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价值是指作为德育价值客体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及其所内蕴的德育功能能够满足德育价值主体内在道德需要的一种属性,它具有客观性与多维性、主体性与为我性、自在性与自为性、直接性与间接性等突出特征。高校德育价值的顺利实现不仅有赖于德育主体的能动性、德育目标的合理性和德育内容的现实性,而且有赖于德育过程的科学性、德育方法的适切性、德育途径的整合性以及德育环境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要突出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性,结合体育教学特点,加强体育教学中的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基本内容是政治思想教育、体育道德作风教育、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及审美教育等;其基本方法是:结合学生心理特征、严密的组织教法、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的集体作用。体育教师要加强自身德育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双边关系,提高体育教学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道德危机和德育低效的现状使发展性德育理念应运而生.发展性德育的提出不仅具有现实针对性,而且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主要可以从社会发展、德育实践和德育主体等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对发展性德育理论依据的探讨,为印证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打下了基础,为其内涵拓展、价值溯求和实践体系的构建作了必要的铺垫.  相似文献   

4.
21世纪的信息社会,开创了大学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全新视野,使其更具新的特点。重新审视当今大学教德育,应创新、优化德育内容,探索新的德育模式,彰显德育的实践特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主体需要,加强情感教育,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对德育的实践性与实践性德育的内涵及其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解构、探究,并进一步揭示了实践性德育的基本特征,认为:实践性是德育的最高和最后目的,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汲取传统道德教育中的合理成分,实现由当代主导的认知性德育向实践性德育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6.
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德育现代化的要求。如何积极推进主体性德育,是目前我国高校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应充分认清当前德育现状和问题,积极探索主体性德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开创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大学生日益成为现代高校德育的主体。这一客观事实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之一的能动作用。现代高校德育必须采取多种措施使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高校德育重视“规范伦理”,忽视“德性伦理”;重视显性德育课程,忽视隐性德育课程;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忽视德育的“内化”与“外化”。究其原因在于忽视对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高校德育应该转变观念,明确目标,注重实践环节,加强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德育是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教育。其特点是:以培育学生主体性人格为主导方向,在尊重、平等、民主氛围中促进学生整体性进步,在自主教育中实现德育的内求自塑。确立主体性德育观是职校德育创新的重要前提,策略是:切实发挥课堂教学在职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创新职校校园文化建设;借助职业学校的开放性优势,促进德育工作实践化;在主体性德育过程中推进德育工作者的角色重塑。  相似文献   

10.
高校德育环境,是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其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以及高校德育工作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的一切内外因素的总和,包括社会大环境和学校内部小环境.高校德育环境具有感知性、调控性和适应性三大基本特征.优良的德育环境对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导、激励、规范和约束作用,是搞好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学生为本”的观念认为,大学德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生存、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而确定的,德育的过程不仅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更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在参与各种教育和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过程;在德育评价中,学生不仅是评价中的对象,也应是这一评价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德育课程资源为德育实施提供了直接素材和来源,也是德育课程及其实施的坚定基础和重要保障.目前,教师作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实践中出现了忽视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或者教师开发德育课程资源的实效性不高等问题.因此,教师在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必须注意提高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敏感性,增加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体验性,关注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适应性,挖掘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差异性等.  相似文献   

13.
浅谈"非理性"德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的对象是人,从哲学角度讲,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单纯传授理性知识、培养理性能力,忽视情感、意志、需要、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德育,必然导致人们知行脱节,言行不一。若要提高德育实效性,我们就必须以主体德育观为指南,在确立德育的目的、选择德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的时候全面考虑人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已成为德育工作的新环境。网络背景下,传统德育的主、客体及其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德育主体已从传统德育的前台显现走向后台潜隐,德育客体是所有网络受众。德育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要求网络德育主体要有广泛的德育视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建构德育主客体之间平等、互动、沟通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中一门特殊的学科,德育的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前德育评价体系的影响。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评价主体单一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如何运用多层面德育评价方法和实现多样化德育评价主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德育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使德育回归人、尊重人、理解人、发现人,一切以人为中心。德育新理念要求在人性的基础上从物化走向人性化,从灌输走向对话,从限制走向解放,使人成为一个以“德”为核心全面发展的的人。这不仅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谈现代大学生德育过程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是培养人的过程。针对德育过程具有知行培养的统一性,具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综合性,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以及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特点,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德育理念。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德育有着不同的概念、目标、内容、方法和主体。两者在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又紧密联系、相互促进。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在德育工作中的功能和作用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德育家,他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研阅《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构建了一个既完备而又成型的德育内容体系,运用了一系列尊重主体、合乎规律而又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合理的道德修养方法,这些德育资源是当前高校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20.
“德育场”作为自然场的派生物 ,其本质特征是重视德育系统与过程中各要素的能量、信息辐射、吸引力以及相互作用 ,与传统德目主义、整体主义德育模式的“控制”、“强化”教育相比 ,场思维的德育模式更重视对德育对象的民主诱导和德育过程的双向互动。德育场的核心要素是吸引子 ,吸引子按其价值取向可分为主导吸引子、辅助吸引子、异构吸引子 ,它们彼此按照耦合原理、役使原理、涨落原理与自发对称破缺原理进行运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