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同志: 我在外地打工,妻子前些日子也随我来到外地找活干。村干部见我家的人都走了,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要把我家承包的土地转包给别人,我说可以,但包给谁、转包费多少,他们没有讲。前两天我回家,发现我的承包地村里已经转包给了他人,并以村委会的名义与其签订了转包合同。我信不过受让人,怕他搞掠夺式经营把地种薄了,将来我回去没法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卉盆景》2009,(11):48-49
我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庄,自幼家境贫寒,13岁参加工作,任过教,做过工,当过兵,从事检察工作20余年。我深切感悟到父母将我养大.党和人民教我成人。所以我对生活充满了深切的感恩之情。  相似文献   

3.
我喜欢君子兰,但从来不买,即便有朋友真诚相送,也从不收受。花友们见我这么喜欢花的人,家里却没有君子兰的芳踪,很是不解。对此,我总是苦笑着摇摇头,唉,我与君子兰无缘哪。  相似文献   

4.
我是学理工科的,专业和职业都与花卉无关,但因天性喜欢花,所以种花养花便成为工作之余的一大爱好。在美国生活十几年,我养过很多花,其中与我最有不解之缘的,当数圣诞仙人掌了。因为它不仅是我在美国养的第一种花,也是我养得时间最长的花,已陪伴我整整15年了。  相似文献   

5.
我对花草植物情有独钟,或许因为我是女人,也或许是因为我的工作。几到过我办公室的人,看到那些盆栽的吊兰、芦荟、文竹、春雨、海芋、绿萝……无不陶醉于那抹清香与碧绿之中。但他们更多是叹服我的养花技巧,我养的那些花草,有从市场买来的,也有从好友家剪枝插活的。  相似文献   

6.
我是河北涉县的科技示范户、科学种养专业户,也是当地的土专家。我与《科学种养》初识是在2006年春天,那次我从石家庄参加完农村种养能人表彰大会,回家途中在亲戚家看到了《科学种养》杂志,一下子便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亲戚见我很喜欢,找出两本送给了我。我看到杂志内容丰富,实用性强,贴近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便订阅了2007年全年杂志。  相似文献   

7.
去年春天,对于爱花的我来说,有一个小小的欢乐。那就是我自繁自育的一株盆栽桃树,终于在第4年春天孕育了点点花蕾。我精心呵护,一切都按我预想的那样,直至盆桃开花。  相似文献   

8.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杂志选订册中发现了一本名叫《中国花卉盆景》的杂志。咨询邮递员后,我突然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订阅了这本杂志。经过苦苦等待,杂志终于一本本送到我的手中。  相似文献   

9.
10年前,我的朋友王美玲女士到我家来玩,看到我养的小苍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我送了她两盆,并告诉她培养方法。第二年我搬了家,冬天的阳台没有阳光,无法继续养小苍兰,就把其他几盆连花架都送给了她。  相似文献   

10.
前几年,我在花友家看见一株藤本花卉,生长很茂盛,繁多的白色小花几乎盖过绿叶,阵阵香味随风飘来。虽然不知道它的名字.但我非常喜欢,于是花友挖了些苗给我。我将它们栽于盆中,至今也有些年头了。  相似文献   

11.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故人人我梦,明我长相忆。”杜甫的诗句,道尽了人间悲事,生离死别。然而渺渺兮犹如浩波,漫漫兮若似烟海。又有多少人和事可以常“入我梦”、令我“长相忆”呢?我的恩师贺公淦荪先生就是这样的人。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去县政府土地局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时,土地局除向我收取工本费外,还收取农村水利建设费100元。我询问原因时,办事员拿出县政府的文件给我看,上面确实写着允许收取该项费用。我想知道县政府这样做有法律依据吗?  相似文献   

13.
我叫吴德本,今年64岁,是江苏省江都市邵伯镇人。我从小随父捕鱼,改革开放后从捕鱼转为养鱼,经逐年发展,承包鱼塘达到140亩。1997年,我看到浙江人在邵伯湖边养鸭效益不错,便萌发了养鸭的念头,养鸭规模从最初的5000只很快增加到11万只。当年年底,我发起成赢了“邵伯水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14.
山水盆景,在盆景中是我的最爱。也许是漂泊生活的关系,对自然的山水,无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展现在我的眼前,我都会注目,并以心灵来与之轻言细语。  相似文献   

15.
我住在三楼,朝南有一个室内阳台,光照好,冬天阳台内只要有太阳,温度就较高,不用开空调。我在阳台外用不锈钢材料做了两个花架,可放大小二十来盆花。我喜欢养些奇特的花(相对上海地区而言)。除龙吐珠(曾在《中国花卉盆景》2008年第11期上做过介绍)外,鲜艳的紫色三角梅让我着实喜爱。我买了两盆,但一个冬天过后全死了。  相似文献   

16.
自幼受家庭熏陶,以节俭为荣,物尽其用是我们家的传统。还别说,这个传统数十年来帮我家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对现在失业在家养病的我来说更是重要。我养的花自繁自育的多,捡来的多,送人的多,相应地买花盆的费用也多,这对工薪阶层来讲是个不小的开支。于是,我便时常用自制容器代替。当然了,我动的脑筋还不止于此:看了《中国花卉盆景》2008年10期郭树槐先生的文章及编辑的征稿后,我也想把我数十年来使用的一些方法介绍一番。  相似文献   

17.
两年前,我有幸得到一株落地生根。当时茎于约有30厘米,已经倒伏了,有了一个弯。我本想让其直立生长,就用竹杆支撑了一下。一段时间后,苗又长高了,上部又开始下弯,我索性顺其自然,让其自由生长了。  相似文献   

18.
梅花,一直是我非常喜爱的。但退休以前别说制作盆景,就是一般养植我也无暇顾及。1997年退休后,我在自家楼顶上建了一个约80多平方米的花卉盆景园,从读书拜师开始,学习制作盆景。  相似文献   

19.
我和老伴罗侠都是盆景的业余爱好者,也都是广东茂名市老干部盆景协会的会员,她和我一起在盆中耕耘,我寄出的作品,有我一半也有她的一半。而且,老伴又从盆景引申至绘画,她以自家的盆景素材作为写生对象,再扩展到对大自然的山水进行写生,不断提高,如今,她已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的会员了。  相似文献   

20.
记得30年前我从《植物》杂志上看到《中国花卉盆景》创刊的消息,立即跑到邮局去订阅。当收到创刊号时我惊喜万分,阅读到深夜。第二天当喜事一样告诉了我的花友们。从此《中国花卉盆景》成了大家阅读的“宝书”。不少人也到邮局订阅了。我是每期每篇必读,津津有味。如获至宝。30年来我一直坚持自费在邮局订阅,并按时间顺序收藏起来,以供查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