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准S、P88S和Y58S进行分期播种,连续观察其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研究这些不育系在海口地区的生育特性和育性表现.结果表明,培矮64S不育性在5月下旬至10月下旬表现稳定,育性温度敏感期在抽穗前的10~ 25 d;准S在5月15日至10月16日不育性表现稳定,育性温度敏感期在抽穗前的5...  相似文献   

2.
在武昌(2003年)自然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分别时4个不同类型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YW-2S、广占63S、1103S、培矮64S的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用时间序列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其育性敏感期.结果表明,YW-2S、1103S、培矮64S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时期分别处在抽穗前的第21~13天、第21~14天、第21~13天.均处在幼穗分化的4~6期;广占63S处在抽穗前的第18~9天,处在幼穗分化的5期初至7期初.就供试不育系而言,温度和光照都是引起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因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即长光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降低,短光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5个温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转换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武汉自然条件下,于2003年和2004年连续2 a观察810S、M102SI、D24、M23S和M61S 5个温敏核不育系稻蔸再生苗的花粉育性变化,结合观察期的温度变化进行育性稳定性、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时期以及育性转换临界温度的分析。结果表明,M23S和M102S的育性最稳定,810S和M102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在其抽穗前的13~5 d和10~7 d,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为24.7℃和24.0℃;ID24、M23S和M61S的育性转换敏感期分别在其抽穗前的19~10 d2、4~8 d和16~0 d,育性转换临界温度分别24.6℃、23.7℃和25.9℃。  相似文献   

4.
在武汉和海南陵水2个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于2004-2006年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M113S、华201S和培矮64S进行分期播种和稻蔸再生试验,连续观察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变化,研究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华201S在武汉7月初至9月上旬表现稳定不育,稳定不育期为68 d,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4-25 d;在陵水5月20日至10月25日为不育期,可进行制种,11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可育期,可用于不育系繁殖;培矮64S在武汉7月中旬至9月上旬表现稳定不育,稳定不育期58-65 d,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3-22 d,在陵水没有稳定的不育期,全年均处于育性波动期,但在12月上旬至4月初为相对的可育期,可进行繁殖;M113S在武汉7月中旬至9月上旬表现不育,但不育度不彻底,稳定不育期短于30 d,育性转换的敏感期在抽穗前的13-25 d。  相似文献   

5.
以3418S、X07S、399S、2301S和培矮64S(CK)5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1994~2001年在合肥进行分期播栽试验,抽穗时观察其育性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历年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时段大致为8月10~25日,其相应的育性敏感安全时段约在7月25日~8月14日.  相似文献   

6.
分期播种的5460温敏核不育系(5460TS)的5个株系,于7月4日至9月2日连续抽穗。这期间,其花粉和颖花育性随温度而变化,可分为转败期、完全不育期和转可育波动期。达到制种要求的完全败育期约20天。抽穗前12天,即减数分裂期是5460TS 花粉育性转换的敏感时期,诱导雄性不育的温度约为29℃。5460TS 播种至齐穗天数为80-100天,活动积温2200℃左右。供试5个株系的花粉育性转换特性和生育期等农艺性状皆整齐一致。  相似文献   

7.
1987年在沙县、福州分期播种湖北光敏核不育水稻(HPGMR)农垦58,5月下旬至10月中旬均可连续抽穗.3月10日(x=10)至6月30日(x=132)期间播种,至抽穗天数(y)可用回归方程 y=108.5-0.36x 估计.观察到可育—不育—可育的育性转变.不育—可育转变的临界日期基本稳定在8月10日左右.可育向不育转变的临界日期由于春末夏初天气多变、低温阴雨的影响,依地点、年份而变化不定.稳定不育持续期约为7月22日至8月10日.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育性转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自然突变的无花粉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籼S进行育性转换的试验发现,籼S在广州具有明显的“可育-不育-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其育性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利用自然条件下日最高温、最低温、平均温与籼S的花粉育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温不育敏感期以平均温推算的最长,为抽穗前的第23—10d,可达14d;而低温可育敏感期则以最低温推算的最长,为抽穗前的第24—16d,仅9d,高、低温敏感期的起始日期基本相同,但高温敏感期的截止日期要晚.13.5h的光长,24℃、24.5℃的温度均能导致籼S败育.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提高新安S的制种产量和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在2009年盛夏异常气候条件下,对光温敏型核不育系新安S进行4个不同种植点(四川眉山、江苏盐城、安徽合肥及巢湖)的田间调查,确定其育性波动的敏感期及导致育性波动的因子。[结果]4个种植点新安S的育性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明显波动,其育性波动的敏感期为抽穗前的11~21 d,即幼穗分化第4~6期。导致新安S育性波动的因素除连续3 d日均温低于23.5℃外,1~2 d低温的多次积累、日极端低温和日照时数不足等也不可忽视。[结论]该研究确定了新安S的适宜播种期及安全抽穗期。  相似文献   

10.
水稻SE21S育性败育期的植株性状和小孢子发育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日高温和短日低温的自然条件下,观察了水稻光敏核不育系SE21S在育性败育期的植株性状、叶枕、穗长、至抽穗时间,花粉小孢子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形态变化和植株性状与小孢子发育时期的关系。结果表明:(1)SE21S育性败育期的植株形态特征特性为叶枕距-1.0~4.5cm,幼穗长12.5~14.6cm,距抽穗前6.4~9.6d,花粉小孢子发育时期正处在单核期,光温条件是影响育性的敏感气候因子。(2)花粉小孢子细胞发生变化表现皱缩不规则,可育的小孢子细胞表现圆滑有规则,而在胞母细胞至四分体时期与正常水稻(对照)相比,在形态上未见差别。  相似文献   

11.
以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W7415S、安农S、培矮64S和4个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夜公胞质)、珍汕97A(野败胞质)、华农A(夜公胞质)和华农A(野败胞质)为材料,通过观察各不育系成熟胚囊结构,并对异交结实率进行调查,以明确水稻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是否与胚囊育性有关.结果表明:不同水稻雄性不育系的胚囊育性与异交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光敏核不育系皖2304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法]以粳稻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为母本,与双九杂交,经4年7代选择育成了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04S(简称2304S)。[结果]2009年8月12~28日,2304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54%~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0~0.07%;8月31日至9月21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79.94%~99.79%,套袋自交结实率0.56%~28.76%。2010年8月2日至9月1日,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9.53%~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0~0.36%,稳定不育期31 d;9月3~17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96.38%~99.46%,套袋自交结实0.57%~18.82%。长日不育起点温度低于24.0℃。田间种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抗性较强。[结论]该不育系稳定不育期30 d以上,适宜选配中粳组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的选育过程、育性表现、抗病性和农艺性状。[方法] 以粳稻光敏核不育系7001S为母本,与双九杂交,经6年11代选择育成了粳稻光敏核不育系皖2312S。[结果] 2007年8月1日至31日,皖2312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72%-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43%,稳定不育期为31 d;9月3日至14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74.80%-99.47%,套袋自交结实率为1.43%-9.54%。2008年7月31日至9月1日,皖2312S表现雄性不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99.91%-100.00%,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48%,稳定不育期为33 d;9月3日至21日表现雄性可育,镜检花粉败育率为69.99%-99.91%,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33%-42.75%。田间种植皖2312S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较强。[结论] 该不育系的稳定不育期在30 d以上,较适宜选配中粳组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6个籼型两系不育系的配合力及遗传率分析,探讨其育种利用情况。[方法]以6个籼型不育系与6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配制36个F1,对8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及遗传率分析。[结果]不育系的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方差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这6个不育系对所配组合的株高、单株谷重等8个性状的影响均有明显差异;WA918S是一个较理想的不育系,新二S可利用其一般配合力,广茉S、1892S可利用特殊配合力,从而选育出强优势组合。[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这些不育系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李梅  吴献强  奉志高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169-7171
[目的]了解几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和开花习性。[方法]在南宁自然栽培条件下,观察、分析香125S、安湘S、培矮64S、贺S共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特征特性和开花习性。[结果]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的生育期由短到长依次为:香125S、安湘S、培矮64S、贺S;农艺性状各不相同且各有优势;育性表现均较好,不育花粉以典败为主,不育性稳定,花粉不育率高;开花时间较长,花时高峰明显,基本集中在10:00~11:00,午前开花百分率高;除香125S外,其他光温敏核不育系柱头外露率均达80.0%以上;张颖时间长,颖尖距离大,张颖角度较大;柱头生命力除香125S保持5d外,其他3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均能保持6d。[结论]该研究为香12S等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在南宁的生产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11S”和“12S”原种为材料,在早晚造进行分期播种,在始穗期至花期观察花药和花粉,花期结束后检查结实率;以“11S”和“12S”为母本进行制种,检验制种田母本纯度和育性。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期播种,“11S”和“12S”在始穗至开花期内均未发现可育花粉和自交结实现象;在制种时,“11S”和“12S”在生理敏感期均未遭遇低温,含杂率分别为0.07%和0.1%,均符合制种母本纯度的要求。由于夜间最低温度对转向可育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可根据不同纬度地区的夜间最低临界温度,通过技术处理使两系不育系“11S”和“12S”能够实现双向彻底转育,既可防止自交结实,保证制种安全,又能完全自交结实保证制种产量和纯度。  相似文献   

17.
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具有高温可育和低温不育特性,该研究对雁农S及其转育而来的粳型反向温敏不育系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育性表现进行了探讨.多年的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全年最高温时段[7月下旬至8月下旬)败育彻底,不会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为0,推测其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由雁农S转育而来的大多数粳型反温敏不育株系在7~8月都能完全败育而不发生自交结实现象,表明雁农S来源的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不育安全期长,不育特性相对稳定,为推动寒地杂交粳稻发展及实现原地制种提供了理想的遗传工具.  相似文献   

18.
以培矮64S、Y58S、广占63–2S、H638S为材料,R527为恢复系,在育性敏感期利用人工气候室以24、27、30、33、36℃5个温度连续处理6 d,以田间自然温度条件作对照(CK,平均温度29.8℃),研究温度对不育系幼穗生理生化特性和抽穗开花期异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培矮64S和Y58S在27℃处理时柱头总外露率最高,分别为86.81%、86.06%,广占63–2S和H638S在24℃处理时柱头总外露率最高,分别76.24%、81.76%;4个不育系的柱头活力系数均在24℃处理时表现最好,分别为1.96、2.12、1.74、1.94;培矮64S、广占63–2S和H638S在24℃处理时异交结实率最高,分别为58.87%、54.22%、50.50%,Y58S在27℃处理时异交结实率最高,为58.96%;33℃处理时,4个不育系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36℃处理时,4个不育系丙二醛(MDA)和脯氨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综合以上结果,培矮64S育性敏感期以24℃处理较好,Y58S、广占63–2S、H638S育性敏感期以27℃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部分水稻不育系的广亲和性和籼粳型,根据籼粳亚种间广亲和基因S5-n在第6染色体存在136 bp片段缺失的特征,设计InDel标记S5136,对培矮64S、广占63S等不育系进行广亲和基因鉴定。利用与栽培稻籼、粳遗传分化密切相关的34个InDel标记,对这些不育系PCR产物的电泳结果进行判读和分析,计算其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InDel分子指数法)。结果表明:①三系不育系粤泰A具有广亲和基因S5-n。②两系不育系培矮64S、N111S、C815S等11个不育系具有广亲和基因S5-n。③目前广泛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培矮64S、广占63S、Y58S等的籼型基因频率均为0.76~0.91,据此认为具有10%~25%左右粳稻血缘的籼型不育系可能更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筛选的20对SSR引物对两系杂交稻的2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进行PCR扩增,获得2对能鉴别籼粳类型的特异引物RM125和RM322.根据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32个材料被分为籼粳两大类群.在籼稻群内,不育系培矮64S单独成为一个分支,7个安农S衍生的不育系与恢复系余红1号聚为一个亚类群,5个籼稻恢复系有3个聚类在一起,另外2个分散在不育系中间;在粳稻群内,不育系HN5S单独成为一个分支,3个粳稻恢复系聚为一类,与粳稻不育系区分开.比较5个籼型恢复系与培矮64S之间的遗传距离,"9311"与培矮64S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大,说明两优培九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与两亲本间的遗传距离大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