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化进程撕裂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却未及时建构起可供农民选择的价值谱系,农民现代性呈现出一种"脱域"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公民社会不健全和公民意识不成熟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当务之急是提出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农民现代性获得的基础性平台、消解公民社会的"缺场",拓展农民现代性生成的社会空间、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畅通农民现代性发展的重要渠道等方面来入手,进而确立起以主体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法治精神和道德自觉为内涵的农民现代性气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2.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农业社会就已基本形成。在现代社会,由于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农民及其内涵亦需赋予新的涵义。传统农民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新型农民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其本质应该是农商。通过对传统农民和新型农民特质的比较分析,对农民认识传统、发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重铸中国农民的辉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农民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在传统农业社会就已基本形成。在现代社会,由于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农民及其内涵亦需赋予新的涵义。传统农民与自然经济相契合,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新型农民与市场经济相契合,是现代农业的建设主体,其本质应该是农商。通过对传统农民和新型农民特质的比较分析,对农民认识传统、发扬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重铸中国农民的辉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裘鑫荣 《新农村》2008,(5):39-40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从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高度提出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揭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升新型农民素质的内涵与实质。笔者认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要求,是我们深入开展农民素质培训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对"新型农民"内涵的剖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十一五规划”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上就对其建设主体“新型农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主要都是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建设主体的要求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的。事实上,要准确把握“新型农民”的内涵,还必须从职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当然,这两者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但从职业角度来解释“新型农民”,在事实上能够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指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就是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当前时期对新型农民的三个界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然需求。也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已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现代性需求,农民现代性进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域”。这一问题的出现,既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公民社会形态不健全相关,也与我国农民的现代公民思想意识不成熟有着紧密联系。解决农民现代性的“脱域”问题,推进农民现代性发展,必须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拓展农民现代性发展空间,有效渗透和培养农民的现代公民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现代化的标志是现代性的养成.我国农民的现代性正在遭遇困境.农民所处的特定的乡村社会环境和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形态,是农民现代性困境的主要原因.通过发展市场经济、改革政治体制、构建文化体系和贯彻依法治国,能够培育农民的平等、合作、正义和法治观念,塑造农民成为具有人的主体心态和精神气质的现代公民,提升农民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新型农民"概念的内涵出发,通过介绍传统农民与新型农民的区别,分析了培养"新型农民"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即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是创造财富的主体力量;培养新型农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是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要转变观念,加强对农民的各种培训,从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0.
新型农民培养与农民教育体系重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素质高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解决"三农"问题上起主导性作用.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大力发展农民教育,构建农民教育体系,提高农民素养,培养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治意义.然而,在对农民教育体系的认识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文章通过对农民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初步提出了构建新型农民教育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是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艰巨长期浩大的工程,既有“硬件”的要求,如农村“六小工程”(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水电、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又有“软件,,要求.即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其中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因为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根本谈不上是新农村,也谈不上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湖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调研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杜巍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7):4214-4218
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意义上“世袭身份”的“农民”概念,其在主体身份、观念意识、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职业分类等方面具有“新型性”和“职业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是“三农”发展新阶段必须破解的重大课题.作者参与组织开展了湖北职业农民问卷调查和专题座谈,基于对调研情况的问题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及比较研究方法,归纳提炼国内外职业农民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提出了5项建议:制定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聚集新型职业农民职业培育的社会资源、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专项,以期推动农民职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三农”问题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结构性、整体性问题 ,是一个关系到方方面面的系统庞杂的问题。因此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全国性、长期性的任务。我们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推动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 ,而以数以亿计的进城务工农民的权益为基点 ,来推动“三农”问题最终解决 ,效果会比较好 ,也符合我国从传统社会、农业社会、农村社会向现代社会、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变的发展趋势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5):307-309
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构建符合终身教育要求的培养体系,是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阐明终身教育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培养体系包含的要素,指出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培养体系的基本要求,并阐释了新型职业农民终身教育培养体系的对象系统、组织系统、内容系统、投资系统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农民具有与时俱进的内涵,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新型农民,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要意义.新型农民培育要突破传统思想、观念、机制、模式,实现前现代农民向中现代农民的提升;实现均衡培养向择优主导培育的战略转移;实现与新农村建设模式、路径相耦合的模块培育方略;实现学有奖励和城乡统筹培育机制;实现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的培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新型现代农民”是农村中“经济带头人”或者是“能人”。本文分析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对新型现代农民的需求,对新型现代农民培养情况与现状,研究分析培养新型现代农民与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提出了加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现代农民培养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203-204
现代化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中国近代以来有三次农民现代化的实践,以第三次最为深刻。新型农民社区的建立是城乡一体化的产物,也是实现农民现代化的理想平台。它承载着生产方式、居住方式的巨大变化,消解传统的熟人社会,塑造着农民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信息技术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加深对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农民培训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对信息技术在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应用进行探索和应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建现代农民培训体系,有利于帮助农民培训机构改进培训效果,提高培训效率,完成培训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新型职业农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意义重大。在阐释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及发展概况的基础上,剖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即发挥各类教育主体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积极作用、构建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新格局、实施差异化培训策略等。  相似文献   

20.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理论与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农”问题,农民问题是关键,“三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是难点.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理论认为:教育将在信息社会中占有主导地位.培育和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后继有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当前,随着城乡统筹、“缩差共富”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大批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实现了由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由于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要素——劳动力的再分配,在农村出现了一种“少壮打工去,种禾叟与姑”的现象,他们年龄老化、观念落后、技能单一,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的现代农业对人才要求大相径庭,未来“谁来种地”,已成为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稳定的全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探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理论基础,分析了制约因素,指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