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JJL2×1500/40型机帆渔船绞纲机(额定拉力1500公斤、线速度40米,分)已于1979年5月通过鉴定为“东海区海洋机帆渔船绞纲机标准施工图”,这是东海区三省一市有关单位共同协作取得的成果。该机型拉力大,能适应大型机帆渔船外海作业水深、网大的纲绞要求;采用MC尼龙制作蜗轮节约了铜;并能一套图纸匹配中速及高速柴油机几种型的传动要求。首台装船二年多来深受渔民欢迎。  相似文献   

2.
冰下大拉网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捕鱼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冰下大拉网的起网机具都是使用绞纲机,即将绞纲机固定于距离冰面上出网口百米处,用曳纲的一端在出网口处把被捆的两翼网钩住,借绞纲机绞收曳纲将翼网拉出数十米一段置冰面上,  相似文献   

3.
一、概述 绞纲机是用来绞收拖网曳纲或围网括纲的一种重要捕捞机械,也是渔轮不可缺少的基本装备之一。它的性能优劣不仅标志着现代渔轮的机械化水平,而且直接影响渔轮渔获量及其经济效果。为此,国内外渔业界一直十分重视绞纲机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南极磷虾拖网系统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 于 2020 年 1—4 月随“龙发”轮在南极 48.2 亚区(45°W~48°W, 60°S~61°S)进行海上试验, 采集了拖速、曳纲长度、曳纲张力、网具和网板深度等信息, 分析了投放和收绞曳纲的速率对拖网渔具的动态特性影响规律, 以及在稳定拖曳状态下拖速和曳纲长度与网口高度、曳纲张力、网位的关系。结果表明: (1) 放网阶段平均拖速为(2.96±0.36) kn, 收网阶段平均拖速为(1.35±0.26) kn; (2) 网具自然沉降阶段曳纲投放速率为(54.1±5.9) m/min, 起网阶段曳纲收绞速率为(47.15±7.02) m/min; (3) 随着投放速率的增大, 曳纲张力逐渐减小, 网口高度增加; 投放速率与网位下沉速率成正比; (4) 收绞速率与曳纲张力呈负相关关系, 网具上调阶段的曳纲张力要比起网阶段的曳纲张力大。随着收绞速率的增加, 网口高度增加; (5) 稳定拖曳过程中, 拖速和曳纲长度对网口高度均产生显著影响(P<0.01), 随着拖速和曳纲长度的增加, 网口高度减小; (6) 在自然沉降阶段, 当投放速率过大, 网板带动网具急速下沉, 网板会出现“超调”现象。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南极磷虾拖网网位的有效调整, 提高拖网瞄准捕捞效率, 还可为验证中层拖网性能的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针对拖网捕捞作业中较难保持曳纲张力恒值的问题,设计并搭建了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渔船拖网绞机恒张力控制系统。在对渔船拖网绞机传动原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恒张力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构建模糊PID控制器,通过控制拖网绞机转速而调节曳纲张力。介绍了系统硬、软件的构成,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模糊PID控制能在0.8 s内实现曳纲张力恒值,并能在收到干扰后0.7 s内恢复到之前的稳定状态,性能优于传统PID控制和模糊控制。研究表明,基于模糊PID控制的渔船拖网绞机恒张力控制系统具有系统响应快、超调量小、鲁棒性强等特点,能够有效地保持曳纲张力恒值,提高捕捞效率,具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概述JJL系列立式绞纲机是浙江省沿海渔船使用最广泛的绞纲、起网设备。它由机械传动,通过摩擦鼓轮的后拉力来绞收纲绳。立式设置与卧式相比、纲绳来向不受限制。因而操作方便,适应性强。它适用于对网(大围堵)、拖网、围网等作业,可以起吊鱼货、起锚、扬帆等多种用途。自50年代由本所和舟山船厂共同开发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由于它的结构简单,渔船上的机舱人员都能自己维修,并能在捕捞作业时排除故障;又因它的价格适中,使用寿命长,所以、深受渔民欢迎。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船网的增大、功率和拉力的提高,起网速度的加…  相似文献   

7.
渔业动态     
丹麦公司研制新型虾拖网 茨哈尔斯的Cosmos拖网公司最近研制了一种名称为Cosmos95的四片式矩型虾拖网。 该托网是为不能拖曳双联拖网系统的拖网船而特别研制的,这些拖网船或者缺少绞中曳纲的第三绞车,或者功率不足,或者不太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机械传动方式的渔轮绞纲机已逐步被淘汰了,电动绞纲机因生产条件、配套难于解决等原因暂时没有发展。低压液压传动绞纲机由于它自身具有的优点而较快地发展起来。5T/60M低压油压传动绞纲机经多年实践证明,基本上能适应当前捕捞要求。但当渔获量较大或在风浪较大的情况下,就反映出绞机的拉力不够,影响生产。  相似文献   

9.
比利时专家Marelec发明了一种用微处理机控制的桁拖网曳纲拉力系统,它能随时了解曳纲所受的张力和海底障碍物等情况,以保证桁拖网渔船的作业安全,减少网具的损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合理的选用2000马力的双甲板尾滑道拖网渔轮的网属具,为渔轮的拖力及拖网绞机的绞拉力提供设计依据,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上海渔轮修造厂和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共同合作,今年六月份在南京林产工业学院进行了全套索具模型试验。  相似文献   

11.
渔船用绞纲机是基本的捕捞机械之一。随着渔业生产的发展。对各类绞纲机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行绞纲机标准已难以满足科研和生产实际的需求,有必要参照ISO6115-1988《造船-拖网绞纲机》制订新标准。  相似文献   

12.
网.抽D绳zipper line 网囊上开闭取鱼口的绳索。 手纲sweep line 网板拖网中,连接网袖和网板的纲索。其中,双手纲式中位于上面的一根称上手纲,下面的一根称下手纲。 游纲pennant 网板拖网中,连接曳纲和手纲,便于收绞手纲操作的纲索。 曳纲warp 拖曳网具的纲索。 带网纲bush rope 束U网、张网作业时,连接网具和渔船的纲索. 侧纲side rope 装在网具侧缘的纲索。 浮标绳buoyrope 连接浮标和渔具的绳索。 底环绳purse ring bridle 有环围网中,连接底环和下纲的绳索。 网头绳bridxe 单船围网作业时,连接围网翼端和带网船(或带网浮标)的绳索。 跑…  相似文献   

13.
用大规格拖网,在高速拖曳、拖速达5.5~6节时,捕捞游动中的深海鱼类,很多情况下,导致主机和曳纲绞机过载,既浪费了燃料,又增加了事故率。对渔具的相应阻力鉴  相似文献   

14.
本刊1984年第六期刊载了广东湛江海洋渔业公司李康锦同志《渔轮拖网遇障报警的设想》一文,引起了不少读者很大的兴趣。本文作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了解到:渔轮拖网丢失,不但在南海渔场不断发生,在东海渔场同样时有所闻。随着渔场不断地被开发,以及为了捕获海洋中底层的水产资源。拖断曳纲和丢失网具的事故尚保持着上升趋势。因此,他们参考了有关国外资料,设想用一对特殊的滑轮组,直接测量渔网曳纲的拉力,当拉力超过预先设定值时,由声光报警装置报警,以便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一般情况下,根据此参数粗略地估算网量。该装置同时还可以测量出曳纲的长度和起网速度,这对放网和起网作业都带来了便利。  相似文献   

15.
由上海市海洋渔业公司设计并与宁波液压马达厂共同研制的机轮围网用KYW—4吨/20米壳转式液压动力滑车于1985年9月12日在宁波镇海通过了技术鉴定。其额定工作油压为115公斤力/厘米~2,绞拉力(φ340毫米处)为4,000公斤,线速度(φ340毫米处)为20米/分、转速20米/分无级可调,重量约320公斤。新型动力滑车有如下特点:研制成壳转式1QKM42—4.5C型径向球塞式液压马达,低转速、大扭矩,用其安装成动力滑车,  相似文献   

16.
拖网在曳行中,网内各处和拖网附近的流态与网具的工作情况有密切关系。但是,拖网是由网衣、纲索及其属具构成的柔性体,所以测试拖网区域的流速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7.
随着捕捞业的迅速发展,中高压液压绞纲机已越来越引起广大渔民的重视。它以其卓越的性能持点,即:绞拉力大,绞收速度快,便于采用无级调速等,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目前,我国的液压元件已日趋完善,液压马达、液压油泵的性能也日趋稳定。对于一台绞纲机来说,其设计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应考虑其机械强度,也在于合理选择液压系统,使其所选择的液压元件发挥出最佳性能,从而使整个绞纲机系统最为经济、合理。如何合理地选定液压系统,特别是系统中,液压马达与油泵的合理选择,并且使这个液压系统能满足绞纲机的拉力与速度要求与合理选定齿轮速比有很大的关系。以下对齿轮速比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做一下  相似文献   

18.
绞纲机是渔船主要的捕捞机械,其性能直接关系到渔船的安全生产、渔捞效果和经济效益。所以,设计、制造、使用和船检部门都非常重视绞纲机的测试。通常绞纲机性能测试的试验方法有:拖绞重物试验、拉桩试验和吊重试验。对于油压驱动的绞纲机则还可用制动加载,从系统工作压力换算出绞机所承受的扭矩,最后算出绞拉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1.概述。在我国,一般拖网渔船在起网时将曳纲绞收完毕以后,上、下空纲和整个网具是拖吊在后甲板上的。而在后甲板上(近船尾处)安装了一台卷网机以后,空纲和网具就可以直接卷绕在卷网机的大滚筒上,减少了在大风浪中舷侧起吊网衣操作的危险性,既安全方便,又省时省力;缩短了后甲板的操作面积,使后甲板上没有杂乱的绳索和网具。  相似文献   

20.
液压系统的选择是中高压液压绞纲机设计是否成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尤其是系统中的液压马达与油泵的合理选择,特别是合理先定齿轮速比对满足绞纲机的拉力与速度有极大关系。本文阐述了选一绞纲机齿轮速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