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质粒pMarA转入解淀粉芽孢杆菌植生亚种B9601-Y2菌株,获得了卡那霉素抗性标记遗传稳定的菌株Y2-pMarA。采用浇灌法、拌种法和浸根法接种大白菜,并用浇灌法接种烟草,观察菌株在大白菜和烟草根部的定殖与消长动态。结果表明:通过10μg/mL卡那霉素的LB平板和PCR方法,证明标记菌株Y2-pMarA均能在植株根际、根表和根内定殖。在播种时浇灌大白菜37d后,在自然土处理中根际土、根表土和根内菌量分别为浇灌7d后菌量的94.31%、95.00%和84.75%,在灭菌土中则分别为75.26%、84.92%和177.74%;在拌种处理大白菜时,自然土处理中根际土、根表土和根内菌量分别为拌种7d后菌量的94.44%、95.27%和61.06%,在灭菌土处理中则分别为75.64%、90.91%和69.06%;在浸根10min后移栽,标记菌株能在大白菜根际土壤中扩散和进入根内;至移栽后33d,自然土处理中根际土、根表土和根内菌株定殖密度分别为6.28×105、9.54×105和4.69×103 cfu/g;灭菌土处理中则分别为6.97×105、1.12×106和1.02×104 cfu/g。  相似文献   

2.
从玉米植株的茎基部叶鞘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 BS-8D)。田间小区防病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对玉米纹枯病有较好的防效。采用抗利福平标记突变菌株BS-8Drif测定其定殖能力,结果显示该菌株在玉米叶鞘上有较好的定殖能力,施用10 d后仍能保持较高密度。对BS-8D菌株拮抗机理研究发现,菌株无菌培养液能抑制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ia solani)核萌发和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3.
短小芽孢杆菌BX-4抗生素标记及定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短小芽孢杆菌BX-4在作物根际的定殖及防病效果,通过浓度梯度法用氨苄青霉素对其进行了抗性标记,并通过番茄盆栽试验研究了其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规律.结果表明,筛选出的突变体菌株BX-4'能够耐受浓度为200 μg·mL-1的氨苄青霉素,并且具有耐药和遗传双重稳定性;应用试验显示该突变体菌株能成功在番茄根际定殖.接种20 d后根际土壤中存活数量达到最高值1.34x108cfu·g-1干土,以后逐渐下降,到50 d时趋于稳定;筛选的突变体菌株对番茄青枯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防效达37.9%~50.9%.短小芽孢杆菌BX-4在作物根部的定殖规律为揭示其生防机理及应用该菌提供了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4.
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的筛选鉴定及定殖和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花椒根腐病生防芽孢杆菌进行分离、筛选、定殖和防效评价,为开发高效、稳定、持久的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健康花椒根际土中的芽孢杆菌,利用点菌法和打孔法2次筛选拮抗效果最佳的芽孢杆菌,根据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测定其对1年生花椒根腐病的防治效果。用链霉素标记拮抗芽孢杆菌,并检测该菌在花椒根际及根内土壤中的定殖动态,以此为基础,运用灌根法对花椒根腐病进行预防和治疗处理,计算发病率、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结果】在分离获得的20株芽孢杆菌中,编号为B3的菌株拮抗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达26.0mm,高温处理后仍具有活性,初步确定其为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花椒根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随B3菌株发酵液稀释倍数增加而增加,B3发酵液原液至稀释200倍以下防治效果显著。定殖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无论病原菌存在与否,抗300μg/mL链霉素的突变菌株均能在根际土壤和根内定殖,但根际土菌量大于根内,且早于根内达到峰值,随接种时间延长,定殖量下降并维持稳定。田间试验中,突变菌株B3无论预防还是治疗试验,均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并优于原始菌株和化学农药双效灵。【结论】菌株B3能在花椒根际和根内很好地定殖、排挤病原物,具有对花椒根腐病进行生物防治的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研究人参内生菌B69菌株在人参根、茎、叶及其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规律,以及B69菌株对人参根腐病的防效,以期为新型人参根腐病生防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抗生素标记法,筛选出最佳标记菌株;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测定自然土与无菌土处理下B69菌株在人参植株内和根际土壤中的定殖能力。结果表明,标记菌株与未标记菌株在形态特征、拮抗能力、防病效果等方面无显著差异;B69菌株能够高效定殖在人参根部;B69菌株对人参根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处理后的病情指数为25.41,对根腐病的相对防效为58.56%。说明B69菌株是有防治人参根腐病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6.
摘要:采用盆钵试验来探究Sphingomonas sp.DC-6对玉米乙草胺药害的修复功能。结果显示,菌株DC-6具备高效降解乙草胺的能力,仅在48 h就能完全降解50 mg/L乙草胺。当玉米种植于乙草胺含量不低于1.0 mg/kg干土的土壤中,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主要表现为植株矮小和叶片卷曲畸形,而当接入DC-6后,玉米植株前期虽生长迟缓,但叶片无畸形,后期生长情况与未受药害的处理组相近。将菌株DC-6接种到含1.0 mg/kg乙草胺土壤中,第3 d时乙草胺降解率为57.14%,而第15 d时降解率达到89.29%。本文通过qPCR技术进一步探究DC-6菌株定殖于玉米根际土的情况,总体上,接入根际土后的菌株DC-6数量呈下降趋势,并且前9 d下降速率较快,之后下降幅度明显降低。加药加降解菌组与只加降解菌的处理组相比下降幅度较小,且在第15 d时DC-6的菌落数平均为245 cfu/g,表明DC-6可有效在玉米根际定殖2周左右。  相似文献   

7.
利福平标记菌株BS1在番茄、茄子根部及土壤中的定殖动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生防菌株BS1抗利福平霉素标记法,研究生防菌株BS1在番茄、茄子根部及根际土壤中定殖动态情况,结果表明,BS1可以在番茄、茄子根际土壤中定殖,随着时间的延长,根际土壤菌量逐渐下降,15 d后茄子苗根际土壤菌量及20 d后番茄苗根际土壤菌量均降至0.对BS1在番茄幼苗根部定殖能力研究表明,处理后6 h在幼苗根部定殖的菌量为15 cfu*g-1,12 h后为860 cfu*g-1,24 h后达最大值(7.8×104 cfu*g-1),以后不再增加,48 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6.5×104 cfu*g-1).  相似文献   

8.
【目的】从防风根际土中分离筛选出对防风枯萎病具有较强防治效果的生防真菌。【方法】采用对峙培养法从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株可拮抗尖孢镰刀菌的真菌菌株MR-97,并测定其抑菌谱;根据真菌菌落特征、显微特征,结合ITS序列分析等方法对拮抗菌株进行鉴定;通过显微观察MR-97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抗生素标记法测定拮抗菌株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进行田间盆栽试验,检验MR-97对防风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本研究筛选出1株对尖孢镰刀菌抑菌效果为64.44%的拮抗菌株MR-97,其对木贼镰刀菌、灰葡萄孢等8种常见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经鉴定菌株MR-97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MR-97与尖孢镰刀菌对峙培养可使病原菌菌丝产生膨大、畸形、菌丝破损、内含物凝集等现象;在土壤中具有良好的定殖效果,土壤含菌量最高为9.8×106 CFU/g。盆栽试验中,MR-97对防风枯萎病防效为67.86%,防治效果较好。【结论】土曲霉MR-97可有效抑制尖孢镰刀菌等多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可在土壤中较快定殖并发挥生防效力。作为优质的生防菌源,MR-97具有一定的开发应...  相似文献   

9.
通过双抗药性标记法(抗利福平和硫酸链霉素)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法研究了枯草芽孢杆菌RSS-1R菌株在油菜植株和根际土壤的定殖。结果表明,喷雾处理后2~6 d内,油菜植株上RSS-1R菌株的平均菌量从3.67×105 cfu·g-1鲜组织下降到1.00×103 cfu·g-1鲜组织;到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即检测不到RSS-1R菌株;喷雾处理3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菌株RSS-1R种群数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灌根处理后,菌株RSS-1R可在油菜根际土壤中稳定定殖30 d以上,且其种群数量无显著变化。同时研究了RSS-1R菌株对油菜周围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雾处理2~10 d后,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由6.30×106 cfu·g-1湿土下降到3.00×105 cfu·g-1湿土,处理后10 d,油菜植株上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喷雾处理10 d内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是处理后2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菌量显著增加。灌根处理后,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处理后30 d,油菜根际土壤中的细菌种群数量恢复到对照水平。无论是喷雾还是灌根处理均不影响油菜植株或根际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多年种植的大田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拮抗番茄枯萎病菌的细菌S-13,对其进行初步鉴定,并测定其定殖能力和防治效果.[方法]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初步鉴定菌株种属,利用该菌株的耐受300μg/mL抗利福平的突变菌株,采用盆栽试验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方法,分别测定拮抗菌S-13突变菌株对番茄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定殖能力以及对其根际土壤菌群的影响.[结果]S-13菌株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GU323369.1)的近似种.盆栽试验表明:灌根组和喷施组在45 d内对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均具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效达100;和93;.拮抗菌接种后7、25和45 d的分离培养表明:拮抗菌S-13能够在番茄根际土壤、根、茎、叶中定殖,土壤和根中的定殖数量较高,到第45 d达1.6×105 cfu/g根际土壤和6.6×104 cfu/g鲜根重,但在茎和叶中的定殖并不稳定,到45 d时只在灌根组的叶中检测到有生长为4×102 cfu/g鲜叶重.同时DGGE分析表明S-13在分离土壤是优势菌之一,在接种的第25 d土壤中细菌多样性降低,但在45 d检测时对土壤中细菌的影响逐渐减小,逐步形成一个具有拮抗细菌存在的、稳定的细菌群落结构.[结论]番茄枯萎病菌拮抗菌S-13能够在番茄根际土壤、根、茎、叶中定殖,土壤和根中的定殖数量较高,能够抑制番茄枯萎病的发生及扩散,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为进一步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也为番茄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松苗立枯病防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不同土壤育苗和7种杀菌剂室内药效测定技术,对引起松苗立枯病的病原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细交链孢菌(Alternaria tenuis)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发病率为混合土5.1,腐殖质土13.1、表土34.2、消毒土36.8.药效测定结果为硫酸亚铁、硫酸铜对3种菌均起抑制作用.硫酸铜对镰刀菌和丝核菌具有杀死作用,而对交链孢菌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青霉Z88菌株(Penicilliumsp.,是1988年作者从土壤中分离出的),经平板培养结果表明:Z8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菌有显著的抗生作用.在PSA培养基中加入体积分数为1.5×10-2—50×10-2的Z88菌株培养滤液,体积分数为5×10-2以上对水稻纹枯病菌生长的抑制效果均为100%.在培养滤液中加入水稻纹枯病菌核和带菌琼脂块,45h后菌体细胞全部死亡.镜检水稻纹枯病菌出现细胞质凝聚、质壁分离和原生质带状断裂.Z88菌株还可在水稻纹枯病菌核上生长,使菌核失去生活力.以50—200倍Z88培养液浸泡水稻种子22h,可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6%—21%,并促进水稻根系分枝.  相似文献   

13.
在17种载体中玉米粉玉米芯粉载体最适宜于 GVP 的生长和产孢。在灭菌土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试验中,用这种载体制成的菌粉单独或与低量 PCNB(每千克±10mg)联合防治出苗前和出苗后的杉苗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都是有效的,但后者优于前者。GVP 菌粉加到灭菌土壤中2周,它的群体数量增到10~8数量级,以后逐渐下降在10~5~10~6数量级之间波动;而 R.solani 的群体数量却急剧下降并保持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外源水杨酸诱导玉米纹枯病抗性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抗、感纹枯病的玉米自交系CML429、DM9为材料,研究接种纹枯病菌后喷施水杨酸对玉米叶片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纹枯病菌后5d内,两玉米自交系叶片SOD活性先下降后升高并回到初始水平,而POD活性则表现持续的升高,CML429的SOD、POD活性均明显高于DM9。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玉米叶片后,两个玉米自交系的SOD活性均逐渐下降,而POD则先略有下降后逐渐升高,在达到高峰后大部分处理有所回落。此外,所有外源水杨酸处理均能增强高感玉米自交系DM9对纹枯病的抗性,明显提高玉米产量,平均产量比对照高17.97%,而对抗性自交系的产量没有明显效果,以0.5mmol/L的处理效果最好。因此,外源水杨酸处理能降低玉米植株体内的活性氧水平,减轻纹枯病菌的伤害。  相似文献   

15.
哈茨木霉几丁质酶基因提高水稻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农杆菌介导法将木霉内切几丁质酶基因ThEn-42导入粳稻台北-309和农虎6号中。PCR检测表示ThEn-42己整合入水稻基因组中。在温室中进行的抗病性检测结果表明:T0代转基因植株对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抗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T0代转基因植株的离体叶片也表现出对纹枯病菌的抗性。  相似文献   

16.
从稻田土壤、旱地土壤、稻田水和菌核上分离到501个细菌分离物,通过离体拮抗性能测定细菌悬浮液抑制纹枯菌菌核萌发试验、稻种细菌化防治纹枯病及拮抗细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田间试验,获得了D3、R2、E13个较好的拮抗细菌菌株,对纹枯病的拮抗带分别为5.5mm、8.5mm和2.0mm,经这三个菌株处理的菌核萌发率分别为24.00%、12.00%和16.00%,对水稻纹枯病的田间小区防治效果分别为64.53%、58.80%和61.45%,对水稻的增产效果分别为13.41%、7.45%和10.98%。  相似文献   

17.
丝核菌分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0,10~(-3),10~(-4),10~(-5),10~(-6)和10~(-7)不同浓度的敌克松水溶液浸泡干燥的甜荞茎杆后,再用茎定殖法从8个自然感染丝核菌的土壤中和一个人工混有丝核菌的土壤中,以及1个人工混有丝核菌和其它真菌的土壤中,分离丝核菌。结果表明,采用修订茎定殖法,即用10~(-5)浓度的敌克松水溶液浸泡后的甜荞茎分离丝核菌,在提高丝核菌的分离率和降低杂菌的污染率方面都明显的优于其它处理。此方法可用于丝核菌的分离和土壤中丝核菌数量动态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8.
农倩  黎起秦  袁高庆  林纬  黄永禄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57-9558,9674
[目的]为利用水稻内生细菌与农药复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抑菌率法测定水稻内生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B196菌株与井岗霉素混配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并测定其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B196菌株与5%井岗霉素水剂质量比为1∶68.47的混剂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为209,其1 000倍液对水稻纹枯病田间防效为75.57%,比单用B196菌株的防效高17.68%。[结论]内生巨大芽孢杆菌菌株B196与井岗霉素混配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表明:利用耐 PCNB(五氯硝基苯)的 Trichodcrmaharzianum(哈瑞木霉)的野生菌株 F060,以玉米粉#石硫酸铵液为载体,与低量 PCNB 联合施入土壤中,能提高防治 Rhizoctonia solani(Rg)引起的杉苗立枯病的效果;而 F060在灭菌士中的群体数量呈现出10~7-10~9-10~5数量级的变化,Rg 的残存一般随时间逐渐下降,RCNB 表现出对 F060增殖和 Rg 残存降低有协同作用;F060群体数量与 Rg 残存及立枯病发生无线性相关,Rg 残存与幼苗生长状况呈负线性相关;F060对一年生杉苗的地径有促生作用,对苗高无影响。  相似文献   

20.
拮抗细菌菌株Bacillus subtilisB5423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 7-14能显著地抑制水稻纹枯病。在温室条件下,通过播种、叶片接种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以及在水稻分蘖盛期喷雾菌株B5423-R(B5423的利福平抗性突变体)和Pf 7-14(天然的抗萘啶酮酸菌株)的细菌悬浮液,并通过定期取样、平板系列稀释法回收,监测了菌株B5423-R、Pf 7-14和土著细菌群体在水稻健叶和纹枯病叶上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在病斑叶片片段(病斑面积占70%~90%),在应用1~7 d后,菌株Pf 7-14的平均群体数量比在相同面积的健康叶片片段上显著性地高3~10倍,而菌株B5423-R的数量比在健康叶片片段上显著性地高12~50倍;土著细菌群体数量在病斑叶片上是健康叶片上的50~60倍。这些结果表明纹枯病病斑大大促进了土著细菌群体和引入的生防细菌的生长,且土著细菌群体和引入的生防细菌在营养和空间上是相互竞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