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了9个杂交水稻头季稻与再生稻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除头季稻有效穗组合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经济性状包括头季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再生稻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再生稻产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头季稻产量与头季稻结实率、千粒重呈正相关,再生稻产量与再生稻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呈正相关;再生稻千粒重与头季稻结实率呈显著正相关;再生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分别与头季稻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杂交再生稻不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杂交再生稻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以插植11.7cm×23.3cm和11.7cm×26.0cm两种规格较好,它比对照增产均达极显著水平。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和通径分析,明确提高再生稻产量,应以抓好栽插规格、增加有效穗数、提高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为主。  相似文献   

3.
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增产技术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熊洪 《杂交水稻》1996,(5):22-24
在大面积生产调查基础上,对杂交稻蓄留再生稻的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对再生稻产量起主导作用,其次是穗实粒数。同时,结合研究分析了进一步提高穗数和结实率的途径。最后提出了再生稻每公顷2.25~3.00t的穗粒结构和技术要点,以供指导大面积再生稻生产  相似文献   

4.
对再生稻边行效应进行了观察、调查,分析了头季稻成熟后期受光态势的差异对再生稻有效穗数的影响。通过试验,提出了采取加大行距、宽窄行栽培的技术措施,能增加再生稻有效穗,增加再生稻产量。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杂交中稻汕优63再生稻产量构成因素及各节再生穗对产量的贡献,以期明确提高再生稻产量的主攻方向,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我们调查了大田和盆栽的汕优63再生稻的产量结构和各节再生穗性状.将所得的数据进行相关与通径分析,取得了如下的结果。1各节再生穗的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穗粒重的差异较小,而穗数差异较大,倒2,3节再生穗的穗数居高,且两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83)。2产量性状与亩产量的相关与通径。亩总粒数与亩产量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0.8531),而结实率、千粒重与亩产量的相关均未达显著水平。亩总粒数对亩产量…  相似文献   

6.
江世华  熊洪 《再生稻》1996,(1):17-20
本文研究了施用促芽肥,发苗肥的配比,喷施激素和二镒割桩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再生稻增施促芽肥,发苗肥有利于有效穗数,实粒数的增加,显著提高单产。2.明确了“九二0”核酸制剂,细胞分裂素喷施的适宜时期,对增加有效穗数,结实率有明显的功效,再生稻具有一定的作用。3.二次割桩较生产上所采用的一次割桩技术,可以起到减轻干旱对再生芽伸长与发苗的影响,再生稻发苗多,有效穗数增加,产量高。  相似文献   

7.
杂交稻再生稻经济性状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围绕我省当前再生稻发展需要,在大田生产中,采用12个杂优组合对影响再生稻产量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穗和实粒数对产量的影响呈显著正相关;通过提高栽培水平,可显著增加再生穗从而达到再生稻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机收再生稻是一种省工节本的水稻高效栽培模式。为探索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高产高效施肥方式,以黄华占和深优9516为材料,设置再生稻促芽肥、促苗肥、穗肥3个施肥因素,每个因素设不施氮和施氮60 kg/hm22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氮肥运筹对再生稻产量及其构成、稻米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再生稻产量差异显著。黄华占和深优9516再生稻产量分别为3.68~5.43 t/hm2和2.38~3.97 t/hm2,均以T8处理(促芽肥、促苗肥、穗肥都施用)的产量最高,其次是T4处理(只施用促苗肥和穗肥),而以T5处理(单施促芽肥)最低,T8处理与T4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再生稻产量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库容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促苗肥和穗肥均能显著提高这3个产量相关参数,而促芽肥的作用较小;与常规晚稻生产相比,再生稻生产可节本8 916~10 268元/hm2、增收1 583~5 046元/hm2。在头季稻施用穗粒肥的情况下,华南地区低桩机收再生稻不必施促芽肥,而只要在头季稻收后施用促苗肥和穗肥即可。  相似文献   

9.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势(-30~-35 kPa和-60~-65 kPa和正常灌水0 kPa)对水稻上育397、绥粳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穗期处理对2个品种穗部各性状的影响最大,此处理下上育397、绥粳3号的穗数显著高于对照,而穗长、穗节数、穗颈节枝梗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及其他处理,但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长穗期处理时的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其次是分蘖期和抽穗后1~10 d的处理对产量影响较大,多数处理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穗节数、穗颈节枝梗数与各粒位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且与中位粒和劣势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叶面喷施亚硒酸钠对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叶面喷施的形式研究硒对再生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再生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6年在湖北省洪湖市沙口镇进行,以丰两优香1号为试验材料,Na_2SeO_3为供硒源;设置0、5.625和11.250 g/hm~2三个硒肥施用量,始穗期、齐穗期和始+齐穗期三个施硒时期进行叶面喷施。【结果】叶面喷施Na_2SeO_3的处理再生稻产量均高于对照组,始穗期喷施Na_2SeO_3处理的再生稻产量与对照相比虽然有提升但并不显著;齐穗期施用5.625 g/hm~2、11.250 g/hm~2 Na_2SeO_3处理分别增产2.59%和5.50%,始穗期+齐穗期施用5.625 g/hm~2、11.250 g/hm~2 Na_2SeO_3处理分别增产4.83%和7.08%;始穗期与齐穗期均喷施11.250 g/hm~2 Na_2SeO_3处理产量最高,为5533 kg/hm~2,叶面施用Na_2SeO_3能增加再生稻每穗粒数、实粒数和结实率。齐穗期施用11.250g/hm~2 Na_2SeO_3的再生稻稻米整精米率最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最高值为61.37%;齐穗期施用11.250 g/hm~2Na_2SeO_3的再生稻稻米垩白粒率最低,且显著低对照组,最低值为9.37%。【结论】研究表明,施用Na_2SeO_3能提升再生稻产量,改善再生稻米品质,提升再生稻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率。始穗期与齐穗期均喷施11.250 g/hm~2Na_2SeO_3再生稻产量达到最高;齐穗期施用11.250 g/hm~2 Na_2SeO_3再生稻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1.
赣东北地区光热充足,非常适宜发展再生稻。为明确合理的促芽肥施用时期和留茬高度,本研究于2011年在江西省余江县设置了不同的促芽肥用量(170 N kg/hm2和125 N kg/hm2以及不施肥)、收割方式和留茬高度(留茬高度为60 cm和30 cm),探讨了不同处理对再生稻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再生芽萌发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促芽肥相比,施促芽肥的再生稻产量显著提高,平均增幅为48.9%和36.9%;其再生稻的每丛穗数、每穗粒数也显著提高。与机械收割相比,人工收割处理的产量显著提高,其再生芽萌发率、每丛穗数和每穗粒数比机械收割分别增加7.7%、27.9%和11.6%。在人工收割方式下,留高茬处理的再生稻产量、再生芽萌发率、每丛穗数和每穗粒数均明显高于留低茬处理。这说明,在赣东北地区,要保障再生稻高产,施促芽肥170 N kg/hm2、人工收割、留高茬是较好的再生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以川谷优642、蓉优1015和川谷优7329为材料,于2014年进行模拟洪水淹没试验,研究"洪水"淹没时期、留桩高度、促芽肥用量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受淹后头季稻及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花时淹没48 h,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分别降低23.6%和6.5%;开花后2 h和4 h受淹对头季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显著。(2)促芽肥施用量对再生稻产量影响显著,施氮量为105 kg/hm2的处理比施氮量为35 kg/hm2和70 kg/hm2的处理分别增产33.5%和8.3%,较高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是其增产的主要原因;留桩高度及其与促芽肥施用量互作对产量影响不显著。(3)受淹后叶面喷施"喷长精"和"美洲星"有利于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与喷清水相比,其再生稻产量分别提高15.2%和17.4%;叶面喷施多效唑可显著提高最高分蘖和结实率,但其每穗粒数居劣势,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轻简栽培方式对中稻+再生稻产量构成特征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黄华占和金农丝苗为材料,于2017年在四川泸州进行不同栽培方式(翻耕移栽、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大田试验,分析了中稻-再生稻干物质生产特性、产量、产量构成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间头季稻产量差异不显著。翻耕直播头季稻产量较翻耕移栽平均增加3.5%,免耕移栽头季稻产量与翻耕移栽相当。再生季产量表现为翻耕移栽>免耕移栽>翻耕直播的趋势,但各栽培方式间差异不显著。与翻耕移栽相比,翻耕直播头季稻有效穗数较多而每穗粒数较少,成熟期干物质较高而收获指数较低。翻耕直播再生季有效穗数较多而每穗粒数和结实率较少。免耕移栽与翻耕移栽在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干物质和收获指数上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方式之间产值差异较小,但经济效益差异较大。与翻耕移栽相比,翻耕直播、免耕移栽的经济效益分别增加0.4%和6.2%。可见,头季稻高产途径是培育足够的有效穗数和提高千粒重,再生季高产途径是在足穗的基础上,协同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轻简化栽培技术具有节本、省工、经济效益高等优点,在川东南地区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超级杂交稻组合Y两优2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4种复合肥对超级杂交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养分用量条件下,与施用普通复合肥的处理(对照)相比,施用有机复合肥的处理有利于增加分蘖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比对照增产9.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是本试验中效果最佳的肥料品种;施用缓释复合肥的处理生长发育前期分蘖能力、干物质积累能力较弱,但后期养分持续供给能力强,总穗粒数和千粒重在各处理中均最高,最终比对照增产8.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用硅溶复合肥的处理分蘖迅速,物质积累能力强,在分蘖盛期具有试验中最大的群体,但进入抽穗灌浆期后群体下降较快,最终比对照增产6.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用微生物菌剂肥的处理与对照产量基本持平,增产效果不明显,但显著提高了超级杂交稻的有效穗数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15.
杂交中稻培育再生稻施用赤霉素两季增产的机理和技术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头季稻齐穗后15天施用赤霉素既可增加头季稻产量,又可增加再生稻产量,增产的原因是头季稻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再生稻的有效穗的提高。外源赤霉素改变了内源激素的含量和相互间的平衡,延缓了根叶衰老。  相似文献   

16.
水稻的再生率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0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其再生率表现及其与头季和再生季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再生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恢复系198和986再生率较高,可作为选配高再生率杂交稻的亲本;杂交组合培两优500、陆18S/288和准两优198再生率较高,可在生产上进一步试种。水稻再生率与再生稻的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说明通过提高水稻再生率来增加再生稻产量是可行的;水稻再生率与头季稻的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故选择高再生率水稻品种(组合),要求头季稻结实率高;水稻再生力的指标以最终再生率(再生季有效穗数/头季有效穗数)或最高再生率(再生季最高苗数/头季有效穗数)表示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栽培模式和花后去叶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土高原南部半湿润易旱区以土垫旱耕人为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下花后去叶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集雨面栽培下穗粒数最多;全程覆膜、覆膜150d和集雨面栽培模式千粒重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和三密一稀栽培;全程覆膜栽培下籽粒产量最高。去叶处理对稳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影响差异显著(P〈O.05),各去叶处理穗粒数均大于对照。不同去叶处理千粒重均小于不去叶对照。不同去叶处理籽粒产量大小顺序为去全旗叶〉对照〉只保留旗叶〉去1/2旗叶〉去旗叶、倒二叶。去叶处理对穗粒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因栽培模式不同而有差异。  相似文献   

18.
腋芽萌发能力对再生稻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生稻能够充分利用温光资源,一种两收,能提高复种指数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是增加水稻总产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再生季有效穗数是影响再生稻产量的重要因子,而有效穗数取决于再生芽萌发能力。提高再生稻腋芽萌发能力对提高再生季水稻产量有关键作用。本文介绍了国内再生稻发展现状,综述了腋芽萌发能力和其影响因素以及提高腋芽能力的技术措施等,并提出了未来加强再生稻腋芽萌发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再生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用通径统计方法,分析了再生稻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和各节位再生穗产量对总体再生稻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1.再生穗数对再生稻总粒数的通径最大(P穗=1.206),而总粒数对再生稻产量的通径最大(P粒=1.023),再生穗数是决定再生稻产量的关键因素;2.稻秆上各节位再生穗中,以地上部第2、3伸长节位的穗数最多,穗也最大,对产量的贡献也最大(P_2=0.4261,P_3=0.7164),第4伸长节位的变异很大,具有人为调节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0.
《杂交水稻》2019,(6):62-67
以杂交水稻龙两优072和深优9576为试验材料,对各节位腋芽在母体与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对母体条件下再生稻产量起决定性作用,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对离体条件下再生稻产量起决定性作用;离体条件下再生稻的有效穗数、结实率和产量均高于母体条件,但千粒重略低于母体条件;离体条件下再生稻的叶面积指数、作物生长率均高于母体条件;再生稻全氮的转运主要发生在叶片,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主要发生在茎鞘,且碳水化合物的转运随节位的下降呈增加的趋势;离体条件下各节位各时期茎鞘和叶片的全氮和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母体条件,淀粉含量低于母体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