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传统马铃薯收获机挖掘铲试验研究花费大、周期长的问题,采用Solidworks三维设计软件的有限元分析功能,通过对工作过程进行理想化假设后,根据其安装位置和材料建立铲片有限元模型,载荷为土壤加载到铲面的力,分别计算各种型式挖掘铲的应力分布状况,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得出适合于目前马铃薯收获机挖掘铲较好的结构型式,为今后挖掘铲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板蓝根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存在挖掘阻力大、铲面易壅土的问题,依据板蓝根自身特性及种植农艺要求,设计了4UD-600型板蓝根收获机,其作业幅宽600mm,最大挖掘深度为500mm,可一次完成板蓝根的挖掘、土药分离和成条侧出铺放。阐述了收获机的工作原理,对其挖掘铲进行了设计和主要参数的计算,并利用SolidWorks软件中的有限元分析插件Simulation对该挖掘铲进行了静力学分析,最后进行了试验验证。设计采用固定式三角平面挖掘铲,通过动力学分析构建工作阻力模型,依据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及几何关系进行计算,确定出挖掘铲的最佳入土角α=19°~23°,铲长L=360~400mm,铲刃张角θ=55°。有限元静力学分析结果显示:挖掘铲的应力主要集中在3个螺纹孔处,且最大应力分布在铲的背面离铲尖较近的两个螺纹孔处,最大应力值为22.44MPa,远小于挖掘铲的许用应力220.6MPa,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而产生最大位移的位置为铲尖,变形值为0.09184mm,与整个铲相比此变形量很小,可以忽略。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花生收获机通常工作在地形复杂、凹凸不平的松软路面上,难以实现平稳的运行,速度与质心的波动会影响挖掘铲的工作性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保证花生收获机在工作时可以平稳行驶并确保立轴与挖掘铲可以始终工作在合理的工作高度,对花生收获机的底盘行驶机构与挖掘铲的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花生收获机-地面土力学模型与花生收获机底盘行驶机构模型,进而基于挖掘铲工作高度、入土深度的实验数据,建立了挖掘铲控制机构与底盘行驶机构之间的动态协调控制策略,实现系统的自适应控制。仿真分析表明,挖掘铲的高度波动降低了36.7%,所设计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可以实现花生收获机更为平稳的运行。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生姜收获损失率高现象,以生姜收获机挖掘铲为研究对象,利用Inventor自带的三维建模模块建立生姜收获机挖掘铲部件模块,并使用有限元分析模块对其进行应力、应变分析,并与田间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比较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测得数据,进而验证所设计的挖掘铲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农业物料挖掘收获机是农业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农业物料的收获作业中。为此,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农业物料挖掘收获机的研究现状,主要介绍了铲栅一体式、铲链组合式、铲筛组合式3种常见挖掘收获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建议,旨在为农业物料挖掘收获机的优化与改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木薯收获机挖掘铲的受力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挖掘铲的受力情况直接影响挖掘机的工作效果及寿命,挖掘铲面角度是影响挖掘铲受力的主要因素。为此,对木薯收获机挖掘铲在达到挖掘深度进行挖掘木薯的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并利用ANSYS软件对铲面角度进行优化,得出在一定的挖掘深度下受力最小的大铲面和小铲面的最佳角度,为挖掘铲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对深根中药收获机振幅调节机构和振动挖掘铲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设计点参数化的方法建立了挖掘铲挖掘机构的仿真模型,并分别对影响收获机性能的主要因素—偏心距、入土角度和机具前进速度进行了仿真研究,为振动式挖掘机械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马铃薯收获机挖掘铲工作阻力影响因素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土壤容积密度、铲面宽度、挖掘深度、铲面倾角和机具工作速度5个影响马铃薯收获机牵引阻力的因素,分别采用正交计算法和基于Mat Lab的单因素分析法进行研究,得出了5个因素与工作阻力均为正向关系的结论。其中,土壤容积密度和铲面宽度与挖掘铲工作阻力成近似的线性关系,其余3个因素成非线性关系。铲面宽度、挖掘深度、铲面倾角、土壤容积密度和机具工作速度对挖掘铲工作阻力的影响程度依次降低。研究结果为如何减小马铃薯收获机挖掘阻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设计了一种自走式密植棉秆整株收获机,可实现对棉秆田间根侧切土减阻、铲拔、捡拾输送及收集作业.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自走式密植棉秆整株收获机进行三维建模,并对关键作业部件进行静力学仿真分析.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铲拔刀的最大等效应力为158.94 MPa,最大总变形为0.093 mm,受力后的等效应力与总变形均...  相似文献   

10.
对一种用于白萝卜收获机的挖掘铲进行研究。该挖掘铲由铲柱及底铲组成,底铲与铲柱之间折弯成近似L型,左右各一对称布置,通过联接板固定于白萝卜收获机机架,可调整安装位置,适应不同白萝卜种植行距要求。设计铲柱对称轴线与铅垂线夹角α、底铲工作上表面与侧垂面夹角β、底铲工作上表面与水平面夹角γ;底铲加工刃口,刃口所在直线与正垂面夹角δ。田间试验结果:在角度取值α!(12°,20°)、β!(12°,20°)、γ!(13°,18°)、δ!(10°,15°)时,白萝卜收获机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挖掘深度可达0.40m,纯作业效率可达0.35hm2/h。  相似文献   

11.
花生收获机的故障排除(1)机身不稳。机器振动可能是由于收获机两侧挖掘铲的摆幅不一致,也可能是挖掘铲碰撞后挡板出现机器振动。此时,只要调节两侧挖掘铲的摆幅,即通过调节连杆的长度来调整,就可  相似文献   

12.
针对马铃薯收获机工作过程中牵引阻力和功率消耗大的问题,以挖掘铲为研究对象,对正切时的牵引力模型进行了修正,建立了同时适用于正切和滑切的牵引力模型。基于MatLab的单因素分析得出滑切角、铲面倾角和机具工作速度与挖掘铲牵引力成非线性关系;挖掘铲牵引力与滑切角为负相关,与铲面倾角和机具工作速度为正相关。在收获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增大滑切角、减小铲面倾角和机具工作速度,能有效降低挖掘铲牵引力。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MatLab分析结论,表明所建立的挖掘铲牵引力模型是合理可行的,为分析研究马铃薯收获机挖掘阻力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贾友江 《湖南农机》2011,(10):28-28
1花生收获机的故障排除 (1)机身不稳。机器振动可能是由于收获机两侧挖掘铲的摆幅不一致,也可能是挖掘铲碰撞后档板使机器产生震动。此时,只要调节两侧挖掘铲的摆幅,即通过调节连杆的长度来调整,就可解决机器震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对影响木薯收获的因素进行分析,借鉴马铃薯收获机挖掘铲的设计思想,在铲面受力分析的基础上,引入了土壤压缩和破坏理论,建立了运动条件下挖掘铲的碎土性能分析模型。应用Matlab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对平面挖掘铲进行了碎土性能分析,得到了最佳的平面铲倾角,提高了木薯挖掘铲的碎土性能,为木薯挖掘铲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对小型鱼腥草收获机挖掘铲存在壅土和稳定性差两大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原因,并提出通过优化设计方法对上述问题加以改善.分析发现,挖掘铲在x方向上的质心加速度和在y方向上的质心加速度分别影响挖掘铲的壅土和稳定性.通过建立挖掘铲的运动方程,得到挖掘铲的质心加速度方程,并运用ADAMS对挖掘铲进行运动仿真分析及优化设计.优化结...  相似文献   

16.
MZPH-820型单行马铃薯收获机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针对现有小型马铃薯收获机作业过程中,行进阻力大、易于壅堵、伤薯率高,以及垄高适应性差等问题,设计了MZPH-820型单行马铃薯收获机.该机挖掘铲各铲片相互分离,间隙通畅;升运链导向撑链轮通过悬臂板支撑,承力通轴实现向上移动,作业时入土部件仅有挖掘铲及切土防漏圆盘,可有效防止秧茎缠绕及壅土;挖掘铲角度调节机构可实现挖掘铲与升运链导向撑链轮角度的同步调节,使挖掘铲铲面倾角在18°~30°内连续可调,便于不同土质条件下优化作业性能;导向限深轮及支撑行走轮二者高度的协调调整使得收获机能够满足100~400 mm垄高地块的作业要求,保证挖掘铲预设铲面倾角的实现,垄高适应性得到增强.宽行高垄地块的田间试验表明:MZPH-820型单行马铃薯收获机挖掘、输运顺畅,分离效果明显,纯小时生产率为0.10 hm2/h,伤薯率为0.3%,损失率为3.9%,性能达到技术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挖掘和输送是马铃薯收获过程中的两个最重要工序,掘进性能和输送性能是衡量马铃薯收获机综合可靠性的重要指标。为此,针对目前缺乏对马铃薯收获机综合可靠性试验装置这一现状,研制了一种马铃薯收获机综合可靠性试验台。采用该试验台对4U-83型马铃薯收获机进行综合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试验台能够对马铃薯收获机进行悬挂并在10°~40°的范围内调节收获机挖掘铲的入土角度,能够为输送链提供动力及检测输送链的转速和动力载荷的大小,能够分别对马铃薯收获机的挖掘铲和输送链进行不超过25kN和1kN的持续或脉冲载荷的加载试验,以检验其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收获机挖掘装置智能设计系统与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马铃薯收获机挖掘装置设计效率低、设计知识难以高效获取和运用的问题,构建了马铃薯收获机挖掘装置智能设计系统。在收集整理挖掘铲设计规则的基础上,以产生式、框架式和混合式的知识表示方法表达挖掘装置的设计知识并进行存储,建立智能设计系统知识库;利用Visual Studio软件搭建知识管理系统,对规则类和实例类知识进行管理;采用基于规则和基于实例的正向推理方法,探讨智能设计系统推理机制;基于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对挖掘装置进行参数化建模;基于挖掘铲挖掘阻力分析和RecurDyn-EDEM联合仿真试验,构建挖掘装置工作性能评价体系;以Visual Studio为开发平台、VB.NET为开发语言,应用SolidWorks API接口技术和MySQL数据管理方法,对设计知识库、知识管理系统、推理机、参数化模型库和评价体系进行整合及联合运用,开发了马铃薯收获机挖掘装置智能设计系统。利用系统进行挖掘铲实例设计,并进行工作性能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挖掘铲工作所需牵引力为856.24 N,所受最大牵引阻力为724.81 N,明薯率为97.22%,伤薯率为1.43%,表明该挖掘铲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减小福建地区山地环境下太子参收获机的挖掘阻力,设计一种具有振动功能的太子参挖掘机构。通过太子参的种植环境以及挖掘铲的受力分析,设计挖掘深度h、入土角β、挖掘铲刃口倾角θ、铲体长度L及其宽度b等主要技术参数。根据偏心机构与四杆机构运动学原理分析挖掘铲的运动特征,利用ADAMS软件对其进行运动学仿真。根据挖掘铲理论负载计算所得的法向力,进一步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挖掘机构的挖掘铲进行静力学分析。通过实地测试并监测不同工况下的挖掘阻力,验证振动挖掘机构的功能性与理论分析结果。结果表明:挖掘机构可以实现以正弦波为周期的往复振动。对挖掘铲面施加563.85 N的法向力,挖掘铲最大应力为141.87 MPa,小于45号钢的355 MPa,满足受力要求。实地测试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振动挖掘阻力在1 320 N和1 583 N之间变化,小于无振动时的挖掘阻力1 604 N,说明太子参振动挖掘具有减小挖掘阻力的作用。平均挖掘阻力为1 458 N,与理论计算数据1 505.181 N接近,进一步验证理论计算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平贝母采收作业是林区贝母种植的关键一环,对平贝母的成色与药用价值产生重要影响。现有的采收设备存在作业效率低、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挖掘铲作为平贝母收获机的核心部件,尚存在结构设计单一化,研究思路半经验化等问题直接影响采收作业的质量。为研发能够满足行业需求的平贝母采收设备,结合现有种植条件及技术发展,对国内外根茎类作物收获机进行整体分析,提出研发可兼收其他作物的小型自走式联合收获机这一思路;对平贝母收获机及挖掘铲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平贝母收获机的发展方向为高效化、采收过程专业化、采收作物兼容化,平贝母挖掘铲的发展方向为研究思路科学化、研发手段专业化、运行性能稳定化,以期推动贝母产业全程机械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