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陕西省1971-2020年32个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计算不同尺度玉米生育期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利用旋转正交经验函数法、趋势分析法和小波分析法分析玉米不同生育期的干旱时空特征。结合陕西省9地区1990-2020年玉米单产数据,借助HP滤波法分离出玉米气象产量,采用交叉小波分析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干旱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干湿空间分布在玉米生育期可划分出关中、延安、榆林和陕南西南部4个干旱敏感区域;(2)在1971-2020年内,全生育期关中、榆林和延安地区呈干-湿交替变化,1990s末陕西大部分地区干旱较严重;(3)铜川、宝鸡、咸阳和渭南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与花丝期干湿状况密切相关,其余地区受全生育期干湿状况影响最大。玉米气象产量与干旱状况呈显著的正相关,且在1994-2000年存在1~4 a的共振周期;(4)榆林、铜川和渭南地区玉米气象产量随SPEI值增大而增加,而延安、宝鸡、咸阳、安康、汉中和商洛当SPEI值大于1.6或小于-0.4时会发生轻度及以上程度的减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云南省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干旱变化规律,为该区夏玉米合理布局和防御生育期内阶段性干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云南省1960—2014年32个典型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计算夏玉米生育期逐旬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rop water deficit index,CWDI),采用线性趋势和M-K检验分析了云南省不同地区夏玉米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了CWDI与夏玉米产量的关系。【结果】①云南省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平均干旱站次比分别为50.30%、12.36%、5.88%、6.00%和10.35%。②1960—2014年夏玉米初始生长期干旱站次比和CWDI均呈减小趋势,快速生长期、生长中期、生长后期和全生育期则均呈上升趋势,且快速生长期和生长中期干旱面积和强度上升幅度相对较大,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滇西南。③云南省夏玉米各生育阶段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整体上表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特征,其中滇中干旱频率最高,滇西南最低;云南省夏玉米各生长阶段干旱强度上升幅度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滇西南和滇东北,上升幅度较小区域主要集中在滇中中西部和滇西北。④云南省夏玉米生长中期水分供需状况对夏玉米产量影响较大。【结论】一定幅度的干旱强度上升,有利于云南省西部夏玉米增产,尤其是滇西南地区;但会导致中东部夏玉米减产,尤其是滇东北。  相似文献   

3.
干旱胁迫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夏玉米干旱胁迫时生理响应机制,寻求适宜干旱胁迫调控指标。通过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生育阶段与干旱胁迫程度对夏玉米叶片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Pn与产量均呈降低趋势,且Pn与产量呈同步变化。对于光合速率大小的影响主要在干旱胁迫阶段,复水后叶片气体交换基本恢复正常;干旱胁迫时间段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作物产量影响较大,与适宜水分相比,产量降低幅度逐渐增大。长期持续受旱复水后其叶片气体交换无法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生育后期中旱更有利于夏玉米节水保产。全生育期干旱胁迫时,随干旱胁迫程度与时间的增加,夏玉米叶片气体交换能力、产量与耗水量基本均呈下降的趋势;避免全生育期干旱胁迫,最低应高于中旱。在河南豫中地区以节水高产为目的,适宜选择轻旱,各生育阶段缺水时至少保证土壤水分在田持(重量含水率)的50%以上。本研究为该地区夏玉米节水高产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干旱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可降低玉米产量25%~30%,严重时可造成绝收,成为影响我国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的第一限制因素。干旱主要损伤植株的生理代谢和光合作用,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绿素含量减少、光合作用下降。玉米在开花期、开花前与开花后的一段时间内,干旱对产量影响最大,而营养生长前期干旱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近日,美国政府发出警告称食品供应可能出现大幅下降,导致全球商品市场的投资者对新一轮食品危机的担忧迅速加剧。在此情况下,玉米、大米及小麦等商品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据悉,今年美国夏季异常高温,俄罗斯及巴西严重干旱.加拿大及欧洲持续暴雨,都对多种谷物及油籽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龚郑锋 《农业工程》2021,11(12):108-113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籽粒灌浆及产量的影响,分别设置正常水分、拔节期干旱、抽雄期干旱和灌浆初期干旱4个处理,研究玉米干物质积累、灌浆特性、淀粉相关酶活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干旱显著降低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抽雄期和灌浆初期干旱显著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贡献率;干旱显著降低籽粒质量和灌浆速率,抽雄期干旱对后期籽粒质量和灌浆速率影响最大;干旱显著降低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干旱对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秃尖长、减少了行粒数,3个时期干旱胁迫产量分别降低15.15%、33.11%和22.00%。因此,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初期玉米对水分的需求较为敏感,对产量影响较大,尤其是在玉米抽雄期,要确保水分供应,以保证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7.
如何应对农作物生长期的高温天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季高温天气会对农作物的生长及产量带来威胁,科学试验表明,棉花在现蕾期如果遇到日平均30℃以上的气温,会使花粉干缩,失去授粉能力,并抑制生长,引起蕾铃大量脱落,降低伏桃的坐桃率;水稻尤其是杂交水稻,如果在开花灌浆期遇到35℃以上的高温天气,会出现“高温不实”和“高温逼熟”现象,导致空壳及秕粒,降低产量;玉米在温度高于32~35℃,空气湿度接近30%时,散粉后1~2小时,花粉即迅速干枯,失去发芽力;高粱、甘薯等粮食作物当遇到高温天气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生育期水分胁迫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生育期玉米水分胁迫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抗旱提供理论依据。以玉米在苗期、拔节期、抽雄-吐丝、灌浆-成熟期进行水分胁迫,测量玉米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穗部性状,对比充分灌水与非充分灌溉下玉米农艺性状差异。利用Jensen模型求解出玉米各生育期水分敏感系数,验证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拔节期进行干旱处理的株高、穗位高、叶面积受影响较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抽雄—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穗部性状的形成较为明显,并且对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随着小麦收割的结束,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夏季作物播种时期。夏玉米播种面积在山西夏季作物种植面积中占有很大比重,在山西,夏玉米大部分以麦后直播为主,农民习惯耕作方式是不整地,不施基肥,只是在播种时施用少量种肥。由于夏玉米生长发育快、生育期短,很多农民由于施肥不合理,导致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同时也影响了夏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采用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是提高夏玉米高产丰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间作模式下玉米干旱胁迫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在干旱地区建立玉米大豆间作模式的节水灌溉制度,在大型防雨棚中针对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的玉米生长情况进行干旱胁迫研究。【方法】设置3个土壤相对含水率,进行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试验,通过分析玉米叶片叶绿素量、生长特性、产量等因素,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的主要影响以及玉米和大豆之间的水分竞争情况。【结果】前期适当的干旱使玉米的株高和茎粗分别增加了6.24%、7.83%,对玉米叶绿素量积累也是有利的;在玉米生长旺盛时期,干旱导致玉米产量下降,适当干旱区域水分利用效率最大为1.39%。【结论】玉米在拔节—灌浆期对水分最敏感,在此阶段玉米和大豆对水分的竞争模式也最为复杂,在出苗中后期,适当干旱有利于玉米后期发育。  相似文献   

11.
干旱是影响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的第一限制因素。通过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选用节水模式、改善旱地作物营养状况、调整作物播期及布局、选育和选用抗旱品种、增强抗旱锻炼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干旱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2.
干旱和土壤贫瘠是限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合理制定不同喷灌水量的玉米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在喷灌施肥条件下,采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开展春玉米水肥耦合大田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发现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氮肥用量、灌水量和磷肥用量。各个因素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都表现为正效应,其效应顺序为:N×水P×NP×水。春玉米全生育期喷灌水肥耦合最佳组合为:磷肥134.4kg/hm~2、氮肥282.5kg/hm~2、灌水量1 061.0m~3/hm~2,产量为15 853kg/hm~2。  相似文献   

13.
辽西地区不同灌溉方式下玉米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地面灌和膜下滴灌2种灌溉方式下不同生育期干旱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辽宁西部朝阳市建平县试验站的测坑试验,分析了各处理对玉米生长性状、耗水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充分灌溉条件下,苗期、拔节期、抽雄期膜下滴灌的株高均高于地面灌,且各生育阶段相同的干旱处理对膜下滴灌的影响较地面灌大;除苗期外,地面灌的茎粗都大于膜下滴灌;整个生育期膜下滴灌的叶面积都大于地面灌,且各生育期干旱处理对叶面积的影响不大;不同的生长阶段,玉米的耗水差别较大,且在抽雄期进行干旱处理能够有效减少玉米整个生育期的耗水量;2种灌溉方式充分灌溉条件下玉米产量差异不大,地面灌灌浆期亏水,产量显著降低,膜下滴灌苗期和灌浆期干旱处理对产量的影响都很大;膜下滴灌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地面灌。  相似文献   

14.
以玉米丹玉77为材料,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辽西半干旱区玉米不同生育期作物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干旱处理均不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且随着干旱程度增大,作物生长受抑加重,减产加剧;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玉米生长和最终产量较容易受干旱影响,而灌浆期受旱影响相对较小;苗期轻旱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WUE)高于对照处理,但其他处理WUE均降低,且随着干旱的加重而减小.因此,在研究区当水资源难以得到保证时,建议在玉米苗期轻旱控制或灌浆期干旱胁迫,避免拔节期和抽穗期受旱.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水分盈亏指数(CWSDI)、干旱等级变化和不同水文年灌溉制度,基于哈尔滨市1955-2014年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玉米作物参数,利用CROPWAT模型计算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和灌溉需水量,计算水分盈亏指数并划分干旱等级,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以上因素变化趋势,针对不同典型水文年制定灌溉制度。结果表明,该地区1955-2014年生育期内玉米需水量以9.41 mm/10 a的速率下降;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和特枯水年需水量分别为407.80、423.80、452.00和485.60 mm;多年平均CWSDI没有明显变化,生育期内每月CWSDI变化较为明显,干旱等级分析表明在玉米生长初期和生长后期较干旱;不同水文年干旱情况不同,除丰水年外,有效降雨量均难以满足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不同典型水文年应建立不同的灌溉制度。特枯水年、枯水年和平水年的灌水净定额分别为151.30、117.10和39.70 mm。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春玉米主产区灌溉问题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干旱是制约春玉米产量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土壤水量平衡分析,中国春玉米带生长期缺水量从东向西逐渐增高。哈尔滨、长春、沈阳以东地区缺水量在50 mm以下,由此向西逐渐增高,在甘肃河西地区,达到最高值500 mm。据此春玉米主产区可划分为雨养区、灌溉补偿区、干旱区。针对每个区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灌溉制度与节水灌溉技术组合,为春玉米增产节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候逐渐变暖,近年来我国诸多地区频频出现干旱问题,同时河流湖泊或者水库中的水量也逐渐减少,这便给农业生产带来非常大的威胁。因此,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干旱对粮食产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抗旱栽培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玉米这种农作物应归为旱地作物的范畴,但是干旱气候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相比正常气候,干旱气候可使玉米减少20%甚至50%的产量。因此,采用玉米抗旱栽培技术能够大大降低气候灾害对玉米作物的影响,继而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8.
玉米生产机械化一、承德的气候与玉米生产承德市地处华北燕山腹地,属大陆性季风型山地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旱少雨,夏季高温多雷阵雨,秋季气温凉爽,冷暖适中,四季分明,但其年际降水变率大,降雨量不稳定,十年九春旱。因此农业生产是雨养旱作,粮食作物以玉米...  相似文献   

19.
连续两年在遮雨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程度干旱对夏玉米不同生育期地上部生长和根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产量对干旱最敏感,其次是叶面积、株高和根系数量,作物茎粗对干旱不敏感。连续干旱不超过12 d有利于作物生长,否则不利于作物生长。夏玉米生长前期遇到干旱较前后期干旱的减产风险更大,而作物根系响应可能是干旱减产的原因之一。调整作物种植时间和促进根系下扎将是缓解南方红壤区季节性干旱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DSI指数的干旱与冬小麦产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0—2012年MODIS ET/PET和NDVI数据集构建干旱指数(DSI),监测山东省和河南省冬小麦主产区的农业干旱,并在地级市尺度上进一步评估冬小麦关键生育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9月—2011年2月山东省特大干旱过程显示的DSI不仅能监测气象干旱,还能较好地反映农业干旱在空间上的差异性以及时间上的演变。不同冬小麦生育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影响不同,灌浆期干旱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干旱致使土壤水分亏缺,影响了作物正常的灌浆强度,进而导致作物减产;其次是拔节期;返青期干旱对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