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鱼类繁殖盛期仔稚鱼种类组成及分布情况,于2014年5月和6月在长江口及其临近水域23个站点分涨、落潮水平拖网同步检测环境因子,获得仔稚鱼样品357 ind。其中5月份样本125 ind,隶属于5目7科10种,以鲈形目居多,共5种,占50.00%,其次为鲤形目有2种,鲇形目、鯔形目和鲽形目各出现1种;优势种有香斜棘(Repomucenus olidus)、睛尾蝌蚪虾虎鱼(Lophiogobius ocellicauda)、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贝氏(Hemiculter bleeker)、鮻(Liza haematocheila)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6月份获得样本232 ind,隶属于9目12科22种,同样以鲈形目占优,共11种,占50.00%,其次为鲤形目4种,其它各目均为1种;优势种有凤鲚(Coilia mystus)、贝氏、鮻、阿部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abei)、鳊(Parabramis pekinensis)和青弹涂鱼(Scartelaos viridis)。分别对5月和6月份涨、落潮做空间分布图。结果显示,产卵盛期不同月份仔稚鱼种类差异较明显,优势种5月和6月差异也较明显,6月调查获得的种类明显高于5月。分布范围也存在较大差异,5月份仔稚鱼主要分布在以S14站点为中心的长江口南支水域,6月份主要分布在以S22为中心的长江口东部海域。5月和6月份仔稚鱼在涨、落潮时的分布范围都存在一定差异,涨潮较落潮有向近岸移动的趋势并且涨潮时仔稚鱼分布较落潮更加集中。5月份涨潮种类和数量低于落潮,但是密度涨潮高于落潮;6月份涨潮仔稚鱼密度和种类较落潮高。  相似文献   

2.
斑尾复鰕虎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帼英  陈建国 《水产学报》1993,17(2):146-153
斑尾复鰕虎鱼系沿海及河口的习见种类,矛尾复鰕虎鱼为它的同物异名。该鱼属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和小虾蟹为食。在繁殖期间产两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为壹年。斑尾复鰕虎鱼为鰕虎鱼科中的大型种类,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0.01739~(2.827?),生长方程为:L_t=41.24[1-e~(-0.0?(t+0.0?45?)],W_t=606.15[1?e~(-0.0?(t+0.0645?)]~(2.8?),体重生长拐点 t_r=11.5(月龄)离拐点处体重为 176.5克。本文分析了斑尾复鰕虎鱼在养虾业中的危害情况,并探讨其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以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期和前弯曲期仔鱼空间分布相似,主要分布在较深水域,而后弯曲期仔鱼和稚鱼主要分布在较浅的近岸水域。鱼卵丰度与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均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5~19℃,最适表层盐度范围为25.5~26.0,分布水深为15~30 m。仔稚鱼仅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性相关(P0.05),最适表层水温范围为18~19℃。  相似文献   

4.
2018年6月(夏)和9月(秋),对长江口崇明东滩水域的14个站位点的表层,运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1.3 m,网目0.5 mm)水平船拖10 min采集仔稚鱼,实时采集水柱环境参数包括温度(SST)、盐度(SSS)、浊度(TUR)、深度(DEP)和叶绿素a(SSC),探讨该水域仔稚鱼的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8网次共采集到仔稚鱼10 925尾。其中淡水型鱼类22种(42%),河口型(半咸水)鱼类19种(37%),沿岸型鱼类7种(13%)和近海型鱼类4种(8%)。鲤科为14种(27%);虾虎鱼科12种(23%);鳀科及银鱼科均为5种(10%)。以大于5%为优势种,凤鲚占总渔获量的21.51%、刀鲚(18.11%)、贝氏?(16.34%)、银飘鱼(10.82%)和斑尾刺虾虎鱼(9.38%)。在采集的所有仔稚鱼中,前弯曲期仔鱼数量最多,约占总数量的76.49%,弯曲期仔鱼11.94%,后弯曲期仔鱼8.01%,稚鱼3.43%,卵黄囊仔鱼仅出现在6月,占总渔获量的0.13%。前弯曲期仔鱼与弯曲期仔鱼的密度随着季节的更替呈下降趋势,后弯曲期仔鱼密度呈上升趋势。夏季仔稚鱼的物种数、个体总数及密度都比秋季多。研究表明,长江口崇明东滩鱼类可以分为两支,淡水种生态群落和半咸水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5.
九龙江口仔、稚鱼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九龙江口湾区设置3个断面共9个站位,于2007年11月~2008年8月按季度采用浅水I型浮游生物网进行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并在2号站位进行中层水平拖网.共采集到仔、稚鱼1 763尾,鉴定出33种,隶属于16属15科.其中垂直拖网167尾(密度为1.97 ind · m-3),表层水平拖网965尾(密度为0.30 ind ·m-3),中层水平拖网631尾(密度为5.39 ind · m-3).调查结果表明,虾虎鱼类(Gobiidae)占绝对优势,普氏细棘虾虎鱼(Acentrogobius pflaumi)、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斑NFDA3(Konosirus punct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等为主要优势种.春季种类数最多(22种),冬季仅为5种.春季的平均密度最大,秋季和冬季的密度最小.中层水域仔、稚鱼种类数和数量均多于表层水域,且在水层分布也存在种类差异.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在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方面均发生了一些变化.  相似文献   

6.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大潮前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12个站点采集仔稚鱼,共采集到仔稚鱼14 907尾,隶属24科74种,主要优势种有刀鲚(Coilia nasus,47.84%)、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i,11.58%)、属(Hemiculter spp.,9.12%)、飘鱼属(Pseudolaubuca spp.,6.29%)、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5.62%)。分析了碎波带仔稚鱼群聚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温、盐度、底质、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全年仔稚鱼群聚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4组,各组间存在明显的种类更替,出现的主要优势种分别是12月–翌年4月的乔氏新银鱼(Neosalanx jordani),5月的中国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中国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6月–9月的刀鲚、普氏缰虾虎鱼、属、飘鱼属、多鳞四指马鲅,以及10月、11月的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在空间梯度上可分为长江口碎波带站点和杭州湾碎波带站点两组,两组间相异性贡献度最高的种类是刀鲚和普氏缰虾虎鱼(10%),多个组内的独有种类显示出不同生态类型鱼类仔稚鱼对碎波带栖息地的生境选择分化。CCA结果显示,所选的5个环境因子中只有水温和盐度对仔稚鱼群聚整体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但是对整个时空分布特征的解释度并不算高,意味着还存在其他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饵料生物、径流等。对主要种类在单种的尺度上进行了丰度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GAM曲线拟合,发现底质和地形对特定种类的仔稚鱼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地形开阔平坦、底质为沙质的站点仔稚鱼种类和丰度都相对较多,如优势种中的飘鱼属种类、多鳞四指马鲅、日本须鳎(Paraplagusia japonica)等都倾向选择栖息在开阔平坦的沙质底站点。  相似文献   

7.
从渤海采集卵巢发育到Ⅳ和Ⅴ期的矛尾复鰕虎鱼32尾,采用重量法进行了生殖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为分批产卵类型,卵子呈卵圆型,卵径0.726mm±0.291mm;矛尾复鰕虎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33 609±14 022粒,单位净体重生殖力为439.92±139.50粒/g,单位体长生殖力为1 176.08±227.08粒/mm。矛尾复鰕虎鱼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体宽、体重、净重、性腺重及肥满度相关关系密切,而与成熟系数相关关系不密切;体长相对生殖力与除成熟系数以外的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关系一般,与成熟系数相关关系不密切;净重相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肥满度关系密切,与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3年4月在厦门南部海域的调查资料,对其鱼卵和仔稚鱼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进行初步研究和探讨.结果表明,本调查海域春季共出现鱼卵和仔稚鱼21种,其中鱼卵14种,仔稚鱼9种.21个种类隶属于16科.鱼卵、仔稚鱼数量主要以黄姑鱼(Nibea albifora)、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鰕虎鱼科(Gobiidae sp.)为主;春季水平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107.7 ind/网和1.0ind/网,垂直拖网鱼卵和仔稚鱼平均密度分别为0.69 ind/m3和0.47 ind/m3;春季鱼卵数量分布以浯屿岛东侧的11站位和小金门岛北侧的9站位较为集中,仔稚鱼以下鸡屿北侧的4站位和大担岛东南侧的12站位较为集中.比较以往的研究成果,随着厦门南部海域的高度开发利用,海域生态环境已发生很大变化,导致鱼卵、仔稚鱼种类数明显减少,主要优势种也发生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郭祉宾  钟俊生  洪波  周轩  王淼 《中国水产科学》2021,28(11):1477-1488
为了探明以杭州湾北岸水域仔稚鱼分布和多样性特征, 2019 年 5 月、8 月、11 月, 在杭州湾北岸水域设立 12 个站位点, 以大型仔稚鱼网(口径 1.3 m, 网目 0.5 mm)进行表层水平拖网采集仔稚鱼, 测量表层温度、盐度、溶氧量及 pH 值。结果表明: 共 36 次拖网调查采集到仔稚鱼 9019 尾, 其中淡水性鱼类 2 种, 河口性鱼类 12 种, 海洋性鱼类 14 种, 洄游性鱼类 11 种。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最多, 占总个体数的 40.32%, 其次依次为凤鲚(Coilia mystus) (15.58%)、鮻(Liza haematocheilus) (9.83%)、黄鳍多纪鲀(Takifugu xanthopterus) (1.39%)、单鳍喉褶?(Eleutherochir mirabilis) (1.36%)和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 (1.35%)。仔稚鱼物种数与密度均为 5 月最多, 11 月最少。物种数和密度均呈现近岸站点较远岸站点高的现象。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和 Margelef 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 两指数变化趋势较为一致, 均呈现 5 月最高, 8 月次之而 11 月最低的情况。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 杭州湾北岸仔稚鱼主要分为湾口近岸、湾口离岸和湾内 3 种群落类型, 单独对各月仔稚鱼群落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5 月、8 月仔稚鱼主要分为湾口和湾内两种群落类型, 11 月仔稚鱼分布较为均匀, 没有明显聚类特征。  相似文献   

10.
鰕虎鱼防控虾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鰕虎鱼是对虾的敌害鱼类,在对虾养殖池塘人为套养一定数量的鰕虎鱼,当对虾发病时,鰕虎鱼及时吞食病、弱虾,从而切断病、弱虾被健康虾摄食的途径,达到控制虾病进一步蔓延的目的。1材料与方法矛尾复鰕虎鱼(学名:Synechogobius hasta)为鲈形目、鰕虎鱼科、复鰕虎鱼属的近海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常见于淤泥底质的海区或栖于河口底层,我省沿海分布较多。矛尾复鰕虎鱼体型较小,当年成鱼体长一般10cm左右,由于其头大、  相似文献   

11.
珠江口鱼类组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李永振 《水产学报》2000,24(4):312-317
根据1998年珠江口水域尖尾罟网和掺缯网周年月度渔业资源调查资料,采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江口鱼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学特征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珠江口水域的鱼类主要是沿岸或河口性的小型鱼类,棘头梅童鱼、皮氏叫姑鱼、银鲳、孔Jia虎鱼、红狼牙Jia虎鱼、触角沟Jia虎鱼、矛尾Jia虎鱼、拟预选尾Jia虎鱼、眶棘双边鱼、双线舌鳎、半滑舌鳎、凤鲚、勒氏短须石首鱼、丽叶Shen、前鳞骨鲻、龙头鱼、带鱼、短带鱼、小带鱼、鳓鱼、黄鲫、日本Ti、康氏小公鱼、黄吻棱Ti、棕腹刺Tun、黄鳍东方Tun、火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等,是珠江口鱼类组成的主体。鱼类组成的季节变化明显,但底栖种类和中上层种类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Kouki  KANOU  Mitsuhiko  SANO  Hiroshi  KOHNO 《Fisheries Science》2004,70(6):978-987
ABSTRACT:   To clarify the feeding habits of tidal mudflat fishes, the gut contents of 29 fish species, collected from unvegetated tidal mudflats in Tokyo Bay, central Honshu, Japan, were examined. Ontogenetic changes in food preference were recognized in 21 species, including several of commercial importance (e.g. 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 Konosirus punctatus , Mugil cephalus cephalus , Plecoglossus altivelis altivelis , and Sardinella zunasi ). In general, larvae and/or juveniles of these species fed mainly on small zooplankton or benthic harpacticoid copepods, later switching to other prey items with growth (e.g. gammaridean amphipods, mysids, polychaetes, detritus, bivalves, and juvenile fishes). A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dietary overlaps showed that the tidal mudflat fish assemblage comprised six feeding guilds (small benthic and epiphytic crustacean, zooplankton, detritus, mollusc, polychaete, and fish feeders). Of these, small benthic and epiphytic crustacean feeders were the most abundantly represented in the number of species.  相似文献   

13.
为评价重金属污染对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在长江口水域采集了日本沼虾(Macrobraohium nipponense)、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狼牙鳗虾虎鱼(Taenioides rubicund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窄体舌鳎(Cynoglossus gracilis)等5种中华鲟幼鱼重要饵料生物,研究了Cu、Cd、Hg3种重金属元素在这些饵料生物体内的积累特征,评价了饵料生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显示,虾类Cu的单项污染指数(Pi)均大于0.5,鱼类Cu的Pi均小于0.5;5种饵料生物Cd和Hg的Pi均大于1。表明它们均不同程度受到重金属污染,虾类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比鱼类严重。与历史资料比较发现,长江口鱼虾的重金属污染存在加重趋势,重金属污染已对洄游入海的中华鲟幼鱼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生物学特征,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基本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所得的矛尾虾虎鱼资源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25~154 mm,平均体长为(87.77±24.18)mm,优势体长为60~120 mm,占总渔获尾数的76.71%。体重范围为0.08~37.83 g,平均体重为(9.1±6.905)g,优势体重为0~10 g,占63.03%。全年矛尾虾虎鱼体长(SL)-体重(W)关系式为W=4.7×10~(-6)SL~(3.183)(R~2=0.962,n=1842)。矛尾虾虎鱼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其主要繁殖期为4―5月,产卵持续至6月上旬;体长与性腺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无显著雌雄差异,瞬时性成熟速率K=0.039,50%性成熟体长L_(50)=117.92 mm。  相似文献   

15.
The early foraging ecology of alligator gar (Atractosteus spatula) is poorly documented, with little information available on young‐of‐year food habits or ontogenetic diet shifts. We conducte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o quantify prey selection and foraging behaviours of larval and early juvenile alligator gar (16–80 mm TL) simultaneously offered zooplankton, chironomid larvae and one of three densities of fish prey. The smallest size groups of alligator gar consumed zooplankton almost exclusively, but with increasing size, selection for zooplankton declined and selection for fish prey increased. At higher densities of fish prey, alligator gar exhibited lower selection for zooplankton and positively selected for fish at smaller sizes. Ingestion efficiencies for chironomids were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for zooplankton or fish prey, resulting in low rates of consumption and negative selection for chironomids by all size groups of alligator gar. Fish prey elicited a different foraging response from alligator gar than zooplankton or chironomids, as alligator gar pursued and struck at fish over longer distances than for other prey types. With increasing size, alligator gar used a wider vertical range of the water column for foraging, changed their strike tactics and exhibited decreased handling times for zooplankton and fish. These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alligator gar undergo several functional and behavioural changes during early ontogeny that facilitate a rapid transition to piscivory, but fish prey density strongly affects prey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the size at which alligator gar transition to piscivory.  相似文献   

16.
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阐明南海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基于2011年4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南海柘林湾拖网调查的数据,对柘林湾鱼类群落结构季节动态、鱼类营养级指数季节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各季节调查共捕获鱼类99种,底层鱼类占49.49%,暖水性鱼类占78.78%,肉食性鱼类占79.79%。各季节质量百分比和数量百分比优势种以拟矛尾■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等为主。柘林湾鱼类资源密度和资源尾数密度最高季节为夏季,各季节鱼类个体体质量大多小于15 g。春、秋季鱼类组成相对丰富,冬季生物量优势度最高。柘林湾鱼类以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为主,年度平均营养级指数为3.478,属于中级水平,夏季高营养级鱼类平均体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鱼类底拖网调查采样断面数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优化调查采样设计方案,利用有限的调查成本获取准确可靠的渔业资源数据,对于开展独立于渔业的科学调查十分重要。根据2013年8、10月和2014年2、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作为目标鱼种,以其平均个体体长、平均个体体重为调查采样优化目标,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黄河口水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生物学数据进行再抽样,以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和变异系数(CV)作为优化评价指标,对基于整群抽样方法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采样断面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于目标鱼种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指标,模拟估计值的REE、RB和CV均随着断面数的减少不断增加,调查断面数少于3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断面数由5减少至3,REE值平均增加2%,RB值平均增加0.13%,CV值平均增加1.95%,同时渔获量降低近40%。因此,断面数为3可视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可接受的最优调查断面数。  相似文献   

18.
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流沙湾海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性的季度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1种、幼体17类,以桡足类居多(29种)。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短尾类幼虫(Brachyuran larva)、长尾幼体(Macruran larva)在四季均有出现,并在3个季度中成为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12 ind./m3、13.43 mg/m3。扇贝主养区、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的各季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区(非养殖区);大中型浮游动物主要出现在对照区,而在鱼、贝养殖区极少出现。冬季扇贝主养区多样性指数为各区最高,其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迅速回升,高于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但仍低于对照区。研究结果显示,鱼、贝养殖区域流沙湾海区的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比往年明显减小,浮游动物的小型化加剧。  相似文献   

19.
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鱼卵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2005年5月,在苏北浅滩生态监控区采用水平和垂直拖网两种方式进行了鱼卵调查,从南至北共设8个断面,范围为121°17′~121°55′E、32°00′~32°28′N。结果显示,第3~6断面(121°25′~121°36′E、32°08′~32°20′N)为鱼卵的密集区,密度最高的站位分别为2004年的7断面1站位(121°25′E、32°24′N)和2005年的5断面3站位(121°27′E、32°16′N)。主要的种类组成有多鳞鱚、鳀、斑鰶、远东拟沙丁鱼等。2004、2005年第一优势种均为多鳞鱚,2004年的第二、三位优势种分别为鳀和远东拟沙丁鱼,而2005年的第二位优势种则为斑鰶。  相似文献   

20.
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夏季游泳动物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8年8月在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组成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该海域共捕获游泳动物54种,平均相对资源量为129.9 kg/h。以生物量为单位计算群落多样性,Shannon-Wiener种类多样性指数H′平均为1.43,Margalrf种类丰富度指数D平均为1.18,Pielou种类均匀度指数J′平均为0.63。优势种为鳀和戴氏赤虾,重要种为方氏锦鳚、日本蟳、小黄鱼、矛尾虾虎鱼、口虾蛄和枪乌贼。通过聚类分析表明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异质性,主要包括3组,引起组间平均相异性贡献的分歧种主要包括戴氏赤虾、方氏锦鳚、矛尾虾虎鱼、日本蟳、双斑蟳、枪乌贼和口虾蛄等。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渔业资源呈现出小型化和低质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