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1993年和2003年二期LandsatTM影像为信息源,在RS和G IS技术支持下,对乐清湾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选取斑块密度、斑块分维数、景观破碎度、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和均匀度等指标,对乐清湾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生态效应指数模型研究各类景观的转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3—2003年间,该研究区的湿地景观格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发生了较大变化,滩涂和耕作用地景观面积减小,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大幅增加,湿地景观向非湿地景观转化趋势明显;湿地景观整体趋于破碎化,景观连通性下降;优势景观的优势地位下降,景观的均匀度上升。近10 a来乐清湾湿地景观类型的转化导致该地区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恶化,乐清湾湿地是急需采取保护性措施的重点区域,该研究结果为区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探究福建泉州湾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及景观结构变化的原因,[方法]以泉州湾河口湿地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 TM遥感影像提取地物信息,构建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建立不同时期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确定土地类型间数量转移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红树林湿地面积变化驱动...  相似文献   

3.
闽东滨海湿地景观格局演化及其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景观格局指数与马尔科夫模型分析了闽东滨海湿地1993、2001、2010年3个时期景观格局特征及动态变化,并引入分室模型模拟了3种人为干扰强度(干扰强度降低,干扰强度不变,干扰强度增强)下未来30 a景观异质性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 a间闽东滨海湿地的总体景观格局变化微小,仍是以水域为基质,其他景观类型镶嵌其中的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影响,天然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工湿地面积不断增加,但1993-2010年湿地总面积减少264.23 hm2,景观类型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水域、潮间裸滩和其他非湿地等自然景观大量转化为农田、建筑用地和养殖场,其中潮间裸滩面积不断萎缩,斑块数和斑块密度变化明显,斑块形状复杂度、分维数、破碎度和分离度也高于同时期其他景观类型。在3种不同强度的人为干扰下,闽东滨海湿地景观多样性呈现不同变化,高强度人为干扰将导致闽东滨海湿地景观多样性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1、2004和2007年3期的兴凯湖自然保护区TM影像、1∶5万地形图及2007年的50个外业实测点数据,采用景观指数的研究方法,分析了2001—2007年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的变化及驱动因素。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该地区2007—2016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预测,并对预测精度进行检验,得到的2007年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均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2001—2007年间,兴凯湖地区林地和未利用地受人为干扰逐渐增加;草甸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开始变大;沼泽景观变得更加简单、规则;水域景观完整、异质性低,在兴凯湖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从预测结果看,兴凯湖地区天然湿地和林地面积在未来7年内(2010—2016年)将逐渐减少,耕地面积将逐渐增加,居民地、未利用地和水域趋于平稳。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湿地的开发、经济驱动和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图们江是中朝俄间的重要的国际性河流,随着中朝俄各国经济的发展,图们江地区进入中朝俄多国合作开发阶段,地区湿地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破坏,对区域内湿地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对朝鲜一侧湿地生态环境的研究更显得迫切而重要.基于GIS和RS技术支持下,结合Landsat MSS/TM影像和Landsat ETM影像资料,提取图们江流域朝鲜成镜北道、两江道部分地区近40年湿地类型景观信息,运用湿地动态度、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等方法,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的景观格局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分析湿地所处状态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域内湿地面积变化并不明显,减少1.2%.②大量湖泊湿地、沼泽湿地、河流湿地转变为水田、人工水库、养鱼池等人工湿地.③区域内湿地景观斑块数量、斑块密度指数在增加,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多样性指数减少,区域湿地破碎化程度显著增加.④气候变化、社会经济因素是研究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利用3S技术并应用MATLAB6.5软件辅助计算,对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近40年景观类型进行统计调查、转化分析,并应用马尔科夫模型,建立初始矩阵和转移概率矩阵,对未来景观类型转化情况进行了定量预测。稳定状态时的水域、灌木林、乔木林、沼泽湿地、耕地、荒草地、道路面积将占洪河湿地总面积的0.14%、28.04%、0.69%、62.46%、6.54%、1.79%、0.34%。  相似文献   

7.
以盐城湿地主要分布的3个县市:射阳、大丰和东台作为研究区,通过1988年至2006年每隔6 a的4期TM遥感影像,开展盐城湿地类型的动态变化分析,根据遥感影像解译结果,利用基于BP神经元网络的湿地演化CA模型进行湿地类型的变化预测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从1988年到2006年,耕地、居民用地、养殖场、米草、碱蓬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滩地、芦苇和盐田呈急剧减少的趋势。大面积的滩涂开发是造成变化最主要的原因。预测结果为:未来的20 a内居民用地和养殖场将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米草逐渐占据优势物种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基于利用3S技术,针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研究及其生态系统特征,以格局、过程、驱动力和模型研究为核心,利用12期遥感影像数据得到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1992-2008年间的湿地信息数据集,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保护区湿地景观格局及其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湿地演变的驱动因子,构建了基于决策树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对典型湿地—芦苇沼泽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9.
马尔柯夫模型在四湖地区湿地景观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下,将马尔科夫过程模型引入到湿地景观格局分析和预测中来,利用1990年和1996年2个时期的卫星影像来分析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从马尔可夫过程预测湿地景观结构变化分析,在现有的人类作用强度的情况下,四湖地区湿地景观格局可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即天然水域9.27%,人工水域11.23%,滩地0.67%,水田51.93%,非湿地农业区18.21%,城乡区8.69%。  相似文献   

10.
以东港市2000年和2010年2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模型,对东港市滨海湿地10年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东港市滨海湿地的主导景观类型为水田和海水养殖;10年间滨海湿地景观面积大幅度缩减,共有44.62 km2滨海湿地流失,其中沼泽景观和滩涂景观面积减少最多,河流和水库坑塘的面积略有减少,海水养殖和水田的面积大幅度增加。10年间研究区湿地景观斑块数不断增加,景观异质性上升和湿地资源的减少必将导致湿地诸多生态功能的下降,使得研究区生态环境恶化,从而严重影响东港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太阳岛湿地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及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利用综合指数法初步构建的景观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利用RS和GIS技术对遥感影像及其他带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并根据太阳岛湿地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将太阳岛湿地生态安全状况划分为3个层次: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为水域、天然草地、部分林地等自然景观;生态安全程度中等区域,主要为部分草地、片林和风景旅游区等半自然景观;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低区域,主要为部分未利用地、城镇居民点和耕地等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根据评价结果,对太阳岛相应区域提出了具体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森林资源调查的森林分布图作为主要信息源,以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以浙江临安为例,采用平均斑块面积、形状指数、连接度、分数维、积聚系数5个评价指标分析1983-1994年森林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松林和阔叶林等天然林景观比例减小,种类趋于简单化,破碎化趋势增强;竹林和经济林等人工林景观比例增大,种类趋势于复杂化,规模经营趋势增强。  相似文献   

13.
以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吉林省西部为研究区,采用时间尺度为10 a的1993年和2003年两期遥感影像,结合野外调研、各种图件和文字资料,利用GIS软件人机交互式解译提取包括盐碱地在内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通过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确定各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移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运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和分析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土地盐碱化保持当前发展状态下,2050年该区盐碱地面积将达到369 877.16 hm2。因此,土地盐碱化问题不容忽视,须采取有效措施,维护该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卡方检验表明,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用该模型进行土地盐碱化预测是可行的。预测结果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浙江临安森林景观动态的计算机模拟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浙江临安为研究对象,以1983、1989、1994年森林资源调查的3期森林分布图为主要信息源,以ARC/INFO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马尔柯夫过程模型进行森林景观动态的计算机仿真.结果表明:森林景观类型的比例与林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成正比,并受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较大;松林和阔叶林等天然林景观比例减小,竹林和经济林等人工林景观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杨桃园桔小实蝇发生高峰期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3—2004年多个地点的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监测数据和室内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观察结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发育历期模型的方法,研究了广东省杨桃园桔小实蝇成虫2个发生高峰期地理分布规律和发生期预测技术.结果表明,广东省桔小实蝇成虫年度第1个发生高峰期呈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逐渐推迟的趋势,而最后一个发生高峰期基本表现为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推迟的规律.第1个高峰最早是3月20—24日出现在湛江地区,最迟是4月28日—5月1日出现在梅州、潮州、揭阳部分、汕头部分、韶关西北部的几个县区和清远东部的山区.最后一个高峰期出现时间和地区规律基本上与第1个高峰期相反.建立了当代桔小实蝇成虫发生高峰期预测下一代成虫发生高峰期的模型.对这2种预测方法的检验结果表明,两者均能较为准确地预测出相应的桔小实蝇成虫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演变情况及丰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应用实例,该文利用大庆市1978、1988、1996和2003年4期矢量数据,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地球空间信息认知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据,构建和分析了大庆市1978—19881、988—19961、996—2003年间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过程图谱,并在SPSS软件的支持下运用马尔可夫预测法预测了大庆市未来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庆市农业用地及城市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迅速,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和工业较发达地区;同时大庆市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文中定性地分析了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基于模型与GIS的小麦籽粒品质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芬  朱艳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9):3087-3095
 【目的】基于小麦籽粒品质预测模型和GIS技术,探索主要籽粒品质指标区域模拟与空间变异分析的方法。【方法】首先利用文献资料对已有小麦籽粒品质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并基于江苏省40个生态点2000-2003年逐日气象数据和5个生态点、6个品种类型的小麦田间试验数据,对籽粒品质预测模型进行先计算后插值(calculate first,interpolate later,CI)和先插值后计算(interpolate first,calculate later,IC)两种升尺度方法的研究与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3项籽粒品质指标的区域模拟;最后,运用GIS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江苏省3项籽粒品质指标的空间变异,获取3项籽粒品质指标的空间分布栅格图。【结果】IC方法的模拟精度较高,3项籽粒品质指标在不同地点、不同品种上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基本小于20%;江苏省3项小麦籽粒品质指标在最大变程7.16 km范围内显著相关,表现为东西经向和南北纬向变异较大的各向异性分布;空间栅格图能直观显示3项籽粒品质指标的空间分布以及纬度和经度方向的变异趋势。【结论】利用基于IC的小麦籽粒品质模型升尺度方法进行区域籽粒品质模拟和空间变异分析是可行的,为小麦籽粒品质的生态变异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RS与GIS的闽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本文以闽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以Erdas Imagine图像处理软件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采用斑块平均面积、形状指数、分维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等指标,对闽江流域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流域景观的主要斑块类型为杉木林、松林和阔叶林.分维数表明竹林与经济林受人类干扰大,斑块形状简单;阔叶林与松林受人类干扰小,斑块形状复杂.香农多样性指数(SHD I)表明景观异质性较高的特点,均匀度指数(SHEI)则表明景观中有一定的优势类型,以杉木林、阔叶林和松林等景观类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了解热带滨海城市发展过程中景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基于SPOT的影像数据,应用RS、GIS 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以海南省三亚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02—2012 年三亚市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三亚市仍以耕地和阔叶林为主,建设用地大幅度增加,各土地利用类型有相互转移表现,2002—2012 年,水田面积减少了25.75%,水库/坑塘减少6.21%;草丛、建设用地和旱地面积分别增加143.16%、86.89%和10.20%;(2)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和转移矩阵分析,得出研究区域景观斑块总体数量减少,说明这期间三亚景观破碎化趋势降低,主要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不断加强,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原来分散的乡镇村落等居民集中地聚集成片,转变为城市化建筑群,从而导致了研究区域景观破碎化程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