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早蒜1号为指示品种进行的薹用大蒜覆膜秋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22.5 cm,株距7 cm,密度63.45万株/hm~2时大蒜主要性状表现良好,蒜薹折合产量最高,为6 481.5 kg/hm~2,蒜头折合产量为13 185.2 kg/hm~2。综合考虑,建议薹用大蒜覆膜栽培种植密度为60万~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卢祥恩 《农技服务》2011,28(11):1559-1559
对早熟薹蒜进行不同密度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三都县三合镇以25 cm×6 cm,栽83.4万株/hm2的密度蒜薹、薹头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威宁大蒜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2 200m左右地区,当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左右时,蒜薹产量和蒜头产量出现最高值,但扣除蒜种等投入后,经济效益最显著的种植密度是10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威宁大蒜的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2200m左右地区,当种植密度为120.0万株/hm2左右时,蒜薹产量和蒜头产量出现最高值,但扣除蒜种等投入后,经济效益最显著的种植密度是10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大蒜新品系天蒜1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蒜新品系天蒜1号选自薹蒜兼用品种上海红蒜的田间变异优良单株。在2013—2014年度大蒜新品系多点试验中,天蒜1号5点(次)平均折合产量蒜薹5 518.1 kg/hm~2、蒜头19 441.5 kg/hm~2,均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11.65%。天蒜1号表现抗大蒜紫斑病、白腐病。生育期254 d,株高81.1 cm,生长势强,叶绿色,薹茎长53 cm,抽薹率95%;蒜头大而匀,单株蒜瓣平均8~9瓣,蒜头蒜苔产量高,属于薹蒜兼用品种。蒜头维生素C含量为17.1 mg/kg。适宜在天水、陇南、平凉、庆阳等地海拔1 700 m以下的川水地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6.
菜油两用油菜品种云油杂2号适宜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适宜菜油两用油菜品种(Brassica napus L.)云油杂2号的栽培技术。[方法]选用云油杂2号杂交品种进行育苗移栽,进行不同密度、播种期、打薹时期正交试验。[结果]密度在12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高,产值19 056.75元/hm2;其次是密度在9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好,产值16 545.90元/hm2;第3是密度在15万株/hm2,9月26日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好,15 190.80元/hm2;最低是密度在12万株/hm2,10月16日播种,抽薹后12~15 cm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低,5 450.85元/hm2。[结论]云油杂2号最佳栽培技术是密度12万株/hm2,9月中下旬播种,现蕾期摘薹综合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7.
以双低油菜品种华双4号和中双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油菜摘薹的效应以及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一菜两用"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摘薹,油菜产量表现明显不同,油菜子产量以12万株/hm2最高,鲜菜薹产量以15万株/hm2最高;不同摘薹时间和留薹高度条件下,12月23日摘薹、留薹12 cm油菜子和鲜菜薹产量较高,且菜薹品质好,为最佳摘薹组合;双低油菜"一菜两用"产业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了油菜平产稳产,显著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8.
密度与摘薹方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蔬兼用型油菜品种宁油16号为材料,对不同密度下采摘主薹、分枝薹的多种组合进行效益比较,结果表明:在种植密度相同时,二次摘薹的产值、效益明显高于一次摘薹,不同的栽植密度,以13.50万株/hm2表现最优,11.25万株/hm2次之,9.00万株/hm2密度偏稀。密度较高的处理主薹数最多,产值高,净效益高。  相似文献   

9.
10个大蒜品种在天水市的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天水市海拔1 400 m的河谷川道区对引进的10个大蒜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金乡蒜植株生长健壮,综合性状良好,蒜薹产量为2 715.4 kg/hm2,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18.86%;蒜头折合产量最高,为22 561.5 kg/hm2,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37.51%,可在当地推广种植。新育1号、航蒜4号综合农艺性状突出,属薹蒜兼用型品种,蒜薹、蒜头产量均较对照品种上海红蒜增产,可在当地搭配种植。鲁蒜王2号、金蒜2号、汉中蒜、陕西白蒜蒜薹或蒜头产量显著低于对照品种,不适宜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地方大蒜产量,采用单因子试验探讨贵州地方大蒜品种麻江红蒜和毕节白蒜在贵阳生态区的适宜种植密度。结果表明:种植密度4万株/亩时,2个大蒜品种的蒜薹及蒜头产量均最高,其中,麻江红蒜的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522.04公斤/亩和916.24公斤/亩,毕节白蒜的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为215.66公斤/亩和455.34公斤/亩;麻江红蒜适宜在贵阳及相似生态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1.
王飞  丁勇  万文勇 《农技服务》2023,(10):21-23
为大蒜新品种的认定和确定适宜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引种5个大蒜品种在凯里进行引种试验,观测其经济性状及产量。结果表明:黔蒜201903蒜薹产量为263.47 kg/667m2,蒜头产量为366.85kg/667m2,均居参试品种第1位,蒜薹产量比对照麻江红蒜增产43.69 kg/667m2,增产19.88%;蒜头产量比麻江红蒜增产62.36 kg/667m2,增产20.48%,整个生育期长势强且整齐一致,株高45.2 cm,假茎高35.0 cm,假茎粗9.9 mm,叶片数9片,薹长26.9 cm,单薹重7.99 g,鳞芽数8瓣,单个鳞茎重14.78 g;黔蒜2020-3的蒜薹产量为247.79 kg/667m2,蒜薹产量较麻江红蒜增产28.01 kg/667m2,增产12.74%,居参试品种第2位,黔蒜201903和黔蒜2020-3可在凯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毕节白蒜合理的拔薹技术,为毕节白蒜的生产提供参考依据,对毕节白蒜进行摘薹和蒜薹伸长到7~10厘米时顶下不同叶开始拔薹处理,分析不同拔薹高度对白蒜的产质量和产值的影响。结果表明:蒜头产量以处理1(摘薹)最高,为721.36公斤/亩;处理5最低(第4叶开始拔薹),仅530.49公斤/亩。随着拔薹长度的增加,单只蒜头重依次下降,以处理1最高,为30.06克。蒜头、蒜薹总产值以处理2(顶下第1叶)最高,为5 127.43元/亩。根据蒜头、蒜薹的产质量及实际市场价格研究,最佳拔薹长度为顶下第1叶,对蒜头产量影响较小,且总产值最高。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垦丰16和垦鉴豆43为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播种密度和应用电气石浓缩液对大豆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大豆节本增效栽培新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垦丰16密度30万株/hm2种子处理的产量高于不处理20.97%,密度22.5万株/hm2种子处理的产量高于不处理14.49%;垦鉴豆43密度30万株/hm2种子处理的产量高于不处理9.05%,密度22.5万株/hm2种子处理的产量高于不处理10.57%。  相似文献   

14.
临蚕8号地膜种植密度效应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夏高寒阴湿区,对临蚕8号在全膜平作宽窄行种植(宽行距60 cm,窄行距20 cm)条件下设7.5万株/hm2、10.5万株/hm2、13.5万株/hm2、16.5万株/hm2、19.5万株/hm25个密度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为16.5万株/hm2时,临蚕8号产量最高,为5 833.5 kg/hm2。  相似文献   

15.
以玉米品种北青340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5个密度处理,研究北青340对不同密度产量及机收籽粒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长和千粒重先略微增加后下降,穗粗和穗粒数减少。不同种植密度对北青340的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穗长和穗粗的影响较少。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先增加后降低,密度为8.75万株/hm2时株高最高,为279.83 cm,密度为6.50万株/hm2时株高最低,为262.76 cm,两个处理之间相差17.07 cm。穗位高和第7~9节间长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破损率和落粒率呈上升趋势,密度为9.50万株/hm2时最高,分别是5.03%和1.97%,密度为6.50万株/hm2时最低,分别为3.98%和1.29%;杂质率没有明显变化规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下降。密度为8.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11 473.61 kg/hm2,密度为9.50万株/hm2时产量最低,为9 956.53 kg/hm2,两个处理产量相差1 517.08 kg/hm2。密度处理6.50万株/hm2、7.25万株/hm2、8.00万株/hm2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北青340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50万~8.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6.
在秦王川引大灌区进行的蒙古黄芪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 ,蒙古黄芪的最佳适宜栽植行距为 4 0cm ,株距为 15 cm,密度为 16 .7万株 / hm2 ,其主根性状优、产量高 ,产量达 8811.1kg/ hm2 。可供蒙古黄芪的规范化栽培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苏玉20产量的影响,适应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需要。[方法]以苏玉20为供试品种,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开展种植密度和行距试验。采用裂区设计,2个种植密度6.0万株/hm2和7.5万株/hm2为主处理,5个行距配置50、60、70、80、80+40 cm为副处理。通过对10个处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调查分析,研究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结果]7.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产量极显著高于6.0万株/hm2密度处理,7.5万株/hm2密度处理苏玉20的单产比6.0万株/hm2密度处理增产达1 404.9kg/hm2。60和70 cm行距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他行距处理,密度和行距配置对产量的互作效应不明显。行距处理显著影响植株的倒伏率,极显著影响植株的空秆率;在等行距处理中,随着行距的增大,植株的空秆率和倒伏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增加苏玉20的种植密度到7.5万株/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采用60~70 cm等行距种植,既可实现该品种的高产,又能保障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实现农机农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以大蒜品种‘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等行距及宽窄行栽培对大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窄行种植和等行距种植对两个大蒜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无显著影响;宽窄行种植模式下‘金乡紫皮’蒜薹产量比等行距种植略高,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宽行距28 cm、窄行距12 cm及两小行内的错位种植栽培方式下,‘金乡紫皮’蒜头产量最高;宽行距30 cm、窄行距10 cm种植模式下‘苍山糙蒜’的单薹重、蒜薹产量、蒜头横径和横径≥5. 5 cm蒜头比例和蒜头产量均高于其它种植模式;错位宽窄行种植两个品种的蒜头产量均比其对应宽窄行种植产量高。综合分析本试验结果,宽行距30cm、窄行距10 cm为本试验条件下‘金乡紫皮’和‘苍山糙蒜’的最佳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9.
采取裂区设计法,在宁蒗县高寒海拔山区进行了不同行距与密度配置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品种会单7号采用宽窄行40 cm+80 cm种植优于等行距60 cm+60 cm种植,种植密度以6.0万株/hm2最佳,其次是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20.
半矮秆大豆北豆25窄行密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半矮秆大豆的产量潜力,探索半矮秆大豆窄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以半矮秆大豆新品种北豆25为材料,在45 cm垄作条件下,设30万株/hm2、36万株/hm2、42万株/hm2、48万株/hm24个密度,研究产量和密度关系。结果可以看出,百粒重、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底荚高度、主茎节数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42万株/hm2和36万株/hm2产量与对照比较达到极显著水平,30万株/hm2和48万株/hm2条件下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随着密度增加大豆产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单峰曲线,42万株/hm2产量达到最高值,获得3 208.9 kg/hm2产量水平;结合产量与考种结果可以看出42万株/hm2为北豆25最佳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