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菜粉蝶绒茧蜂在菜粉蝶幼虫体内的发育和寄主的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L.)是菜粉蝶Pieris rapae L.幼虫重要的寄生天敌,其自然寄生率常高达90%以上。关于菜粉蝶绒茧蜂的生活史与有关的生物学习性,马萨逊(Matheson,1907)、长岛(Nagashima,1933)、毛斯(Moss,1933)和哈米顿(Hamilton,1935-1936)等曾先后有过报导。近年来,沙脱(Sato,1976、1980)对菜粉蝶绒茧蜂在Pieris属  相似文献   

2.
多杀菌素对菜蛾绒茧蜂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对多杀菌素高抗的小菜蛾纯合子品系作寄主饲养菜蛾绒茧蜂,用多杀菌素田间推荐使用浓度(25 mg/L)分别处理处于卵期、幼虫期和蛹期的绒茧蜂,其中卵期和幼虫期通过处理寄主幼虫间接处理,并测定该药剂对成虫的毒力,系统观察该杀虫剂对绒茧蜂各虫期的致死和亚致死作用。与对照相比,绒茧蜂卵期或幼虫期其寄主受药后,可导致蜂幼虫死于寄主体内或啮出寄主的过程中,使结茧化蛹率下降43% ~56%,成虫羽化率下降19% ~33%,成蜂雌性比下降11% ~25%,而成虫大小、寿命和寄生力未受显著影响;在蛹期受药使成虫羽化率下降10%,成蜂寿命缩短,但对成虫寄生力无显著影响;对成虫24 h的LC99为4.31 mg/L。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可进入寄主作用于其体内的蜂卵和幼虫,或直接作用于蜂蛹和成虫,从而对绒茧蜂各个虫态产生显著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尤以对成虫高毒。  相似文献   

3.
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vestalis滞育茧在不同正己烷浓度、不同温度下暴露不同时间后对该蜂滞育解除、以及滞育解除后成虫羽化率和成蜂繁殖力的影响,分别建立了茧.成虫羽化历期、羽化率、单雌产卵量对正己烷浓度、暴露时间、温度3因子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正己烷可以有效促进该蜂解除滞育,显著缩短羽化历期,提高羽化整齐度;但正己烷浓度、暴露时间和温度水平的过高或过低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滞育解除后成蜂的繁殖力,过高的温度处理还会显著降低成虫的羽化率。基于回归模型的优化组合分析结果,提出将滞育茧置于27-29°C下、1.5mL·L。的正己烷蒸气中暴露10~15min,对该蜂解除滞育后的生物学特性的不良影响将会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4.
菜粉蝶绒茧蜂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粉蝶在山西省各地菜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菜粉蝶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L.)对其幼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者等于1959~1981年先后在山西晋东南、雁北等五个地区的蔬菜产区作了调查,尤其是1977~1981年汾阳县和榆次市郭家堡大队采用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d和“7216”菌或蜂与颗粒体病毒协调  相似文献   

5.
螟虫长距茧蜂发生期的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材料和方法 (一)螟虫长距茧蜂各虫态历期 1.蛹的历期:采集越冬代玉米螟老熟幼虫放在室内越冬,次年螟虫长距茧蜂结茧后,将茧放在直径2厘米的玻璃试管内,管口用吸一定水分的海绵塞塞着,直至成蜂羽化为止。  相似文献   

6.
迁飞性重大农业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于2019年入侵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深入研究害虫的天敌发生情况有利于发掘和利用天敌资源开展生物防治工作。本文将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采集的被寄生卵块和幼虫置于实验室条件下饲育,利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羽化出的天敌昆虫。共鉴定出5种寄生性天敌昆虫,其中卵寄生蜂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幼虫寄生蜂为菜粉蝶盘绒茧蜂Cotesia glomerata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幼虫寄生蝇为厉寄蝇属寄生蝇Lydella sp.和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另外,还发现了两种寄生于菜粉蝶盘绒茧蜂的重寄生蜂,分别为弯沟啮小蜂属寄生蜂Baryscapus sp.和吉氏金小蜂Nasonia giraulti。本文的发现为筛选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优势天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二化螟越冬幼虫三种寄生蜂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浙江部分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寄生率以及它们在冬前与冬后的羽化动态。在兰溪,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常见种类仅有二化螟绒茧蜂。在安吉与嘉兴两地,除二化螟绒茧蜂为主外,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也较为常见,三者对双季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寄生率为18~19%。明显高于单季晚稻田的寄生率(8~15%)。3种寄生蜂的羽化动态有较大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在进入11月后即不再羽化,而中华钝唇姬蜂的羽化则持续到11月中旬之后;越冬后,后者的羽化时间明显早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8.
1979年开始,对我地区菜粉蝶寄生性天敌进行调查,从菜粉蝶第一代至越冬代的发生期间,采集菜粉蝶卵、不同龄期幼虫和蛹,经过3年饲养、观察,结果:共查得菜粉蝶寄生性天敌8种;寄生卵的有一种:广赤眼蜂(Trichogramma evanescens Westwoot);寄生幼虫的有4种:微红绒茧蜂(Apanteles rubecula Marshall)、黄绒茧蜂(Apanteles glomeratus L.)镶腭姬蜂(Hyposoter sp.)和索科线虫的索线虫属(Mermis sp.);寄生蛹的有3种:普通怯  相似文献   

9.
草地贪夜蛾自2019年入侵我国以来,已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挖掘、筛选和评估本地天敌资源,对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在陕西省玉米主产区开展草地贪夜蛾及其天敌资源调查时首次发现被螟蛉盘绒茧蜂寄生的草地贪夜蛾幼虫,这也是我国首次报道本地寄生蜂螟蛉盘绒茧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幼虫。本文详细报道了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史和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以期为今后利用螟蛉盘绒茧蜂开展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提供参考。螟蛉盘绒茧蜂的个体发育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卵有柄,发育3 d后孵化为幼虫;幼虫3龄,1龄幼虫具有角质化的颚,2龄幼虫具有发达的尾囊,3龄幼虫尾囊退化;3龄幼虫咬破寄主体壁爬出体外并就近结茧化蛹;化蛹3 d后即羽化为成虫。螟蛉盘绒茧蜂卵期3.1 d,1龄幼虫期2.1 d,2龄幼虫期3.2 d,3龄幼虫期1.0 d,蛹期3.0 d,卵~成虫发育历期12.4 d。  相似文献   

10.
菜粉蝶绒茧蜂种群空间分布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予州  任顺祥 《昆虫天敌》1989,11(3):130-135
本文应用频次分布x~2检验法,Iwao法,Taylor幂法则以及其它聚集指标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菜粉蝶绒茧蜂种群(茧块)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菜粉蝶绒茧蜂茧块在甘蓝上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以个体群形式存在,个体群之间是随机的,茧块的聚集是由寄主等环境因素引起的。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  相似文献   

11.
螟蛉绒茧蜂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螟蛉Narange aenescens在温州地区近年来曾间歇发生,其发生程度与天敌消长关系密切。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对稻螟蛉与早春麦田的粘虫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其蜂茧不仅在水稻上见到,在席草、茭白上也屡见不鲜。新西兰曾从巴基斯坦引进螟蛉绒茧蜂防治玉米粘虫,最近,更用于防治地老虎,均取得良好效果。1981~1982年,作者对螟蛉绒茧蜂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材料与方法将上一年冷藏的稻螟蛉蛹在室内羽化后,置于养虫笼内盆栽的水稻上产卵,幼虫饲养2~3龄,选健壮的同龄虫50头为一组,移至幼嫩的盆栽稻苗(品种温选青)上,经适应半天,接蜂3对。每次设5个重复。同龄寄主幼虫经接蜂后24小时,逐日进行解  相似文献   

12.
麦茎蜂(Cephus sp.)是春小麦的主要蛀茎害虫。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已有大量有关麦茎蜂发生与为害的报道。麦茎蜂的生活周期为1年1代,除成虫羽化出土进行交尾产卵的3~5d外,其余时间均在小麦茎腔内生活。以老熟幼虫在小麦根茬内结茧休眠越冬,幼虫休眠期为300余d。本文着重研究麦茎蜂幼虫在休眠越冬期间,环境条件对其生存的影响,探讨有效的生态及耕作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测定了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致死和亚致死效应。结果发现,氰戊菊酯对菜蛾绒茧蜂成虫的毒力比对小菜蛾2龄幼虫的高10倍以上,因此可以肯定田间施用氰戊菊酯后,可以直接(喷雾)或间接(残留)杀死部分菜蛾绒茧蜂成虫。小菜蛾2龄幼虫LC_(50)剂量的氰戊菊酯残留显著降低了雌蜂的产卵量和供试小菜蛾幼虫的被寄生率,在氰戊菊酯残留存在的情况下,雌蜂的死亡率高于雄蜂,蜂子代存活率及性比显著低于对照。氰戊菊酯残留对菜蛾绒茧蜂的搜索行为也有显著的影响,雌蜂在叶片上停留的时间及用于搜索的时间均高于对照,表明残留对菜蛾绒茧蜂雌蜂的搜寻有刺激作用,但产卵寄生的发生次数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文中对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灰翅麦茎蜂成虫羽化出茧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 Eversmann)是甘、青两省春小麦主要蛀茎害虫。近年来,麦茎蜂为害日趋严重,受害面积不断扩大,年损失小麦数千万kg。关于麦茎蜂的防治,国内主要采取成虫期药剂防治的方法。为了掌握最佳防治时期,提高药剂防治效果,作者对不同地区麦茎蜂成虫羽化出茧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室内测定了短稳杆菌对斑痣悬茧蜂蛹和成虫的直接毒性,以评价其对寄生蜂的直接影响。分别用短稳杆菌低浓度(1.25×107 cfu/mL)和高浓度(5.00×107 cfu/mL)菌液浸渍1和3日龄蜂茧(用清水处理作为对照),结果表明,菌液浓度和茧龄对成蜂羽化率、羽化蜂生殖力、成蜂寿命均无显著互作影响;蜂茧日龄对成虫生殖力和寿命无显著影响,但短稳杆菌浓度显著影响羽化后成蜂的生殖力和寿命,高浓度菌液处理下产卵量和寿命显著小于清水对照和低浓度菌液处理,但在清水与低浓度菌液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为揭示短稳杆菌在寄生蜂补充营养过程中对其造成的直接影响,先将短稳杆菌用糖水配成不同浓度糖液饲喂成蜂,发现含有推荐施用浓度及其以上的短稳杆菌糖液对寄生蜂存活有较强的不良影响,受药后48 h出现死亡,96 h后死亡率超过50%;随后测定了含有较低浓度短稳杆菌(1.25×107和3.13×106 cfu/mL)的糖液及其吸食频次(4水平)对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短稳杆菌浓度和寄生蜂吸食频率互作显著影响成虫的寿命,在高浓度菌液处理下,取食频率对成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但在低浓度菌液和对照处理下,成虫寿命随取食频率增加而延长。研究结果说明,短稳杆菌对斑痣悬茧蜂成蜂具有一定的毒性,但以略低于大田推荐浓度进行施用时,对斑痣悬茧蜂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高峻峰  朱俊义 《昆虫天敌》1993,15(4):160-161
用化学农药防治大豆蚜虫时,有部分日本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japonicus)的幼虫,殭蚜和成虫未被杀死,这些农药对未杀死的各个虫态的日本柄瘤蚜茧蜂生长发育有何种影响,笔者于1992年6月20日对日本柄瘤蚜茧蜂的各个虫态,以本地区农田常用3种农药杀虫剂常规剂量进行毒力试验,观察各个虫态的生存率,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寄生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的绒茧蜂已知3种: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 (Haliday)、粘虫绒茧蜂A.kariyai Watanabe及粘虫小绒茧蜂A.cirphicola Bhatnagar。 本期封面彩色照片为粘虫绒茧蜂,是我国北方粘虫幼虫期常见寄生蜂之一。成虫体长约2.5毫米,黑色,产卵于粘虫幼虫体内,随即孵化,取食粘虫体内物质,至寄主6龄老熟时,蜂蛆亦发育成熟,自粘虫体内钻出,同时吐丝做茧,呈白色丝绒状茧块。茧块大小及形状依叶面形状及位置不一,长约9—18毫米。每  相似文献   

18.
绿眼赛茧蜂Zele chlorophthalmus(Spinola)是寄生于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幼虫的内寄生蜂,目前国内外对其生物学特性尚无报道。为了阐明绿眼赛茧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草地螟的控制作用,本文在(23±1)℃、RH 70%±5%、光周期16L:8D的条件下测定了其发育历期、茧重、羽化和交配习性、成虫产卵、寄生能力和寿命,明确了其对寄主幼虫的功能反应及其对寄主幼虫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绿眼赛茧蜂卵-幼虫期为14.7 d,预蛹和蛹期为14.5 d,世代历期30.1 d,平均茧重18 mg。成虫羽化多集中在06:00―14:00,雄虫比雌虫早羽化2 d。成虫羽化当日即可交配,交配持续时间在59~168 s。成虫交配后很快产卵。雌蜂平均产卵历期10.8 d、产卵量为104粒,产卵高峰分别为羽化后的第3 d和第7 d。雌、雄蜂寿命分别为15.2和19.0 d。在5、10、15、20、25和30头/瓶(650 m L)密度下,绿眼赛茧蜂的寄生量随草地螟幼虫密度的增加而升高,但寄生率随寄主幼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对寄主幼虫密度的反应属HollingⅡ型。寄生后第1 d,寄主幼虫与未寄生幼虫的大小体重差异不显著,但在寄生后的第6 d和第12 d,前者的大小体重均显著小于后者的。另外,寄主幼虫的取食量比未寄生幼虫的少了约30%,且差异显著。这些研究结果与其他寄生蜂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寄主种群的控害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研发绿眼赛茧蜂的室内繁殖和田间保护利用技术,以及评价其对草地螟的控害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麦蛾茧蜂的离体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含昆虫血淋巴、鸡蛋黄和牛奶的培养液用帕拉玢膜加工成小囊状“人工幼虫”,将寄生在大蜡螟幼虫体表接近孵化的麦蛾茧蜂卵,移到“人工幼虫”上培养。麦蛾茧蜂完成从卵到成虫离体发育,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分别为72%、48%和24%。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及室内生测,研究生产上大面积种植的3种转基因棉GK12、新棉33B和SGK321对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及其主要寄生性天敌——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derogatae的影响。结果表明:GK12棉田棉大卷叶螟的发生量与亲本对照(泗棉3号)差异不显著,但卷叶螟绒茧蜂的发生量显著低于对照;而转基因棉新棉33B和SGK321棉田棉大卷叶螟和绒茧蜂的发生量均显著低于其亲本对照棉33和石远321。卷叶螟绒茧蜂对寄主棉大卷叶螟有明显的追随关系。绒茧蜂寄生取食不同转基因棉叶的棉大卷叶螟24 h后,其卵-幼虫历期、茧历期、茧畸形率、茧重、羽化率、蜂重以及成蜂寿命等生物学指标在不同棉花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