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陕西北部主要气象灾害变化及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1-2012年陕西省榆林市玉米生长期内干旱、冰雹、暴雨资料和玉米产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趋势产量分离、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三种气象灾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玉米生长期干旱有逐年代上升趋势,西北县区较东南县出现干旱的频次高;生长期干旱可导致大部分县减产,遭遇重旱到特旱最大可造成玉米减产70%以上;初夏干旱最多,对玉米产量影响也最大,初夏发生特旱可导致玉米减产7%~40%,东南县区初夏干旱减产较西北县区减产幅度更大。冰雹在过去42 a呈现极显著的下降趋势,6月份出现冰雹最多,对产量影响不大。暴雨次数的年代际变化呈上升趋势,暴雨雨量变化不明显,暴雨次数、暴雨量与玉米产量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三种灾害综合影响中,初夏干旱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暴雨,冰雹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2.
利用菏泽市1964?2014年温度、降水、光照、相对湿度和当地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统计分析气候变化及农业气象灾情出现的概率。结果表明:菏泽市冬季气温升高比较明显,年降水量、秋季降水呈增多趋势,春、夏初降水呈减少趋势;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日照时间呈减少趋势。气候变化使近20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但10月份干旱发生次数较1990年以前有所增加,70%的年份出现干旱,严重影响秋播及冬小麦冬前生长;秋季连阴雨出现机率较1990年以前大,使秋作物贪青晚熟,从而影响冬小麦播种;近20年无霜期延长,终霜日提前及初霜日推迟,对菏泽市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干热风、大风出现次数减少,对农业生产威胁减轻。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山西省2006—2017年各季度农业气象灾害不同受灾程度的数据,结果显示,山西省12 a来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累积成灾面积呈现波浪式下降趋势。其中,干旱成灾面积最大,占57.5%,其次依次是低温冷害、霜冻、冰雹、连阴雨、病虫害、暴雨;从不同季节来看,霜冻、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春季,旱灾、冰雹、病虫害、洪涝、风灾、暴雨主要发生在夏季,连阴雨主要发生在秋季。春旱、低温冷害、霜冻、连阴雨、病虫害、洪涝以及其他灾害呈逐年下降趋势,冰雹、暴雨、风灾呈逐年上升趋势;从不同地市来看,山西省2008—2017年农业气象灾害受灾面积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春季受灾面积较大的地市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夏季受灾面积较大的地市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夏季受灾面积的总量较其他季节大。  相似文献   

4.
根据庆阳市多年灾情数据,分析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受灾率及其标准化值,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分级及年景评估。结果表明,庆阳市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为冰雹、暴雨洪涝、干旱以及低温冻害,每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秋冬两季发生气象灾害次数较少,春、夏、秋初季次数相对较多,主要集中在4—9月,6—8月较为明显;干旱造成的农业灾害最为严重,其次为冰雹灾害,暴雨洪涝和低温冻害最轻;塬区农业气象灾害相对较少,受灾程度较轻,川道区天气现象复杂,受灾程度严重;冰雹灾害造成的农业致灾程度均在大灾及以下,暴雨洪涝、干旱以及低温冻害3种致灾程度极端性明显,年景评估中轻灾年出现频率最多。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趋势明显,多灾并发和灾害链特征日益突出,气象灾害对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影响巨大,分析气象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民众更好做好应急响应、防灾减灾工作迫切而重要。本文对晋中市11个县市气象站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灾害资料的干旱、暴雨、冰雹、寒潮、霜冻、高温等气象灾害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晋中市旱涝具有“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旱涝急转”的气候特点。干旱是我市的主要灾害之一,影响范围广,历时长,灾难重,平均每年因干旱使农作物成灾面积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25%,干旱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春旱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和夏旱,春夏秋连旱较少,严重干旱年一般是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或春夏秋连旱。夏季出现的暴雨容易引发城市内涝、山体滑波、中小河流洪水等灾害,伴随夏季短时强降水产生的冰雹对农作物、经济林果易造成减产或绝收,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暴雨、冰雹时空分布不均,东山明显多于平川,年降雹日数在同一经度范围内,基本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一天当中,冰雹多发生于下午至傍晚。寒潮短时间内剧烈降温,春、秋季伴随着霜冻的发生,造成农作物、经济林果遭受冻害。平川地区地势低,温度高,比东山地区初霜冻出现迟,终霜冻结束早。灾害程度初霜冻东山重于平川,终霜冻平川重于东山。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市极端气温明显升高,灵石、榆次、昔阳形成强增温中心,高温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6.
朝阳县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与防御措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朝阳地区1954~2008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当地气象灾害发生规律。其中干旱在全年内均可发生,以春季频率最高;冰雹主要发生在5~9月,6~8月占全年的70%;雷电5~9月占全年的96%,6~7月占全年的52%;霜冻在春秋两季发生,春季受灾有37.5%的年份,秋季受灾有15%的年份。指出干旱、冰雹、雷电和霜冻是朝阳县主要威胁农业经济发展的气象灾害,并提出了相应的科学的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等造成的灾害。气候复杂多变,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黑龙江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已经成为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对黑龙江省穆棱市1958~2007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穆棱市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暖冬现象日趋明显,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干旱、洪涝、霜冻害、冰雹、病虫害等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干旱、冰雹、病虫害等灾害增加,洪涝、霜冻害等灾害减少。针对气候变化对农业气象灾害产生的种种影响,需要人们在防灾减灾中制定相应措施,达到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14年聊城市8个气象观测站的冰雹灾害观测资料,结合GIS技术、小波分析、气候趋势等方法分析了冰雹日数的趋势及特点。结果表明:聊城冰雹年际变化明显,年平均降雹日数呈总体下降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雹日呈持续下降趋势;冰雹日数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冰雹天气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其中主要出现在4—7月,占全年冰雹日数的77.7%,又以6月最多,占29.2%;通过统计1981年以来冰雹灾害对聊城农业的影响可知:30多年来已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加强对冰雹天气的监测、预报,实施人工消雹作业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  相似文献   

10.
王丽  宁瑞斌  王喜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019-11020
统计分析聊城1961~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发现聊城的气象灾害出现频繁,其中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旱涝、冰雹、大风、干热风、低温连阴雨、霜冻等,且每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根据其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措施,为今后主要气象灾害研究和防御提供依据,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同市8个观测站1981~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2013年的气候特征及影响评估。结果表明,2013年全市平均年降水偏多,气温略偏高,日照略偏少;无霜期偏短,大风沙尘天气偏少;四季气温均偏高;冬、春季降水偏少,夏、秋季偏多;2013年极端气候事件涉及7类气象记录,累计38站次突破历史极值,气象灾害较多,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大风、霜冻等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对全市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和旅游等行业造成一定的影响;2013年农业气象条件总体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对2013年农业生产丰收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鹏 《河北农业科学》2011,(10):103-105
为加强聊城市气象灾害预报与防御工作,对1961~2010年聊城市8个气象台站实测气象资料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影响聊城市的主要气象灾害(洪涝、干旱、大雪、大风、冰雹、冻害等)的特征,提出了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框架,并介绍了聊城市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大同市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2℃,春季气温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低值,夏季气温为次高值;年降水量418.9mm,比常年偏多5%,秋季降水量为197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多。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多项气象要素突破极值。冬春季持续低温致春播延期、作物发育推迟;夏季全市高温破历史纪录,阶段性干旱明显,局地冰雹及洪涝灾害偏多;秋季连阴雨天气造成涝灾及作物贪青晚熟,春季全市出现大范围大风沙尘天气,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较大的损失和影响,其中干旱、冰雹及洪涝造成的损失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2013年晋城市各类地面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与历年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得出2013年晋城市气温偏高,突破极值,其中春夏季偏高幅度较大,秋冬季偏高幅度较小;降水时空分布极不均匀,阳城县和晋城市区两地之间降水量相差335.8 mm;春夏季降水偏多,秋冬季降水偏少,冬季降水量仅为0.2mm,突破历史极值,是降水量最少的一个冬天;无霜期延长;全年出现异常初雷、春季低温冻害、冰雹、暴雨、局地洪涝、干旱、雾霾等异常气候事件及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15.
根据黑龙江省2011年气温、降水、气象灾情资料及相关部门的灾情资料,分析了2011年黑龙江省主要气候特点,统计并总结了2011年黑龙江省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主要气象灾害,包括:后冬异常低温、夏秋连旱、盛夏暴雨洪涝、风雹和早霜,并讨论了主要灾害对农业、林业、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吉林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树庆  王琪 《吉林农业科学》2010,35(1):49-52,56
2009年吉林省农业气象要素时空变化异常,农业气象灾害频发,作物生长季相继发生了罕见的春旱、低温冷害、伏旱、秋吊和霜冻等灾害,给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造成严重危害。尽管抗旱投入较大,但气象灾害仍然导致粮食作物单产锐减,同时对本省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产生较大影响。防御农业气象灾害是保证粮食生产稳定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恭城优良的月柿,月柿产业已经成为恭城县农民的支柱产业.为研究极端天气条件对恭城月柿生长的影响,收集整理恭城县60年的气象资料和历年柿子种植的基本资料,利用因子对应分析法,研究极端天气条件的发生情况、对柿子产业的影响机理及其防御措施.连续春季低温、夏季高温、大风、冰雹、暴雨、干旱、霜冻是影响重要的极端天气,影响到柿子的树势、挂果率、病虫害以及果子的质量.关注气象服务信息,从果园建设到管理,都要尽量避开气象灾害,才能保证月柿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8.
全球变暖背景下重庆主要气象灾害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地区34个气象台站1961-2008年逐日降水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雷暴、冰雹、大风、雾和霾天气现象资料,分析了重庆高温干旱、暴雨、连阴雨、雷暴、冰雹、大风、雾和霾等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趋势.统计结果表明:近48年重庆地区春旱、伏旱和冬旱日数都呈下降趋势,而夏旱和秋旱日数都呈增加趋势,其中春旱日数的减少趋势明显,减少速率为-1.7d/10a;高温日数具有先减少后增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明显增加趋势;暴雨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为多发时段;连阴雨日数整体呈增多趋势,增加速率为1.2d/10a.近36年重庆地区雷暴、冰雹、大风和霾日数的变化特征类似,都呈显著的单调减少趋势,减少速率分别为-3.0,-0.05,-0.6,-1.5d/10a;雾日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2.2d/10a,同时具有先增多后减少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临沂市农业气候资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6年临沂市气象观测站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56年临沂市农业市气候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6年来临沂气候资源丰富且配置较好;日照资源丰富,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热量条件好,积温多,日较差大,无霜期长;降水量丰富,雨热同季,绝大部分的降水量在生长季,对作物生长有利。不利方面,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对长日照作物生长和设施农业生产不利;年平均气温上升明显,暖冬现象严重,病虫害的发生日益严重,春霜冻灾害加剧;夏季易出现局部内涝;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旱涝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