝条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MDA含量及SOD、POD活性,并配合Logistic方程计算6个扁桃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低温处理恢复生长后测定枝条萌芽率,同时对测定结果进行抗寒性分析和比较。【结果】蒙古扁桃、长柄扁桃、矮扁桃、榆叶梅、美新、西康扁桃6个扁桃种的LT50分别为-35.17,-31.40,-26.37,-23.55,-20.12和-19.24 ℃;各扁桃种游离脯氨酸和MDA含量及SOD、POD活性基本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呈上升趋势,其中抗寒性强的扁桃种在低温时能保持较高的游离脯氨酸含量和SOD、POD活性及较低的MDA含量,且恢复生长后枝条萌芽率显著高于其他种。【结论】各扁桃种的抗寒性强弱顺序表现为蒙古扁桃>长柄扁桃>矮扁桃>榆叶梅>美新>西康扁桃,野生扁桃种与普通扁桃种均具有较强的抗寒性,可在北方许多地区广泛引种栽培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