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松褐天牛缓释型引诱剂及其引诱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褐天牛缓释型引诱剂由引诱活性制剂和具强吸附力的缓释基质复合配制,其组分和配比为2种单萜烯∶ 乙醛∶ 丙酮∶ 乙醇∶ 微晶碳素∶ 膨润土=0.20∶ 0.06∶ 0.06∶ 0.08∶ 0.47∶ 0.13,引诱活性制剂和缓释基质质量分别占缓释型引诱剂总质量的40%和60%。缓释型引诱剂能控制活性成分释放速度,使引诱活性成分较平稳地持续发挥引诱效果。缓释型引诱剂引诱活性成分日均释放量为0.9 g,仅为原型引诱剂日均释放量的25.0%,可引诱以松褐天牛成虫为主的29种林木蛀干害虫,是一种广谱性的缓释型引诱剂。该引诱剂引诱松褐天牛成虫的引诱活性与原型引诱剂基本一致,其林间有效作用半径和诱获率分别为70 m和43.8%。缓释型引诱剂可准确监测松褐天牛等松林蛀干害虫成虫种群数量动态,有效诱杀松材线虫病的媒介昆虫和多种蛀干害虫。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研究目前常用的4种缓释载体对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的释放速率,以筛选合适的缓释材料应用于仿生诱芯制作。[方法]选用(+)-α-蒎烯、(-)-β-蒎烯、2-十一烷氧基-1-乙醇,按9∶1∶1的成分比配制成引诱剂,聚乙烯缓释瓶A(LDPE)、聚乙烯缓释瓶B(HDPE)、聚乙烯管(PE)及灯芯瓶(PP)作为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的缓释材料,制作成松墨天牛诱芯悬挂于室外,并以APF-Ⅰ型松墨天牛引诱剂为对照。每5 d称量诱芯的重量并对缓释材料内的引诱剂成分进行GC分析,连续观察记录60 d,探究不同材料的缓释效果。[结果]灯芯瓶作为缓释材料,能使三种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比例长时间保持在较好水平,60 d后三种组分的相对含量分别为85.69%、9.23%、5.08%,缺点在于日挥发量较低。而聚乙烯缓释瓶A、聚乙烯缓释瓶B、聚乙烯管三种缓释材料组分挥发比例不协调,表现在聚乙烯缓释瓶A不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初始组分比例,物质释放在第19 d达到高峰,然后迅速下降并保持低释放水平;聚乙烯缓释瓶B中信息化合物的释放速率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第34 d是其释放速率的高峰,但该缓释材料能将释放量长期处于较高释放水平;聚乙烯管能在初期测试时就达到释放最高水平,然后随观测时间推移释放量持续下降,不能保持长时间高释放量。[结论]对照常见的APF-Ⅰ缓释材料,聚乙烯管缓释曲线最接近。实验明确了松墨天牛信息化合物在4种常用缓释载体上的释放模式及释放动态特征,能对缓释材料的选择应用提供指导,但这些材料都有一定缺陷,有必要加强对松墨天牛引诱剂缓释材料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松墨天牛是严重危害松树的蛀干害虫之一,作为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松材线虫的传播媒介,受到国内外关注。该文通过研究2种松墨天牛引诱剂(高密度聚乙烯缓释瓶HDPE和APF-I短效引诱剂)在不同温度下的挥发释放速率,得出高密度聚乙烯缓释瓶的持效期较APF-I引诱剂长久,旨在对开发高效持久的松墨天牛引诱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缓释型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成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 a试验结果表明:缓释型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效果与M99型引诱剂相当,诱到的松墨天牛雌性比相同,可真实地反映林间松墨天牛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并且药效延长至1个月。建议进一步完善药剂性能,稳定剂型,投入工业化生产,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2016年7月8日至9月7日,分别在杭州市富阳区洞桥镇和新登镇2个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样地,以F2型、APF-1持久型2种引诱剂为研究对象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alternatus进行林间诱捕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洞桥样地,F2型引诱剂的周平均诱捕天牛量为101.78头,而APF-1持久型引诱剂为69.78头,F2型引诱剂的诱捕效果对比APF-1持久型引诱剂诱捕效果高出45.86%,差异性显著(P 0.05);在新登样地,F2型引诱剂的周平均诱捕天牛量为26.50头,而APF-1持久型引诱剂为20.88头,F2型引诱剂诱捕效果对比APF-1持久型引诱剂诱捕效果提高26.95%,差异性显著(P 0.05)。APF-1持久型引诱剂每30 d更换1次,而F2型引诱剂每45 d更换1次,使用F2型引诱剂可以节约更换诱芯的人工成本。因此,无论是在高效性和持效性上,F2型引诱剂都要优于APF-1持久型引诱剂,高效持久的引诱剂对于监测和防治松墨天牛种群,以及防控松材线虫病的传播蔓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选择引诱效果更优的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开展了4种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对比试验。结果表明,APF-I型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对松墨天牛诱捕效果明显好于FJ-MA16+型及其余2种型号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且APF-I型引诱剂使用方便,操作简单,有效期长,在实际工作中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3种植物源引诱剂对鞘翅目甲虫在2种林型中的引诱效果,以期筛选出高效引诱剂防治甲虫的危害。【方法】选择天然次生林(老山实验站样地)和人工纯林(林场样地)使用Lindgren漏斗诱捕器进行3种植物源引诱剂的林间诱捕试验,统计2种样地诱捕甲虫的数量、种类,比较不同林型不同样地间诱捕效果,分析环境条件对鞘翅目甲虫引诱和诱捕器释放量的影响。【结果】1)3种植物源引诱剂UHR,COB和LAP对鞘翅目甲虫均具有引诱作用,捕获的3 215号鞘翅目昆虫隶属于55科120属,其中小蠹科占48.93%,为优势鞘翅目类群。3种引诱剂诱捕效果依次为UHRCOBLAP,其中UHR引诱剂引诱个体数占74.21%,小蠹科个体数占48.65%,优势种为北方材小蠹和锉小蠹。2)UHR引诱剂对于小蠹科、叩甲科、郭公虫科和埋葬甲科的引诱效果显著高于COB和LAP引诱剂。COB引诱剂在两样地中捕获隐翅虫科数量最高。然而3种引诱剂对象甲科和天牛科的诱捕差异性不显著。防治时,应针对不同种类甲虫选择不同种类引诱剂,能达到更佳引诱效果。3)2种林型诱捕效果综合比较,老山实验站样地林场样地,表明植被类型及自然条件对昆虫种群多样性具有直接影响。埋葬甲科仅在老山实验站样地捕获,这与该科昆虫的生活习性和样地环境相关。【结论】UHR引诱剂对鞘翅目小蠹科昆虫具有较强的引诱作用,可进一步开发应用于林间小蠹虫的监测和防治,为小蠹虫的无公害防治提供了1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配引诱剂比日产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的效果高7.8%~136.8%;1号引诱剂诱捕松墨天牛比对照(伐倒木)高1.25~6.62倍;在诱木上施1:1的氧化乐果稀释液毒杀效果达67.5%~83.3%;释放管氏肿腿蜂当代放蜂效果达36.3%~48.3%。:上述措施联合使用防治后,使防治区内病树死亡率控制在0.167%~0.188%,比对照区下降1.271%~1.937%,防治效果达88.38%~91.15%,边缘区的防治效果也可达60.29%~64.71%,可见上述防治措施对控制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松墨天牛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3种不同的引诱剂在关帝山孝文山林场对松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成虫进行了监测和诱捕试验,结果表明,3种引诱剂对松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均有一定的诱捕效果,引诱剂M-99的引诱效果最好,显著高于对照。诱捕松天牛成虫的高峰时间基本一致,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从所诱捕到松天牛成虫数量来看,3种引诱剂的诱捕效果由强到弱依次是M-99引诱剂、FJ-MA-02引诱剂、A-3引诱剂。诱捕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引诱剂的诱捕效果具有一定的地理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实地情况选择引诱剂。  相似文献   

10.
侧柏蛀干类害虫植物源引诱剂林间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自行研制的侧柏蛀干类害虫植物源引诱剂、诱捕器在林间试验林间监测和大面积防治示范。结果显示:植物源引诱剂A、B、C对双条杉天牛、柏肤小蠹成虫诱捕效果较好;诱捕器悬挂在主干上距地面10~50cm处效果最好;诱捕器之间水平距离50~80m为宜;塑料诱捕器比铁制的效果好。连续两年林间悬挂,A、B引诱剂使害虫的虫口减退率分别达86.6%和80.1%。  相似文献   

11.
为研发和优化引诱剂对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的诱捕效果,参考前人研究结果和预试验调整微红梢斑螟性信息素组分顺-11-十六碳烯醇乙酸酯(Z11-16:Ac)、顺-11-十六碳烯醛(Z11-16:Ald)、顺-9-反-11-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 E11-14:Ac)和顺-9-十四碳烯醇乙酸酯(Z9-14:Ac)的组成与配比,前3个组分配比3∶6∶1为引诱剂A、配比5∶3∶2为引诱剂C,引诱剂A和C分别添加第4个组分Z9-14:Ac,配比3∶6∶1∶1为引诱剂B、配比5∶3∶2∶1为引诱剂D,引诱剂C分别添加2种虫害诱导挥发物苯甲醛和β-石竹烯及组合;选择三角形和桶状诱捕器在北京和河北地区进行林间筛选试验验证引诱效果。结果表明:调整引诱剂A组分配比后的引诱剂C对微红梢斑螟的引诱效果显著提高,添加组分Z9-14:Ac对引诱剂A的引诱效果没有影响,而对引诱剂C的引诱效果有提升趋势;引诱剂D对越冬代雄成虫引诱效果优于引诱剂A,引诱剂A对第一代雄成虫引诱效果优于引诱剂D;苯甲醛和β-石竹烯对引诱剂C的引诱效果无显著影响;三角形诱捕器的诱集数量显著高于桶状诱捕...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木质素产品的附加值,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T-QL)为改性剂,制备了三甲基木质素季铵盐/膨润土(L-Bt)缓释剂;并以恶霉灵作为模拟农药,考察了L-Bt缓释剂对恶霉灵的吸附性能及缓释性能。利用FT-IR表征了其结构,采用XRD分析了改性后膨润土的底面间距。结果表明:季铵离子已成功负载到膨润土上;改性后的膨润土引起层间域的膨胀,层间距增大。改性膨润土缓释剂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T-QL用量为膨润土阳离子交换容量0.8倍的改性膨润土(L-0.8Bt),L-0.8Bt的投加量为0.06 g,吸附时间10 h,恶霉灵初始质量浓度为500 mg/L,p H值为4时,其最大吸附量为281 mg/g。通过水溶缓释实验研究了药水比例和温度对载药量为281 mg/g的L-0.8Bt缓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药水比例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其累计释药率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大剂量性引诱剂释放器对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obducta (Meyrick)进行干扰交配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释放器密度为60 m×60 m区域设置1个性引诱剂释放器的防治效果比释放器密度为120 m×120 m区域设置1个性引诱剂释放器的效果好,两种设置密度下诱捕量减退率分别为98. 59%,89. 18%;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63. 89%,37. 96%。生产中应用干扰交配防治兴安落叶松鞘蛾时,建议在虫口密度较低时,可采用释放器密度为120 m×120 m区域设置1个性引诱剂释放器;在虫口密度较高时,可采用释放器密度为60 m×60 m区域设置1个性引诱剂释放器。  相似文献   

14.
在江西省阳明湖国家森林公园选取马尾松林地,悬挂松褐天牛诱捕器,对诱捕效果进行观测,分析不同引诱剂与林分因子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的引诱剂类型及松褐天牛诱捕器最佳悬挂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区内5月上旬和6月上旬松褐天牛活动最密切;两种引诱剂诱捕雌性松褐天牛数量显著高于雄性;在不同引诱剂与林分因子的影响下,各松褐天牛诱捕器诱捕数量差异显著,诱捕器悬挂在松林的南坡、东南坡、西南坡等向阳面、通风处,诱捕效果最佳,不同悬挂位置诱捕效果:山脊>防火线>林缘>水域周边;在海拔高度200~300 m之间诱捕松褐天牛数量最多;两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引诱效果,F8增强型引诱剂每套诱捕51.44头,APF-1型引诱剂每套诱捕32.61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克服单独使用引诱剂或农药防治沙棘绕实蝇成虫的局限性,通过采用微球包埋的方法将农药和引诱剂制成微球,使二者在林间缓慢释放,明确该药剂引诱及杀死沙棘绕实蝇的效果。【方法】以明胶和聚乳酸作为载体,多杀菌素和碳酸铵为芯材,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含有杀虫剂与引诱剂的微球;碳酸铵为水溶性,多杀菌素为脂溶性,因此采用从里到外的"水溶性物质1/油溶性物质/水溶性物质2"的包埋步骤实现对引诱剂和农药的包埋;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同时固定另外4种因素即聚乳酸、多杀菌素、明胶和反应温度,测定不同碳酸铵含量对微球理化性质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仪检测多杀菌素和碳酸铵是否成功包封在微球内;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微球中多杀菌素的含量;应用凯氏定氮仪测量并计算出微球中的碳酸铵包载量;使用透析袋法测量多杀菌素的释放速率;使用手持氨检测器检测微球对氨气的缓释效果;微球的形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微球的大小和粒度分布则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进行分析;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试微球对沙棘绕实蝇成虫的引诱和致死作用;并在野外开展无人机喷洒微球防治沙棘绕实蝇的试验。【结果】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多杀菌素和碳酸铵被成功包封在微球内;以碳酸铵为变量时,微球中多杀菌素和碳酸铵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微球中的多杀菌素持续释放时间约为15天,高于纯多杀菌素持续释放时间(7天),纯碳酸铵最长释放历期为6天,而微球中的碳酸铵最长缓释历期为14天,能够实现杀虫剂和引诱剂持续释放的目的;制备的4种不同含量碳酸铵形成的微球都呈球形、分散状,大小较为均匀,表面多孔,微球平均粒径60μm左右;所制备的微球对沙棘绕实蝇的毒杀和引诱作用分别与对照相比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相比,沙棘绕实蝇的虫口密度平均降低约76.13%,沙棘果实的受害率平均降低约75.38%。【结论】采用多杀菌素和碳酸铵制成的微球,可达到缓释效果,具有引诱和杀死沙棘绕实蝇的作用,可用于沙棘绕实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双条杉天牛引诱剂林间引诱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续3 a的诱捕试验结果表明,C号双条杉天牛引诱剂对双条杉天牛有较好的引诱效果,与诱木相比,引诱剂的引诱效果更佳,两者引诱效果差异显著。供试引诱剂在双条杉天牛监测与防治工作中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适合本地松褐天牛监测和防治工作的引诱剂和诱捕器,以提高监测和防治效果,松褐天牛羽化盛期,选用目前国内较常用的两家单位生产的产品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2种引诱剂对松褐天牛都有一定的引诱效果。APF-I型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诱捕松褐天牛的总数量是FJ-MA-02型引诱剂及配套诱捕器的2.85倍,且操作较后者简便,适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内蒙古阿尔山的田间诱捕试验中,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1共诱集到16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1319头天敌红胸郭公虫,而落叶松八齿小蠹引诱剂2诱集到24104头落叶松八齿小蠹和776头红胸郭公虫。室内的触角电位试验结果表明:落叶松八齿小蠹对引诱剂2的触角反应(雌虫2.139mV±0.678mV,雄虫2.169mV±0.473mV)大于引诱剂1(雌虫0.440mV±0.232mV,雄虫0.297mV±0.142mV),对引诱剂1的反应值和对照差不多;而红胸郭公虫对引诱剂1的触角反应(雌虫4.618mV±1.106mV,雄虫4.534mV±1.087mV)明显大于引诱剂2(雌虫2.209mV±0.680mV,雄虫1.953mV±0.601mV),对引诱剂2也有一定的反应值。触角电位试验与田间诱捕试验结果相符合。GC-MS分析结果表明:引诱剂1的主要成分为3.06%的cis-geraniol,1.98%的Ipsenol,80.36%的(S)-cis-verbenol和1.03%的1-verbenone;结合卖方公司提供的数据,引诱剂1的主要成分为4.78%的2-methyl-3-buten-2-ol,63.71%的Ipsenol(纯度为96.9%),1.46%的Cedrene和22.42%的Isocaryophillene。结合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成分引诱剂对落叶松八齿小蠹及天敌红胸郭公虫引诱能力显著不同,Ipsenol对诱集落叶松八齿小蠹起重要作用,而(S)-cis-verbenol则对诱集天敌红胸郭公虫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河南林业》2003,(2):62-62
清华绿宝水肥营养缓释技术开发是“九五”期间国家农业科技转化基金重点研究项目,缓释剂由清华大学生态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研制。该技术以高分子合成材料为前体,用水稀释制成无色胶状体,可持续缓慢释放水分及营养,能保持土壤水肥营  相似文献   

20.
不同引诱剂对桔小实蝇的引诱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种桔小实蝇引诱剂的野外诱虫试验,初步明确了不同引诱剂的诱虫效果:广东昆虫研究所生产的桔小实蝇粘蝇纸引诱到的桔小实蝇数量最多,30天诱捕量为196头(雌虫21头,雄虫175头);另外3种引诱剂30天的诱捕量分别为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研制的桔小实蝇引诱剂149头、广东昆虫研究所生产的桔小实蝇引诱剂为122头、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桔小实蝇引诱剂为125头(雌虫20头,雄虫105头)。昆山天然香料厂提供的甲基丁香酚诱虫效果差,仅为1头;清水对照的诱捕量为0。试验结果还表明,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引诱剂和广东昆虫所生产的桔小实蝇粘蝇纸对桔小实蝇雌成虫有一定的引诱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