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景观格局是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本文以林场1∶5万的地形林相图及小班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建立森林景观二级分类体系;利用GIS技术,选取景观要素斑块特征指数(类斑近圆指数、分维数)、景观异质性指数(斑块边缘密度、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景观要素空间相互关系分析指数(联系度、聚集度),系统地分析了林场的森林景观格局,以期在此基础上实现森林景观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省西部地区1984年和2014年2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定量分析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于1984年,2014年景观格局指数以耕地、盐碱地和草地三种景观类型为优势景观,三者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85%以上,其中耕地的各项斑块类型指数均有显著上升,在景观格局中的作用逐渐增大;其他景观类型呈无规则、补丁状或岛状分布。景观密度指数与形状指数上升,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斑块形状愈加复杂;均匀度指数增加,说明景观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蔓延度指数增加,说明景观连通度增大;景观多样性降低,说明异质性减弱。盐碱地、沙地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09.77万hm2,占研究区总面积(509.22万hm2)42.64%,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开荒放牧是土地荒漠化形成的重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
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校园景观格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分析原理,对校园植物景观格局进行研究。根据校园景观的功能区块,将校园景观分为科研生产区、教学学院区、东湖景观区、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对5大区各类斑块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度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校园以绿地为基质,东湖景观区的植物景观格局较好,对校园后期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从功能、格局和景观生态效益的角度,提出对高校校园植物景观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帽儿山地区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本研究利用帽儿山实验林场1999年航测照片及1999年调查材料绘制而成的110000的林相图,11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999)和实地调查资料,在ARC/INFO及其它统计软件支持下,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帽儿山林场的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取的景观空间格局度量指标包括斑块数量、斑块大小、斑块密度指数、丰富度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等。结果表明帽儿山实验林场的森林景观以软阔叶林为主,以其很强的萌糵能力在各景观中占绝对优势;在帽儿山各森林景观斑块中,天然次生林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大于人工林各景观斑块平均面积;人工林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指数高于天然次生林各景观类型斑块密度指数;天然林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景观均匀度最高,其景观异质性程度也最高,但景观优势度小,各景观要素对景观整体结构、功能及其变化的控制作用较弱,人工林则相反。图1表1参16。  相似文献   

5.
基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的延庆县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北京市延庆县1999年和2004年两期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在ArcG IS的支持下,使用PatchAnalyst 4软件计算出10个景观指数,对研究区域的森林景观进行了要素组成、斑块特征、异质性和空间分布等的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以土地类型和优势树种为依据的二级森林景观类型为标准,在以有林地为基质的森林景观格局中,由于人工和自然因素影响,其整体森林景观具有极强的异质性,并且有升高的趋势,使得有林地景观具有较高破碎度。同时非林地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不规则斑块形状进一步加剧。通过对优势树种的二级森林景观类型划分,刺槐、杨树、阔叶杂木等先锋树种的斑块,侧柏、油松、落叶松等人工林树种的斑块,桦树、栎类等高海拔次生林树种的斑块都分别表现出与之生态和林学特性相适应的状态。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是由自然或人为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利用2005年MODIS卫星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湖南省景观图.利用决策树分类法将研究区分为5种景观类型:水、自然植被、耕地、城镇用地、其它用地.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破碎度、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聚集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层次上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景观斑块共39357块,总面积为21.1984万km2;在5种景观类型中,植被和耕地是主要景观类型,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8.38%;湖南省景观多样性程度低,且斑块空间形状简单.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个旧市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景观指数法对个旧市城市森林5种景观类型的格局进行了分析。所使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特征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标、景观空间关系指标等。结果表明:个旧市城市的森林景观多样性指数较低,各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有较大差异,其整体上,异质性较差。而各景观类型拥有的斑块数分布很不均匀,从面积和斑块数来看,以公共绿地的斑块数最多,面积最大,为个旧市城市森林的主导景观。公共绿地和专用绿地较近于均匀分布格局,生产绿地和风景园林接近于随机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技术,以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年、1994年和2004年TM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整体景观以有林地为基质,灌木林以及其它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有林地的面积1986—2004年呈持续减少趋势;灌木林、荒草地、耕地、滩涂和城镇则是持续增加.斑块数持续增加,罱观破碎化趋势明显;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斑块被分割严重,景观总体连通性下降.人为干扰是导致该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对湖南靖州坳上镇2004和2007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其划分为8个景观类型,运用AreGIS9.2和景观格局指数对其2004和2007年森林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景观要素之问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未成林造林、杉木林面积增加十分显著。增幅分别为154.86%、13.83%;阔叶林、松木林面积减少十分明显,减幅分别为26.92%、42.24%;2004年森林景观以杉木林、阔叶林占主导优势,2007仅以杉木林占优势,阔叶林优势度降低了20.25%;通过对研究区景观格局分析发现,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森林景观的异质性降低,景观要素斑块在景观中的分布向着多样化和均匀化程度发展,斑块形状向着简单化和规则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 技术,以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为研究区域,利用1986 年、1994 年和2004年TM卫星遥感影像,分析了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怒江流域中段典型地区(福贡县)整体景观以有林地为基质,灌木林以及其它景观类型镶嵌于其中.有林地的面积1986~2004年呈持续减少趋势;灌木林、荒草地、耕地、滩涂和城镇则是持续增加.斑块数持续增加,景观破碎化趋势明显;景观多样性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景观趋于多样化和均匀化;斑块被分割严重,景观总体连通性下降.人为干扰是导致该区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年勐腊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ARCGIS 9和FRAGSTAT 3.3软件支持下,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地景观格局指标:景观斑块密度、分维数、聚集度、破碎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等来描述勐腊县林地景观格局.结果显示研究区优势度较低,异质性不高;景观中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以自然景观占优势.橡胶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低,斑块较为完整.混交林景观连通性好,结构稳定.半自然景观、农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2.
《林业资源管理》2013,(5):131-136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SPOT5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GIS技术支撑下,从景观类型指标(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最大斑块指数等)和景观水平指标(景观丰度、多样性、蔓延度等)两个层面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运用VCM曲线深入探讨了主要景观类型的聚集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云岭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多样性程度低,且分配不均;有林地是整个保护区生态系统中的优势组分,内部斑块大、不破碎;耕地面积仅次于有林地,破碎程度最高;受人为活动干扰最明显的是灌木林地;研究区中,除水域外的其它各景观类型聚集程度高,一旦发生蔓延事件,传播速度快。  相似文献   

13.
GIS支持下的大富庵风景区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5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和1:10000地形图,在Arc GIS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运用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选取景观斑块数、均匀度、分维数、优势度、破碎度等反映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数,对大富庵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林地是景观的基质;裸岩石砾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农田的分维数低,破碎度高,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较大;林地分维数高、破碎度低,植被保护较好;研究区多样性较低、均匀度低、优势度高,说明了景观类型并不丰富,异质性不高。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6年勐腊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ARCGIS9和FRAGSTAT3.3软件支持下,选取有代表性的林地景观格局指标:景观斑块密度、分维数、聚集度、破碎化、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等来描述勐腊县林地景观格局。结果显示研究区优势度较低,异质性不高;景观中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以自然景观占优势。橡胶林景现破碎化程度较低,斑块较为完整。混交林景观连通性好,结构稳定。半自然景观、农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运用景观分析软件计算景观指数,采用斑块密度(PD)、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聚集度(AI)、景观联通指数(COHESION)、蔓延度(CONTAG)、SHDI多样性指数和SHEI均匀指数等景观指数分析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红河阿姆山自然保护区以阔叶林景观、松林景观和灌木林景观为主要景观;各类景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低,景观异质性较高;景观总体多样性水平较低,各斑块在空间上呈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6.
以吉林省柳河县1995年、2004年和2015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应用Arcgis 9.3和Fragstats 3.3软件,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通过选取多种景观格局指数以及面积转移矩阵方法对柳河县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柳河县有林地和耕地面积所占比重最大,为优势景观,且多以规则较大斑块分布。灌木林地、疏林地和未成林地面积所占比重较小,且呈碎小斑块零星分布。景观面积转移主要表现在耕地、有林地的增多转化与湿地向有林地、耕地以及建设用地的减少转化。1995-2015年,研究区景观破碎化和分离程度明显下降,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性指数都经历了小幅度上升而后大幅度下降的变化,表明作为优势景观的有林地与耕地对研究区的控制作用加大,研究区丰富程度和复杂程度减少,异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云南省保山市扬柳小流域为研究区,以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GIS支持下,建立空间信息库,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选取斑块大小、分维数、景观破碎度、优势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研究区帚现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景观空间格局基本构型是以农地和有林地为主的景观结构。  相似文献   

18.
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性等指标,对福建省惠安县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景观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农田为主的景观结构,而林区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但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仍比较严峻。整个研究区共有斑块7032个,其中最大斑块11.2km^2,最小斑块420m^2,斑块在大小上差异很大。随着人类干扰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高。  相似文献   

19.
为更好地实现八英庄林场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八英庄林场2010年和2015年2期地形图、遥感图像及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10.0和Fragstats4.2软件,对砬沿沟流域森林景观变化进行分析。砬沿沟流域按一级景观分类划分,斑块类型共5类,有林地斑块面积由473.95hm~2增加为500.88hm~2,其他斑块面积相对减小;有林地的景观形状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减小,分别由3.008 1、59.106 6降为2.481 6、49.060 4;景观多样性由0.426 9减小为0.233 4,说明各斑块的聚集程度有所增加,各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有所提高。砬沿沟流域按二级景观分类划分,在有林地类型中,2010年和2015年斑块类型都为5类,到2015年山杏林斑块消失,新增云杉林斑块;2010至2015年华北落叶松林斑块面积、斑块景观形状指数均增加,山杨林斑块面积、斑块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砬沿沟流域森林景观香农多样性指数由1.602 7降为1.389 2。除去一级景观分类中有林地斑块破碎度减小,其他无论是一级景观分类还是二级景观分类,各斑块破碎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近5a一级、二级斑块在总数上有所增加,并且增加的斑块相对独立,并不连续。  相似文献   

20.
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乌家分场2009和2019年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库,采用GIS软件,对森林景观进行分类;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对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19年,占主导景观类型的均是有林地;景观斑块面积和数量发生变化,有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荒山和苗圃地的斑块面积均减少,其他景观类型的斑块面积均增加;有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苗圃地和非林地的斑块数均增加,其他景观类型的斑块数均减少。宜林地和未成林地动态度变化较大。森林景观类型的比重差异性减小,各景观类型面积比重趋向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